奮鬥者說⑰|不捧「鐵飯碗」 餘杭小伙要當種田郎

2018-07-24 11:4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王逸群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才爭相湧入杭州,成為用“奮鬥”書寫城市歷史的杭州人,為這座風景秀麗的創新之城注入新活力。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推出《奮鬥者說》欄目,記錄杭州人在這座城市創業、奮鬥的故事;也通過他們的青春與夢想,記錄下這個城市的變遷,時代的印記。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人物名片】

“85後”湯柏青是餘杭中泰街道新泰村人。從中國計量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畢業後,他放棄對口專業工作和公務員職務,毅然回到家鄉加入農村工作。如今,湯柏青承包500畝土地,購置整套農機設備,組建家庭農場、合作社,開創個人事業的“第二春”。

“傳統種糧也要不斷地創新,細分消費市場,實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湯柏青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在城市中躲避風吹日曬,不再看天吃飯,是大多數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最初的願望。然而,湯柏青卻不走尋常路。在中國計量大學讀了四年書後,他再次踏回農田,將自己與從小長大的土地緊緊綁在一起。

三伏已至,又到了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在杭州餘杭區中泰街道新泰村,四口田家庭農場場長湯柏青正忙著在田間指導員工們拔秧栽種,農場500多畝農田的插種任務已接近尾聲。

只想為家鄉做點事

“85後”大學生回到農村

“說實話,我也曾猶豫過,但從沒想過放棄。當初決定回鄉種地時,大家的眼睛都盯著我。”湯柏青說。

湯柏青是揹著千斤重擔回鄉種地的。在鄉鄰眼中,他不是普通的承包戶,而是標準的高材生。

今年33歲的湯柏青,老家就在餘杭中泰街道新泰村。2009年,在大學畢業一年後,他決定從杭州回到家鄉,應聘大學生村官,經過層層選拔,入職中泰街道白雲村村委工作。

“從個人角度來說,原來對口的工作雖然也不錯,但是經常出差,不能照顧父母。另一方面,我也想盡一份力為家鄉做點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箇中國夢,湯柏青也有。其實促使他回鄉的念頭很簡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父母靠著農田和雙手養活了他,也給了他外出求學的機會,他想憑自己的幹勁和能力,為家鄉盡一份力。好在,父母和妻子也給予了他極大的精神支持。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在白雲村工作期間,湯柏青總是聽到很多種糧大戶前來反映收入不高的問題。經過調查,他發現村裡的土地沒有成規模地流轉,種地的也大都是老人和婦女。

“如果能夠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運作,農民的收入將大幅提高。”湯柏青說,“村裡願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我也想通過自身嘗試,來回答‘誰來種地’的問題。”

但是土地流轉是一項大工程,單靠一人之力很難完成。於是,在2013年,湯柏青選擇調職回到新泰村,在家附近承包了50畝農田種植水稻,在最熟悉的地方發展自己的事業。

放棄“鐵飯碗”

他扛起鋤頭當“種田郎”

從最初的50畝到現在的500畝,箇中辛苦只有湯柏青自己知道。

湯柏青雖從小生活在農村,卻沒有種植經驗。在承包土地第一年,到了秋季,眼看就要收割了,稻田卻全部倒伏了,慘遭損失,收割時減產近30%。

“第一年下來不僅沒賺到錢,還虧損了。”湯柏青不服氣,挨家挨戶討教經驗,詢問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原來水稻田打藥關鍵是掌握好時間,不是打藥次數多就能把蟲害防治注。”

不服輸的湯柏青沒有放棄,而是在第二年繼續種植水稻。這一年,他打聽到了省裡對於農業人才培訓的課程,積極參加區農業局組織的各類技術培訓。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湯柏青說,浙江各地都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免費的培訓班開到了村裡、田間,他也有幸接受到“新型農民”教育。“他們教我們農業技術,還學習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公共課程。”經過農技專家的指導,湯柏青的畝產量達到了1000斤,收入與成本基本持平,更加堅定了他的種糧信心。

兩年後,湯柏青流轉土地面積已達500畝。金秋十月,晚稻逐漸成熟。站在田邊的湯柏青看到金燦燦的稻田,一種成就感由然而生。

然而,一通電話打斷了他的思緒——他考上上城區公安局的公務員。可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毅然放棄“鐵飯碗”,選擇安下心來當“種田郎”。“記得當時糾結了三個月,每天家人都在勸我放棄農活去城裡上班。”

身邊的人十分不解。有人說,年輕人去種田是自討苦吃;還有人說他傻,公務員不當,面朝黃土背朝天。就連原本支持的父母也很不理解。

“國家支持規模化農業。我想改變父母傳統的種植模式。現在農村環境越來越好,只要肯動腦子、能撲下身子,農村也能大有可為。”湯柏青用這句話,回答了所有人。

放棄“鐵飯碗”後,憑著當年開創網店的毅力,當別人在朋友圈曬旅遊曬小資生活時,湯柏青頂著壓力,風雨無阻奔跑在創業路上。

發展高效農業

傳統種糧也要創新

從事水稻種植期間,湯柏青再一次遇到了規模種糧中的一個必然問題——農機作業,而他同時也發現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大商機。“在起初幾十畝量的水稻種植階段,我感覺不到農機作業這一塊的成本有多大;隨著規模的擴大,才發現農機作業每年的費用可以購買半臺農機了。”

在電影中,抽著雪茄的美國農場主操縱著現代化的機械,管理著近百畝的莊園,令湯柏青嚮往。“種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規模化生產、機械化耕作、企業化運轉,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湯柏青說。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獲營業執照後,可在稅務部門、金融機構享受到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緊跟政策的湯柏青立刻著手籌備,在流轉了500畝土地後,購買了5臺自己的機械化設備,並在2014年開出了自己的家庭農場——四口田家庭農場,真正開啟了自己的農創之路。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為了帶動周邊農戶種糧致富,他還組建了杭州海田糧油專業合作社,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以提高農戶的種糧效益。“自己耕種完了還可以為周邊沒有農機的大戶服務,這既節省了耕種成本還可以盈利。”

直至去年,湯柏青的農場糧食種植規模達到580餘畝,畝產量上升到1300斤。除此之外,他還種上了冬小麥,不僅解決農田拋荒,而且每畝增收600元,糧食總產值達到了200萬元以上。

奋斗者说⑰|不捧“铁饭碗” 余杭小伙要当种田郎

“傳統種糧,也要不斷地創新,細分消費市場,實行深加工,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湯柏青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前不久,餘杭成為全省6個之一,杭州市唯一的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雙試點”地區。看著餘杭正著力培育打造的三產融合示範點,湯柏青也有了新的想法——做細做精,提升每畝田的附加值。

“現在餘杭都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我也想嘗試一下。”湯柏青說,餘杭藉助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資本投資發展的案例,而他也想將自己的500畝田換個模樣。“有了初步的想法,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吸引資本是個艱難的過程,但是守著穩定不變還是創新模式,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我註定要選擇過‘不舒服’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