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後,“鐵飯碗”地位岌岌可危,職工待遇何去何從

事業單位改革消息不斷更新,不斷放出的改革消息引起不少在職人員的恐慌,特別是事業單位改革中還涉及到編制的精簡、收回,單位的合併、撤銷、轉企。這些改革意味著人事會產生變動,事業單位一直都是大家眼中的“鐵飯碗”。這些改革消息公佈後,人們心裡會暗想,這鐵飯碗還”鐵“嗎?事業單位會發生什麼變化?

事業單位改革後,“鐵飯碗”地位岌岌可危,職工待遇何去何從

事業單位根據承擔的職能不同,劃分為行政、生產經營和公益(公益類分為公益一類、公益二類、公益三類)三大類。行政類事業單位國家收回到行政單位,今後也不再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但是基層好多行政類事業單位由於編制限制都被劃為了公益一類。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直接改製為企業,推向市場由市場配置資源,員工待遇自收自支。

事業單位改革後,“鐵飯碗”地位岌岌可危,職工待遇何去何從

在公益性事業單位中,按照公益屬性的純粹程度來劃分: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性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公益一類由政府出資保障,不再允許存在經營性活動。公益二類屬於準公益類的事業單位,允許其部分市場配置資源,但不允許進行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今後不納入事業編制管理,但保留事業單位性質。公益三類事業單位可自主開展公益服務和相關經營活動,受政府委託承擔有關公益任務的,政府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相應支持,具備轉企條件的逐步轉為企業。

事業單位改革後,“鐵飯碗”地位岌岌可危,職工待遇何去何從

事業單位改革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個人編制和工資收入。事業單位改革採取“老人老辦法、中人中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即改制前在職職工,繼續享受其以前的待遇不變;改制過程中入職的,按照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待遇,過渡期滿後按照具體情況劃入不同待遇範圍;改制後入職的,享受改制後的待遇。

在編制方面,迴歸行政機關的,還能過渡為公務員編制。轉企改制推向市場的,大部分人取消編制,轉為合同制管理,少部分人可能被遴選進公務員隊伍,短期利益不會受損,但是未來真不好說。公益類但部分單位擁有編制,少部分可能取消,除了公益三類中有的單位轉企外,其餘的依然是事業單位性質。

事業單位改革後,“鐵飯碗”地位岌岌可危,職工待遇何去何從

其實不管事業單位改革不改革,這個崗位還是不是一個”鐵飯碗“。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的手中,時刻保持著上進的心,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走到哪裡都是單位的”香餑餑“。所以,一個真正穩定的工作,在於個人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