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和寧夏的秦腔為什麼不去陝西演出?

萌萌小笑笑


要真正論起秦腔的發源地,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秦腔”,可能都會覺得陝西的秦腔不夠正宗,因為隨著歷史的演變,秦腔到了陝西之後,經過改編的太多,對於很多鍾愛傳統的戲迷來說,陝西秦腔其實並不正宗。


隨著近些年來,陝西秦腔得到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扶持,但是要論群眾基礎,還真的不如甘肅和寧夏,陝西的秦腔劇團如今除了省城西安的易俗社等幾個較為有名的劇團之外,在縣市一級的劇團,幾乎已經慢慢消亡。

就連陝西秦腔的行業組織代表——陝西省秦腔協會,都因為沒有按時接受檢查,2019年8月1日,陝西省秦腔協會因未按規定參加年度檢查,被列入活動異常名錄,這不得不說,是陝西秦腔的一個笑話和悲哀。


但是飯館甘肅和寧夏的秦腔,不僅劇團頗多,而且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廣受大家的歡迎,秦腔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休閒娛樂方式。

而且,中國秦腔博物館也落戶在甘肅的省會蘭州,這也是中國首個秦腔博物館,這也讓古老的秦腔藝術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和發揚。

所以,從幾個方面統一來看,甘肅和寧夏的秦腔市場要比陝西好的多,用不著去陝西去蹭熱度了。


行旅西部


我是80後,老家寧夏。最早接觸秦腔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那時候村裡婚喪嫁娶都會請秦腔劇團來演出,每每演出必然人山人海!上了年紀的老人對秦腔的熱愛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不能理解的,記得我爺爺每每心情不錯的時候都會哼唱幾段。我父親和我的叔叔們也很喜歡秦腔,去年春節父親還讓我給他的手機下載秦腔。只是當我下載的時候才知道真正傳上線的秦腔是少之又少!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被父輩們鍾愛的秦腔隨著時代更新慢慢褪色。秦腔現在發展不前的現狀讓我有點傷感。說真的,我喜歡秦腔,喜歡秦腔那種二胡、板胡、嗩吶、鑼鼓等敲打協奏渾厚的聲音!一聽到秦腔的協奏曲,我頓時趕到渾身充滿了力量!更喜歡秦腔唱家高亢的吼聲,正是這種吼聲吼出了大西北人的大氣、勇猛、正氣!現在京劇被稱為“國粹”,我個人認為秦腔也應該被稱為“國粹”!真心希望秦腔能永久的流傳下去!我想應該會的,因為西北人的秦腔精神已經播撒到全國各地!


奮鬥的青春520


  • 一說起秦腔,大家首先想起的是陝西,但是從近年來看,陝西秦腔生存的生態環境在逐步惡化,具體表現在觀眾流失嚴重、劇目儲備欠缺、演出市場萎靡。以關中平原為例,除了寶雞地區依然有很高的市場外,其他地區的秦腔演出市場逐年降低。

  •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經濟社會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構,一方面也反應吃陝西秦腔生存能力的減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陝西秦腔儲備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為了生存開始努力的尋找演出市場,因此上就出現了“陝西出戲甘肅養戲”的現象。

  • 相比於陝西秦腔的生存環境,甘肅和寧夏的秦腔在本土確實是如火如荼,演出市場火爆,應接不暇,其市場容量足以容納各種團體的演出需求,其經濟效益促使陝西秦腔常年遊走於甘肅和寧夏,在市場競爭中求的立足。


  • 在經歷了體制改革後的秦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甘肅和寧夏的秦腔在本土本身就有非常優越的生態環境可以生存。在市場化的導向下,一個劇團想要生存,就得不斷的創造需求,適應市場,精細化推動。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傳統文化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近年來甘肅和寧夏的秦腔市場卻蓬勃發展,其群眾基礎和劇目儲備和演員技能是於陝西大相徑庭。


對於一個劇團來說,生存是首要任務,在市場化的運用過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其要有生存的土壤,這種生存土壤已經缺乏必要的氧分,在很多地方,秦腔已經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礎,具體表現在群眾基礎薄弱,演出市場收縮,演員地位低下等。

因此上,在追求生存和經濟效益的大環境下說,甘肅和寧夏的秦腔自然而然的就不會去陝西演出。因為陝西的演出份額連本土的劇團都容納不了,就更不可能容納外來的演出團體,來分割那本身就很小的市場分額。


秦腔鬚生


作為一個西北人,對秦腔的熱愛是從骨子裡的。但是近幾年,尤其是2008年山西省關於秦腔申遺這事,對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老秦地人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瞭解歷史你就能理解原因。

1.歷史上的秦地是西到臨洮(現在臨洮縣),東到岐山(現在藍田縣)的範圍。其中靜寧,平涼慶陽地區有一個小國犬戎。後背秦滅了。可查有考證的秦發源地在今禮縣。後來的山西是秦擴張得到的。這一點秦在歷史上在民國之前不是山西的簡稱,只是出現兵馬俑後有“秦”“山”代表陝西省的簡稱。秦腔最早是秦人祭祀的文化。最具代表的是“龍王祀”“黃河祭”,現在黃河邊,渭水河邊都會有,擂鼓,吼吟。老人都叫唸經。這是秦腔的前身,所有現在唱戲-秦腔一般廟會和重大紀念活動較多。

2.秦腔什麼時候形成,按古文化演變看,形成於明朝繁榮於清朝,延續於民國,衰退於現代。怎麼說呢?大家都知道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都是一個文化連,最早記憶傳承是“經文”。以前文化普及不高只有變成歌傳唱。就像現在西北有一種傳唱叫“花兒”“花令”“酒令”“彈詞”“經文”“有令”“儀誠”等。

(1)“花兒”,一般是生活感悟,農事經驗傳誦。

(2),“花令”“酒令”一般比較喜慶,娛樂的較多。比如“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3)“彈詞”一般以教育,孝賢為主,涼州孝賢詞,行軍詞為主。比如“長恨歌”也是彈詞。

(4)“遊令”主要以寄託類多一點比如陝北的信天游,甘肅的“漫花”。例如:“世上的窮人多,競有件爛皮襖,狼把領撤破……”

(5)“議誠”多為廟會祭祀的多。多為祭文類。這些都是秦腔的元素。說了這麼多,那麼秦腔怎麼形成的,就得想到元曲,曲者有譜。如果把前面的“花兒”“令”“彈詞”“議誠”用曲統一,再分章段。這樣一部秦腔就出現了。就是明朝中葉形成的戲曲。秦腔也是西北各民族文化的柔和形成的戲曲。

為什麼陝西省,尤其是西安,為什麼沒有甘肅寧夏那麼熱心於聽唱秦腔。主要的是沒有底蘊柔和元素,現在就是信息科技發達時代。你讓他唱秦腔,就像兩個廣東人說客家話,你一個講上海話的,他一個講東北話的。能聊出個好歹來麼?


奔小康在路上


本人給大家諞兩句,純粹不是什麼區域的劇團到什麼地方演唱的問題。而是請戲的地方人和唱戲的劇團有相應的互相走動。例如,我們這裡要唱戲了,幾個人以商量,再派一兩個人去請戲,也有劇團演員經常給自己的劇團跑業務的,打聽啊達有廟會了,也就會跑去聯繫業務了。至於啊達人,唱秦腔唱的好,唱的正宗呢?那就先查查是什麼時候總稱為之名叫秦腔的!至於誰征服誰,古代之今天我征服你這個區域,明天你征服我這個區域,後天我又去征服你這個區域。聽好了!根根本不存在誰征服誰!當今現代時代的定論是,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古時以梆子腔為鼻祖!後經改革總稱秦腔,主要原因是為啥要叫秦腔呢?因為正宗的原汁原味區域太小,所聾兒統之的在三秦大地上,掛羊頭賣狗肉的總稱之為秦腔了!


生死線4


無論是劇團實力還是規模陝西都是最強的,但秦腔的傳承和未來不在陝西。陝西秦腔最近幾年比較亂,號稱秦腔研究權威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研,這幾年基本沒有什麼可以拿得上臺面的成績。不好好傳承秦腔的傳統演藝技巧和唱腔,胡改亂改,過分突出舞美和音樂效果,把秦腔改得和舞劇、音樂劇差不多了,沒了秦腔的靈魂,秦腔的靈魂是唱腔,最虧先人的是給秦腔配上了指揮,不倫不類。2018年國慶前後易俗社演出了經過重新編排和改編的《三滴血》,以前整本戲三個小時,通過改編和重新編排剩兩個小時過一點不到兩個半小時,刪掉了大量的過門,動作,而這些過門、動作是老藝人精心編排的,很多戲迷戲稱這戲被閹割了。反觀甘肅,在秦腔傳統唱腔和演唱技巧的繼承發揚上做的更好,真正的是在繼承和發揚秦腔傳統技藝。建國後甘肅陸續發掘和整理秦腔劇本達3000多部,發展前途比陝西好。

陝西省秦腔院團最好的戲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已經嚴重脫離了群眾,演出費用超級貴,現在陝西著名的秦腔演員出場費一本戲過萬了,有的甚至更貴,一本戲就得好幾萬,一般地方根本請不起,哪有這經濟實力?而秦腔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秦腔是一種群眾藝術,失去群眾談什麼發展?而秦腔的根基在基層群眾。2019年春節期間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演出,一本戲十幾萬,這價錢對於秦腔來說已經超級貴了。這樣搞咋可能有前途,遲早將秦腔搞完了。

其實,眉戶戲才是正宗的陝西地方戲。


若水17936428


陝西秦腔不景氣的原因:1所謂的專家搞壞了,把秦腔改良成集秦腔歌劇京劇等為一體的四不象的大雜燴,丟棄了秦腔的原汁原味。2,所謂的專家們按他們的意圖改良,丟棄了秦腔的本質,搞他們所謂的正宗。如個別評委經常會提到西府口音,認為西府口音是缺點,要歸成西安口音。完全不顧秦腔發源於西府。秦腔自古就有西路東路一說,而西路流行區域比東路更廣。3,對秦腔藝術不重視。作為陝西臺的大秦腔在字幕上常出錯,且錯的極其離奇。比賽的個別評委不是評唱腔象是選美,象任丹峰就不配作評委,但還時不時坐在評委席上描劃參賽者。4,戲價太貴,省上的戲動不動一本幾萬,誰演得起。5,新的劇目太少,就那麼幾本戲,人們看煩了。也沒市場了。


老十三26


主要是聽不懂,不愛聽,秦腔發源地甘肅天水一帶,秦人的故鄉在甘肅省的禮縣,流傳於陝甘寧(古時一個地名陝甘總督),秦腔不叫唱那叫“吼”像馬叫喚一樣,革命樣版戲紅燈記有一段叫,李玉和寧死不講,用秦腔唱叫,李王和寧死不言喘(不吭聲的意思吧),同學年輕時說:“寧聽驢放屁,不聽秦腔戲”。西安大部分人都是河南人,中!朝陽溝。70年代都聽過!


歲月6053462255


現在的電視傳播很厲害,你比如豫劇《梨園春》戲曲欄目經過河南衛視臺星期天晚上25上星傳播了1000多期,把個豫劇搞成了國粹,不喜歡看豫劇的人都喜歡看了。你陝西衛視呢?就是不把秦腔戲曲欄目《秦之聲》上星播放,搞得西北那4省的秦腔戲迷跳奔子也看不上。你本省的大劇種你都不支持,要不,秦腔那麼多人喜歡,怎麼就沒有進入全國5大劇種啊!甘肅衛視雖然不如陝西衛視財大氣粗,但是小臺也辦大事,硬是把戲曲欄目《大戲臺》在星期天給上了星,總算讓西北戲迷過個癮。雖然辦的略顯粗糟,給的時間段也不好,但人家比陝西衛視臺做到了,這就好,不是錢串子只顧掙廣告費了,還想著老百姓呢。


賀蘭山上一棵樹


首先,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都在經受著時代新生事物的衝擊!所以受眾都被搶光了,沒有了群眾基礎,其他的發展也就必然受到制約,這些都是連鎖反應。所以,還得與時俱進,這一點那個說相聲的德綱就搞得比較好(這裡不是說郭德綱相聲藝術水平,說得是他的經營手法和理念),再好的東西,你賣不出去那就白搭!反過來也會嚴重影響到藝術的朝前發展!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至於說陝西甘肅寧夏關於秦腔的興衰演變,我不置評,因為小到西北五省,大到世界各地,藝術本無國界之分又何來省級之爭?至於那些現象必有其存在的客觀原因。能使國粹和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的都應該雙手歡迎。祝願秦腔藝術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