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秦腔有各種理由,您來說一點?

在城在鄉

生在農村,小時候文化生活貧乏,接觸的文化形式大概有三種:一是過年耍社火;二是廟會唱秦腔;三是流動放電影。

那時候我的家鄉還沒有通電,過年耍社火可以說得上是最為濃重的節日文化生活,期間有各種的小曲演唱和鄉土氣息濃厚的秦腔,而趕廟會看秦腔是人們最為鍾愛的文化生活方式,秦劇團唱戲,四鄉八嶺的人們不弄男女老少跟隨劇團的演出行跡,一直到遠的跟不動才罷休。日常的生活中,裝著電池的收音機是任何人最理想的資訊工具,有的人聽新聞,有的人聽評書,有的人聽秦腔。當然每當晚上七點半的時候,當秦腔曲譜《小桃紅》響起的時候,人們不管幹什麼,都要停下來,圍著收音機豎起耳朵聽秦腔,直到一個小時的節目結束,才意猶未盡的忙著沒有幹完的活計。

好不容易等到通電了,漸漸的各家有了電視機,但最愛的依然是秦腔節目,什麼《秦之聲》,《大戲臺》都一期不拉的看。後來有了DVD,最愛收集的還是秦腔碟片,再後來上大學,也學會了上網,那時上通宵,其他同學玩遊戲,而我則是樂此不疲的看一晚上的秦腔。

上班工作了,走在大街上,聽到那熟悉的秦腔旋律,禁不住的就要湊到跟前聽聽看看。我時常想為什麼就這麼愛秦腔,這麼的割捨不下秦腔,後來明白了,其實是從小的耳濡目染,環境薰陶讓今時今日的我對秦腔欲罷不能。


秦腔鬚生

秦腔是西北五省區人們舒展情感,娛樂情懷的一種形式。西北五省區也是秦人生存的地方,所以大多數人都喜歡秦腔。秦聲秦韻是先天俱有的,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情感的表現。幾千年來社會不斷髮展前進,秦人的基礎母語沒有改變。秦腔是秦人基礎母語的總結的精華,情感釋放和情感寄託形式。秦腔的根在母語上,有母語就有秦聲秦韻,是自然規律。是秦人怎能不喜歡秦腔?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是對秦聲秦韻的最好詮釋。有一次問到秦腔會不會滅絕,有一個戲迷朋友答的好,秦人不滅,秦腔永存。個人一點淺解,如有不對之處,請戲迷朋友們批評指正。


歷世散人

要說喜歡秦腔不?回答這個問題,肯定各有各的的不同,有人會說難聽死了!有人說好聽的很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隨之而來的文化,風情也會使各地人呈現出來的完全不同的,風格個性各異的特點。

八百里秦川養育的秦人,直率,豪放,真誠,那是南方人接受不了的,甚至是給與貶低的。但是這是真性情啊!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大家都假假的,虛虛的,社會不也是虛虛的嗎?

我原來也不喜歡秦腔,那是因為我自己太虛榮了!總覺得說自己喜歡京劇等,自己會高一個等次。

其實,秦腔也挺好聽的。各個角色有不同的唱腔特點,有委婉動聽的,有歡快的,有悲涼的,秦腔往往以悲涼的為主,很能打動人的心絃,產生共鳴。甚至動情處會催人淚下。

但是我會選擇,選擇名家,選擇高端一點的去欣賞,那是一種享受。民間的低的 我也是要耐著性子了!


老梅不折

作為一個三秦子弟,喜歡秦腔是十分自然的事。首先,秦人性格豪邁而秦腔的唱腔高亢激昂,故事多表現古人才子佳人的悽美愛情和歷朝歷代忠奸相鬥,引人入勝。次之,從小耳濡目染,村村寨寨過紅白事和農忙過年等重大節日都有搭臺唱戲的習俗。近年來,傳統秦腔不太景氣,被一些歌舞小品鼓號隊等擠兌的厲害,有江河日下之勢,幸好在城市綠地公園等公共場所有大量民間自樂班,傳承傳統藝術。劇場和專業院團日子不好過,原因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