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劇目豐富,都是誰編寫的?

芳芳180145624

秦腔的劇目,一是明至清末秦腔藝人編演的劇目,多為無名氏的作品,習稱傳統劇目;二是辛亥革命後,進步文人編寫的社會改良劇和新編歷史劇;三是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傳統戲,以及新編的歷史劇和現代戲。

一、傳統劇目以歷史劇為主,兼有神話戲和家庭生活戲,悲劇、喜劇、正劇都有。從思想內容看,大都是歌頌歷史上的忠臣義士和英雄豪傑,宣揚愛國主義、英雄主義、人本主義,表達鮮明的是非善惡觀念,反映了社會進步傾向,也有少量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反映迷信、色情和渲染恐怖色彩的劇目,屬於封建糟粕。從藝術表現看,多數傳統劇目結構嚴謹,場面宏大,衝突尖銳,注重唱做表演功夫,深受人們的喜歡。例如《闖宮抱鬥》、《八義圖》、《和氏璧》、《荊軻刺秦》、《蘇武牧羊》、《斬韓信》、《玉虎墜》、《長坂坡》、《火燒赤壁》、《回荊州》、《大報仇》、《春秋筆》、《十道本》、《斬秦英》、《滿床笏》、《劈華山》、《五典坡》、《下河東》、《狀元媒》、《轅門斬子》、《鍘美案》、《打鑾駕》、《八件衣》、《慶頂珠》、《岳母刺字》、《火焰駒》、《白蛇傳》、《白玉鈿》、《法門寺》、《二進宮》、《背娃進府》、《黑叮本》、《走雪山》、《忠義俠》、《蝴蝶杯》、《春秋配》、《玉堂春》、《白玉樓》、《折桂斧》、《三孃教子》等,這些戲都是三百年來上演不衰的優秀劇目。

這些優秀傳統劇目,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除了其具有著強烈的人民性、戰鬥性的內容特徵之外,也有其藝術上的原因,這些劇目大都具有生活氣息濃郁、情節生動、結構嚴緊、場面宏大、衝突尖銳、注意唱做表演等特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經過反覆加工錘鍊,凝結著先輩藝人們大量藝術創造和積累,為現代秦腔的發展奠定了豐厚堅實的基礎。

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代替了封建帝王專制制度。在當時,提倡民主,普及科學,啟迪民智,“俾使久壓於專制之民,程度驟高,而有共和之實”,是社會的當務之急。所以陝西的進步文人李桐軒、孫仁玉等發起成立“易俗社”,移風易俗,補助社會教育。易俗社以“編演新劇目,改造舊社會”為根本宗旨。

建社初期所編演的劇目,主要是社會改良劇目。這一類劇目在當時對於啟迪民智、提高群眾覺悟、鞏固新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起到了積極作用,易俗社在社會上聲望日高。但國民政府建立不久,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為代表的野心家們篡奪,隨之而來的是地方勢力的崛起、封建軍閥的割據,中國社會陷入混亂之中,然而易俗社的作家們用心良苦,創作了一批向軍政統治者諫諍的戲劇作品。

到了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逐漸暴露,亡國滅種的危險使易俗社的作家們憂心如焚,他們集中精力創作了大量愛國主義劇目,都是選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歷史上抵抗侵略者的事件為題材的劇目,意在提醒國人勿忘歷史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由原陝甘寧邊區和革命聖地延安來的革命文藝工作者,給西安的古老秦腔藝術注進了新鮮血液,一批由革命根據地帶來的革命劇目如《血淚仇》、《窮人恨》、《三打祝家莊》、《大家喜歡》等,使秦腔舞臺上出現了勃勃的藝術生機。

遂後在此基礎上,對基礎好影響大的傳統劇目,組織劇作家有計劃地進行整理、改編,結果出現了一批受到觀眾歡迎的優秀劇目。如《遊龜山》、《鍘美案》、《三滴血》、《白蛇傳》、《火焰駒》、《狀元媒》等,都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原作進行了整理加工,突出了主題思想,加強了人民性內容,使劇本結構更加嚴謹,注意發揮了唱唸做打的特點,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秦腔鬚生

秦腔的劇目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傳統劇目、現代改良劇目和現代改編劇目。

據不完全統計,秦腔劇目現存大約有三千多個,其中傳統劇目佔有70%以上的比例,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傳”等歷史傳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傳說和各種公案戲,大都出自民間文人之手。



傳統劇目中,比較出名的有《春秋筆》、《八義圖》、《和氏璧》、《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法門寺》《鐵公雞》等等。

後來,在陝甘寧革命邊區也湧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共計創作劇本200多個。其中以馬健翎成就最高,他的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

建國後,馬健翎先生整理、改編了《三滴血》、《遊西湖》、《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傳統劇目。另外,他創作的《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現代戲,也成為影響較大、膾炙人口的佳作。


燦東感悟錄

首先說秦腔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它是親民的藝術所以在清朝能打敗崑曲,登上京城舞臺,那時好多秦腔的名家絕活閃耀舞臺,一直到今天,秦腔還保留好多絕活和古老的劇目。不過後來,京劇革了秦腔的命,成了京城舞臺上翹楚。在老譚的歌唱中清朝覆亡,後來的各種變動成就了今天京劇的國粹地位,說白了京劇也是被新的娛樂方式革了命。

其次,秦腔作為一種古老的戲曲藝術,劇目很豐富,也有很多好玩意在舞臺上展現。老輩子藝人的劇目多數都是攢出來的,真要去找劇本創作者可能也都是最早的老藝人們了。即便是愛好戲曲的文化人給編了本子,戲曲舞臺是看角兒的,在老藝人那裡還從沒有哪個劇作家的風頭能蓋過演員本身,所以說劇本創作者就默默無聞了。(今天可就不一樣了,哈哈)

再次,老戲曲演的都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這些故事多數都是有民間流傳的版本,甚至說是民眾的公共記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了。比如楊家將、王寶釧、白蛇傳、梁祝、牛郎織女等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戲曲演員為了生活將這些故事以戲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很難去說是誰編演的。

自家之言,多交流。


戲裡乾坤

作家謝豔春曾寫作《秦腔劇作家》一書,此書於2011年1月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書中具體介紹了諸多秦腔劇作家的發展、經歷,講述了他們對秦腔劇目的不同貢獻。例如,1468年秦腔劇作家王九思、1475年秦腔劇作家康海......

有興趣的話,你可翻一翻這本書,內容翔實、行文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