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历史一书生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个顶峰,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同时也是冷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

由于对外战争频繁,为了使兵器生产有完善的机构和统一的标准,兵器更加正规化、制式化,

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了少府监和军器监来掌管缮造甲兵之事。《唐六典·武库令》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唐前期的各种兵器,“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因史料确实,鄣刀目前已难以考证,仪刀只作为皇室贵胄的仪仗用具,实际功能不强,陌刀则是重兵器,受到严格管控,一般装备于军队,只有横刀的使用率最高、适用面最广、装备量最大,是最常

见也最常用的兵器。所以,可以说横刀是唐刀的代表。

横刀之名源于隋朝,“横”字含义与“用皮襻带之,刀横掖下”的佩带方式有关。这句话里面的襻带,即“蹀躞带”,简称蹀躞,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既可以束衣,又可以悬挂武器,和今天的武装带功能类似。在唐朝正史中记载,横刀只作为府兵的制式装备,是主要的近战武器。但是,随着府兵制逐渐衰落,横刀也开始装备其他部队,而且大量流向民间。不过,玄宗以后,加强了对横刀的管制,不在允许横刀在民间私自流通了。

(蹀躞带)

横刀十分轻便,杀伤力极强,但为什么唐朝之后,就再也看不到横刀的出现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横刀并不适合宋朝军队

横刀虽然是唐刀的代表,但却不是唐军使用的主要武器,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寸长,一寸强”,骑兵用的主要是攻击范围更大的长枪,而步兵用的则是杀伤力更大的陌刀,陌刀开两

刃、重十五斤,列阵时“如墙而进,所当者人马俱碎”,至于远程攻击则由威力强劲的弩,横刀这类短柄佩刀相对而言成了辅助性或是第二、第三等的兵器。

到了宋朝时期,横刀更加不适合战场了。由于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领,宋朝失去了最优质的养马地,所以,宋朝的主要是发展重步兵,北宋的步人甲重量可达到三十多公斤,防护能力极强。但是,与此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也在不断进化,其武器装备、盔甲防护能力几乎与宋朝军队不相上下,而且,他们还有骑兵这一杀手锏。骑兵加重甲,这在古代战场上就是像坦克一般的存在。比如金国的铁浮屠,就是宋朝士兵心中的噩梦。所以,为了对方速度快、防护能力强、杀伤力大的游牧民族军队,宋朝能做的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士兵防护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远程打击能力,比如发展装备重甲的长枪兵,以及弓弩手等。尤其是弓弩,是制约北方骑兵的一大利器,宋朝将制作神臂弓等弓弩的工艺视为国家机密,严禁外泄。

横刀虽然锋利,杀伤力强大,但是并不合适对付机动能力强,装备重甲的游牧骑兵,所以逐退出战场。

二横刀造价昂贵,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无法大规模装备

打造一把上好的横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横刀使用包钢法制造,所谓包钢法,是将硬度更高的钢包裹在柔韧性更好的熟铁外面,然后一起锻造而成,这样就能同时拥有钢和熟铁的优点。用包钢法制成的刀,具有很高的硬度,和柔韧性。在成型后的刀上采用热处理工艺“覆土烧刃”,及在刀刃以外的部位图上特殊材料,与刀一同加热并淬火。在淬火时,裸露在外边的刀刃冷却速度快,使其变得更加坚硬,在覆土的地方冷却速度较慢从而是刀身保持了更好的柔韧性。

这种工艺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相比如在汉朝后就流行的环首刀,唐横刀不仅拥有刀最主要的劈砍功能,而且也有剑的穿刺功能,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大进步。

但是,如此繁杂的工艺,决定了横刀昂贵的造价。一把优质的横刀,其造价相当于十几户普通农户一年的开支,在当时的大唐,人人以得到一把横刀为荣,在日本,得到一把横刀,甚至是可以开宴庆贺的事情。唐朝也只有在盛世时期,才做到了将横刀大规模列装军队。而宋朝由于财力不足,很难做到将横刀装备军队了。

三技术问题

在古代,由于没有具体的科学指导,很多技术都是以经验的形式,靠师徒之间、家族成员之家的口口相传来传承,这种传承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乱,很多技术就会失传。没个朝代的过渡交接,中间都是伴随持续的乱世,唐宋也不例外,横刀这一精妙的制作工艺,早宋朝时就失传了。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燃料问题。唐朝冶铁的主要燃料是木材,而到了宋代时期,煤炭已经大规模应用在冶铁工艺上了。煤炭的使用,确实能够提高炉温,从而提高效率,据历史学家统计,北宋时期铁的产量,是唐朝时期的3倍。可问题是,量虽然上去了,但质反而下来了,为什么呢?古代没有除硫技术,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硫会影响铁的质量,从而会影响铁质兵器质量,所以宋朝的兵器质量较之唐朝还要差点。


一卷青史


后世为何不用唐刀?我告诉你一个现实里活生生的例子,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造访瓦良格号航母的诞生地黑海造船厂,并尊敬的询问老厂长是否能够再造航母?老厂长坚定的摇摇头:不可能了。为什么?~梅问,因为造航母时那个伟大的祖国已经不在了,现在没有条件了。

唐刀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被奉若神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唐朝国力经济所能提供的资源种类数量,远远超越唐朝的领土范围,唐朝经济上的强大当然有能力去供给军队超过奢侈级别的装备,也使得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军队首屈一指,地位和影响力跟今天美军有得一比!随后旦罗丝之战后紧接着的安史之乱,丝绸之路这条经济动脉随之凋零,唐刀的制作无论从经济还是效益角度国力来看都已经不再具备条件,随着战乱这种东西的制作者渐渐流逝,而制作方法却是受到皇家严格管制对外严格保密的,随着制作唐刀的条件和必要性逐渐丧失,最终拥有者可能的选择就是随葬或是秘藏封存,不可能让这种极易威胁统治的事物流传于世的!所以真正是那个时代所产唐刀,后世也必是他人觊觎抢夺之物能够正常传世只会是极少数!


头名大咖


最近一部关于唐朝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剧中的服化道尽力也是还原到当时场景令人称赞。剧中的主人公张小敬所佩戴的横刀,是唐刀当中四大刀之一,而横刀最为简单便利。说到唐刀,不得不讲的便是它的杀伤力和它的用途广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没有人沿用这个武器,反而是换成了与他材质不同,杀伤力不如他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厉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为步兵所用,在敌人逼近二十步以内之时,步兵便用陌刀来与敌人抗争。虽有精良的骑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后,两者相结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战,堪称一绝,尤其是在骑兵相接,以少战多的情况之下占优势。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长矛和长刀所替换。另一种仪刀主要用于古时的皇家护卫队,现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个方面借鉴了仪刀,刀上不仅装饰华丽,而且有着龙凤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经不使用了。

横刀是这其中最为常见的兵器,它借鉴了古时候的汉刀,并且更新了它的制造技术。将原有的汉刀当中的一些对韧性有影响的杂质,用百炼钢的方法去除。与此同时将刀两边加宽,刀柄也适当的延长,不仅在作战时携带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将敌军的铠甲劈开。但也是这种刀,却在宋朝的时候慢慢的被替换了下来。那究竟是为什么宋朝没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辉煌呢?

一来是宋军本身的军事能力不强,他们的步兵作战能力弱,没有常年的训练和武将的带领,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占优势,而骑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战时失去先机的他们,又没有成为体系的指挥策略。所以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情况就少,对于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战争失败之后,渐渐的他们的军事能力与敌军相差甚远,其实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政策从一开始便没有偏向军事发展,兵力有限,武器发展当然也有限制。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重视文官,轻视武将,甚至让文官治理军队,为了防止武官重兵夺权而对武官的刻意压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军队在手,大敌当前却都再三失败的状况。虽说这样有利于皇权地位的巩固,但是长时期的军事能力处于弱势,也使得宋朝对于军队能力强的国家侵略无计可施。在与契丹和西夏的战争当中总是以失败为终,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镇指挥,不懂得根据实际变化来改变策略,而武将也无法改变现状,由此一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说成了宋朝最好的说辞。

统治者不重视军事,刻意的压制武将,虽然经济上是强国,但是在军事武器制造方面同样也没有大量投入。在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顶峰。与军事实力相反,他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在当时的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虎视眈眈。虽是土地农耕面积大大的增多,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但是在军事发展上却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唐刀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且工艺复杂程序多,仅是一把刀便要花费一个工匠的许多心血,所以改为制造高效而又廉价的刀在当时是说得通的。

那么钱和精力都花去哪儿里了呢?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轮船等制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国使者的龙舟便有一千多吨重,造价昂贵。忙着出使,宣扬国威却忽略了军事方面。从宋徽宗之后,王室和民间的奢靡之风大肆兴起。不仅在吃穿用度上表现着豪气,宫廷内部的收藏品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不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样也是王室贵族网罗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此的经济与军事比例失调,既引得他人眼红,又无法抗拒他人前来争夺土地宝物,实在无奈。

宋朝没有很好的继承唐刀的使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国之乱和唐朝时期的兵乱不同,面对契丹与西夏等游牧民族的顽战更是需要与敌人相称的武器,而这个武器必须符合军队的现状。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说的,跟据当时统治者的作战习惯,通常是步兵与骑兵相结合时占领优势。但是到了宋朝时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马的数量少之又少,骑兵的数量就更少,而敌军大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从作战习惯上来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长刀长矛等占据优势。

宋刀的长度变长,一来是使得敌人难以近身伤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当时的作战条件之下,长刀更适合于作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当中,兵器也是一直发展的,虽然没有大批量制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对于唐刀而言对敌人更有杀伤力。宋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数源于它的指挥能力极弱,对于作战的配备上,也不至于与历史相反而行。更为重要的是,火炮的发明使得刀剑等其他兵器显得毁坏能力弱,火炮在多种情况下帮助着宋军打赢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从唐到宋,武器的发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动的。即使在宋朝时期有了与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对于前者的改变很大,甚至在发展当中逐渐放弃了唐朝的锻造工艺,听起来甚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也是不断的在适应当时的实际状况。虽然统治者并不重视军事力量上的发展,但武器作为战场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与时俱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发展并非是放弃,而是在历史选择面前宋朝选择了适应。


木剑温不胜


看了几个人的回答,说实话,不是主观臆测就是人云亦云,更懒得就是粘贴复制。可叹啊!

现在所说的“唐刀”,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些卖龙泉刀剑的人生造的一个概念。我记得2003年前后,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这样的帖子,配合当时民族复兴的舆论氛围,一些人试图通过在古典的传说和史料中寻找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强大的佐证,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辉煌过,这确实是令人骄傲得一点。

但是,有些人却走了歧途。近年来网上十分盛行的“网吹”三宝就是实例。“网吹古代有三宝,环首马槊陌刀好!”这三种只存在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的武器,被一些人无限的夸大了。这种夸大一方面满足了刀剑厂商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也满足了一些热血青年的虚荣心。

这三种武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现存的实物,在一些汉墓和隋唐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锈迹斑斑的刀剑残品,这些残品别说验证其锋利程度和体验其精良的做工,其锈蚀之严重基本上已经到了一碰既碎的程度,我就想问,你咋就知道这东西异常锋利?咋就知道切割盔甲如同切纸一样?

现在一些人常常引用的《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不过是一个文章截取段落而已。这一小节主要是讲的是武库这个机构的职责和人员架构,比如武库这个机构一把手就是武库令,他的属员就是库丞和监事,然后顺带说了一下当时军中最常用的一些军械,比如:鼓,金(类似锣),弓,弩,箭,刀,枪,盔甲,彭排(类似拒马),旗帜,战袍,号角,大纛,铁蒺藜,斧钺,钩,棒,铁盂(铁锅)。这些都是当时军队中最常用的物资,也就是制式装备,是大规模装备军队的。

又怎么可能会是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唐刀就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利器呢。还有人一直说“唐刀”造价极其昂贵,制作工艺极其繁难,那不是胡扯吗?任何大规模装备军队的武器怎么可能会造价极其昂贵又制造工艺繁难呢?不可能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十有八九是自己臆测的。不信让他拿出证据来,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那本史籍上有记载?他未必说得出。

再说说武库令里说的刀之制。原文说,【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之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根据一些出图的壁画,浮雕等,仪刀、横刀的大体样式基本能确定,当然了也不是百分之百。鄣刀不好说,陌刀更不好说,因为目前连壁画都没见过。但是陌刀的样式,可以推测一下,首先这刀是步兵使用的长刀,从宋朝的《武经总要》上来看,最像所谓斩马剑(陌刀)的兵器非掉刀莫属,但是唐代的可能刀刃要更长,因为唐代这个兵器是步兵用的,用来抗衡骑兵。所以应该更接近《师父》中的那把兵器。

电影《师父》中的兵器,和陌刀应该接近。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所谓的唐刀并不是什么贵重的刀(仪刀除外,因为是仪仗器具,装潢很贵),都是当时军队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刀枪剑戟这种兵器比不上弓弩,更不用说枪炮这种热兵器,它们的威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它们本身。这些刀剑,它们的威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使用能力。使用者的勇气、格斗技术、战斗素养,才是刀剑所谓威力的本源。

至于说宋朝为什么不再使用唐制的刀,应该说是因为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唐朝和宋朝虽然间隔了几十年,但是人文血脉并没有断,一直是根据周遭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到宋朝的时候,由于几十年的战乱,战争形态和战争装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广泛地农业化,他们掌握的冶铁锻造技术日臻成熟,辽金西夏有能力组建大规模的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唐时士兵(步兵居多)在阵前短兵相接时挥舞的窄刃长刀面对彪悍又装备厚甲的北方士兵,越来越难以发挥效力。

短暂的五代十国时期,刀形就逐渐在演化,士兵单手刀开始加重刀头,刀刃加宽,越来越注重劈砍的效能。当然了,刀这种兵器在当时的战场上主要是给弓弩手配置,为的是防止对方奇兵突进而导致的弓弩手出现重大伤亡情况。

顺便问个好玩的问题,假如对方的奇兵突进到眼前,弓弩手如何处置?答:弓弩手会按照事先演练多次的预案来操作——将弓弩扔到身后,抽出随身携带的腰刀或者铁棒,将进犯者给打回去。扔到地上的弓弩则有专门的小组负责捡拾保管。看到没,打仗是门系统的工程。

所以说,宋不再用窄刃长刀,主要原因还是敌方防护能力普遍加强所致。

最后说一句,古代之所以能把匈奴突厥之类打地东逃西窜,并不是因为什么环首刀、马槊和陌刀,而是汉兵真正的大杀器——弩!正所谓【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


冬眠要趁早


唐代以前的蛮族是部落,主要武装皮甲,少部分精锐穿戴铁甲。
宋代的蛮族已经是帝国了,封建主义国家,生产力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唐刀和陌刀对付轻甲敌人,杀伤力能力极强,面对全副武装的锁甲步兵和扎甲步兵,刀具基本上不具备破防能力(包括武士刀),明朝史书记载的朝鲜战争,日本武士用刀全力劈在明军锁甲身上,武士刀被弹开了。

耶律阿保机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契丹进化成帝国以后,生产力已经有极大的提升。辽人甚至通过贸易从宋朝进口铠甲仿制,全具装铁甲骑兵(锁甲士兵和锁甲战马),全套铁甲重量30KG,长矛正面都不一定能捅穿。金人的铁浮屠也是全具装铁甲骑兵,可以说刀枪不入,只有弩弓能够勉强破防。

宋人北伐的时候,士兵一人发一根铁棍都比刀具实用。

如果你不明白铁甲有多硬,可以拿块切菜板,然后用菜刀全力劈砍,结果是无法劈穿切菜板,弹回来的菜刀可能会伤到自己。(危险动作,建议戴上摩托车帽,防割手套,厚一点的皮衣)。可以说木板的硬度都超乎想象,更别说30KG的铁甲了,有兴趣的人可以网上购买锁甲,用菜刀劈砍试试,基本上无法破防。

唐刀在宋代已经失去了作用,面对全副武装的锁甲士兵,全力劈砍的唐刀多半会被铁甲弹开,刀具甚至会被震坏。于是宋人换上了更实用的铁棍、铁锤、弩弓、弓箭.........历史上关刀正是出现在宋朝,取代了陌刀的作用,反骑兵的武器之一。


亚托克斯


时代在发展,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当年也很厉害,现在拉到战场上就是一堆废铁。宋朝是我国冷兵器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宋朝人不用唐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唐刀已经被战争淘汰了。

宋朝在历史上总以“弱”的形象示人,原因很复杂,但绝对不是宋朝军人的锅,宋军其实很强大,唯一的缺陷北方产马地尽失,只能被迫以步兵对抗骑兵。

从武器发展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唐朝,宋朝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冷锻工艺的出现与普及,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大规模装备“冷锻甲”,防御型武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进攻型武器的进步。

限于冶金工艺的落后,隋唐时期部队仅能装备厚重的板甲。板甲顾名思义就是用大块铁板制成的盔甲,它的优点是防御性能好,但缺点就是非常笨重,严重影响部队的机动性。

以李世民为首的唐军在群雄逐鹿之中发现,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重装重甲是极不划算的事情。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何迅速抓住战机才是取胜的关键。李世民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少量轻骑兵作为机动力量,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就能够利用骑的高机动性形成局部的优势兵力,从而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李世民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重装甲兵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而部队为了保持机动性只能采用防御力较弱的皮夹。皮甲毕竟不是金属,战场上用利刃完全可以将其击破,所以以锋利见长的唐刀才会大规模出现。

到了宋朝时,冷锻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掌握。用冷锻工艺打制的甲片厚度减少三分之二,韧度较之前也大为提高。冷锻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重装部队的机动难题,所以金国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等重装部队才能名声大振。

冷锻甲防御性能优异,如果不借助机械的力量,士兵很难用手中的兵器将其击穿,所以宋朝在对抗北方骑兵时不再追求破甲。

宋军迎敌时先用神臂弓进行远距离压制,神臂弓虽名“弓”,却实为“弩”,发明于北宋神宗时期。神臂弓威力巨大,史料记载在二百四十步的距离仍能“入榆木半笴”。敌军突破神臂弓的封锁来到阵前短兵相接时,宋军大多会采用重斧、铜锤、铁简等钝器,依靠武器自身的力量致敌重伤。

所以说唐刀退出战场并不是因为它的工艺复杂、造价昂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盔甲升级了。

宋朝虽然不再使用唐刀,但却在唐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专门对付骑兵的“麻扎刀”。在南宋抗金的关键战役“顺昌之战”中,宋军用麻扎刀砍金兀术骑兵的马脚,逼铁浮屠下马步战,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料不辑


唐刀轻巧快捷,杀伤力高,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没人用了呢?

我国古代的人民十分崇爱习武,十八般兵器各有所长,其中唐朝盛行使用的唐刀也是一名佼佼者,它形状狭窄笔直,刚硬锋利,使用起来轻巧快速,杀敌于瞬间,可是为什么发展到宋朝就几乎没有人使用它了呢?

首先唐刀起源较为特别,它的前身是汉朝的环首刀,即为汉刀,主要是由汉人所用,其长约115厘米,刀身刀柄短。关于宋朝时期武者们为什么不喜欢用唐刀,可能是跟唐朝文化有着许多牵扯所导致,当年宋朝替代唐朝,虽然大部分人文习俗都一直沿袭,但也部分创新跟抛弃前朝“糟糠”的例子,其中也是因环境变化所导。宋朝历经过几十年战争摧残,军队所使用兵器、装备早有了很大的巨变,不再像唐朝军队那样配备唐刀,其主要是北边游牧部落逐渐接受农耕文化,锻冶铁器的技术日渐成熟,所以兵器改换很大,自然就不用唐刀了。

另外,唐刀需要精炼的高工艺技术才能铸锻成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制本成本都相当大,其做工精细,重量轻巧且锋利无比,利于杀伤敌人,在唐代时期很多锦衣卫跟明朝军兵都喜欢佩用唐刀,而且在以往的唐朝与外敌战役里,唐刀屡次登场杀敌取得重要军事用途。明朝骑兵,喜好在马背上挥舞唐刀,原因是它轻巧速度快,且锋芒渗人,给杀敌创造很高优势。这各方面都说明,唐刀是唐朝武者用拥有具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到了宋朝,唐刀的军方的地位却逐渐走下坡路了。

唐朝盛世结束后,宋朝粉墨登场,但是宋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发展明显跟唐代人有许多改变。当时的宋朝一点也不太平,境外有着金兵、西夏兵、蒙古族骑兵等诸多部落势力对中原大地窥视已久,并且不时发兵侵扰宋朝边境。因此宋朝在军事战略方面,虽沿袭着唐朝留下的一些装备武器跟策略,但坚决拒绝沿用唐刀,其原因可能是当年唐朝骑兵比较多,且喜欢在马背上耍唐刀,到了宋朝,骑兵变得很少,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发展骑兵而是因为多种因素导致骑兵缺乏,马匹也数量大幅减少,自己还无法养殖。当初宋朝的很多水草丰满的草原地域被外境的部落民族抢占,所以没有适合养马的地方,根据宋朝官方给出的数据,宋朝廷所养殖的战马达20余万头,虽然看起来很多但其实仅有唐朝的一半数量而已。

考虑到骑兵缺少的原因,宋朝就很少用唐刀当战争武器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实际的原因,宋朝时期要面对的多数是游牧部落,这些民族世世代代都是在马背上生活,无论是放牧还是打猎或者是战斗,游牧战士们的骑术一直非常好。如果双方骑兵交战,宋朝骑兵根本不是游牧骑兵的对手,况且人家都是挥舞着长刀长枪长剑等兵器,此时宋朝骑兵再拿出一把短型唐刀出来无疑是在找虐。经此种种原因,宋朝为了抵御外族骑兵的进攻,于是在军事研究方面加强了对重型冷兵器的研究,尽量创作出更长更利于骑兵交战的兵器,所以就抛弃了唐刀。

如今我们在网上还可以购买到所谓的“唐刀”,但据说唐朝律法严禁用军用兵器当陪葬品,所以考古很难发掘出真正的唐刀,加上宋朝人不喜欢用唐刀的习惯,使得唐刀的真正制造技术已经失传。


猫眼观史


所谓唐刀到了宋代没人愿意用,本身就是伪命题!不存在的事情

所谓唐刀,其实本质就是隋唐时代的直刃刀,有环首或无环首。

下面就是一把典型的唐代环首刀。

其全长98.5cm,全重645g,平磨无镐线。刀尖切先大约为135°,根部刃宽25.2mm,刀尖刃宽20.2mm.根部厚8.9mm,刀尖厚3.1mm;刀茎宽23.4mm,最厚处7.3mm,最薄处4.5mm,最窄处11.6mm宽,刀环扁圆,焊接在刀茎上,全刀重心在握把前20cm。


下面是宋代的一把直刃环首刀。

其全长78cm(图上的总长度标错了),刃长55cm,柄长18cm。刀根宽33.6mm,5.8mm厚;刀尖22.2mm宽,3.3mm厚;刀茎宽23.8mm,刀茎最窄处13.8mm,最厚处6.7mm,最薄处4.8mm.刀环59.2mm宽,48.1mm长,重心在把前17cm,全重560g。

很显然,这两把刀除了长短不同外,没啥本质区别,特别两把刀的重心都在把前20CM左右处,这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继承概念。

所以说什么唐刀到了宋代就没人用了,纯是扯淡。

当然,就算是直刃环首刀,宋代的跟唐代的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宋代的环首刀的环首更大了。还有唐代环首刀刃与其余刀身之间界限明显,刀身接近刀刃处会有起脊,(即“切刃造”);宋代环首刀刀刃与其余刀身之间无明显界限(即“平造”)。当然这个不绝对。

甚至连辽国契丹人的刀都是直刃的,可以说是深受唐刀的影响。


不过在宋代以及同期的辽金,以及元代之后,中国主流军用刀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有两点:

第一,变弯了。

这个是受中亚影响,弯刀适合挥砍。因为当时甲胄越来越重装,刀已经放弃了破甲能力,所以专注于对付无防护目标进行挥砍,这是个发展趋势。

第二个是佩戴方式变了。

中国传统的叫“璏式佩剑(刀)法 ”,就是将刀固定在卡扣里,再把固定住刀身的卡扣连接在腰带上。

中亚传来的是“双耳悬挂法”,刀的外鞘上都有两个有孔的耳朵,用来穿上绳子,挂在腰带上。

这两种变化之后,刀的外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些人以为,宋代就没有唐样的环首刀了。但其实两种刀共存了很长时间,最后弯刀才取代了直刃刀。


冷兵器研究所


唐刀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轻便,锋利等等。但是后世对于唐刀其实就不那么重视了,其实唐刀的工艺不是失传而是没落,在唐朝之后唐刀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宋朝的时候已经是全面放弃唐刀了,在元明清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唐刀的工艺并不是失传,其实到现在唐刀的工艺还是存在的,还是能锻造出来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不可能每个人都配一把刀的。

宋朝没有选择继续使用唐刀只能说唐刀并不是适合宋军。

首先来说就是太昂贵,其实在唐朝的时候真正的唐刀也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配有的,唐刀的分类是很多的,在军队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陌刀,而像仪刀一般就只是在礼仪场合才用的。以陌刀为例,其使用的钢是以印度海得拉巴出产的镔铁(乌兹钢)为主料。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进口乌兹钢的成本中包含着万里迢迢的运送费用,用其锻造的陌刀的价值就更是千金难买。当时一把使用乌兹钢锻造的陌刀价格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所有财产总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为了能买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倾家荡产。据说当时在日本,皇室得到了一把唐刀大宴群臣以示庆贺,旋即奉入祖庙,在重大典礼中才舍得拿出来。到了宋朝的时候虽然经济上比唐朝是发达很多,但是还是不能让唐刀大规模的装备在军队之中的。

其次就是真的没必要,宋朝为了和北方的游民民族对抗,自己也是发展了大量的骑兵,还有一开始为了夺回北方也主要是攻城战,这样的话唐刀的优势就不明显了。而北方的骑兵更喜欢用马刀,马刀比较宽厚,重,这样的话唐刀就更不适用了。抗战时期的日本刀和唐刀很相似,你有看到日本骑兵拿着两把武士刀拼的吗?当然最主要的还有一点就是火器的使用,在唐朝末期火器开始大规模的在战争中使用,唐刀这样小巧的军刀就有点不适合了。

还有一点就是宋朝时期,石炭(煤炭)开始大规模的应用于冶金行业,这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军器质量与产量整体提升了一个层次。但石炭中的硫元素进入铁器中会使其脆度增加,造成顶级的钢铁制品较之前代品质有所下降,为了应付这种现象,手段就是把刀剑加宽,加厚。

而且到了宋朝的时候本来就是重文轻武,到了元朝又禁止私人拥有兵器,就是菜刀都不允许,这些先进的工艺自然就慢慢的没落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唐刀是从汉朝时期的环首刀(汉刀)发展而来的。

(图为环首刀)

唐刀的特点

唐刀其实并非是一种刀具,而是唐时的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四种刀器的统称。

仪刀

仪刀本体其实就是横刀,但是造工精美,装饰有奢华的金银饰品,多为皇宫御林军、千牛卫所佩戴,多用于各种仪式场合,彰显皇威,有时候也会拿来赠送外国使节。

鄣刀

鄣刀有点像日本武士用的贴身短刀肋差,无论是外形特点还是用途方面都有相近的地方。鄣刀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鄣刀的长度只有15-50厘米,小巧的刀身也很轻便,使用灵活,适用于近身搏斗。当敌人贴近时候,较长的兵器使用不灵活,小巧的鄣刀就成了兵士手里最有力的武器。

横刀

横刀是唐刀最常见的款式,也是装备最多的一种。横刀刀身长度约为60-80厘米,大批装备于普通士兵,甚至当时的衙门捕快,城池的巡逻士兵用的也是横刀,可以说横刀是唐刀中最大众的一款了。

(图为持刀唐朝兵士壁画)

陌刀

陌刀是一种长柄刀,刀身长度也是唐刀中最长的,据说最长的陌刀刀身长达140厘米以上。陌刀是一种专门用于对付骑兵的武器,据说最早发明陌刀就是用于对付突厥骑兵的,装备了陌刀的大唐士兵可以更容易的砍杀突厥骑兵的马匹和士卒。唐朝在马匹不足不精的情况下对游牧民族作战屡战屡胜,不等不说很大程度上都是陌刀的功劳。

可惜的是当时是不准用陌刀当陪葬品的,所以至今未出土过唐时陌刀的实物,我们对陌刀的了解只能停留在史料的记载上。

唐刀和武士刀的区别:

总是有些人看到唐刀的图片就说这事日本武士刀,确实唐刀的外形是有点像日本的武士刀,但是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武士刀的刀身都是有一定弯曲弧度的,而唐刀是继承了汉环首刀的特点,刀身是笔直不弯曲的。此外,唐刀的刀刃至多只占刀身面积的一半,而日本武士刀刀刃一半都占刀身面积的一半以上。

为何唐刀失传了?

如此威猛实用,富有特色的唐刀为何最后失传了?

工序复杂,造价高昂

唐刀非常精美,但是相应的工序十分复杂并且造价也不便宜。出现唐刀的唐朝是一个国力强盛的王朝,自然负担的起这样的成本,能把唐刀武装到普通士兵手上。

而后的五代以及宋朝国力比起唐朝就差太多了,不可能人手一把精美的唐刀,很明显能批量生产且造价便宜的兵器更适合宋朝时候的情况。

新式兵器的出现

宋朝时候的主要威胁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此宋人发明了长矛、斧钺、长刀等新式的兵器。就以斧钺为例,斧钺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同样是极为有效的,而且斧钺造价和工艺要求远低于唐刀,更适合大批量装备军队。

所以唐刀就越来越不少人重视,直到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