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被稱為"戲曲之鄉",五大經典劇種,用戲劇與世界對話

江西號稱"戲曲之鄉",所謂"戲曲之鄉",不僅是說它的興盛與繁榮,而是指贛地本土文化在其千餘年的漫長歲月中,生動演示了中國戲曲這一藝術形態從發生到成熟直至鼎盛的整個動態的歷史進程,為人們立體反觀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歷程,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視角,也為戲曲文化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頗為重要的參照系。

江西被稱為

在江西的戲曲文化中,戲劇劇種十分多,特別是採茶戲,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採茶戲劇。下面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下江西戲劇的知識,小本本可以拿好了!

江西被稱為

贛劇

江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贛劇起源於贛東北,流行於江西省境內。其聲腔基礎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融合了清代中期傳入江西境內的崑腔與亂彈而形成,是古代四大聲腔之一。1951年定名為贛劇。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歌舞結合,聲腔體系十分豐富。2011年6月8日,贛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西被稱為

弋陽腔

傳統戲曲聲腔之一。簡稱"弋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聲腔,它源於南戲,產生於信州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贛語、傳統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蕃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故弋陽腔又通稱贛語高腔。

江西被稱為

盱河戲

流傳於廣昌縣境的一個古老劇種。別名大戲、土戲。盱河戲發祥於甘竹鎮,原先專唱高腔,後與皮黃諸腔盱河戲相結合,遂形成以唱皮黃腔為主,兼唱高腔崑腔的大型劇種。因該劇種只流行於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為盱河戲,並建立了廣昌縣盱河戲劇團。

江西被稱為

東河戲

東河戲是在江西省贛州市東河片地區高腔的基礎上,逐步融合了崑曲、宜黃調、桂劇、安慶劇、弋板、南北調、秧歌調等,發展成擁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漢族戲曲劇種。因其形成於贛州東面貢水流域,故稱東河戲。東河戲中的亂彈腔首先將自己的觀眾定位於下層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實際也證明它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江西被稱為

寧河戲

起源於江西修水,由酬神還願的的儺戲發展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角色分類與徵劇相似,但更為細密,舞蹈動作特點甚多,唱腔以二犯與西皮為主。傳統劇目中《文公走雪》、《銅橋渡》、《採石磯》等劇較為罕見。

江西被稱為

據普查結果初步統計,江西省現存活態戲曲劇種(含皮影戲、木偶戲)共33個。其中本土戲曲劇種24個:贛劇、弋陽腔、九江青陽腔、宜黃戲、廣昌孟戲、婺源徽劇、東河戲、寧河戲、西河戲、贛南採茶戲、高安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贛西採茶戲、南昌採茶戲、萍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武寧採茶戲、瑞昌採茶戲、袁河採茶戲、萬載花燈戲、贛中花鼓戲、永修丫丫戲、南河戲。

跨省劇種3個:京劇、黃梅戲、越劇。皮影戲2個:上慄皮影戲、湘東皮影戲。木偶戲4個:橫峰提線木偶、興國提線木偶、興國手端木偶、信豐手端木偶。與《中國戲曲志·江西卷》所列劇種相比,恢復了一個劇種即弋陽腔,新增了2個劇種,即永修丫丫戲、南河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