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我的藝術觀》

“品讀歷代經典,參悟自然造化,隨心所欲不逾矩,寫自家氣韻,成獨家丘壑。”——張谷旻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藝圃》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拙政園宜兩亭》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留園可亭》

現代人喜歡大談“形而上”的道,因為是精神範疇的,顯得很高尚和神秘,卻羞於談“形而下”的技,其實筆墨的表達能力,包括從具體的用筆、用墨、結體組合、虛實處理等,對畫家也是很重要的。其實,道與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這就需要我們有感而發,從內而外,認真體悟,努力實踐,不斷提升。一幅作品的感人與否,取決於畫家意境內涵的營造與外傳,而這源於我們對所表現景物的本質精神的認識和感悟。在具體表現時,重要的是要摸索、尋找,形成與題材、意境表現相適應的筆墨形式語言。畫家的意念、情感、學養、境界乃至技法表現,都是通過其特有的筆墨形式語言來實現的,歷代大家皆如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筆墨形式語言能力,是我們經常要重視和實踐的,否則的話,只能是望紙興嘆了。只有不斷地修煉、積累、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到生活中去體悟,並學習和借鑑歷代大家的筆墨語言,才能使自己的筆墨表現語言得到豐富和提高。舍此,別無他法。

中國畫是非常注重意境表現的,而意境表現並不是眼見的實錄,而是“受之於眼,遊之於心”的心靈感悟的化境,不同的意境創造取決於畫家審美、氣質、品格、學養、經歷、性情與獨特的筆墨表現語言。黃賓虹曾說:“古畫寶貴,流傳至今,以董、巨、二米為正,純全內美,是作者品節、學問、胸襟、境遇,包涵甚廣。”在表現意境時也顯現著畫家的精神氣質、文化品格等等,境界的高低全在於自己的見識學養。清人方薰說:“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矣。”我們也可以從歷代大家的作品中去感受那些獨特的意境表現,如荊關的沉雄和大氣磅礴、董巨的秀潤和渾厚華滋。雲林的簡逸,卻沒有出塵之致,石濤的曠達,又常能攫法外之奇。做一箇中國畫家,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悟識,在審美品格和學識修養上不斷提高,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和筆墨的表達才會不斷提高。一個人一輩子都本能、任性、粗俗地去表達自我感受,那說明他這輩子的學識、修養沒有提高,也不可能到達一個高的境界。憑藉筆墨、點線表現出來的意境,無處不透露著畫家的情感和個人追求,如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陸儼少的畫,哪怕是一個小的局部,甚至是幾條線,都能彰顯出各自鮮明的風格。意境不僅表現在幽深迷遠的重山疊嶂之間,也體現在一點一線之間。從事中國畫創作實踐的人都有體會:談論筆墨容易,學習和掌握用筆用墨卻很難,使筆墨成為自己的表現語言則更難。但不能因為難,而削弱筆墨表現的高度和深度,使其成為人人可以輕易把玩的遊戲,毫無審美和內涵可言。20世紀中國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生活與自然的注重,但對生活與自然的感受和理解卻顯得粗俗、膚淺和照搬,從意境營造到筆墨表現都提煉不夠,在深度和高度上顯得乏力。

內容節選自《格局·格調——首屆中國畫博士學術邀請展作品集》“論文篇”之《張谷旻:筆墨淺析》,博士論文作為“格局·格調——首屆中國畫博士學術邀請展”的一部分,如果您希望瞭解其完整內容,歡迎來到大韻堂美術館觀展,在欣賞視覺盛宴的同時,您還有機會得到《格局·格調——首屆中國畫博士學術邀請展作品集》。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拙政園一隅》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臥雲山莊》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獅子林臥雲室》

張谷旻:筆墨淺析

張谷旻 《獅子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