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會幫助孩子的父母都懂這4點!

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幫助他們撥開心靈的迷霧。今天這篇文章,推薦老師們轉給家長。

你知道嗎?會幫助孩子的父母都懂這4點!

家長首先必須瞭解孩子

家長只有在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蜜柚哥哥所認為的“瞭解”,是我們作為家長,必須善於去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進行積極地溝通,鼓勵他們說出心中的喜怒哀樂。

對於周遭事物和一些事情,每個孩子都會有他自己的一套見解,我們需要仔細耐心地去聽他們的想法,不要去打斷也不要提前對此做什麼評價或批評。

聽完他們的想法以後,對此做一次簡單的回顧。這樣既可以幫他們理清思路,又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在人際溝通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自己和自己溝通對話,心理學生稱之為“內在性的溝通”,即腦海中的對話,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種角度來看自己,激勵自己。

但就從目前的家庭情況來看,不少家長其實還不善於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他們經常只會一直不斷嘮叨。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出於好意,但將那些大道理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這樣才算盡到家長的責任,顯示其實往往事與願違,使孩子易於造成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首先要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家教藝術;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然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

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心理學對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稱作PAC分析理論。它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構成的,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以訓斥人的、權威的口氣和行為與人交往。他們說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了客觀的理智,這種人的行為表現是待人接物冷靜,深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說起話來只是:“我個人想法是……”

“兒童”狀態像孩子似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這種人說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狀態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應”。

這就是說我們與孩子對話時應該冷靜點,都應該儘可能理智些,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對話才能進行下去。

你知道嗎?會幫助孩子的父母都懂這4點!

要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悅納自己

人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就好比一幅畫,在這個人看來是神作,也許在另外一人看來就是一文不值。就像我們人一樣,有人覺得你好,也必然有人會不認同你。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能太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

有些孩子太過敏感纖細,常常因為別人一句褒貶之詞,讓自己內心波濤洶湧。我們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們的榜樣和對孩子的真切鼓舞,幫助他們在情緒上逐漸學會獨立,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對於不足有信心趕上,對自己的優勢要敢於展現。要相信自己一定是個有價值的人,是個成功的人。

分清“父母”和“朋友”的身份界限

在做孩子朋友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你還是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生活、學習的榜樣。

蜜柚哥哥覺得這個界限我們千萬不可模糊!星雲大師說過一句話:孩子就像是父母的複印件。

家長不僅要做孩子的老師和心理醫生,還要重視自身榜樣的作用,要自律。我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從不學習,甚至到要晉升考試時,還作弊;父母要孩子誠實,自己卻經常撒謊,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他們會不自覺地去模仿親近的人的行為,尤其是我們的父母。

心理諮詢工作人員經常發現孩子的困惑很多來自家長的行為,他們會十分困惑地問:為什麼大人總是那麼“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還想要我們做到?

所以蜜柚哥哥也一再強調,我們要教好孩子,必須要先管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