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降清到底算叛國投敵的漢奸還是順應歷史大勢的明智之士?

於無聲處3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良臣擇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

這句話其實並沒有矛盾。

因為良臣未必是忠臣。

洪承疇屬於良臣,但不是忠臣。

薩沙說一個故事。

張學良麾下有個人叫做黎天才,是東北軍系統的特工頭子。

他曾是北京大學學生,很有才華。

黎天才真的算是天才,他將東北軍情報工作搞得很高,把西安軍統、中統特務迷惑的厲害,導致蔣介石在華清池被捉。

後東北軍垮臺,東北軍將領紛紛投靠蔣介石,但黎天才不同。

軍統戴笠認為人才難得,希望黎天才加入軍統,一起工作,可以給予很高的軍銜和待遇。

同時,黎天才掌握了東北軍的情報網,有很多關係,一旦投誠對軍統是很大的幫助。

但黎天才拒絕合作,寧可以擺小攤為生。

有意思的是,戴笠對沒有對付黎天才。

當時部下建議,既然黎天才不合作,不如除掉,以絕後患。畢竟這個人太有能力,活著對軍統也是一個威脅。

但戴笠這麼說:黎天才做的沒錯。我們搞特務工作的,才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就是要忠誠。黎天才對已經被囚禁的張學良保持忠心,恰恰說明他是一個很優秀的特務。

道理就是這樣。

洪承疇作為大明的將領,又是漢人,沒有事二主的道理,更別說滿清還是異族人。

看看文天祥拒絕投降被殺,陸秀夫寧死不辱、揹負小皇帝跳海自盡,張世傑保衛南宋流亡朝廷到自己身亡,這些人才是大明的精英。

即便戰敗,他們也永遠是漢民族的英雄。

相反,洪承疇不自殺,也可以選擇不合作,做個普通老百姓。

但洪承疇為了自己榮華富貴,不甘心做個普通人。

他作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參加攻打南明的戰役,殘害同袍,實屬漢奸。

後來洪承疇又參加攻打大明忠誠李定國的戰役,也是標準漢奸行為。

這種人,無論放在哪個民族也是敗類。

就比如今天日本人又打過來了,我國某些官員、軍官見識不好投敵了,你能說他是順應歷史大勢的明智之士?


就連主子滿清皇帝也瞧不起他,將他編入清史列傳·貳臣傳

《貳臣傳》,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

乾隆自己寫到: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

乾隆的意思很明確,瞧不起洪承疇之流賣主求榮的品格。

乾隆希望的,是清朝不要出這種沒有氣節,不忠自己皇帝的官員。


薩沙


這個問題問的好!

洪承疇是明清交替時期有重大爭議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爭議”與“重要”這兩個關鍵詞,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洪承疇這個人物的定論不好下。

洪承疇投降後,給皇太極出謀劃策,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直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他在受命招撫南方時,鎮壓屠殺過許多江南抗清義軍和擁護明朝的義士,抗清義士一致唾罵其為叛國投敵的漢奸。就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都當面罵他。

洪母罵子

(洪母罵疇劇照)

1647年(順治四年),70多歲高齡的洪承疇的老母親,不辭千里跋涉,從福建南安老家趕到北京。面對跪拜在面前的兒子,老人家一邊用棗木柺杖打,一邊怒罵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畜生!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母這千里一罵,為大明子民與反清義士們出了一口惡氣,老人家的民族氣節令後人敬仰,“洪母罵子”作為傳統忠義教育的典型範例也將世代流傳。

洪承疇的弟弟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和老母親隱居於船上,泛舟於江中,終其一生。

王八春聯

清軍入關後的第一個春節,洪承疇被封為一品大員。有人在凌晨偷偷在他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忠義孝悌禮儀廉;下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缺“恥”,下聯忘“八”。這是罵洪承疇是無恥的王八啊!據說他看到這副“王八”對聯,臉都氣綠了,弄的年也沒過好。


從古至今,人們習慣於兩極化評價歷史人物。不是忠,就是奸;要麼忠君,要麼賣國。忠臣不事二主,如果用忠君思想來衡量,洪承疇的確不是忠臣!

但洪承疇在促進國家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的確做出過很大貢獻!他的一些舉措使眾多無辜百姓免受戰火的生靈塗炭,有益於國家、民族利益。

清軍入關時,他獻言獻計,保護了老百姓。

(有人給他平反,您怎麼看?)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不屠城,不燒房,不搶掠。並向名州縣廣發佈告,開城獻降者,加官進爵,大軍秋毫無犯;拒不投降的州縣,一旦破城,官吏全殺,但不傷百姓。

多爾袞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大軍所過州縣皆開門獻降。既兵不血刃,還使百姓免遭欺凌,這的確是洪承疇一言之功!

清軍佔領江南,他力主安撫,減賦減稅,既少流血,又造福百姓。

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撫剿結合的策略,他以投降後“原官留原任”為條件,和平招撫了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避免了衝突與流血。

請求清政府實行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一系列減負、求發展的措施,為促使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做出了貢獻。


(號稱開清第一功臣)

為緩解滿漢矛盾,鞏固清廷統治,洪承疇主張漢化。

洪承疇建議清廷“習漢文,曉漢語”,學漢人禮俗,習儒家學說,被順治帝採納。另外,洪承疇建議借鑑明朝的典章制度,也大多被採納,

洪承疇雖然為百姓,為清廷做過貢獻,但因其叛國變節之醜行,他既受到漢人的強烈排斥,也沒有被滿人所接受。有點像太監的尷尬,不男不女,導致男人不疼,女人不愛。

是洪承疇建議滿族權貴學習儒家思想,漢化前的滿族權貴本來還挺感激滿承疇的幫助,而漢化後的他們立馬認為洪承疇不忠不孝,再也不領洪承疇的情,這令洪承疇始料不及!有點像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縱觀洪承疇犧牲名節、為清廷效力20年、幾經大戰、幾經輔佐,才使清朝坐穩江山,然而只換來了一個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可見清廷對他的不屑!這是他事業的失敗!

他在老家修的府邸,無一親朋上門。他的母親與弟弟與其恩斷義絕,從此不得相見,這是他做人的失敗!做人做事都沒好下場,可見,自古以來,叛徒都沒好下場!沒毛病!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死在北京家中,享年七十三歲。他的主張和建議使的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這可能是他雖叛國且一生壓抑,卻能長壽的原因吧。畢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洪承疇的功過都在這裡,如果站在忠君的角度,他鐵定漢奸!如果站在愛民的角度,他又是英雄。對些,您怎麼看?

本人尊重歷史,不黑不扯。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有不同看法請下方留言。


小熙為人人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洪承疇背叛大明投降後金,於當時的明朝來說,就是叛國通敵、不忠不義,不可饒恕的漢奸。

對於歷史人物應該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具體情況來解讀,而不應該用當前的歷史去否定過去的歷史,也不應該用過去的歷史來否定當前的歷史。

在後金和大明還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的時候,他們當時的關係就是敵我矛盾關係。但是如果放在現在來看,他們只是一個國家分裂的兩個政權而已。

經過大清一統中華後,原來的後金進入了中原,並且按照中原的文化和制度建立了延續中原王朝和歷史的清朝,原來的明朝和後金就成了一個國家,成了一家人。清朝的皇帝一直也在努力的推進民族融合、滿漢一家。這就形成了後來袁世凱逼退清帝的時候主張的五族共和。

那麼從當下時空來說,洪承疇當時做的無所謂對錯。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做了特定的事而已。談不上對歷史有功,也談不上對歷史有過。

為什麼說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那就是因為在後人的歷史時空裡,當前的分歧與仇恨和對立,都不是問題。後人只看你當時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正義與公平。

還有有沒有給百姓帶來災難,長遠來看有沒有對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對洪承疇這樣的人的評價,在當下見仁見智,可以百家爭鳴。雖然史家肯定會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定論,並不影響我們個人的看法。


明德山人6998


所謂貳臣降清是順應歷史發展大勢,棄暗投明論。論者謂當年明朝已由統一變成分裂,其衰敗已不可避免,而清朝之興勢所必然,所以貳臣降清是看清了這個歷史發展的大方向而做出的歷史抉擇。

洪承疇投降後,成力清朝第一個漢人宰相,順治時再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順治帝賜他寶馬,寶刀,總督南方五省軍務,“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絕對是信任有加。

按說,洪承疇應該是明未清初最大的“漢奸”了。但由於他利用自已的宰相、大學士身份為了漢人爭取利益,說是將“漢人、漢文化”的利益最大化了,現在說他是漢奸的人,似乎也不多。


A愛衣紡1985


洪承疇是否是民族英雄,作為今人的我們,因為事移情殊,不好界定,我們還是讓和他同時代的人說話吧!

第一,承疇降清,其母深以為恥,謂承疇曰:吾今生誓死不與汝同簷!後,承疇無奈,作小船一艘,載其母飄於江河之上。

第二,承疇妻削髮明志,遁身庵內,終身不見其一面。

第三,多爾袞進北京城,多鐸是負責甄選受降的前明官員的,相當於今天的面試主考官。當時,天氣很不好,當然也沒有天氣預報,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多鐸在室內春風拂面、溫酒煮茶,室外的前明官員們是溼發拂面、涼衣貼背,姿勢還必須跪起!手本履歷必須高舉過頭!一個心善的隨從勸多鐸,讓這群人明天來吧,這天氣,太嗝應人了。多鐸擺了擺手,說:“沒事,你看這人體接龍,快排到崇文門了。此時,你說散他們肯定還不同意,投降得趕早,他們都懂這個理。這群漢人,乖乖,精著哩!”聽到此處,隨從只得附和著說:“是哈,論皇恩,他們誰比得過洪少保,亨九都降了,他們只管踩著亨九的腳印走就完了。”

第四,康熙曾南巡到駱馬湖這地,見一十三歲少女行乞,逢人言必稱“吾母病重,心願未了,求賜一罐排骨湯即可”,但是路人皆冷臉對她。後來,她氣性大,縱身一躍,投入駱馬湖,人們視若未見,嘻哈依舊。康熙命侍從撈過此女,後用馬鞭點著圍觀的群眾叫罵:“駱馬湖竟是如此民風!可惡!”一老者從人群中走出,向康熙行了個禮,說:“她是洪承疇的孫女。”康熙愣怔半晌。

第五,洪承疇死的時候諡號是文襄,襄即幫助,就是甲冑有勞的意思。這個諡號已經說得很明白,你是你,我是我,不能混為一談,但你有文化,還幫過我,僅此而已!

第六,洪承疇死後封為三等輕車都尉,還是康熙封的,我所知的是,輕車都尉只能算個毛官,三等是最低一等,簡直連個毛都不算!這就是他在主子眼中的地位。

第七,乾隆朝,乾隆修貳臣傳,褒獎忠貞,警醒世人,洪承疇位列甲等十七名。而那年,他高中進士,列二甲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也是第十七名。鬥換星移,竟是如此地巧合。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鏈天絕


良禽擇木而棲,名臣擇主而事。洪承疇,作為一個漢族人,他投靠清廷。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漢奸。但是,按照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明朝政府,已經失去了民意的支撐。當時,明朝的臣子,要麼隨著明朝大廈的倒塌而衰亡。要麼就尋找一個新的政權,來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

有些人選擇抱殘守缺。有的人尋利新政權。這些人,都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我們不應該苛責他們。尤其是洪承疇。他雖然投降了清朝,但是他仍算是一個忠臣。因為他的頭像,不是他的本意,他本想做一個忠誠,報效明朝朝廷。但是,當時的明朝政權,已經腐敗到不能再腐敗的地步。跟隨明朝掙錢,只有死路一條。那倒不如尋找一個全新的政權,施展自己的抱負,靖亂天下,救黎民於水火之中,解民於倒懸。

縱觀整個歷史,清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中華民族的統治,要遠遠勝過明朝對於中華民族,所以我覺得紅頭,投降清廷,是明智的。

因為他留在明朝,只有死路一條。他衝破了傳統的忠義桎梏,審時度勢,實現了自己的,才能最大化。成為了一代名將為中國最後一個,多民族封建政權大一統帝國的積液作出了偉大貢獻。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謝謝評論指教。




舊事舊人歷史說


對歷史人物的行為評判,不能根據以後形成的後果來決定,而應看其行為發生的當時來判斷。洪承疇投降是被迫的,開始有中國文人推崇的氣節,後來求生欲佔了上風。投降以後,其立場變了,變成了明朝的敵人。參與了對明朝各族百姓的屠殺,給明朝的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洪的投降,不存在什麼順應歷史潮流們問題,真要從歷史潮流看,滿清入主中國,加速了從明代後期中國的科技水平逐步落後於西方的進程,最終以一千多個賣國條約收場,並沒有給中國帶來的什麼好處。洪承疇與汪精衛的區別有兩個。其一是,汪精衛投敵是主動的,洪是被動的;其二,日本失敗了,滿清成功了。


多空逢源


洪承疇如果生在太平盛世絕對是一位治世能臣。洪承疇在其降清以前政聲口碑都不錯,不僅受到朝庭重用,而且深受文人士大夫追捧,修為能力皆為上品。然而,生逢亂世最終卻晚節不保,淪為叛國投敵的大漢奸,並且甘為滿清驅使,為虎作倀,為世人所不恥。

當其出面勸降史可法時,史可法怒聲斥道:“大明的洪承疇已經死了,而你不過是衣冠禽獸!”

正所謂:“國亂顯忠臣,板蕩識英雄!”


宋效田614


上次我說他是順應大勢,使人民減少戰亂的傷害,被罵的狗血淋頭。現在我認為他是一個毫無民族氣節的人,他應該以死殉國,來彰顯民族氣節。


樂弟的


是不是漢奸,不能光看投降沒有,投降後幫助敵人殺自己國人的就是漢奸,洪承疇在滅明上功勞很大肯定是漢奸。但同樣投降的祖大壽就不是漢奸,戰敗後被迫投降,第一次又找機會叛逃回大明,又被困就又投降了,這次沒有機會再逃,但也沒有幫清軍打明軍,一點力也不出,所以不能算漢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