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中醫是這樣望病的!

肝:肝開竅於目,肝膽不好的人,眼睛發乾,發澀,無光澤,許多人甚至“猛眨”眼睛。其華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現在指甲上,肝膽好,免疫系統好,通常指甲會比較光滑,有光澤,堅硬,否則是灰指甲,易斷,或有真菌感染。還有肝是主筋(肌鍵)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膽不好,情緒上來看是易發怒的。有些人情緒說來就來,沒說兩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愛吃酸的,臉色發青的,暗無光澤。

心臟(小腸):舌為心之苗。舌是心臟的表現,怎樣通過舌來看,心臟好不好呢?如果舌頭比較淡、白的話,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如果心血瘀阻,舌頭是暗紫色的。有人舌頭潰爛是心火旺的表現。其華在臉,心臟正常的人臉色是白裡透紅的。有的人的臉慘白、淡而無光的是因心臟供血不足。臉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情緒上是喜的,經常微笑,沒人也笑,這是心臟不太好的一種表現。口感是愛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臉色發紅(紫紅色),特別是一些紅光滿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礙。

脾(胃):開竅於口、唇,其華在肌肉。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紅色,有光澤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黃,這種顏色讓我們來判斷脾胃好不好。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氣,特別是胃炎或潰瘍的人。脾是負責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輕健有力。否則,肌肉鬆馳、無力。情緒上是愛思的。總是皺著眉毛,好像比總理還操心,一點小事都想不開,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另外,口味是愛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臉色發黃。是病態的蠟黃,無透明度、無光澤的黃色。

肺:肺是開竅於鼻。鼻是用來呼吸的,吸入新鮮空氣,排出廢氣。鼻不好的人,會影響體內正常的循環,會引發肺的疾病,呼吸系統的疾病也會誘發鼻腔的炎症。其華在皮毛,肺是給皮毛供應營養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長方向雜亂,臉上的毛孔粗大。情緒是悲憂的。無事憂愁、愛哭。《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就是一個例子,大家知道她有嚴重的肺結核,她的眼淚是從春流到秋、又從秋流到冬……口味愛吃辛(辣)的東西,臉色是發白的,臉無血色,象一張白紙一樣。

腎:腎按中醫的說法是主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腎不好的人,易耳鳴,聽力也會漸受影響。老年人常出現失聰(耳聾)的症狀,就是腎功能虛、衰的體現;腎是給骨胳提供營養的,有些人去醫院什麼也檢查不出來,但就是渾身不舒服,這都是腎虛造成的全身痠軟、無力。腎不好的人口味是愛吃鹹的,口重,易恐懼,擔驚受怕,大驚小怪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臉色發黑(鐵黑),在醫院腎透析中心的病人大都是這種臉色。

臉發黃:表明脾胃,消化系統功能弱;臉發白:表明肺,呼吸系統功能弱;

臉發紅:表明心腦血管系統功能弱;臉發青:表明肝膽,免疫系統功能弱;

臉發黑:表明腎臟、膀胱系統功能弱。 然後,看腎區,因為腎是先天之本,顴骨往後至耳後到下巴周邊是腎區,這是最大的一個區域。“全民補腎”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了,由於環境的汙染,腎的負擔確實太重了,若此部位有痣或痦子證明此人腎功能先天不足,易引起腰、腿及背部痠疼。

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極有可能是腎結石。腎區發黑,或有紅血絲,青春痘,或有斑,或眼角有很深的魚尾紋,耳旁有豎褶子,這些都是腎虛的表現。腎區如有痣或痦子且腦區豎紋很深,吃飯口味重,愛吃鹹,證明此人易患高血壓或預示將來易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腎主骨,看腎重點看痠痛區,嘴角兩邊代表肩肘,向下代表上下肢,下巴位置代表的痠痛區依此是頸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合嘴時稍用力,下巴出現小坑或者有“疙瘩”的人,您問他是不是經常腰痠背痛?一定不會錯。尤其女性經期前後會出現痠痛,乏力的感覺。

原來老中醫是這樣望病的!


再來看男、女性生殖系統,反射區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40歲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較厚,或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下巴特別圓而突起,說明本人和家族易患前列腺增生或肥大若女性嘴角不斷地潰爛,這邊好了,那邊爛,可能是卵巢炎或附件炎。口唇膚色發白,多為貧血,經量過少。女性上唇外出現豎溝,說明閉經過早而形成子宮萎縮。如果發現女性口唇有痣,或斑,唇線不清,一定建議去做婦科檢查。

膀胱的反射區域在鼻下人中兩側的鼻根部位。此部位發紅,有紅血絲、青春痘、生瘡等,證明有膀胱炎,會出現小便赤黃、尿頻尿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痠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時是由於婦科有問題。鼻根發紅,但尿不頻、急且整個鼻樑骨發紅,可能是鼻炎。

腎開竅於耳,如果耳周圍有很深的豎褶子,說明聽力下降,如果有痣,說明容易耳癢,耳鳴,耳朵有問題一定推薦服用:《固元》(補腎)。如果耳垂特別紅潤,透明,鼻頭坑坑窪窪且腎區有紅血絲及鼻翼發紅,大眼皮浮腫,嘴爆皮,舌中間有紅線可能是糖尿病,或者家族易患糖尿病, 腎區看完後,再看脾胃區,因為胃是後天之母。鼻頭是代表脾,鼻翼代表胃。鼻頭紅(酒糟鼻)實際是脾胃不好。脾不好,胃肯定不好,“十人九胃”,若鼻頭髮紅或酒糟鼻者或鼻頭腫大或毛孔粗大,可能是脾熱或脾大,一般感覺頭重,臉頰疼,心煩等。若鼻頭髮黃或白,是脾虛,會出現汗多、畏風、四肢懶動,倦怠、不嗜食等。您可看得到,很多人兩鼻翼都會有皮膚粗糙、發暗發黑,都說明以前,尤其青年時期,胃部保養不好。若鼻翼發紅,是胃火,易飢餓,口臭。有紅血絲且比較嚴重,一般是胃炎。若鼻翼灰青,是胃寒,與其握手時能感到此人手指尖發涼,此人受風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癟者,一般以前胃胃痛,形成病根,可能是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引發胃癌的可能性較大。胃部不好也可反射到腰背部痠痛,四肢懶動,倦怠。如果父母一方胃不好,孩子十歲以前,容易多動,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愛吃甜食。如果現在發現臉色發黃,口唇發白,發乾,脫皮,鼻翼發紅。

然後看肝膽區,眉毛的後段二邊(太陽穴)三角區和鼻樑中間是代表:肝,(您可觀察許多老人,因肝功能衰退或病變,老人斑都長在這個區域)。鼻樑兩側的位置為膽,肝膽是相照的,如肝不好膽也會受牽連。膽不好的人在鼻樑兩側都會有斑點或肉瘤,代表肝膽有毛病。若此部位有紅血絲狀、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後嘴裡發苦,說明膽部有了輕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膽囊炎。若此部位有豎褶子、或笑時有豎褶子,說明此人膽囊有問題。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證明膽功能先天不足。眼袋晦暗亦證明膽不好。若肝膽兩個部位發青暗或有斑,或者凹凸不平,也有可能是脂肪肝。若這兩個部位或其中一個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證明此人肝火旺,情緒不穩定、更年期等。若這兩處都有明顯的斑,且臉色晦暗無華,看起來很難看,人也比較清瘦,即說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

眼睛外側劃下來到鼻孔的位置,是代表大腸系統。女人為什麼會長蝴蝶斑呢?一是因內分泌失調,二是因女人懷孕時會壓迫大腸,引起便秘,最後的結果是毒素排不出來,在體內重新吸收。中醫認為,養顏必須先排毒。《順一行》能幫助排出體內大量的毒素:讓許多的女性恢復美好的容顏。若此部位有紅血絲、青春痘、斑、痣、痦子,說明此人大腸排洩功能失調,一般會大便乾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狀的斑,證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瘡。鼻根下部線和外眼角下垂線交點處是直腸反射區,此處有斑是痔瘡,若此處發紅或有白點,有直腸癌變的可能。大腸內側代表小腸,小腸主要負責吸收的,脾胃不好的人,小腸自然也跟著不好,若此部位有、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證明小腸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會瘦弱,小腸區域有明顯的紅血絲,很多可能是低血壓引起的,或者家族有血壓不正常的遺傳基因。 再往上看,眉毛分成二段,中間這一塊,代表呼吸系統(肺)。如果這個部位毛孔粗大、或發紅,代表呼吸系統有問題。長期吸菸的人會長斑、色素。若額頭中間比較凹,且顏色晦暗、或發青、或有斑,說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暢;如有粉刺,證明此人近期患過感冒或喉嚨疼。若兩眉頭部位有痣、痦子或發白或明顯的川字紋,則證明此人易患咽.喉炎、或扁桃體炎,或胸悶氣短,或肺有病,同時也可遺傳給自己的子女。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腸排洩功能不好 額頭上方三分之一處(髮際邊)是代表心臟系統,此處出現青春痘:(疙瘩),或和麵部額色不一樣,說明此人心理壓力比較重。若出現斑;說明心臟有疾病(如:心肌無力);有痣、痦子,說明心臟功能先天不足。 心臟的反射區域在兩眼角之間的鼻樑處,此處出現橫紋或橫紋比較明顯,可能心律不齊或心臟狀況不好;若出現的橫紋深而且舌頭上面也有很深的豎紋(溝),可能是有比較嚴重的心臟病。心臟病者一般小腸功能不好;還能引發血管、腦、甲狀腺、甲狀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皺紋是冠心病,嘴唇發紫是心臟病 腦的反射區域在兩眉頭之間,此處出現豎紋,豎紋很深並且本部位發紅的話,證明此人心腦血管供血不足、頭痛、神經衰弱、多夢、睡眠不良、心悸、煩躁等,眼睛周圍發暗,證明大腦供血不足或睡眠休息不好。 胸(乳)的反射區域在兩眼角與鼻樑之間。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發青,說明他胸悶氣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發青,說明她經期時乳房脹痛。上眼皮內側部位有痣、痦子或閉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狀的突起,說明女性乳房有小葉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說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積瘤。

中醫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在臨床上,望診同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瞭解病情,並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原來老中醫是這樣望病的!


一、理論根據 

望診是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診察疾病的方法。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係密切,若臟腑功能活動有變化,必然反映於人體外部的神、色、形、態等各方面。五臟六腑和體表由十二經脈貫通在一起,又分別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脈(五體)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腎主骨。五官亦與五臟相關: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因此,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徵象,可推斷內臟的變化。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精、氣、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頭部和雙目,兼反映於全身形態、語言氣息、面部色澤乃至脈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徵象;精虧、氣虛、神耗,是疾病的表現和原因。因此,望診不僅可診察內臟病變,還可瞭解人體精、氣、神的動態變化情況。

二、內容 

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總體望診是觀察全身神、色、形、態,分部望診則通過局部的變化徵象瞭解相關的病變。臨床上,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無嚴格區分。在具體步驟上,可先行總體望診,再有序地進行分部望診。

1.望神

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識活動為重點,是判斷臨床預後、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見望神)


2.望面色

以面部顏色光澤變化為主要內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色變化與出現的部位,可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變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見望面色)


3.望形態

為通過觀察病人形體和姿態進行診斷的方法。

①望形體

主要是觀察形體的強弱胖瘦和軀幹肢體外形。形體特點一般可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稟賦,如瘦長者多陰虛陽盛,矮胖者多陽虛陰盛,不胖不瘦、身長適中者,則陰陽平衡。同時,形體胖瘦還可體現病邪性質,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軀幹肢體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診斷意義,如雞胸、龜背,多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由腎精氣虧損或脾胃虛弱所致;胸如桶狀,多為伏飲積痰,而致咳喘頑症;單腹腫大四肢瘦,為鼓脹。

②望姿態

即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行為動作。如面唇指趾顫動,若為熱病屬熱盛動風,若為內傷雜病屬血虛陰虧;四肢抽搐痙攣,頸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屬痙病,多見於肝風內動或熱盛動風等證。手足運動功能失常和各種疼痛症狀,也可通過望姿態推斷出有關病證。如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是痿證;手足關節腫痛,行動困難,是痺證;手足不能運動,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軟,為癱瘓;以手護腹,行動前傾,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轉動艱難,多為腰痛等。另外,望姿態還可從行為意向的表現判斷出有關病證。如畏縮不欲去衣,是惡寒的表現,為表寒或裡寒證;欲揭衣被,是惡熱,為表熱或裡熱證;想見人而又喜寒涼,多為陽證;怕見人而喜溫,多為陰證。從坐臥姿態也可推斷人體陰陽消長和正邪盛衰的情況。如臥而蜷曲,喜向裡,多為陽虛寒證;臥而袒露,喜向外,多為陽盛熱證;坐而喜伏,多為肺虛少氣;坐而喜仰,多屬肺實氣逆等。


4.望頭面頸項 

頭面頸項是督脈、任脈與手足三陽經循行交會之處,足厥陰肝經亦上行於頭。腦居頭顱內,是精神意識的中樞。腦為髓海,為腎所主。心主血脈,血脈上榮於面,故心之華在面。因而對頭面頸項望診可瞭解臟腑氣血盛衰。實際上望神、望色也以頭面部為主。

①望頭

頭形過大或過小,多由先天發育不良或腎精不足而致。小兒囟門下陷稱為囟陷,囟門遲閉稱為解顱,為先天不足、腦髓空虛所致。小兒囟門高突稱為囟填,由溫病火熱之邪上侵所致,多為實證。頭部搖動而不能自主,多為風病或氣血不足。頭髮稀疏乾枯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髮為腎虛、血虛,小兒頭髮結穗是疳積的表現。

②望面

以望面部表情、色澤為主。其他如面腫,即水腫發生於眼瞼、頭面;面部皮膚紅腫熱痛,多為風熱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癱瘓,可見口眼歪斜,為風邪中絡或絡脈空虛,病多在陽明經。

③望頸項

頭頸強直可為痙病的症狀之一,由溫病熱盛動風或肝風內動所致,以實證為主。頭項軟弱,屬小兒五軟(頭軟、項軟、手軟、腳軟、肌肉軟)範疇,為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所致。若頸前頜下結喉處有腫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隨吞嚥移動,是癭病,多因肝鬱氣結痰凝而致,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5.望五官 

五官(目、耳、鼻、口、舌)與五臟氣血盛衰有關,望五官神色形態變化,可直接診察臟腑病變。

①望目

目為肝之竅,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目部的五臟相關部位稱為五輪(見五輪八廓),故望目不僅可以望神,而且可診察五臟病變。眼睛黑白分明,視物清晰,神采內含是有眼神,雖病易治;若白睛暗濁,黑睛色滯,浮光外露,失卻神采,視物模糊為無眼神,病較難治。目眥赤為心火,淡白為血虛;白睛赤為肺熱,黃為溼熱內盛;珠腫為肝火;眼胞皮紅而溼爛為脾火;全目紅腫為風熱;目胞上下鮮明為痰飲,目胞色暗為腎虛。目窠腫為水腫初起徵象,目窠內陷為臟腑精氣衰竭;眼球突起多為癭病。若瞳仁變色,眼生翳膜,視物不清,為內障、外障等眼病。若見瞳仁擴大是腎精耗竭,見於瀕死危象,或綠風內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縮小,多屬肝膽火旺、虛火上擾或為中毒。眼瞼下垂稱瞼廢,為先天不足或脾腎兩虛,也可因外傷所致。目翻上視、直視,病較嚴重,昏睡露睛,則常見於小兒脾虛或慢脾風。

②望耳

耳為腎之竅,又為手足三陽經分佈結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觀察耳廓色澤、形態及分泌物狀況。

③望鼻

鼻為肺之竅,屬脾經,與足陽明胃經有聯繫。鼻頭色青為腹痛,色黃為溼熱,色白為失血,色赤為肺脾有熱,色微黑是有水氣。鼻孔乾燥多為陽明熱證。鼻翼煽動,初則為風熱壅肺,久則屬肺氣不足。此外,望鼻還對鼻息肉、酒鼻、麻風、梅毒等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

④望口唇

脾開竅在口,其華在唇。唇色紅潤,說明氣血調和、胃氣充盛。若唇色淡白為血虛,淡紅為虛寒,深紅為實熱,青黑主氣滯血瘀等。口唇乾裂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虛或胃熱。此外,望口唇對口糜、口疳、髻風、繭唇等病也有直接的臨床意義。

⑤望舌

舌為心之竅,舌通過經脈、經筋,直接或間接與五臟六腑相連。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見舌診)

⑥望齒齦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手足陽明經脈絡於齒齦。所以,望齒、齦可測知腎與腸胃病。特別對溫病辨證,更有重要的意義。正常人牙齒潔白潤澤,齒根堅固,說明腎氣充盛,津液充盈。如牙齒乾燥為熱盛傷津,光燥如石為陽明熱盛,燥如枯骨為腎陰耗竭。牙齒鬆動稀疏,齒齦外露,多屬腎虛。牙齦淡白為血虛,牙齦萎縮為胃陰不足或腎虛,牙齦紅腫為胃火上炎。齒齦出血,痛而紅腫者為胃熱所致,不痛不紅而微腫則多為腎虛或氣虛所致。

⑦望咽喉

咽喉是呼吸、進食的要道,與肺、胃有關。正常人咽喉色澤淡紅潤滑,暢通無阻。若咽喉潰爛,周圍紅腫,多為實熱證;扁桃體潰爛化膿為乳蛾,因肺胃熱盛所致。若咽喉潰爛處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稱為偽膜。偽膜堅韌而不易剝離的,多為白喉。

6.望皮膚

皮膚為一身之表,衛氣循行其間,內合於肺,具有排洩汗液、調節體溫、抵禦外邪侵襲的作用。五臟六腑精氣通過經絡循行,將氣血津液輸佈於皮膚,以維持其溫煦榮潤與正常功能。所以,觀察皮膚的色澤形態,可瞭解病邪性質與臟腑氣血盛衰狀況。

①望皮膚色澤

其原理、方法與望面色相同。一般來說,膚色潤澤則臟腑精氣尚盛,雖病亦易治;若膚色乾枯晦暗而無光澤,則為臟腑精氣虛衰,病情較重。通過膚色能有效診斷的疾病有丹毒、黃疸等。皮膚變紅如染脂塗丹者為丹毒。若全身皮膚呈雲片狀紅色,遊行無定或浮腫疼痛,稱為赤遊丹毒,因風熱外襲、心火偏旺或小兒胎毒所致。若發於局部則稱流火,下肢紅腫由溼熱火毒下注所致,頭面皮膚紅赤腫痛則為風熱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膚、面、目、爪甲發黃異常,為黃疸。其中,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屬陽黃,為溼熱內蘊所致;黃色晦暗如煙燻,為陰黃,由寒溼困脾引起;如皮膚黃中顯黑,色黑晦暗,稱為黑疸,因瘀血或腎虛所致。

②望皮膚形態

皮膚形態異常包括腫脹、斑疹、白、水皰等。頭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腫,皮膚緊繃,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稱為腫,為水溼內停、外溢肌膚所致;若皮膚虛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氣行不暢的徵象。斑是顯現於肌膚表面的片狀斑塊,摸不應手,分為陽斑與陰斑兩種。陽斑又稱發斑,斑大成片,色紅或紫,甚而紫黑,常伴發熱、煩躁、譫語、口渴、舌紅絳、脈數等,可見於外感溫熱病,熱入營血之證;陰斑大小不一,色淡紅或暗紫,隱而不顯,發無定處,出沒無常,患者神清、肢冷、洩瀉、舌淡、脈沉細,多因內傷氣血不足而致。疹從皮膚血絡發出,形似粟粒,紅色而高起,摸之應手,可見於麻疹、風疹等病,其特徵以點狀丘疹為主。一般來說,斑疹形色以分佈均勻而稀疏、色紅潤為順證,病輕;若布點稠密或根部緊束、色深,則為逆證,病重。白是高出皮膚的細小丘皰疹,內含水液,色澤晶瑩如粟狀,常見於暑溼、溼溫患者,為溼邪內鬱、汗出不徹所致。水皰為高出皮膚、大小不一、內含水液的皰疹,有水痘、蛇串瘡、溼疹等的不同。此外,尚有癰、疽、癤、疔等皮膚形態色澤變化徵象。

7.望脈絡 

通過兩手魚際、食指、指甲絡脈的形色變化診察疾病的方法。

①望食指絡脈

又稱望小兒指紋,多用於3歲以內小兒,以其形狀、色澤、粗細、長短等變化為主。小兒食指掌側絡脈的顯現和分佈,可分為風關、氣關、命關三部(見圖)。診察時醫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適中地從命關向氣關、風關直推,反覆數次,絡脈漸顯,便於觀察。正常指紋色澤鮮紅,紅黃相兼,僅隱於風關之內,多呈斜形,單支狀,粗細適中。其色深病重,色淺病輕;色淡多虛,色滯(推之不暢、按之不退)多實;色淡紅多寒,色紫紅多熱;色紫黑屬瘀血阻絡、主病危,色青主風或疼痛。若浮露淺顯,病在表;沉滯深隱,病在裡。增粗為實證、熱證,變細為虛證、寒證。日漸增長為病情加重,縮短為病情減輕。食指絡脈見於風關,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從風關透至氣關,病邪由表入裡,病情加重;見於命關,病邪深入臟腑,如直透指端稱為透關射甲,病情危重。

②望指甲

指甲是筋之餘,為肝膽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洩,因此望指甲可測知氣血盛衰及其運行情況。指甲紅潤含蓄光澤,堅韌而呈弧形,是氣血旺盛、運行流暢徵象。若指甲深紅色是氣分有熱;黃色是黃疸之徵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膚黃色;淡白色為血虛或氣血兩虛,蒼白色為虛寒,紫黑色為瘀血,青色以寒證為多。如按壓指甲變白,放開後血色恢復緩慢,是氣滯血瘀;不復紅者,多是血虛。指甲扁平而反凹稱為反甲,多為肝血虛所致;指甲乾枯多為肝熱,或肝血虛、心陰虛。指甲菲薄脆裂,以氣血虧、精血少為多,亦可見於癘風、甲癬、久痺等病。

③望魚際絡脈

魚際為手掌大指本節後肌肉豐隆處,手太陰肺經循行於此,且與胃經氣血盛衰有關。望魚際絡脈主要是望色,如青屬寒、赤屬熱等。目前較少應用。 

8.望排出物 

包括望嘔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經帶、膿液等的形、色、質、量。

①嘔吐物

清稀無臭,以寒證為主;穢濁酸臭,以熱證為主;見有不消化食物夾雜,並有酸臭味,多屬食積;見有清水痰涎,伴口乾不欲飲,舌苔膩,多屬痰飲。嘔吐黃綠苦水,為肝膽溼熱;如嘔吐鮮血或紫暗有塊,夾雜食物殘渣,為胃熱、肝火引起,或有瘀血。

②痰

色黃黏稠、結而成塊,屬熱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屬風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點,屬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屬溼痰;痰少而黏,難於咯出,為燥痰。痰中帶血而色鮮紅,多由陰虛火旺、熱傷肺絡所致。

③涕

鼻流濁涕是外感風熱,流清涕是外感風寒,久留濁涕不止是鼻淵之徵。

④唾涎

口角流涎不能自主,質清量多,以脾虛為主;如口流濁涎黏稠,則為脾胃溼熱;小兒流涎可因蟲積、胃熱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積或腎虛飲泛而致。

⑤二便

大便如醬為大腸積熱,似鴨糞而稀為虛寒,稠黏為熱盛津傷,乾結為津虧,兼夾紅白膿液為痢疾,兼夾不消化食物為食積或脾虛。小便深黃而混濁,或白如米泔水樣,是溼熱下注;色白而清長,為腎陽虛;色紅而濁,為尿血。

⑥月經

月經量多,質稠或夾血塊,色深紅,多為血熱;若量多,質稀,色淡紅,多為氣虛;月經色暗,兼夾血塊,多為瘀血;月經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為肝氣鬱結所致。

⑦帶下

婦女陰道可有少量白帶分泌。若帶下量多,或淋漓不斷等,即為帶下病。若帶下色白為寒溼,色黃為溼熱,赤白相兼為肝經溼熱,各色相兼稱為五色帶,為婦科危重病證。若帶下清稀為虛寒,稠黏為實熱,呈涕唾狀為脾虛夾溼,似膿液狀為內癰等。

⑧膿液

為皮肉的液狀腐敗物,多見於外科瘡瘍。若膿色黃白質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膿色黃白質稀,色澤明淨,為瘡瘍順證,是正氣勝邪的表現。膿黃濁質稠,色澤不淨,為火熱內盛;若膿色綠黑,質稀,為毒邪內陷,病情深重

(一)、診舌部位

1.以臟腑分屬診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腎位於下,故以舌根部來主腎;肝膽居軀體之側,故以舌邊主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這種說法,一般用於內傷雜病。

2.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來分屬診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這種分法多用於外感病變。

3.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這種分法,常用於胃腸病變。 以舌的各部分候臟腑,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課題之一,雖說法不一,但都有參考價值,臨床診斷上,可結合舌質舌苔的診察加以驗證,但必四診合參,綜合判斷,不可過於機械拘泥。

望舌內容可分為望舌質和舌苔兩部分。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和脈絡等組織。望舌質又分為望神、色、形、態四方面。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質兩方面。 正常舌象,簡稱“淡紅舌、薄白苔”。具體說,其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顏色淡紅而紅活鮮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薄白潤澤,顆粒均勻,薄薄地鋪於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與舌質如同一體,乾溼適中,不粘不膩等。總之,將舌質、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現綜合起來,便是正常舌象。

1.望舌質

(1)舌神

舌神主要表現在舌質的榮潤和靈動方面。察舌神之法,關鍵在於辨榮枯。 榮者,榮潤而有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靈活,舌色紅潤,鮮明光澤、富有生氣,是謂有神,雖病亦屬善候。枯者,枯晦而無光彩,表現為舌的運動不靈,舌質乾枯,晦暗無光,是謂無神,屬兇險惡候。可見舌神之有無,反映了臟腑、氣血、津液之盛衰,關係到疾病預後的吉凶。

(2)舌色

色,即舌質的顏色。一般可分為淡白、淡紅、紅、絳、紫、青幾種。除淡紅色為正常舌色外,其餘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紅舌:舌色白裡透紅,不深不淺,淡紅適中,此乃氣血上榮之表現,說明心氣充足,陽氣布化,故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淺淡,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由於陽虛生化陰血的功能減退,推動血液運行之力亦減弱,以致血液不能營運於舌中,故舌色淺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虛寒或氣血雙虧。

③紅舌:舌色鮮紅,較淡紅舌為深,稱為紅舌。因熱盛致氣血沸湧、舌體脈絡充盈,則舌色鮮紅,故主熱證。可見於實證,或虛熱證。

④絳舌:絳為深紅色,較紅舌顏色更深濃之舌。稱為絳舌。主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在外感病為熱入營血。在內傷雜病,為陰虛火旺。

⑤紫舌:紫舌總由血液運行不暢,瘀滯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熱之分。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多表現為絳紫而乾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陽虛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溼潤。

⑥青舌:舌色如皮膚暴露之“青筋”,全無紅色,稱為青舌,古書形容如水牛之舌。由於陰寒邪盛,陽氣鬱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滯,故舌色發青。主寒凝陽鬱,或陽虛寒凝,或內有瘀血。

(3)舌形

是指舌體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脹癟、裂紋、芒刺、齒痕等異常變化。

①蒼老舌: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謂蒼老舌。不論舌色苔色如何,舌質蒼老者都屬實證。

②嬌嫩舌:舌質紋理細膩,其色嬌嫩,其形多浮胖,稱為嬌嫩舌,多主虛證。

③脹大舌:分胖大和腫脹。舌體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滿口,或有齒痕,稱胖大舌。舌體腫大,脹塞滿口,不能縮回閉口,稱腫脹舌,胖大舌。多因水飲痰溼阻滯所致。腫脹舌,多因熱毒、酒毒致氣血上壅,致舌體腫脹,多主熱證或中毒病證。

④瘦薄:舌體瘦小枯薄者,稱為瘦薄舌。總由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所致。主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⑤芒刺:舌面上有軟刺(即舌乳頭),是正常狀態,若舌面軟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稱為芒刺舌。多因邪熱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熱愈甚。根據芒刺出現的部位,可分辨熱在內臟,如舌尖有芒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⑥裂紋:舌面上有裂溝,而裂溝中無舌苔覆蓋者,稱裂紋舌。多因精血虧損,津液耗傷、舌體失養所致。故多主精血虧損。此外,健康人中大約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縱橫向深溝,稱先天性舌裂,其裂紋中多有舌苔覆蓋,身體無其它不適,與裂紋舌不同。 ①齒痕:舌體邊緣有牙齒壓印的痕跡,故稱齒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虛不能過化水溼,以致溫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齒痕。所以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主脾虛或溼盛。

(4)舌態

指舌體運動時的狀態。正常舌態是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有強硬、疲軟、舌縱、短縮、麻痺、顫動、歪斜、吐弄等。

①強硬: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以致語言著澀不清,稱為強硬舌。多因熱擾心神、舌無所主或高熱傷陰、筋脈失養,或痰阻舌絡所致。多見於熱入心包,高熱傷津,痰濁內阻、中風或中風先兆等證。

②痿軟: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稱為痿軟舌。多因氣血虛極,陰液失養筋脈所致。可見於氣血俱虛,熱灼津傷,陰虧已極等證。

③舌縱:舌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不能回縮,稱為舌縱。總由舌之肌肉經筋舒縱所致。可見於實熱內盛,痰火擾心及氣虛證。

④短縮:舌體緊縮而不能伸長,稱為短縮舌。可因寒凝筋脈,舌收引攣縮;內阻痰溼,引動肝風,風邪挾痰,梗阻舌根;熱盛傷津,筋脈拘攣;氣血俱虛,舌體失於濡養溫煦所致。無論因虛因實,皆屬危重徵候。

⑤麻痺: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的,叫舌麻痺。多因營血不能上營於舌而致。若無故舌麻,時作時止,是心血虛;若舌麻而時發顫動,或有中風症狀,是肝風內動之候。

⑥顫動:舌體振顫抖動,不能自主,稱為顫動舌。多因氣血兩虛,筋脈失養或熱極傷津而生風所致。可見於血虛生風及熱極生風等證。

⑦歪斜:伸舌偏斜一側,舌體不正,稱為歪斜舌。多因風邪中絡,或風痰阻絡所致,也有風中臟腑者,但總因一側經絡、經筋受阻,病側舌肌弛緩,故向健側偏斜。多見於中風證或中風先兆。

⑧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稱為“弄舌”。二者合稱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經有熱,灼傷津液,以致筋脈緊縮頻頻動搖。弄舌常見於小兒智能發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氣上蒸所生,故胃氣的盛衰,可從舌苦的變化上反映出來。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氣夾飲食積滯之濁氣上升而生;一是邪氣上升而形成。望舌苔,應注意苔質和苔色兩方面的變化。

(l)苔質

苔質指舌苔的形質。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潤燥、糙粘、腐膩、剝落、有根無根等變化。

①厚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凡透過舌苔隱約可見舌質的為見底,即為薄苔。由胃氣所生,屬正常舌苔,有病見之,多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的為不見底,即是厚苔。多為病邪入裡,或胃腸積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為正不勝邪,病邪由表傳裡,病情由輕轉重,為病勢發展的表現;舌苔由厚變薄,多為正氣來複,內鬱之邪得以消散外達,病情由重轉輕,病勢退卻的表現。

②潤燥:舌面潤澤,乾溼適中,是潤苔。表示津液未傷;若水液過多,捫之溼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為滑苔。是有溼有寒的反映,多見於陽虛而痰飲水溼內停之證。若望之乾枯。捫之無津,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於熱盛傷津、陰液不足,陽虛水不化津,燥氣傷肺等證。舌苔由潤變燥,多為燥邪傷津,或熱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變潤,多為燥熱漸退,津液漸復,說明病情好轉。

③腐膩:苔厚而顆粒粗大疏鬆,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稱為“腐苔”。因體內陽熱有餘,蒸騰胃中腐濁之氣上泛而成,常見於痰濁、食積,且有胃腸鬱熱之證。苔質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不同膩狀粘液,稱為“膩苔”多困脾失健運,溼濁內盛,陽氣被陰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見於痰飲、溼濁內停等證。

④剝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剝脫,剝處見底,稱剝落苔。若全部剝脫,不生新苔,光潔如鏡,稱鏡面舌、光滑舌。由於胃陰枯竭、胃氣大傷、毫無生髮之氣所致。無論何色,皆屬胃氣將絕之危候。若舌苔剝脫不全,剝處光滑,餘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稱花剝苔,是胃之氣陰兩傷所致。舌苔從有到無,是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但舌苔剝落之後,復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勝,胃氣漸復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舌苔的增長或消退,都以逐漸轉變為佳,倘使舌苔驟長驟退,多為病情暴變徵象。

⑤有根苔與無根苔:無論苔之厚薄,若緊貼舌面,似從舌裡生出者是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著實,似浮塗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稱為無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雖盛,但胃氣未衰;無根苔表示胃氣已衰。 總之,觀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淺;舌苔的潤燥,可知津液的盈虧;舌苔的腐膩,可知溼濁等情況;舌苔的剝落和有根、無根,可知氣陰的盛衰及病情的發展趨勢等。

(2)苔色

苔色,即舌苔之顏色。一般分為白苔、黃苦和灰、黑四類及兼色變化,由於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所以觀察苔色可以瞭解疾病的性質。

①白苔:一般常見於表證、寒證。由於外感邪氣尚未傳裡,舌苔往往無明顯變化,仍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溼潤,常是裡寒證或寒溼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舌上滿布白苔,如白粉堆積,捫之不燥,為“積粉苔”是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於溫疫或內癰。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捫之粗糙,稱“糙裂苔”,皆因溼病化熱迅速,內熱暴起,津液暴傷,苔尚未轉黃而裡熱已熾,常見於溫病或誤服溫補之藥。

②黃苔:一般主裡證、熱證。由於熱邪燻灼,所以苔現黃色。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結。外感病,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裡化熱的徵象。若苔薄淡黃,為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或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溼不化。

③灰苔:灰苔即淺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主裡證,常見於裡熱證,也見於寒溫證。苔灰而幹,多屬熱熾傷津,可見外感熱病,或陰虛火旺,常見於內傷染病。苔灰而潤,見於痰飲內停,或為寒溼內阻。

④黑苔:黑苔多由焦黃苔或灰苔發展而來,一般來講,所主病證無論寒熱,多屬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為熱極津枯;苔黑而燥,一見於舌中者,是腸燥屎結,或胃將敗壞之兆;見於舌根部,是下焦熱甚;見於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潤,舌質淡白,為陰寒內盛,水溼不化;苔黑而粘膩,為痰溼內阻。


原來老中醫是這樣望病的!


3.舌質與舌苔的綜合診察

疾病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整體性變化過程,因此在分別掌握舌質、舌苔的基本變化及其主病時,還應同時分析舌質和舌苔的相互關係。一般認為察舌質重在辨正氣的虛實,當然也包括邪氣的性質;察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淺深與性質,當然也包括胃氣之存亡。從二者的聯繫而言,必須合參才認識全面,無論二者單獨變化還是同時變化,都應綜合診察。在一般情況下,舌質與舌苔變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綜合。如裡實熱證,多見舌紅苔黃而幹;裡虛寒證多舌淡苔白而潤。這是學習舌診的執簡馭繁的要領,但是也有二者變化不一致的時候,故更需四診合參,綜合評判。如苔白雖主寒主溼,但若紅絳舌兼白乾苔,則屬燥熱傷津,由於燥氣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轉黃,便已入營;再如白厚積粉苔,亦主邪熱熾盛,並不主寒;灰黑苔可屬熱證,亦可屬寒證,須結合舌質潤燥來辨。有時二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紅絳色白滑膩苔,在外感屬營分有熱,氣分有溼;在內傷為陰虛火旺,又有痰濁食積。可見學習時可分別掌握,運用時必綜合診察。

(三)望舌方法與注意事項

望舌要獲得準確的結果,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注意一些問題,茲分述如下:

1.伸舌姿勢:望舌時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口要儘量張開,伸舌要自然放鬆,毫不用力,舌面應平展舒張,舌尖自然垂向下唇。

2.順序:望舌應循一定順序進行,一般先看舌苔,後看舌質,按舌尖、舌邊、舌中、舌根的順序進行。

3.光線:望舌應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好,面向光亮處,使光線直射口內,要避開有色門窗和周圍反光較強的有色物體,以免舌苔顏色產生假象。

4.飲食:飲食對舌象影響也很大;常使舌苔形、色發生變化。由於咀嚼食物反覆磨擦,可使厚苔轉薄;剛剛飲水,則使舌面溼潤;過冷、過熱的飲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變。此外,某些食物或藥物會使舌苔染色,出現假象,稱為“染苔”。這些都是因外界干擾導致的一時性虛假舌質或舌苔,與患者就診時的病變並無直接聯繫,不能反應病變的本質。因此,臨床遇到舌的苔質與病情不符,或舌苔突然發生變化時,應注意詢問患者近期尤其是就診前一段時間內的飲食,服藥等情況。


我認為望診的望是觀察而不是簡單的看。不但有觀,還要有察。我學習中醫以來至今,最喜歡的是張仲景的序言。我對望診有興趣亦始於此。連張仲景那麼高明的人也佩服扁鵲的望診,後來他也有許多神奇的望診的故事,我小時就受此影響。我就想何時我也能“見垣一方人”。

從醫至今近三十年,我有一種體會:只要掌握了方法,這些並不難。難的是你不要抱著這麼個想法:我看鼻子最好,我看眼睛最好……祝大夫有一句話:望診再準,也只有70%的準確率。我若有三個方法診一個胃病,我在三個地方看出來了,準確率是不是到80%了?若有五個方法,是不是到90%了?臨床上我不但望多處,還把望、聞、問、切有機結合進去,準確率就高的多了。

一.望診中的多信息論: 望診一定要從多方面獲得信息,才能準確。第一點我總結出兩句話:“從有意處落目,從無意處發現。”何謂有意?別人找你看病,你還漫不經心嗎?我說“有意”首先是病人來了我要專注於他,我要聚精會神的,但絕不是死盯著他不放。曾經有這樣的情況:病人來了旁邊的學生死盯著人家看,別說是女的,男的也讓你給看臉紅了,就把某些方面掩蓋了,我們還怎麼看呢? 所以,我眼的餘光特管用,最會偷看人!這偷看還得有技巧,不能讓別人認為你賊眉鼠眼的,得讓別人感覺你很親切,很關心別人。病人有一個優點,你馬上就點出來,氣氛一下子就緩解了許多。我看病時,若細看病人眼上長的痣,就會對他說:“你眼睛長得真好。”病人就會喜笑顏開,他的面部就放鬆了。 在專注時一定要用活法。我看眼睛大多與舌同時看。在看一次病時,我通常會看病人四五次舌頭,實際我在看一次舌時就偷看一次臉,真的很重要,在看舌時他不戒備你。 後來我發覺舌頭看三遍後結果不一樣。我看病很重視津液。一個人剛進門還沒說話,一伸舌頭津液是很好的。如果說半天話後再伸舌津液不少仍然很潤的話,這人的病就不要緊,治療起來容易得多;如果說十分鐘話後與初時舌象不同,治療時要考慮津液的問題,津液供不上了,這人可能出現急躁、易怒。治療時我就要加重一些氣陰方面的藥,或加一些升騰方面的藥。

“關注”還有另一個含義,就是不停的去看,並把看放在語言交流之中,要儘快地讓病人放鬆下來配合你。比如說站在這裡講課,我就有點緊張,表情就很不自然。我不隨意,你就看不到真正的我。看病時也是這樣,很多病人一坐下來手心就冒汗,其實他手心並不是真的出汗,等他坐了十分鐘後再去摸他的手就不一樣了。這時候才對他的診斷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所謂在“無意中發現”,是指在自然中發現。我有這麼一個信念:希望在兩分鐘內與病人打開隔閡,進入默契階段。這很重要。所謂默契,絕不是病人跟你默契,而是你跟病人默契。病人剛進來,你有意地觀察他,他卻什麼都不知道還跟你說個不停呢。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診病狀態,病人有不同的心態,他們跟你配合的程度就不一樣。這時我就要採取一些方法。我認為對疾病最瞭解的是病人而不是醫生。你得先知道病人來求診的目的是什麼。作為醫生來說,病人要解決的是他的所求,不是說你認為他有什麼病應該從哪裡治。

第三個階段是出神入化階段。這個“神”是病人出來,“入化”是醫生入進去。你要把病人的表現迅速轉化為你所掌握的信息,然後在他身上得到反饋。病人說腰疼,你就說好我給你治腰疼。病人肯定不幹,他要求你說明腰痛是怎麼回事。如果你腦子根本沒有去想,這就麻煩了。病人來看腰痛,我可能在望診中先看他腎的部位——腎的部位在兩頤(即耳前),如果沒有問題我就看另一個部位——目外眥下方也屬腎。這一點是怎麼得出來的我後面會說明。 所以要病人配合,不知不覺就進入醫生所設的圈套之中。這圈套不是要去坑害病人,而是讓病人把他身體上的不適納入你的視線和診療中來。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病人眼窩深陷,我一般認為眼窩深陷是胃氣虛,這時候我就迅速地看鼻翼顏色的變化,這兩部分都是胃氣的體現,同時看舌有沒有胃氣,我還看耳朵上的胃區。若病人只是眼窩深陷,在別的部位都找不到支持胃不好的證據,這時再細心的體會他的脈,發現兩寸脈弱,這時我就不把兩寸脈看作心、肺而是看成是頭部。因為眉屬膀胱經,膀胱即太陽,太陽居最上,一定要往下照。這是我就認為病位在頭。我再看舌,還沒伸舌他就長出一口氣,這是就要找根據了。他沒有胃的症狀就該有頭暈的症狀,一問果然,並說有家族性低血壓。以前我一直以為這兒(上眼瞼)只診胃氣虛,這時我就多了個發現。這個發現是在診病當中無意碰撞得出的,絕不是刻意找的。我就開方,並問他除了治頭暈還有什麼要求。他說還有脫肛。大家知道,不管低血壓,還是胃氣下陷,還是脫肛都是一個方法:提升中氣。

這病人是不是給了我一個信息:以後碰到脫肛的,我就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從上眼瞼下陷觀察脫肛的符合率是多少?在這之前,我們腦子裡之有一個成見,今天病人無意中給了我們兩個信息,在這時候我就特別感謝病人。現在很多醫生老跟病人發火,沒有理由啊是不是?病人那麼信賴你,把生命交給你,把錢送來,你說幹什麼就幹什麼?你說和苦藥湯就喝,你說扎針就扎兩下。 望診一定要注意多信息、多靶點、多方位的豐富診斷。 我下面講一個例子。在看病過程中,有很多是醫生沒有留意到,因為病人太多了。若是一上午看三十個、四十個病人,你不可能每一個病人都看得那麼細。也有可能你漏掉、丟掉的時候。有時候患者的無意的表情可以給醫生很好的啟迪。

曾經有那麼一個男性病人,三十多歲,他有一個動作。他還年輕,臉上沒有皺紋,但臉頰上的一塊肌肉老頻繁的往上抽,給我的感覺好像在眨眼。他的動作多了我就發現了。發現他這地方實際上有個印。我問病人你想看什麼?他說耳朵老癢。我才知道,他這地方老皺是因為耳朵癢,神經反射。後來我在看病時,一看這裡有皺紋就問病人是不是耳癢、耳鳴,病人都說是。耳跟腎有關係,所以我診斷腎時也看這個地方。但也有這裡有皺紋的病人無耳癢、耳鳴,腎也不虛。你彆著急,慢慢找,一定能找到腎虛的根據。我曾經看一個病人,腎性高血壓,這時西醫的名詞。我問病人你耳癢嗎?不癢。耳鳴嗎?不響。腰疼嗎?不疼。然後我一評脈,病人是個男士,兩尺脈卻特別大。我說你有高血壓嗎?他說我有啊。我說你的高血壓是腎性高血壓。他說協和也是這麼說的。我發現這個地方與腎有關係,同樣的情況呈現在不同人身上,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要把一樣東西看得太死了。

有一次我和學生在討論手診,有一個擅長看手診的人給病人看手,說病人胃不好,還得說出胃怎麼不好,是胃潰瘍、是膽囊炎什麼的,得精確地說出來。我說那就不是中醫了。我們一定要切忌這種刻舟求劍的望診。後來我發現愛眨眼的人,你們說眼睛與誰有關係呀?同學:肝。只跟肝有關係嗎?“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呀!有人認為眨眼病位就在肝,可是那位病人恰恰不在肝在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