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常言道: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成為元帥,也不是所有的縣官都能成為宰相。但是,大凡有成就之人,大都瞭解社情民意,一定是接地氣、掌實情之人。這樣的人,即便是官位不大,也能夠留名千古。譬如:鄭板橋,雖然官不大,但憑藉“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就樹立了高大的歷史形象。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在農耕社會,最接地氣的,莫過於瞭解農民和農事。古代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不算多,唐朝大詩人李紳算是一個。李紳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青少年時代生活比較艱難,看慣了農夫的艱辛,激發了深刻的同情和憤懣。在進京趕考時,寫下了《憫農詩》。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這兩首詩廣為流傳和稱頌。語言淺顯,老少咸宜,非常好理解。而且頗有意境和氣魄,讀來,對農民的艱辛都會有切身的體會。李紳拿著這些詩,去拜見當時革新派王叔文集團的重要人物之一呂溫。呂溫年紀只比李紳大一歲,但早已考中進士,併成為改革派的重要人物。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呂溫見了李紳的詩,非常讚賞,並將其推薦給了齊煦等好友,並說,這個人將來必為宰相之才。果不其然,李紳後來成為了宰相。李紳與白居易同年出生,同年去世,也是與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李紳的詩風,善於從底層百姓生活入手,運用通俗的語言,揭露社會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上面這兩首《憫農》就是這樣的代表作。根據近年來的發現,敦煌石窟中的唐詩中,還有一首李紳的《憫農》,這應該是第三首: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如果說上面的兩首,僅僅是憫農的話,那麼這一首就不僅僅是憫農了,而是對社會制度的無情鞭撻。李紳運用強烈的對比,來表現農民的困頓。田上耕種的男人,手上在種田,自己卻吃不飽肚子。屋裡織布的女人,手上在織衣,身上卻缺少衣物。這是多麼不合理的現象啊。宋代詩人張俞也化用這個意思,寫出了“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名句。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後兩聯指出了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希望燕趙的女子們,都像嫫女一樣就好了。嫫女是黃帝的妃子,相貌十分醜陋,但品德十分高尚。這裡是說,希望天下的女人都變醜,這樣就不會一笑傾城。而那些達官貴人,也不會為了討美女的歡心,而一擲千金來買笑了。這樣的話,錢財能夠用於正道上,國家的日子自然就好過了。看來,當時驕奢淫逸之風,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太大了。

五一節話詩詞3:李紳一句“鋤禾日當午”,就被斷定為宰相之才

當時,朝廷黨爭比較激烈。李紳屬於李德裕、元稹這一撥的。所以,相互之間傾軋的很厲害。於是,就有人把李紳的這幾首詩遞給了皇帝,告他誹謗朝廷。不料,皇帝看完以後,不但沒有治李紳的罪,反而認為他反映了實際情況,並給他升了官。這為李紳後來拜相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