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在很多人印象中,小學時學習的唐詩《憫農》一定讓人念念不忘,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家長就教育我們要節約糧食,這是老祖宗對我們的教誨。《憫農》的創作者名叫李紳,按照常理而言,能發出這般感慨的李紳怎麼說也是位有思想、有深度的長者,可實際卻並非如此。世人怎麼也想不到,自步入仕途後,李紳自己竟然成為了不知農民辛苦的奢靡者。

“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李紳是個才子,此人早年的經歷相當勵志。按照史料的說法,李紳自幼喪父,與母親在一起伶仃孤苦,這也養成了他勤儉節約的性格。李紳於27歲入仕,從國子監到校書郎,再到左拾遺,一步步往上爬,實現了階級之間的巨大跨越。然而地位的轉換也使李紳的思想發生了改變。

“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李紳曾與李元將關係甚好,前者發跡前,經常前往李元將家中做客,當時李紳家貧,在李元將面前及其卑微,稱李元將為叔叔,可謂油嘴滑舌,盡顯卑微姿態。隨著時間的發展,李紳在朝中做官,地位逐漸超過李元將。兩人同朝難免偶遇,既然見面那就得打招呼。當時李紳在朝中地位極其顯赫,李元將先是自降一輩稱自己是李紳的弟弟,見李紳面露不滿姿色又改為侄子,即使這樣李紳仍是不滿,強迫李元將稱其是自己的孫子才滿意。至此看來,即使此人發跡,心中仍有芥蒂,應該是早年寒窗時受的貧賤之苦留下的。

“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李紳喜歡吃雞舌,一隻雞沒有兩個舌頭,各位肯定想不到李紳吃一道菜要花費多大的代價:三百隻雞。在李紳的豪宅的後院中堆積著大大小小的雞,而李紳也有個奇怪的愛好,只吃雞舌,殺一隻雞隻為取其舌煮食,其他部分全然不顧。可想而知有多奢侈。

“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史料記載,李紳的每餐往往花費百貫金錢,高者達千貫。一次比一次奢侈,以至於史官在記載時都看不過眼,給出了客觀評價“漸次豪奢”。除此之外,李紳治下的百姓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他常常會做出違背初心的事,鬧得民不聊生,對於李紳民間有評價:叔叔做了他的孫子,朋友也成了他的階下囚。萬般無奈之下,百姓們紛紛流落他鄉,冒著生命危險度過長江淮河,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這種現象,李紳卻不慌不忙地說,黎民百姓就像手裡的麥子的一樣,長得好體態飽滿的就留下來,秕糠只會被風吹走。顯然,李紳嘴裡的好麥子就是類似自己這一階級的富者,至於秕糠,也就是他早年憐憫的悲苦百姓了。

“鋤禾日當午”作者吃一道菜殺300只雞,長大淪為貪官遭百姓唾罵

李紳一生最大的汙點是吳湘案,吳湘案平反時李紳已經揹負謾罵入土,然而按照大唐的律法,只要是酷吏貪官,即使離世也得剝奪爵位,除此之外他的子孫也不能再當官。史料言“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李紳有高尚的志向,卻沒能守住初心,深陷腐敗的泥潭無法自拔,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說的因果報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