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李紳的《憫農》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中的“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千古佳句。每每讀到這首詩,大家都覺得李紳這個人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是一個同情窮苦百姓的人。

但實際上,李紳雖做到了尚書左僕射同平章政事(即宰相),但其人品之卑劣遠遠配不上宰相的身份。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李紳家幾代為官,六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育成人。因此,李紳年輕時寫出《憫農》這樣反映農民艱辛的詩作,是有生活基礎的。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紳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從國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趙國公,逐漸蛻變。野史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窮奢極欲

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300多隻,後院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責,但他發跡後愛耍權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

為友不義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為友不良

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崔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李紳聽說後,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

為官不仁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有下屬告知此事時,猜李大官人怎麼說?李紳說,“你用手捧過麥子嗎?麥粒都在下面,只有麥糠才被風吹跑。都是一幫賤民,理他作甚?

“鋤禾日當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認識一個人是殘酷的,尤其是當你發現認識的這個人與平日裡表現出的完全是兩個人的時候。是的,能不害怕嗎?一面為民請命,一面作威作福,這還算人嗎?儘管他蛻化成一個大奸人,但世人還是更多的記住了他的詩,記住了他曾經為底層百姓用心吶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