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的人。在最近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就有選手因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兩句詩鬧了笑話。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選手名叫姜怡伶,是上海戲劇學院大二的一名學生,在個人追逐賽中,有一道圖片線索題:根據圖片選出對應的詩句

A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禾;

B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C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猶豫了片刻,姜怡伶選擇了答案C。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選手答完後,現場瞠目結舌,就連場外預備團的小選手都一臉詫異,直搖頭。

顯然,姜怡伶對A和B選項不熟悉,犯了我們大多數人的通病:那個順眼選那個,那個熟悉選那個。

可是《中國詩詞大會》不是你普通考試寫答卷,大二學生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真是令人惋惜。

隨後,蒙曼老師替姜怡伶化解尷尬,問她是不是城裡的孩子?選手點頭。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看完這一場,我不覺得“城裡的孩子不理解農作場景”這個說法講得通。

曾經有人質疑“幼童背詩、學詩到底有什麼用?”

反觀第五季的這些選手,年僅5歲半的王恆屹對詩詞的各種出處、用典爛熟於心,相反大學生的姜怡伶卻分不清種莊稼和收莊稼的過程。

這中間的差距,是紮實的詩詞儲備能力和對古詩詞學習的敬畏之心,當然,還有我們一直忽略的古典詩詞學習方法。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葉嘉瑩曾說:“從人的智能發展規律來說,多記憶、多背誦的傳統教育方法是符合小孩子這個階段成長的生理規律的,小孩子記憶力強,多背誦一些經典,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後,這些早年記憶的內容就會被調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但是,也有人質疑“背詩的孩子僅僅只是一個超級記憶詞庫”,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辯證理解葉嘉瑩的這句話呢?難道因為小孩子不理解,就不學古詩詞了嗎?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幼兒開蒙啟智,經典古詩詞可以作為優質語料豐富孩子的認知,比起郎朗上口、簡單易懂的兒歌,傳統古詩詞在節奏和意象上更豐富。

淑的寶一歲之前我並沒有刻意念過詩詞給他聽(都是興之所至嘴裡唸叨幾句而已),等他能夠開口說話以後,我發現他可以完整的背出一首《拉大鋸扯大鋸》(我並沒有刻意教過他這首兒歌,也不知道他是怎麼學習的)。

我想,孩子學兒歌或許僅僅只是覺得好玩,就跟人高興的時候喜歡唱歌一樣。

比起兒歌,古詩詞的節奏更明快,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後來,我便刻意地跟孩子念一下古詩詞,經常也放一些跟古詩詞有關的音頻和視頻,慢慢發現他嘴裡開始唱“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了。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雖然我並沒有跟他說過李白創作這首詩的背景以及意義,但是他能體會到這是兩句“令人歡快”的詩歌

再後來,聚餐時,看到大人乾杯(一杯復一杯),於是他自言自語說起這兩句詩,孩子知道這是兩句與喝酒和乾杯有關的詩句。

從這個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葉嘉瑩提倡的幼時學詩、背詩和“背詩的孩子只是一個超級記憶詞庫”這兩個說法並不矛盾。

小孩學詩,先背下來,然後給他不斷提供豐富的生活場景,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去理解,這是一個潛移默化且終生受益的過程。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像文章開始,我們提到的城裡孩子沒見過刈禾、連枷、鋤禾沒有真切感受勞作的場景並不是孩子的錯。從這個教訓當中,作為家長,我們更好應該認識到“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重要性。

讀書(讀詩)是學習的基礎,“行路”(真實的場景融入)是知識的延伸,只有讀詩背詩,我們才能夠有一定的詩詞貯備,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我們才能對詩詞當中的意向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

很久之前看到有家長提問:要不要帶孩子回農村老家看種小麥、收小麥的場景,同樣,昨天在一篇批評詩詞大賽選手姜怡伶的文章下面,看到網友感嘆:“我是農村人!我最大的痛苦是我的孩子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

希望這篇文章,有你想要的答案。

詩詞大會選手不理解“鋤禾日當午”,蒙曼搖頭,其實不懂得不止她

本期話題【孩子學習古詩詞,你覺得背詩再去理解重要,還是理解了再去背更重要?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