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是一個美術科普問題。透視是繪畫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原始繪畫屬於平面二維繪畫,沒有空間立體感。只有長寬高,沒有深度和厚度。

不論中國畫還是西洋畫,都經歷了從原始繪畫,到古代繪畫和現代繪畫的過程。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韓熙載夜宴圖》中“近小遠大”的透視方法,來自漢代的傳統。這就是“第一認知”的中國畫原理。

雖然繪畫起源和成熟的時間不一樣,但是,發展階段的路徑是完全一樣的。

現代繪畫透視,是西方繪畫的重要技術支持。如果沒有透視,就不會有豐富的空間描繪,我們的感受就會簡單很多。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唐代《五牛圖》中的俯視選點造型。刻畫已經非常準確了。

透視繪畫技法,在西方也是由一個發展過程的。文藝復興以前的繪畫,雖然有立體感,但是準確度不夠。

西方人的思維是邏輯證實思維,所以,更願意在畫畫中也實現一種邏輯求證。

所以,對畫畫的透視,進行了科學改造。這確實是一個事實。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後面比前面大的“錯誤”透視,是中國畫的誤讀,也是中國畫美的創造。這是繪畫的雙重價值。

他們假設如果以視平線不變的情況下,水平線就沒有“面”,只是“一條線”。比如一個圓的硬幣,如果在水平線位置,那麼,我們只能看見一條線,如果在水平線下,我們就能看見上面,如果在水平線上面,我們就能看見下面。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西方透視繪畫原理示意圖。中間的黑點是“視點”也叫視中心,需要目不轉睛的看。這也是一種西方的邏輯思維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假設性。

所以,在畫畫上,視平線以下的線條向上,消失在視平線中心,叫視點。視平線以上的線條向下,消失在視平線中心 。還有,視平線,左面的線條向右,視平線右面的線條向左。

繪畫所有的交點,都要集中在“視點”這個中心。

這就是西畫“焦點透視”的原理。

“焦點透視”的原理,確實有很強的邏輯性,也是繪畫空間藝術的重要技法。比如,如何選擇最合理和最美的視角去刻畫人物風景,“視點”的選擇非常重要。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李可染山水畫,吸收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方法,加強了縱深度的力量感。

所以,“焦點透視”不僅僅是一個繪畫原理,也是攝影,舞臺燈光藝術的重要技術支持

有了“焦點透視”的原理,西方繪畫的精確刻畫能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創造了人間無比精確傳神的繪畫藝術。

但是,照相術的發明,徹底顛覆了繪畫一統天下的“造型”專利。於是,西方繪畫,再也不已“焦點透視”引以為驕了。

不過,“焦點透視”雖然已經失去了繪畫的唯一性,但是,他的原理仍然是繪畫的基本原路之一,也仍然是影視製作,舞臺藝術的基本原理。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走的不是一個理念的路。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文藝復興時代的繪畫。作者拉斐爾的代表作品《雅典學院》。

西方求“真”,中國人認為真就是客觀存在,你再把他複製出來,有意義嗎?比如說,一個桃子,畫得非常逼真,在中國人看來,這沒有什麼意義。

宋代蘇東坡就非常直截了當地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所以,中國畫以能夠在繪畫中表達自己的個性為最高境界,畫得很“真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中國畫的形式美,也是個性發揮的廣闊天地,所以,中國畫的創造性更豐富。

所以,中國畫從宋代就一直在追求個性的解放。

事實上,宋代的中國畫,已經有高超的寫實能力了。

但是,中國畫一直沒有嚴格的透視的邏輯。

中國畫採用的是與西方人假設一個人目不轉睛看到的現象。

而中國人是不假設畫畫需要目不轉睛的。恰恰相反,是要“遊目騁懷”的。

所以,中國畫的透視,叫“散點透視”。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中國畫家運用“散點透視”這種方法,創造了極富浪漫主義的繪畫作品。所以,中國畫的繪畫自由度更大更多,所以,我們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現代的歷史圖卷,我們有《江山萬里圖》這樣鳥瞰的宏偉圖卷,而這樣偉大的浪漫主義繪畫,在西方繪畫的原理之中,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現代西方繪畫,也已經不完全受“焦點透視”的限制了。

例如畢加索著名的作品《格爾尼卡》就沒有焦點透視了,而是類似於中國畫的“散點透視”。

所以,中西畫畫,各有各的的長處。

科學也可以與藝術結合,也可以超越科學。

自虐一百年!中國畫沒有透視
徐悲鴻對油畫的引進,對人物畫有了很大的改造。

所以,近代中國畫的改良,為什麼對人物畫的改良比較成功,而對中國的花鳥山水畫的改良,並沒有多大影響呢?

原因就在於,如果中山水畫採用“焦點透視”的科學方法,那麼,中國畫就只能是一種風景畫了。

以上千裡馬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