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 員工說,做我喜歡的,更有動力和意義。領導說,做你該做的,最實際。

· 員工如何既有創意、想法,又可以不“越界”?領導如何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帶領團隊創造更大的價值?

文章約400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建議收藏,慢慢閱讀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一、你想的太好了,但是不需要

凌晨兩點鐘, 偌大辦公室最後一盞燈,像暴烈怒放的太陽花,在周遭的黑暗裡燦爛著,也落寞著。職員小陳從頭到尾又檢查了一遍PPT,順利播放完畢後緩緩合上電腦。趴在電腦上長吁一口氣,一天的疲憊彷彿就融進了黑暗裡,慢慢淡去。距離上班時間還剩七個小時,幻想著明天向領導彙報的情景,小陳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恨不得下一秒就是上班時間。

入職兩年,小陳在這家小互聯網公司卻也算得上老員工了,創業團隊、扁平化的管理讓他對“主管”、“經理”這些職稱早早放棄了幻想。年後三月初,春節回來的他陷入了莫名的疲倦期,“金三銀四”的跳槽和離職,以及互聯網的“裁員潮”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環境中,小陳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在一番自我掙扎與調整之後,他獨自寫出了一份相當專業、深入的基於公司發展、部門業務的個人年度工作規劃。他希望藉助這份規劃,調整自己的狀態,更為部門、公司帶來新的項目,創造新的效益。

回到家凌晨三點,距離起床還有四個小時,小陳卻意外睡了一個最安穩的覺。

上午十點二十分,十二人的會議室裡,小陳和領導,一個站在投影前,一個坐在會議桌的“C位”。屏幕從最後一頁“Thank you”,被小陳調回到了最具含金量的“個人&部門規劃”一頁。等待著領導的回覆、評價、意見,小陳感覺這短暫的幾秒鐘,在空氣裡蔓延著像過了好幾年。

“PPT做的很好……規劃也很好,我很支持;你對公司業務很瞭解,而且願意多思考部門的工作,發現問題而且能解決問題……很好,我一直很支持……你說的這些都特別好特別重要,太有意義了……”

小陳努力剋制著自己的喜悅,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微笑還是保持面無表情,他也不知道自己眼睛裡已經是藏不住的閃光和喜悅。

“但是最近老闆交代了很多事情,先把老闆交代的事情完成了,再做這些吧。先把你該做的做好了。最近新來的兩個女孩不太瞭解公司情況,你也多帶帶她們,她們忙不過來你就去幫幫她們……這些東西都很好,發給我;但是先把領導交代的你該做的做好吧。”

“所有領導交代的我都做好了……”這句話湧到喉嚨,還是被小陳努力吞回了肚子裡。

空蕩蕩的會議室,精緻的PPT,宜家風格的桌椅,還有貼在牆上鼓勵創新的公司價值觀。忽然之間,小陳感覺這一切都好諷刺。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二、誰對誰錯

員工在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之外,基於自己崗位職責和特長喜好,提出更多更好的創意策劃,甚至研究出對公司、部門有價值的新項目。這是否是錯?

抓住好的想法和創意,落實到行動,寫方案寫到凌晨,這是否是“浪費時間”?

基於用戶的接觸、反饋、研究,發現現有流程、制度、項目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是否值得鼓勵?

員工是否應該在完成基本職責之外,更多的思考、研究、嘗試?

而領導,是否應該鼓勵員工創新?能否對於員工的“新想法”給出科學的指導?

如果一個領導只顧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不考慮部門員工的發展,這是“壞領導”還是“很現實”的領導?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三、公司存在的意義

有人說,外企每個員工都像螺絲釘,你不需要有新的想法、創意,只要在你的崗位上完成固定、標準地任務即可。所有有人會厭倦,所以也有人會指出這就是外企在標準工作流程SOP的制定與建立方面的優勢。

有人說,國內企業尤其是民企,因為缺乏標準工作流程這一現代科學管理制度,所以需要鼓勵員工的高投入度,需要員工的創新和高融入高參與。多少國內創業階段的企業,很多員工都是一人身兼數職,需要跨越不同部門,提出不同想法,解決不同問題。

如果一個員工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那麼這個員工永遠都是60分及格的員工。因為員工不會主動思考,只是等待領導的“安排”——這個部門、公司的領導的能力、眼界,就決定了這個部門、公司的能力和眼界。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領導無能,那麼員工也會“被動”無能;如果領導狹隘、短視,那麼員工更只會坐井觀天。

只有員工在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超過直屬領導,員工才能把交付的任務,從60分做到90分、100分。因為領導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可能只有60分,但是員工有80分,那麼最終呈現就有可能超過80分。領導的水平,等於/代表了部門的水平,這是危險的;領導在綜合能力上是優秀的,善於管理人才、知人善用,而不同的下屬在不同方面比領導更優秀,這樣領導帶領下屬呈現優質的結果——這個過程,領導會從下屬身上學到專業知識,下屬也能從領導身上學到管理才能。

而公司存在的意義,一方面是招聘優秀的員工,招聘優秀的管理者;讓員工有專業技術特長,讓管理者擁有綜合管理能力帶領團隊呈現1+1>2的“化學反應”。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另一方面,公司也要為各個部門、崗位做好職業規劃、工作規劃。如果員工總是發現部門很多工作沒有推動,很多職責沒有實施,只是“言聽計從”地聽領導安排。那麼這個部門其實就淪落成了領導的“助理”——領導讓做什麼就做什麼,而這個部門沒有一個科學、正規、系統的部門職責規劃。如果有一天領導沒想法了,這個部門就“清閒”了;如果有一天換領導了,這個部門可能就要推翻重來重新做別的事情。這樣的現象,對於部門尤其是部門內員工的職業發展,是非常有害的。

科學地部門設置,一定是基於公司業務與部門的職責定位,擁有它原本該做的工作。不需要領導安排、交代,這個部門就能主動工作、主動推動項目、主動解決問題。領導只需要在關鍵節點,提出新的想法,指正現有問題即可。這樣,部門是科學的,員工職業發展路徑是統一的,領導也是輕鬆的——他不用天天追著部門工作,部門就會自己運轉。

而上述小陳的情景,如果他發現部門沒有做好部門職責,自己也沒有做自己崗位原定的工作;對小陳的傷害,往往是一直去“滿足”、“完成”領導的需求,可能會一直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可能會一直做著與自己專業無關的事情。長期以往,“小陳”這樣的員工,出現離職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那麼員工做自己喜歡的,領導讓做該做的,究竟孰對孰錯?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四、員工:不越界

2017年時候有過這樣一則新聞,華為任正非開除了一名新員工,這名北大高材生的新手,入職不久,便針對公司戰略與經營等問題,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的“萬言書”。

結果是,任正非看了他這封“萬言書”後,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當時多數文章都評論,新員工在不瞭解公司文化、業務以及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所想所寫的戰略、經營等等都只是“紙上談兵”——如果領導聽了新人的建議,那麼公司肯定遲早完蛋。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新入職的員工能否發現一堆“管理層”都發現不了的問題還能給出解決方案,那麼這些管理層是多麼無能?

立場不同,看法也會不一樣。公司不缺有想法的人,每個人都能對世界、國家、政治發表看法,但是能夠做總統管理好一個國家的人,又有幾個?漁樵閒話,紙上談兵太容易。

任正非,辭掉北大高材生,是因為這個新人越界了。作為職場人,應該在自己的職位之上,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新人、一線職員,其角度、思考有一定侷限,很容易站在自己的“地平線”上看問題,缺乏領導層級的“高度”與深度。

作為領導,管理者,需要綜合考慮所有工作任務,人、事、部門、利益、投入產出等等。這樣的立場,是員工段時間內所無法感受和經歷的。但是這個矛盾點,其實也是甄別擁有管理者潛力的員工的試金石,有的員工可以在“員工”身份之外看到更多更大更高層級的問題,這樣的員工,就是未來的潛在管理者。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五、領導:不短視

而在領導層級,現實一點的問題是,領導只有完成當月業績,才有工資和績效,才能生活。

這是先生存再生活的問題。

所以領導以完成老闆、大領導的任務為第一任務,無可厚非。

但是,與此同時,未雨綢繆,高瞻遠矚,做眼前的事情,同時也應該不忘記仰望星空、規劃未來。

員工能夠看到部門長期的發展缺陷,能夠在現在就開始著手進行修補,這樣的員工是真正關心公司或者說是部門發展的,具有戰略思維。在可以完成手頭工作的同時,還願意多思考未來,這樣的員工其實是一種財富。因為他願意多思考。

這樣的員工,需要直屬領導的發覺和鼓勵。

因為我們始終相信,推動人類發展的,是思想者。

如果一位領導只顧眼前利益,只考慮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趨炎附勢,滿足上級,不顧下級,不考慮未來部門發展。他只希望員工聽他的話,不希望員工舉一反三。而一個全是聽話的部門,全部都依賴於領導,領導的眼界就決定了部門的發展,領導的更換也就影響著部門的發展。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六、領導與員工之間:同理心

領導與員工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博弈,而博弈的最優解,需要彼此擁有同理心,彼此理解彼此的立場與想法。

同理心,不是“如果我是他,我會如何”,而是“如果我是他,他會如何”。

換位思考,體諒他人,懂得寬宥和理解,不是讓我們變得成熟圓滑世故,不是讓我們放下稜角,而是讓我們更加成熟的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聲音,從而進一步逼近現實最真實的模樣,作出更貼合現實問題的方案,這樣的方案,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

而公司真正會聽的,也是最終能夠解決問題、創造效益的那個人。

職場博弈:員工想做我喜歡的,領導說做你該做的,公司會聽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