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 员工说,做我喜欢的,更有动力和意义。领导说,做你该做的,最实际。

· 员工如何既有创意、想法,又可以不“越界”?领导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带领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章约4000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建议收藏,慢慢阅读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一、你想的太好了,但是不需要

凌晨两点钟, 偌大办公室最后一盏灯,像暴烈怒放的太阳花,在周遭的黑暗里灿烂着,也落寞着。职员小陈从头到尾又检查了一遍PPT,顺利播放完毕后缓缓合上电脑。趴在电脑上长吁一口气,一天的疲惫仿佛就融进了黑暗里,慢慢淡去。距离上班时间还剩七个小时,幻想着明天向领导汇报的情景,小陈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恨不得下一秒就是上班时间。

入职两年,小陈在这家小互联网公司却也算得上老员工了,创业团队、扁平化的管理让他对“主管”、“经理”这些职称早早放弃了幻想。年后三月初,春节回来的他陷入了莫名的疲倦期,“金三银四”的跳槽和离职,以及互联网的“裁员潮”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环境中,小陈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在一番自我挣扎与调整之后,他独自写出了一份相当专业、深入的基于公司发展、部门业务的个人年度工作规划。他希望借助这份规划,调整自己的状态,更为部门、公司带来新的项目,创造新的效益。

回到家凌晨三点,距离起床还有四个小时,小陈却意外睡了一个最安稳的觉。

上午十点二十分,十二人的会议室里,小陈和领导,一个站在投影前,一个坐在会议桌的“C位”。屏幕从最后一页“Thank you”,被小陈调回到了最具含金量的“个人&部门规划”一页。等待着领导的回复、评价、意见,小陈感觉这短暂的几秒钟,在空气里蔓延着像过了好几年。

“PPT做的很好……规划也很好,我很支持;你对公司业务很了解,而且愿意多思考部门的工作,发现问题而且能解决问题……很好,我一直很支持……你说的这些都特别好特别重要,太有意义了……”

小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喜悦,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微笑还是保持面无表情,他也不知道自己眼睛里已经是藏不住的闪光和喜悦。

“但是最近老板交代了很多事情,先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完成了,再做这些吧。先把你该做的做好了。最近新来的两个女孩不太了解公司情况,你也多带带她们,她们忙不过来你就去帮帮她们……这些东西都很好,发给我;但是先把领导交代的你该做的做好吧。”

“所有领导交代的我都做好了……”这句话涌到喉咙,还是被小陈努力吞回了肚子里。

空荡荡的会议室,精致的PPT,宜家风格的桌椅,还有贴在墙上鼓励创新的公司价值观。忽然之间,小陈感觉这一切都好讽刺。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二、谁对谁错

员工在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之外,基于自己岗位职责和特长喜好,提出更多更好的创意策划,甚至研究出对公司、部门有价值的新项目。这是否是错?

抓住好的想法和创意,落实到行动,写方案写到凌晨,这是否是“浪费时间”?

基于用户的接触、反馈、研究,发现现有流程、制度、项目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是否值得鼓励?

员工是否应该在完成基本职责之外,更多的思考、研究、尝试?

而领导,是否应该鼓励员工创新?能否对于员工的“新想法”给出科学的指导?

如果一个领导只顾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不考虑部门员工的发展,这是“坏领导”还是“很现实”的领导?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三、公司存在的意义

有人说,外企每个员工都像螺丝钉,你不需要有新的想法、创意,只要在你的岗位上完成固定、标准地任务即可。所有有人会厌倦,所以也有人会指出这就是外企在标准工作流程SOP的制定与建立方面的优势。

有人说,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因为缺乏标准工作流程这一现代科学管理制度,所以需要鼓励员工的高投入度,需要员工的创新和高融入高参与。多少国内创业阶段的企业,很多员工都是一人身兼数职,需要跨越不同部门,提出不同想法,解决不同问题。

如果一个员工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那么这个员工永远都是60分及格的员工。因为员工不会主动思考,只是等待领导的“安排”——这个部门、公司的领导的能力、眼界,就决定了这个部门、公司的能力和眼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领导无能,那么员工也会“被动”无能;如果领导狭隘、短视,那么员工更只会坐井观天。

只有员工在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超过直属领导,员工才能把交付的任务,从60分做到90分、100分。因为领导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可能只有60分,但是员工有80分,那么最终呈现就有可能超过80分。领导的水平,等于/代表了部门的水平,这是危险的;领导在综合能力上是优秀的,善于管理人才、知人善用,而不同的下属在不同方面比领导更优秀,这样领导带领下属呈现优质的结果——这个过程,领导会从下属身上学到专业知识,下属也能从领导身上学到管理才能。

而公司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招聘优秀的员工,招聘优秀的管理者;让员工有专业技术特长,让管理者拥有综合管理能力带领团队呈现1+1>2的“化学反应”。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另一方面,公司也要为各个部门、岗位做好职业规划、工作规划。如果员工总是发现部门很多工作没有推动,很多职责没有实施,只是“言听计从”地听领导安排。那么这个部门其实就沦落成了领导的“助理”——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这个部门没有一个科学、正规、系统的部门职责规划。如果有一天领导没想法了,这个部门就“清闲”了;如果有一天换领导了,这个部门可能就要推翻重来重新做别的事情。这样的现象,对于部门尤其是部门内员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科学地部门设置,一定是基于公司业务与部门的职责定位,拥有它原本该做的工作。不需要领导安排、交代,这个部门就能主动工作、主动推动项目、主动解决问题。领导只需要在关键节点,提出新的想法,指正现有问题即可。这样,部门是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是统一的,领导也是轻松的——他不用天天追着部门工作,部门就会自己运转。

而上述小陈的情景,如果他发现部门没有做好部门职责,自己也没有做自己岗位原定的工作;对小陈的伤害,往往是一直去“满足”、“完成”领导的需求,可能会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能会一直做着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事情。长期以往,“小陈”这样的员工,出现离职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

那么员工做自己喜欢的,领导让做该做的,究竟孰对孰错?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四、员工:不越界

2017年时候有过这样一则新闻,华为任正非开除了一名新员工,这名北大高材生的新手,入职不久,便针对公司战略与经营等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的“万言书”。

结果是,任正非看了他这封“万言书”后,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当时多数文章都评论,新员工在不了解公司文化、业务以及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所想所写的战略、经营等等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领导听了新人的建议,那么公司肯定迟早完蛋。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新入职的员工能否发现一堆“管理层”都发现不了的问题还能给出解决方案,那么这些管理层是多么无能?

立场不同,看法也会不一样。公司不缺有想法的人,每个人都能对世界、国家、政治发表看法,但是能够做总统管理好一个国家的人,又有几个?渔樵闲话,纸上谈兵太容易。

任正非,辞掉北大高材生,是因为这个新人越界了。作为职场人,应该在自己的职位之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新人、一线职员,其角度、思考有一定局限,很容易站在自己的“地平线”上看问题,缺乏领导层级的“高度”与深度。

作为领导,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所有工作任务,人、事、部门、利益、投入产出等等。这样的立场,是员工段时间内所无法感受和经历的。但是这个矛盾点,其实也是甄别拥有管理者潜力的员工的试金石,有的员工可以在“员工”身份之外看到更多更大更高层级的问题,这样的员工,就是未来的潜在管理者。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五、领导:不短视

而在领导层级,现实一点的问题是,领导只有完成当月业绩,才有工资和绩效,才能生活。

这是先生存再生活的问题。

所以领导以完成老板、大领导的任务为第一任务,无可厚非。

但是,与此同时,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做眼前的事情,同时也应该不忘记仰望星空、规划未来。

员工能够看到部门长期的发展缺陷,能够在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修补,这样的员工是真正关心公司或者说是部门发展的,具有战略思维。在可以完成手头工作的同时,还愿意多思考未来,这样的员工其实是一种财富。因为他愿意多思考。

这样的员工,需要直属领导的发觉和鼓励。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推动人类发展的,是思想者。

如果一位领导只顾眼前利益,只考虑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趋炎附势,满足上级,不顾下级,不考虑未来部门发展。他只希望员工听他的话,不希望员工举一反三。而一个全是听话的部门,全部都依赖于领导,领导的眼界就决定了部门的发展,领导的更换也就影响着部门的发展。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六、领导与员工之间:同理心

领导与员工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博弈,而博弈的最优解,需要彼此拥有同理心,彼此理解彼此的立场与想法。

同理心,不是“如果我是他,我会如何”,而是“如果我是他,他会如何”。

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懂得宽宥和理解,不是让我们变得成熟圆滑世故,不是让我们放下棱角,而是让我们更加成熟的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从而进一步逼近现实最真实的模样,作出更贴合现实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方案,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而公司真正会听的,也是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创造效益的那个人。

职场博弈:员工想做我喜欢的,领导说做你该做的,公司会听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