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能打的過劉邦嗎?

迷路的安然


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這一點再後來可以印證。韓信在當齊王衣錦還鄉時,特地的贈千金於漂母,而對以前給過他胯下之辱的屠夫也沒有趁機報復,反而稱讚他為壯士,給他官做。由此可知,漢王對他有知遇之恩,沒有漢王就沒有今天的韓信。韓信確實有時候有過反叛之心,但是就是沒有實行,因為他心中始終念著“漢王不負我”。



但是假設當年蒯通真的說服了韓信擁兵自立,韓信有機會坐收漁利。當時,劉邦正和項羽以鴻溝為界對峙。劉邦快撐不下去了,要韓信來圍攻項羽。而項羽因為糧草快要斷絕了,支撐不了多久了。

韓信一人就收復了齊國,趙國,代國等,兵力不減反增,據史書記載韓信此時兵力有四十萬。放眼此時,天下沒有比他兵強馬壯了。他的士兵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真的是唯馬首是瞻。

韓信此時不僅能打得過劉邦,連項羽都可以一起收拾了,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韓信手下也有歷史有名的謀士——蒯通和李左車。蒯通善於分析天下局勢,也善於對人性的判斷。他很清晰的認識到劉邦是一個假仁假義的人,他一定會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而李左車是戰國末期趙國的大將李牧的孫子,以前侍奉趙王歇,憑軍功獲得重用,如果不是趙王不聽他的意見,趙國也不會立刻被韓信攻下。

而劉邦身邊除了一個會運籌帷幄的張良可以出謀劃策外,沒人能在軍事上能碾壓韓信的。蕭何只會管理後勤,對排兵佈陣一竅不通。劉邦的幾個老鄉都是大老粗,不值一提。在濰水之戰,韓信連項羽的手下大將龍且都可以輕易斬殺,劉邦的手下大將更不堪一擊。


劉邦能出巴蜀和項羽爭天下,多虧韓信給他的“漢中對策”。他的暗度陳倉,攻略三秦,劉邦得以出蜀。

韓信若能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氣概,他能輕易的蕩平四海,一統天下的。


歷史如歌


韓信當年若是擁兵自立的話,肯定是可以打過劉邦的。

那時候韓信剛拿下齊國來,他的謀士蒯通告訴他,最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佔領齊地當齊王,劉邦當關中王,項羽當楚王。

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帶領的十萬大軍,和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對峙在滎陽。戰爭進行到了相持階段,誰都拿不下誰來。

蒯通之所以勸說韓信,讓他和劉邦以及項羽三分天下,正是因為這時候的勝負的籌碼,完全掌握在了韓信的手裡。

那時候韓信手裡的大軍有三十萬,可以說,他若是想幫助項羽,項羽就能打敗劉邦。他想幫助劉邦,劉邦就能打敗項羽。

項羽曾經派武涉也去勸過韓信,讓他最好是保持中立,兩不相幫。或者自立為王,他們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對這種形情況,韓信還是選擇了放去。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劉邦所賜。這時候他厲害了,屌絲逆襲了,不能尾巴翹上天去,不管劉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幫助劉邦滅項羽。

最終,韓信的三十萬大軍,聯合劉邦的二十萬大軍,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軍隊,總共六十萬大軍,發動了垓下之戰。

正是因為這一戰,他們打敗了項羽,項羽兵敗之後,自刎在烏江的。

你看那時候的劉邦,連擁有十萬大軍的項羽,都打不過。他怎麼可能打得過擁有三十萬大軍的韓信呢?

劉邦知道韓信的本事,可以說只要韓信手裡有兵,幾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對手。

劉邦稱帝之後,把韓信遷為了楚王,正好項羽的大將鍾離眜,就在韓信那裡。

鍾離眜和韓信是發小,劉邦要通緝鍾離眜。

所以鍾離眜就跑到了韓信那裡,他覺得韓信那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結果這件事被劉邦知道了,劉邦問韓信,有沒有這回事,鍾離眜在不在他那裡?

韓信告訴劉邦,沒見過鍾離眜,若是知道鍾離眜在那裡,他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告訴劉邦的。

劉邦明知鍾離眜在韓信那裡,但是,聽到韓信騙他。他還會十分的惱火的,劉邦揚言要去滅了韓信。

這時候陳平問劉邦,你要滅韓信可以,但是,允許我問你兩個問題。

你覺得你的將領,有能打過韓信的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又問劉邦,那你覺得的你的兵能打過韓信的兵嗎?

劉邦還是說不能。

陳平說你看這個仗,明擺著是輸,為何還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劉邦才取消了要去滅韓信的計劃的。

你看是不是隻要韓信手裡有兵,他想什麼時候反抗劉邦,就能什麼時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韓信被殺之前,他被貶為了淮陰侯,侯爵在漢朝是沒有統兵權的,所以一旦沒有兵權,韓信只能任由人家擺佈了。

最後是呂后用了蕭何的計策,把韓信給騙到了宮,殺害的。


漢史趣聞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要回答好得把一個問題拆成兩個,第一,韓信到底存不存在脫離劉邦自立的能力。第二,韓信打不打得過劉邦。

第一個問題,很明確,韓信根本就沒脫離劉邦自立的能力。史記裡記載了一件事,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劉邦被項羽在彭城打的大敗,狼狽至極,夏侯嬰駕車帶著劉邦,兩人直馳入韓信大營,接下來史記描寫的極為精彩。

“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韓信還沒起,劉邦就直接進入韓信睡覺的地方,把兵符直接拿走就開始點將。一點不客氣,試想一下,如果劉邦要的不是兵符,而是韓信的腦袋,韓信就得死在睡夢中了。

可以看出,韓信雖然獨自帶兵在外發展,但是劉邦對韓信這支隊伍的控制可是一點也沒放鬆。韓信手下的大將樊噲,周勃,灌嬰都是劉邦的心腹。這種單刀直入的奪權,在擊敗項羽後劉邦又來了一回,奪了韓信的兵權,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為楚王。


獨立寶寶很想,可真的做不到

後來項羽勸韓信反劉邦自立,韓信雖然說的冠冕唐璜,我在你項羽手下,你根本不正眼瞧我,漢王重用我,對我有知遇之恩,你想讓我背信棄義,咱老韓不是這樣的人。這話估計把項羽懟的夠嗆。不過就算他想自立也沒那能力。

第二個問題,韓信打得過劉邦麼?這個大多數人,特別是民間史學家,絕對回答的斬釘截鐵:劉邦怎麼可能打得過韓信。不過要我說,韓信真的也打不過劉邦。



咱們來看整個楚漢戰爭,韓信其實主要負責外圍作戰,他徵趙地,齊地,勝仗打了一大堆。但是在韓信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的時候,劉邦在幹什麼,這位民間史學家口中的壞人,流氓,同性戀在死磕當時中國最強悍的部隊項羽的主力部隊。雖然被打的灰頭土臉,但是他扛住了。

在垓下之圍中,韓信指揮主力中軍三十萬,項羽率領十萬楚軍困獸猶鬥,韓信先上,結果被項羽擊退。這可以說是韓信和項羽唯一次交鋒,韓信敗了。

可見,韓信也不是戰無不勝。韓信真正有機會發展獨立力量是在成為楚王之後,此時雖然手頭兵不多了,但同時劉邦也將他的老兄弟都封為列侯安置在了關中,韓信身邊沒了掣肘。

如果韓信此時起兵,能打得過劉邦麼?不能。因為戰爭是對參戰雙方實力的綜合考量,不能簡單分析統帥的指揮能力,要綜合考慮雙方部隊的人數,編制,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能力以及動員能力。劉邦之所以把韓信封在楚地,那是有深刻考慮的,在滅楚的過程中,楚地可謂是飽受摧殘,人也殺了,仇也結了,城也拆了,錢都被搶的差不多了,戰爭潛力低的沒法說,韓信想在楚地造反,兵源,糧草都是大問題。最嚴重的是,他沒有現成的大將可用,所以他才會冒險收留舊楚將鍾離眜,而劉邦有天下共主的名頭,佔據著最富庶的秦地, 齊地,韓信造反基本等於作死。


醉美木瀆


韓信一生之中,有四次機會人主。

第一次,是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苦戰之時,韓信掃平趙、燕、齊之地,已成一方諸侯。於是他請求劉邦委任他為假齊王。劉邦極其不滿,但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稱“大賬戶定諸侯,即為真王耳,可以假為!”於是韓信被劉邦正式冊立為齊王。當時,項羽的說客武涉為韓信分析當時的形勢:“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建立韓信擁兵自立,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如果韓信此時獨立,那麼最差也能形成個秦末三國的局面。

第二次基本與第一次同步,齊人蒯通以相士策動韓信自立,理由與武涉完全一樣,也是“組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稍有不同的是蒯通建立由韓信自己來建立最高政權,令“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

第三次,是在垓下滅了項羽後,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漢終不奪我齊”的一廂情願,變成勝利後立即就奪走了齊的冷酷現實,這個時候韓信依然擁有造劉邦反的實力,二者之間,就軍事力量而言,大約在伯仲之間。

第四次,是在劉邦巡遊雲夢之際明顯表現出對韓信的敵意,此時的韓信若造反,仍然具有一定實力,但他猶豫了,且殺掉了項羽亡將鍾離眜來表示忠誠。

細看韓信的這四次機會,筆者認為,第一次時機最好,直接自立經營齊、趙、燕地,坐等劉項決戰出結果,然後乘機而下,未必沒有問鼎天下的機會,最差,也能跟其中勝出的一方兩分天下。

但就韓信的性格而言,筆者覺得,他沒有劉邦的圓滑世故,心狠手辣,在領導力上面確實是不如劉邦的,他或許可以依靠極強的軍事能力割據一方,但若治國平天下,就他那樣猶豫不決的性格,再加上人緣很差,真地太難成為真正的人主了。韓信骨子裡是個自負的人,他自以為志向遠大,不屑與庸人為伍,說話做事上面也不太周全,比如與劉邦論帶兵能力那一幕,這一點就顯示出其真地不太會做人和說話。

歷代成功的創業者,在天下未平,事業未成之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收起自己的自負與驕傲,和光同塵,將功勞讓給下屬,給自己的員工不斷的鼓勵和物質獎勵,創造一個良好的團隊氛圍,然而,韓信真的不太具備打造一個優秀創業團隊的能力。

他或許能夠幹掉劉邦,但並不一定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自古以來,具備卓越軍事才能,又擁有強大實力的人並不是沒有。五代十國時期的那幾位開國帝王,或許在軍事才能上略差韓信,但他們成功造反之後,卻開了一個相當惡劣的頭,這未嘗不會是韓信最終的結果。


文話史


回答:韓信打不過劉邦。

首先,論軍事能力,劉邦雖然不如韓信,但是劉邦與韓信作戰至少可以維持不敗。

韓信與項羽相比,誰更厲害呢?彭城之戰,劉邦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軍中有韓信、張良、彭越等諸將,結果被項羽三萬人打得大敗。垓下之戰,韓信匯合劉邦、彭越,將三十萬之眾,圍殲項羽十萬人。

韓信與項羽兩戰,一勝一敗。但是,垓下之戰時,韓信加上當時天下第三的劉邦和前五的彭越才打敗的項羽。最初韓信與項羽單獨作戰的時候是失敗的,後來孔、費兩將軍出擊打敗楚軍。也就是說正面作戰中,韓信是打不過項羽的。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劉邦也打不過項羽,但是正面作戰中劉邦是能夠拖住項羽的,既然能夠拖住項羽,那麼,劉邦也是能夠在正面作戰中拖住韓信,不會被韓信快速擊敗的。

其次,劉邦與韓信相比誰的根基深厚呢?

劉邦的嫡系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韓信的嫡系呢?有說的出的歷史留名的人物嗎?

滎陽之戰時,劉邦形勢非常危險,而韓信、張耳此時打了大勝仗,手握數萬精兵,劉邦僅帶了夏侯嬰一人深入韓信軍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此時韓信還在睡覺,連一個通知他的人都沒有。

(劉邦)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垓下之戰後,劉邦又一次輕易地奪了韓信兵權。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

手握數萬大軍,輕易被人奪權,可見韓信在軍中的根基多麼淺薄!他都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嫡系人馬!

第三,一個”家“打不過三個”家“。

劉邦: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韓信:軍事家。

一個”家“能打得過三個”家“嗎?打仗不僅僅是打軍事,打的是經濟,是後勤,是政治。在後三個方面,項羽這個楚國貴族,反秦第一功臣都比不過劉邦,何況平民出身的韓信呢。

最後,韓信根基太淺,既沒有第一時間起兵反秦,使之天下聞名,又沒有祖宗餘萌(六國諸侯之後或貴族之後),眾人親附。而其他人崛起太速,劉邦三年滅秦,四年敗項羽,起兵七年即一統天下,根本不給韓信慢慢經營自己勢力的時間。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劉邦能得到天下和三個人有關,一個就是張良,另一個就是蕭何,最後一個就是韓信。儘管他們被劉邦並稱為“漢初三傑”,但是,韓信的功勞絕對在張良和蕭何之上。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從劉邦稱帝后,給他們的封賞,就可以看出端倪。

劉邦當皇帝后把韓信封為了王,而把蕭何和張良封為了侯。

韓信先是被封為了齊王,然後被遷為楚王,管理的地盤是整個楚國,他有豢養軍隊的權利,治理的地盤和一個獨立的王國沒有任何區別。前提是要絕對的服從中央的命令,否則,導致的後果就會是開戰。

張良和蕭何管轄的地盤,也就是一個縣那麼大,人口一萬左右。沒有統兵權,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開創大漢,韓信絕對的是第一功臣。

那麼堪稱第一功臣的韓信,具體有哪些戰績呢?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有七個國家最牛,被稱為戰國七雄。

大秦滅亡之後,這七個國家的後代們,都又恢復了國號。當然了他們大部分都是在項羽滅秦,統一天下後,被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就像劉邦的漢王一樣。

我們看看被韓信單獨打敗的有哪幾個國家?

秦國、魏國、趙國、燕國、齊國共計五個國家。

打秦國的關中,是韓信當上大將軍後的第一戰。此戰韓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略打敗章邯,徹底的佔領了關中之地。

打魏國的時候,韓信是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巧渡黃河,然後俘虜了魏王魏豹,還有他的家室,其中有一個魏豹的妻子叫薄姬,韓信就把她給送給了劉邦,後來劉邦和薄姬生下的孩子就是漢文帝劉恆。

打趙國的時候,韓信用三萬士兵,背水列陣,打敗趙國的二十萬精銳,從此,韓信名聲大振。

燕國是在聽到韓信戰鬥力爆表之後,沒敢開戰,主動投降的。

打齊國的時候,項羽給了龍且二十萬大軍,讓他幫助齊國擊敗韓信,當時的項羽總共只有三十萬大軍,他一下把二十萬大軍給拿了出去,讓龍且滅了韓信,此戰只可勝利,不可失敗,足以見得,這次戰役的重要性。

可以說此次戰役的勝負,直接決定著劉邦和項羽的勝負,當時他們兩個對峙在滎陽。

可惜的是龍且太大意了,他的二十萬大軍在加上齊國的三十萬大軍,足足五十萬,基本上還沒有和韓信的交戰,就被韓信用濰水給衝散,衝死了一半。剩下的要麼被殺,要麼逃跑,主將龍且也被殺了。

拿下齊國來,韓信的總兵力達到了30萬, 此刻項羽只有10萬,劉邦只有20萬,這時候也是韓信擁兵自重的最佳時機。

當時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連項羽的10萬大軍都幹不過,更不要說去打韓信的30萬大軍了。

說實話若是韓信這時候擁兵自重,消滅劉邦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在韓信擊敗了齊國後,項羽還派人遊誰韓信,讓他自立為王,韓信拒絕了。

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勸韓信自立,但是韓信又拒絕了,他給蒯通的理由是,劉邦對他有恩,他不能忘恩負義。

所以,他又幫助劉邦發動了垓下之戰,把項羽給滅了。

等於是韓信和劉邦一起滅掉的楚國。也等於是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只單獨滅了一個韓國,其它的時間都和項羽在對峙了。

是韓信開疆拓土,給他統一了天下。

綜上所述,就可以得出,韓信若是想擁兵自重,劉邦是絕對不敢和韓信叫板的。

正是因為劉邦知道韓信的厲害,所以,他後來才把韓信給貶為了淮陰侯,讓他沒有統兵權了,之後,呂后才把韓信騙到宮裡殺韓的。


史學達人


假如當年韓信擁兵自立,那麼也就不會有後面劉邦滅了項羽,建立漢朝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曾經問過韓信,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你也就能帶十萬兵馬。那麼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帶。劉邦又問那你多多益善,為什麼還是在我手下呢。韓信回了一句,您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帶將。這成語多多益善的出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一是劉邦帶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沒達到很厲害的程度,二是劉邦很會籠絡人心,韓信說他善於帶將,就說明很會收買人心,讓別人為自己所用。三是韓信帶兵能力很強,兵越多越體現將領的才能。可見他是個帥才。再結合當時,韓信作為當時劉邦手下帶兵最厲害的人物,擁兵自立的話劉邦手下沒有能打得過韓信的。再加上當時項羽還在,至少項羽就沒那麼快滅亡,很可能會進入到戰略相持的階段。

蒯通說韓信

韓信擁兵自立的想法最早來自他手下的謀士蒯通,這個人很有辯才,跟根據當時形勢分析說天下局勢的厲害關係。當初陳勝王派武臣和張耳、陳餘率三千人北上佔領舊趙地盤的時候,就說服當時的范陽令向武臣投降,這一舉動使得舊趙之地一下子三十多個縣城不費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極大幫助起義軍在趙地發展,可見其才能。在蒯通遊說韓信自立齊王之前,當時韓信帶兵把北方趙、代、燕國等各地都擺平了,此時只剩下東邊的齊國還在,而當時劉邦已經派了酈食其去說服齊王。這時蒯通就向韓信獻計,要是酈食其憑几句話就能說服齊王歸降漢王,那還要你韓信幹什麼,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個城池,酈食其幾句話就拿下十幾座城池,你還不如這個酈食其,到時候在劉邦眼裡你還是那個大將軍嗎?經這麼一說,韓信就主動出兵攻打齊國, 這就有了後面齊王活烹酈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齊國,蒯通就向韓信遊說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戰略建議。我想著才是蒯通要韓信出兵打下齊國的真正目的,要是沒拿下齊國,估計蒯通也不會向韓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有了齊、趙、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劉邦和項羽的資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韓信能打,自立為王割據一方是不成問題的。其實蒯通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韓信婦人之仁並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

擁兵自立的底氣

上面已經說到蒯通建議韓信擁兵自立,韓信要是真的擁兵自立還是有他的底氣,原因如下:


一、韓信善於帶兵,善於打仗。當時韓信向劉邦獻計“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後,韓信就帶三萬人馬,渡過黃河,俘獲魏王,活捉夏說,背水列陣,攻下井陘,殺死陳餘滅了趙國,又威脅燕國,平定齊國,向南挫敗楚國斬殺龍且。這一路都是當初這三萬人馬打過來的,可見韓信用兵厲害。即使他自立為王,劉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過。

二、當時戰略形勢。劉邦和項羽的戰爭已經進入到相持階段。雙方都還不能一口吃了對方,當時的劉邦已經是被項羽打敗了好幾次,幾次大敗休整後又與項羽繼續打,國內消耗的已經差不多,不管資源和兵源。項羽這邊情況和劉邦也差不多,經過三年的楚漢之爭,原來楚軍的銳氣也已經磨得差不多,資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這時候韓信就像天平的砝碼一樣,倒向誰,另一方就要遭到滅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麼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趙、燕、齊等地實際控制權。有地盤就有資源,有人口。有資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資本。當時韓信已經帶兵拿下了趙、燕、齊等地,有資源可以和劉邦、項羽相抗衡。

綜上來看,假如當年韓信聽了蒯通的建議果斷擁兵自立的話,那麼天下就會出現三強的局面,而且誰都吃不了誰。劉邦也打不過韓信,滅不了項羽。不過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就權當YY一下吧。


山中茅店


劉邦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出身卑微,靠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天下。劉邦能以一個小混混的身份取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善用人才,治理有方,是一位有勇有謀的人,雖然不善於用兵打仗,但是作為統帥還是很合格的。而劉邦最終能取得天下韓信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劉邦本人對韓信評價極高,他說韓信能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可見韓信在用兵方面多麼厲害,他還有“兵仙”“戰神”的稱號,那麼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打敗劉邦嗎?

很明顯不能,劉邦雖然用兵不如韓信,但是用人是一流水平。而且韓信並不具備傭兵自立的條件。在韓信滅齊後他的手下蒯通勸他擁兵自立,此時楚漢相爭也到關鍵時刻,項羽也派人來勸說韓信三分天下。但是韓信都沒有這麼做,史書記載的是韓信是這麼回覆項羽的:“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就是說韓信在項羽那邊不得重用,但是劉邦重用他,他背叛漢王是不吉利的,就算自己死了也不會背叛漢王。這似乎表明韓信不傭兵自立是因為劉邦賞識他,他不忍心背叛漢王,這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韓信根本就沒有反漢的條件。

首先韓信的兵都是劉邦給的,韓信也是直接被劉邦拜封為大將軍的,所以韓信在軍中並沒有根基,他能成功不是靠自己的軍隊,而是靠劉邦的漢軍。如果韓信造反,那些漢軍有多少會跟隨他一起反就不一定了。

其次就是韓信沒有根據地。雖然韓信一直在外打仗,但是一直到韓信滅齊前都沒有被劉邦封王裂土,後來被封為齊王還是韓信自己要來的。也就是說韓信一直都沒有根據地沒有大本營,沒有大本營怎麼敢輕易擁兵自立,龐大的軍隊沒有補給怎麼存活下去。劉邦也是一直防著韓信的,在登基後封韓信為楚王,但是第二年就把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了,自始至終韓信都沒有時間經營自己的根據地。

最後就是韓信沒有自己的親信。韓信是在楚漢相爭時被劉邦啟用的,但是楚漢相爭只有短短的四年,韓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心腹親信班底,而且軍中許多重要的職位都是由劉邦的人擔當,韓信如果造反只靠他一個人是無法完全掌控軍隊的,所以根本不會去造反。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只有韓信不得善終,畢竟這麼一個功高震主的軍事天才,在天下已定的情況下對皇帝是個威脅。即使韓信從來沒想過反叛,但是皇帝想除掉你,你就得死,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數不勝數,韓信的死,也頗為可惜啊。


風塵講歷史


韓信果斷擁兵自立,滅劉邦是分分鐘的事情,假如當時項羽還活著,韓信連動手都可以省了。

劉邦一輩子最怕的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就是韓信。

劉邦和項羽交戰的時候,唯一次“勝仗”就是趁項羽在齊國平定田氏兄弟叛亂的時候,他偷襲了項羽的都城彭城。結果項羽回兵3萬就把劉邦的56萬大軍打的鳥獸散盡,劉邦逃得那叫一個狼狽,就連一雙兒女還被他踹下車十好幾次。
(韓信劇照)


這還不算完。

一次,一個叫紀信的人給做了替死鬼,另外一次聽從陳平的計謀,用兩千名婦女做了“擋箭牌”,如此一來,劉邦才虎口脫險。

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帶兵撤退,劉邦聽從張良的計謀撕毀和約,趁項羽不備從後面追殺,結果20萬大軍又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事實上,項羽之所以和劉邦和解,並不是項羽打不過劉邦,而是因為當時韓信佔領了齊國,威脅項羽的後方安全,彭越又隔三差五在後面搗亂,龍且的20萬大軍又被韓信消滅,因此腹背受敵,不足10萬兵馬的項羽不得已才退兵。所以說,韓信只需按兵不動、坐壁上觀,項羽早就把劉邦收拾了,那還用得著自己動手。
(韓信劇照)


對於韓信,劉邦更是處心積慮的提防。韓信滅趙後,劉邦二話不說就把韓信20萬大軍給帶走了。垓下合圍結束後,韓信還在睡覺,劉邦就潛入韓信大營,然後摸到韓信的大帳,直接把帥印揣進懷裡。韓信的30萬大軍,再次被奪。這就說明劉邦懼怕韓信,心裡沒底,只能用這種方法制衡韓信。

韓信被貶為楚王,沒過多久又操練出一批精兵,當時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的第一反應就是驚慌失措。之後,劉邦又問陳平怎麼應對。當時陳平反問劉邦:“以皇上的兵力能打的過韓信嗎?”劉邦連連搖頭說:“不能”,這就說明儘管韓信被降為楚王,但是推翻劉邦也是易如反掌。

事實上,韓信根本就沒有反心,但劉邦還是寢食難安。於是陳平獻計,劉邦偽遊雲夢澤,而計擒了韓信,直到洛陽才將韓信釋放。之後,劉邦又把韓信貶為淮陰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形同軟禁。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直到被殺的六年裡,劉邦從來都沒有放鬆對韓信的警惕。如果陳豨造反成功,韓信利用官奴也能佔領長安,從而與陳豨裡應外合消滅劉邦。

(韓信劇照)

總結:韓信滅劉邦的機會很多,只不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劉邦又善於籠絡人心,韓信被感動的一塌糊塗,所以韓信堅定的服從劉邦領導。即便後來韓信沒有了一兵一卒,依然可以捍動劉邦,只不過遇到了陳豨這樣一個豬一樣的隊友。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韓信是兵家,打仗拿手。就像韓信當初自己的評價一樣,說他是可以統領千軍萬馬的統帥,而劉邦則是可以統領十幾二十個能領千軍萬馬的統帥之人。歷史也確實如此,劉邦能收服英布和彭越等等了一方諸侯。試問英布,彭越等人能服從韓信嗎?很明顯不可能的。劉邦和項羽都有自己長期經營的大後方支持。韓信剛剛打下來的齊國怎麼能相提並論,再者韓信不蠢他若自立楚漢肯定第一個滅的就是他。不要問我為什麼,很簡單的道理韓信就相當於劉邦和項羽的家奴。肯定是誰也不願意跟自己的家奴並立吧!項羽肯定這樣想:滅了韓信還收拾不了你劉邦。劉邦就會這樣想:留著你韓信我左右都不是對手。遲早被拖垮。與其這樣倒不如先滅了韓信,一是就此出一口惡氣,二是沒了你韓信我還有別的大將。至少還能和項羽有的周旋,萬一一個不小心又出一個兵仙為我所用吶。所以很明顯權衡利弊韓信自立,劉項必然先滅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