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季度重慶市經濟運行情況

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紮實”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積極謀劃實施“三大攻堅戰”和“八項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全市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02.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3.1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36.56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32.63億元,增長5.8%。

一、農業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

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7.5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5%。全市生豬出欄525.15萬頭,同比下降0.4%;牛出欄8.41萬頭,增長1.7%;羊出欄123.69萬隻,下降2.4%;家禽出欄6344.22萬隻,增長0.8%。

二、工業經濟穩步回升,新產業新產品快速增長

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2.1%,製造業增長4.4%,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2%。在支柱產業中,材料產業增長18.7%、消費品產業增長15.6%、醫藥產業增長10.8%、裝備產業增長9.8%、電子產業增長8.8%、化工產業增長7.4%、摩托車產業增長6.9%、能源工業增長2.4%、汽車產業下降17.1%。

一季度,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8%。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和新材料產業增速分別達到18.9%和14.0%。高技術產品實現快速增長,全市新能源汽車增長1.7倍,環境汙染防治專用設備增長27.0%,光電子器件增長24.3%,電子元件增長42.1%。

三、服務業發展穩中有升,數字經濟漸成規模

1-2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36.95億元,同比增長13.1%。數字經濟新動能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1-2月,全市規上服務業中數字經濟產業企業達566家,佔規上服務業總數的14.9%;1-2月實現營業收入169.98億元,佔全市規上服務業的31.7%,增長15.2%。“互聯網+”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1-2月,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7.66億元,增長52.9%。

四、商貿經濟平穩發展,網絡零售發展良好

一季度,全市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7220.22億元,同比增長13.2%。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549.68億元,增長1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1.51億元,增長8.1%。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2%。新業態不斷拓展,全市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實現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交易額24.0億元,增長13.0%。

五、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技改投資佔比創新高

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6%。分版塊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3%,工業投資增長5.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0%。工業技改投資佔比創新高,同比增長31.2%,佔工業投資比重達43.5%。民間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達11.6%,拉動全市投資增長6.0個百分點。

六、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商品房銷售面積持續回落

截至3月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22964.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3%,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4946.73萬平方米,增長6.7%。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441.5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228.87萬平方米,下降6.8%。商品房銷售額1096.37億元,下降3.1%,其中住宅銷售額936.78億元,下降1.2%。

七、居民消費價格平穩上漲,工業生產者價格走勢平穩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較上年同期上漲1.9%。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呈“七漲一降”格局。除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8%外,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分別上漲2.4%、0.5%、3.3%、1.1%、3.7%、0.6%和1.8%。

一季度,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0.7%,購進價格同比上漲0.8%。

八、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吸引外資形勢平穩

一季度,全市對外貿易形勢穩定,實現進出口總值1315.26億元,同比增長21.9%。其中,出口865.13億元,增長25.1%;進口450.13億元,增長16.2%。全市開放平臺體系更加完善,吸引外資形勢平穩。一季度,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4.69億美元,同比增長1.9%。

九、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96.2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稅收收入406.2億元,增長4.8%。

一季度,重慶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8元,同比增長9.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8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5元,增長8.9%。

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明顯

企業槓桿率持續下降,1-2月,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8.4%,比上年同期下降0.9個百分點;資金使用效率繼續提升,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週轉天數15.3天,比上年同期減少1.0天;經濟運行效益穩步提高,規上工業人均營業收入116.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萬元。基礎建設短板加快補齊,一季度全市交通投資達到10.7%,其中軌道交通投資增長9.0%,高速公路投資增長14.8%。全市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快速增長,增速達29.7%。

總體來看,一季度全市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新舊動能協調發力,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全市經濟穩步高質量發展。同時,由於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向好的基礎仍需鞏固,發展的動力仍需增強。

附註:

(1)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2)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範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由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範圍每年發生變化,為保證本年數據與上年可比,計算產品產量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所採用的同期數與本期的企業統計範圍儘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佈的數據存在口徑差異。主要原因:一是統計單位範圍發生變化。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納入調查範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退出調查範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影響。二是部分企業集團(公司)產品產量數據存在跨地區重複統計現象,根據專項調查對企業集團(公司)跨地區重複產量進行了剔重。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零售額指企業(單位)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臺(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臺)取得訂單,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含增值稅),付款可以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在網下進行。公共網絡包括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不包括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4)進出口數據來源於重慶海關;人民幣存貸款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

(5)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