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所有亡國皇帝都是昏庸才導致滅亡的嗎?

赤霄38


如果此處的"亡國皇帝"是指亡國時在位的那個皇帝,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否定的。中國歷史上有好幾個朝代的亡國與"末代皇帝的昏庸"是不沾邊的,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吧。

隋煬帝在現代雖然被好多人說成是昏君、暴君,但其實看隋煬帝的一生也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早在隋文帝施行科舉取士制度的時候,就已經得罪了貴族門閥那些既得利益者,這給隋煬帝時期對外戰爭的失利甚至亡國都埋下了禍根。隋煬帝大概也有窮奢極欲的一面,甚至也有因為好大喜功導致勞民傷財、民怨四起,但是隋朝的滅亡也有門閥貴族的"功勞"。隋煬帝不算嚴格意義的昏君,他主要敗在沒能處理好與門閥貴族的關係。


南宋亡國時,末代皇帝趙昺才只是個七八歲的孩童,所以南宋的亡國肯定跟他沒啥關係的。當年在崖山之戰中,宋帝被忽必烈的軍隊逼入絕境,大臣陸秀夫為了避免重蹈"靖康之恥"的覆轍,毅然背起小皇帝投海殉國,南宋就此滅亡。


明朝崇禎皇帝,也不算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昏君。崇禎皇帝還是有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當然朱由檢作為一個皇帝,他沒能運用好帝王權術以掌控好朝局,此外他的性格也註定了他成不了一代明君。客觀來講,崇禎算不上明君,也不至於是昏庸之君,明朝的滅亡是明末幾代皇帝一路"積勞成疾"逐漸導致的。加上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這種惡劣的氣候背景,然後還有文官集團的敗事等多方面原因。

清朝的滅亡跟末代皇帝溥儀沒啥關係,因為當時他才是幾歲的小孩子而已,這點大家應該都瞭解,不贅述。


神是的念著倒


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後覆滅,大多是末代帝王橫徵暴斂,昏庸無能導致的,但也不盡然,比如明朝的覆滅卻跳出了人們對封建王朝覆滅原因的刻板認知。明朝的覆滅,有崇禎帝前的幾位皇帝長期深居宮內,不理朝政,導致宦官專權,防備廢弛,社會經濟嚴重衰退的因素。但這些要崇禎帝來背黑鍋,真的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崇禎帝即位以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閹黨,結束了明朝後期宦官長期專權的弊端。他的勤政是明朝中後期的那些皇帝所遠遠比不上的。但就在崇禎帝即位不久,天下大旱,陝北等多地甚至顆粒無收。這使得本來就已經十分脆弱的經濟遭受重創,弄得民不聊生,於1628年爆發了陝北農民起義,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燃起燒掉明朝這座大廈的熏熏大火。同時,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這時攻城略地,趁火打劫,本來就已經在農民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精疲力盡的大明軍隊,不得不分兵防守後金的凌厲攻勢。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最後在這兩股強敵的夾擊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勤政廉潔的崇禎帝也自盡於萬歲山。真可謂“大廈將傾,非獨木難支”啊!


拒絕黑暗


我認為一個國家滅亡不僅僅是一個君主的問題,是制度的腐朽,思想的路後造成的。昏庸之君也僅僅是加速了王朝的滅亡,即使換一個明君如果制度腐朽,他所作的也僅僅是放緩了王朝滅亡的速度,根本挽救不了王朝滅亡的趨勢。一切舊的事物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他是落後的,不合符歷史發展趨勢的,所以想要避免滅亡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革新,才能讓國家注入新鮮血液,才能老枝發芽,冉冉升起。但這需要時間,特別是垂垂老矣的帝國,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亡國之君很大一部分是即位時就失去挽救帝國的最佳時機了,一手爛牌,無力迴天了。


董督晉典


在我國曆史上,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並非都是因為“昏庸”才導致國家的滅亡。

一個王朝的滅亡,雖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也跟當時的君主有著直接的關係。在這些亡國之君中,也是有著分類的,大致可分為三種:


其一:昏君、暴君。這樣的亡國之君確實是為人所不容的。如昏君的代表人物周幽王,在位期間,也是隻知道享樂,沉迷酒色,無法自拔,什麼國家政事,都放到了一邊;如暴君的代表人物夏桀,夏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暴虐無道,“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如這樣的君主,亡國也是正常的。

其二:無可奈何的“傀儡”君主。在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傀儡”君主可以說比較淒涼,明明是一國之君,結果就只是有個“名頭”,其他的如皇權什麼的,基本與他無關,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

如東漢漢獻帝劉協,東漢末年,局勢動盪,群雄並起,中央政府形同虛設,而作為皇帝的劉協,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因為劉協沒有權力,他當上這個皇帝,就是董卓推他上去的,開始時是董卓的傀儡,後來又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曹操的“牽線木偶”。

漢獻帝也曾反抗過,採取了一些措施,就是“衣帶詔”事件,漢獻帝找了一些大臣,想要通過他們誅殺曹操,然後自己掌權,結果就是,敗的一塌糊塗,相關人員大多被殺。由此之後,漢獻帝可能也是接受現實了,就聽人擺佈了。甚至,在之後,禪位於曹丕,漢獻帝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漢獻帝沒辦法,局勢根本不受他掌控,從漢獻帝登基為帝到他最後禪位,就跟走個過場差不多。

其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皇帝。在歷史上,還有的亡國之君,是屬於兢兢業業的皇帝,而且也不是傀儡,有著權力,但是,最後還是亡國了。

如明朝崇禎帝,崇禎皇帝是比較有抱負的,想要振興大明,恢復往日榮光,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崇禎帝勤政、不沉迷酒色,一心想要挽救大明王朝,但是最後依然沒有力挽狂瀾,畢竟當時的明朝,內憂外患,已經是搖搖欲墜、回天乏術。

由上面所說的,可以得出“亡國之君並非都是昏庸之君”這一結論,而一個王朝的滅亡,也並非都是君主的昏庸導致的,有的亡國之君是昏庸、暴虐之君,有的是局勢使得他們成為了亡國之君。


說與山鬼聽


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因為昏庸導致國家滅亡!

一:紂王喜淫樂,好酒色,修建了許多苑囿臺榭。紂王寵愛美女妲己,妲己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高築“鹿臺”,命樂師師涓作“兆裡之舞”、“靡靡之樂”等淫聲怪舞;又“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不分晝地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不祭鬼神,成為一個罕見的無道昏君。紂王荒淫無道,引起百姓怨恨、諸侯

離異。為重振自己天子威風,紂王作“炮烙之法”:用青銅製成空心銅柱,中間燃燒木炭,將銅柱燒紅,但凡有人敢於議論他的是非的,全部綁在銅柱上,活活烙死。紂的兇殘暴虐,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周部落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

二隋煬帝三下江都:

隋煬帝當上了皇帝,就開始追求享樂起來。他生性好玩,享樂遊玩的興趣要經常更換,因此頻繁出巡。隋煬帝一生中曾經八次巡遊,其中四次北遊,一次西巡,三次遊江都。他在位時,呆在京城長安的日子加起來還不到年。他每次出行都勞民傷財,揮霍無度天下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隋煬帝一人出遊,幾乎是全天下的人民都在為他準備行裝、供奉食物。他的遊幸,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致百姓沒有飯吃,只能剝樹皮、挖草根,或者煮土而食,有的地方還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至此,隋朝江山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了。

三:黨錮之禍是桓帝、靈帝時期

統治集團的內部權勢之爭。東漢政權自和帝后長期被宦官外戚輪流把持,到桓、靈時期,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敗黑暗,宦官專權也到達了頂峰。宦官集團把持朝政,

五: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明世宗

在京師內外廣選8歲至14歲的女子入宮淫樂。以楊金英等為首的16名宮女不堪虐待,乘明世宗熟睡於乾清宮之際用繩子企圖將其勒死。由於宮女們將繩子打成死結,無法勒緊,使明世宗免於一死。事發的第二天,明世宗移至西苑萬壽宮,從此

再不臨朝聽政。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

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進士。嘉靖十一年(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兼禮部尚書。他對明世宗味諂媚,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嚴嵩善於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他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唆使言官彈劾翟鑾父子在考進士時作弊,使翟鑾被削職為民。九月,嚴嵩升任首輔,獨攬國政,被稱為“青詞宰

相”。他年過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廬,未歸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奮感動,更為信任於他。嚴嵩以兒子嚴世藩和義子趙文華為爪牙,拉攏錦衣衛都指揮陸炳,操縱朝政10多年,權傾朝野,收禮納賄,為所欲為,弄得明王朝政治極為黑暗,邊防鬆弛不堪


巧婷歷史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的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開國之君大多盛名而賢達,可是亡國之君就一定都是昏庸無能的嗎?

當然不是。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滅亡是有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並非全部都昏庸無能,而昏庸無能的君主並非都會亡國。

下面舉例來分析說明一下。

明朝亡國之君崇禎:並非昏庸無能之輩

  • 崇禎是個很努力的皇帝

明朝雖然滅亡,不全是崇禎的責任。

平心而論,崇禎雖然談不上明君,卻也不是昏君。其實,他非常勤政節儉,是一個想辦事兒的皇帝。

據說,他可以為看奏摺一天一宿不睡,可以為面見大臣加班加點,也據說,他是第一個和嬪妃聊天都可以睡著的皇帝。

  • 崇禎是個有些能力的皇帝

從崇禎剷除魏忠賢一黨來看,他還是有些能力的,但是,剷除魏忠賢后,政治平衡也被打破,崇禎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鐵血手腕,壓不住人,在當時那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亡國是早晚的事兒。

若說崇禎最大的弱點,則在於領導力不太行,因為他有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多疑、不信任人,當然這和他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有關係,在此不做過多延伸。

  • 明朝滅亡有諸多因素,不能全歸罪於皇帝一人

可是,如此勤政的皇帝,還是成為了亡國之君。

真說起來,不能全怪他,只因他生在了明朝末年。那時,全國瘟疫橫行,水災旱災,導致莊家顆粒無收,再加之朝廷弊政多年,腐敗根深蒂固,朝廷大員都拼命往自己口袋裡撈錢,積重難返。

大明江山早就已經千瘡百孔,搖搖欲墜了。他在位期間,雖然進行了很多改革措施,但是還是收效甚微。

總結:明朝滅亡,雖然說責任不全在崇禎,可他畢竟是亡國之君,多少還是有部分責任的,不過這和昏庸無關了。

因昏庸亡國的皇帝

歷史上因昏庸而亡國的皇帝也不少,第一個要提的就是有名的昏君周幽王。

他在位期間,只知享樂,沉迷酒色。

有一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周幽王的寵褒姒很少笑,他為了博美人一笑,曾多次點燃烽火臺,後來真到了危急時刻,竟然沒有諸侯相信他。

這樣一位國君,因昏庸亡國,名副其實。

昏庸卻並非亡國之君:北齊武成帝高湛

高湛這個人,可以說是非常的荒淫無度,他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宵小,淫亂於朝廷之上,並肆意誅殺宗室以及大臣。一時間,朝政混亂,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北齊國勢因此轉衰。

這麼一個看到美女就走不動路的小人,卻並不是亡國之君哦,卻在河清四年(565年),將皇位傳位給了太子高緯,自稱太上皇帝,繼續過著他聲色犬馬的“安逸”生活。

既是開國之君也是亡國之君的皇帝:王莽

公元8年,王莽篡漢稱帝,建立了新朝。

王莽這個人太有理想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太潮了,甚至被現代人調侃為穿越者。

他的很多思想太超前,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再加之期間出現黃河改道、出現瘟疫等自然災害,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在混亂中,王莽被商人杜吳殺害,成為了歷史上集開國和亡國於一體的君主。

可見,皇帝昏庸,國家必然走下坡路,但是亡國與否與昏庸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aTalks


其實也不完全都是 這裡我覺得分為兩種情況。

1、第一是情況皇帝昏庸無道,導致滅國。

這類例子特別特別多,我首推的就是商紂王,商紂王在位期間沉迷酒色、殘忍暴虐、腐化奢靡,導致天下民怨沸騰,據說還有食人肉的怪癖,相傳把姬昌囚禁之後吃了姬昌的大兒子。



其次應該就是隋煬帝楊廣了,楊廣在位期間,雖然也做了幾件大事,但是他所做的也只是勞民傷財的事,更典型的是不聽勸阻,三次發兵高麗,導致百姓怨聲載道。如果說這些不代表他昏庸的話,那麼他一路坐船去揚州該是他的昏庸了,沉迷酒色,完全不理朝政,甚至在他死之前,都不知道他的政權已經被宇文家族所奪走。

最後就是明


朝嘉靖皇帝了,在位期間崇尚修仙重道,寵幸宦官,基本上親近宦官說話他連標點符號都不帶一絲質疑的,據說還到處求仙問道尋找長生不老藥,最後國家覆滅。



第二種情況就是皇帝想作為,但朝臣早已腐敗不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崇禎皇帝,只有個實實在在被朝中大臣耽誤的皇帝,他在繼位之後先想著好好收拾先帝留下的爛攤子,卻早已有心無力,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滿目瘡痍的大明江山,意氣風發,無奈朝中大臣腐敗不堪,每次想要做事經常與大臣意見不符,誰知道大臣們早已沒有為國效力的幹勁,只想安穩度日,最後眼看李自成攻破一座座城池,金兵的入侵,在他的一次次堅持中,明朝還是滅亡了。



最後我覺得,只要是有一種不同的情況,就不能說的絕對,所以,歷史上所有的亡國皇帝並不是都因為昏庸。

個人觀點,遺漏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補充。


聽小寶說歷史


其實在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表明了你已經知道了問題的答案。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帝王,由於昏庸無能導致滅國的可以說佔一大部分,基本上每個朝代都存在這樣的皇帝,所以才導致國力日益下降,最終走向滅亡。接下來,我就介紹一下歷朝歷代都有哪些昏庸的帝王導致國家滅亡。

【秦朝】胡亥;

【漢朝】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靈帝劉宏;

【三國】蜀後主劉禪;吳國孫皓;

【隋朝】隋煬帝楊廣;

【唐朝】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宋朝】宋朝的我個人認為除了開國皇帝以及前三代帝王比較不錯,其他帝王都挺無能的,最窩囊的一個朝代了;

【元朝】元明宗和世瓎;

【明朝】明熹宗朱由校;

但是歷史上還有很多皇帝並非是昏庸無能導致滅國,原因也有很多,例如:

【太后專政】同治和光緒也想好好治國,但是受慈禧專政的影響 ,最終也避免不了被滅國。

【餘毒深厚,無力迴天】崇禎皇帝可以說是一名好皇帝 ,但無奈前幾代留下的問題太多,政府以前千瘡百孔,根本無力迴天。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就是判臣作亂了,就好比漢獻帝,被曹操挾持以令諸侯,就是傀儡皇帝

所以總的來說,昏庸誤國是一個主要問題,基本上一個朝代在經歷三代帝王以後就開始慢慢腐敗起來,最終走向滅國。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您有不同觀點,請在留言去留言評論,互相探討。








大咖秀歷史


亡國的原因有很多,昏君只是其一。

按照唯物史觀的說法,國家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因此,經濟崩潰,決定了國家的滅亡。以明代為例,朱元璋一手創制的小農經濟,極大束縛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在財政供養體制上,舉全國之力養著數量龐大而不用從事生產的朱姓皇族,到了後期,天災人禍不斷,朝廷入不敷出,加徵各類餉銀全部由窮苦的農民負擔,而繁華富裕的東南地區因為與朝廷大臣勾結,竟促使朝廷無法加徵商稅。以至於有“吳橋兵變”,孔有德部因一隻雞叛變;有“松錦大戰”,洪承疇被迫進攻導致慘敗。

經濟基礎是朝廷用兵的保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後勤保障難以為繼,王朝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因此,崇禎雖然急躁、多變,但其勤政、殫精竭慮,並非昏君,但還是被排山倒海的農民軍吞沒,不可謂唏噓。

亡國之君中,昏君所佔的比例不大。

自漢唐以來,中華封建制度日臻完善,但王朝的覆滅從來都在中後期便埋下了伏筆。比如漢代外戚專權,基本自光武帝后就逐漸形成;唐玄宗的“安史之亂”將如日中天的唐王朝直接帶到溝了,即便後代君王再有作為,也難以力挽狂瀾;清道光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怎麼能讓當時小小的乳臭未乾溥儀來承擔亡國的責任?

之所以會有亡國皆昏君的假象,是因為平民百姓習慣於認為若是明君,大家日子就會好,而大家日子活不下去了,當然反了它孃的。在風風火火闖九州的宋代,便有宋徽宗面對金軍兵臨城下感到時日無多,又不想當亡國之君,竟把鍋扔給兒子,結果徽、欽宗二帝均被虜至北方。

昏君只是在大廈將傾之際推了一把

典型的亡國昏君,夏桀、商紂、周幽三位老哥可謂名列前茅。而秦二世、隋煬帝也是典型的暴君,將好好的江山鬧騰得二世而亡。於是便有了不作不死,若是無為而治,興許王朝還能苟延殘喘幾年。

但是有“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劉裕怎麼可能坐視司馬家千秋萬代?面對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趙匡胤早就等不及黃袍加身了!再有坑死岳飛的趙構和秦檜,崖山慘劇也就不難想象了。明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熹宗熱衷木工,崇禎一上來急於破除積弊,反而讓大明的朽木加速破敗。清乾隆、嘉慶守成閉關,自以為天朝上國,結果光緒維新、清末新政,十幾年就亡了。

歷朝歷代的都城均牆高城厚,長安的甕城、北京的紫禁城最強例證,也集聚天下精兵良將,坐擁天下糧草淄重,可又如何?是城不堅、兵不多、糧不足嗎?不是,帝國的崩塌,早在數十年以前、數代以前便有隱憂,在帝國的一隅蔓延開來,病在表裡,根卻在脊髓!

可以說,亡國非昏君,則慢性自殺;昏君致亡國,系往鬼門關狂奔。亡國的原因有很多,昏君只是其一。

按照唯物史觀的說法,國家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因此,經濟崩潰,決定了國家的滅亡。以明代為例,朱元璋一手創制的小農經濟,極大束縛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在財政供養體制上,舉全國之力養著數量龐大而不用從事生產的朱姓皇族,到了後期,天災人禍不斷,朝廷入不敷出,加徵各類餉銀全部由窮苦的農民負擔,而繁華富裕的東南地區因為與朝廷大臣勾結,竟促使朝廷無法加徵商稅。以至於有“吳橋兵變”,孔有德部因一隻雞叛變;有“松錦大戰”,洪承疇被迫進攻導致慘敗。

經濟基礎是朝廷用兵的保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後勤保障難以為繼,王朝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因此,崇禎雖然急躁、多變,但其勤政、殫精竭慮,並非昏君,但還是被排山倒海的農民軍吞沒,不可謂唏噓。

亡國之君中,昏君所佔的比例不大。

自漢唐以來,中華封建制度日臻完善,但王朝的覆滅從來都在中後期便埋下了伏筆。比如漢代外戚專權,基本自光武帝后就逐漸形成;唐玄宗的“安史之亂”將如日中天的唐王朝直接帶到溝了,即便後代君王再有作為,也難以力挽狂瀾;清道光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怎麼能讓當時小小的乳臭未乾溥儀來承擔亡國的責任?

之所以會有亡國皆昏君的假象,是因為平民百姓習慣於認為若是明君,大家日子就會好,而大家日子活不下去了,當然反了它孃的。在風風火火闖九州的宋代,便有宋徽宗面對金軍兵臨城下感到時日無多,又不想當亡國之君,竟把鍋扔給兒子,結果徽、欽宗二帝均被虜至北方。

昏君只是在大廈將傾之際推了一把

典型的亡國昏君,夏桀、商紂、周幽三位老哥可謂名列前茅。而秦二世、隋煬帝也是典型的暴君,將好好的江山鬧騰得二世而亡。於是便有了不作不死,若是無為而治,興許王朝還能苟延殘喘幾年。

但是有“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劉裕怎麼可能坐視司馬家千秋萬代?面對柴榮留下的孤兒寡母,趙匡胤早就等不及黃袍加身了!再有坑死岳飛的趙構和秦檜,崖山慘劇也就不難想象了。明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熹宗熱衷木工,崇禎一上來急於破除積弊,反而讓大明的朽木加速破敗。清乾隆、嘉慶守成閉關,自以為天朝上國,結果光緒維新、清末新政,十幾年就亡了。

歷朝歷代的都城均牆高城厚,長安的甕城、北京的紫禁城最強例證,也集聚天下精兵良將,坐擁天下糧草淄重,可又如何?是城不堅、兵不多、糧不足嗎?不是,帝國的崩塌,早在數十年以前、數代以前便有隱憂,在帝國的一隅蔓延開來,病在表裡,根卻在脊髓!

可以說,亡國非昏君,則慢性自殺;昏君致亡國,系往鬼門關狂奔。





破天之局


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不是因為昏庸而導致的滅亡,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就是因為昏庸導致的,比如說周幽王,商紂王等皇帝。都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直接導致的王朝覆滅。但是我覺得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最少的。

第二種:歷史上最多的情況就是即為時王朝就瀕臨覆滅了,比如東漢末年的幾個小皇帝,清朝的溥儀等等。

第三種:亡國皇帝確是勵精圖治,一心想要力挽狂瀾。例如明朝崇禎皇帝,在江山岌岌可危,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即位,但是大膽任用人才,變革創新,但是本身猜忌心較強,加上敵人和叛亂無力應對而喪失了江山。

所以歷史上只有很少的亡國皇帝是因為自身的昏庸導致的王朝滅亡,而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俗話說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便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