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剋在鍼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誰都知道,祖國醫學的基本內容,是以陰陽五行哲學理論為基礎,來奠定整體觀念的治療法則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的一種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古人通過觀察、比擬、推求、實踐等過程,將其應用於人體,發展成為一個醫學理論體系,用它來解釋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說明體內五臟六腑、營衛氣血間相互的、統一的、對立的、平衡關係。直到今天,在很多實際病例中,還可以體會到這種見解有其一定的科學價值,這是難能可貴的了。可是近來很多的人,有認為陰陽五行學說玄虛奧妙,而主張予以廢棄的。我的見解則以為陰陽五行既然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而在臨床上又有其一定指導實踐的價值,若一旦摒棄不用,勢必會將祖國醫學完整的體系割裂得支離破碎,結果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所以我想和大家重點討論一下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一些問題,由於篇幅的限制,對五行和臟腑經絡等配合的詳細關係和理由,不能逐一介紹,只能概括地提一下,下面就從五輸穴和五行的關係開始談起。

所稱五輸穴者,對一個針灸醫生來說,還不是十分陌生的名詞,就是指十二經脈中井、滎、輸、經、合五穴而言,古人觀察氣血在人體經脈內流行的情況,將經脈內氣血多少的不同,比之為地理上的十二條河流,就是經水;又將脈氣自肢體遠端出發,漸流漸深的趨勢,比之為自然界萬川歸海的狀況,《靈樞·十二經水》篇說:“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海論》篇也說:“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這就是用宇宙間統一的自然現象來分析和理解人類生理的唯物觀,古人通過這些觀察,把氣血在經脈中由小而大的流行現象,配合肘膝以下的若干重要穴位,而命名為井、滎、輸、經、合等五穴;《靈樞·九針十二原》對此五穴的命名解釋道:“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人為合。”這五個穴位因為是氣血流經的重要地方,所以在臨床上應用得非常廣泛,下面僅將其與五行配合應用的問題提出來研究一下:

《難經·六十四難》曰:“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榮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十二經起於井穴,陰井木,故陰井木生陰滎水,陰滎火生陰輸土,陰輸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火;陽井為金,故陽井金生陽榮水,陽榮水生陽輸木,陽輸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注:直的箭頭表示五輸穴所屬的五行和相剋的關係,橫的箭頭表示相生的關係。

上面的簡圖,概括地說明了《六十四難》的意義,但是為什麼陰井是木,而陽井卻是金呢?從陰陽交泰的立場來看,就是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的道理。《六十四難》還說:“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金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做此。”

根據上文的解釋,也是說由於陰陽剛柔之理,陽為剛,陰為柔,庚屬陽,乙屬陰,陰陽相交,乙庚相配而生金,所以陽井屬金;六腑為陽,所出之井為庚金,庚金者大腸也,腑以大腸為先,這就是陽經第一穴是井金之理,乙者木也,為庚金之柔也,五臟屬陰,所出之井為乙木,乙木屬肝,髒以肝木為首,這也就是陰經第一穴是井木之理。其他陽滎水,陰榮火,陽輸木,陰輸土,陽經火,陰井金,陽合土,陰合水,均是陽經的穴位剋制陰經的穴位,克者為剛,被克者為柔,都是取陰陽互根之理。

其次在討論運用五行穴(即五輸穴)之前,還須對十二經絡陰陽五行的相配,及五行生剋的規律有一個概念,茲表解如下: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上圖所示,臟腑表裡陰陽五行各有所屬,惟陽經納入三焦,為陽氣之父,寄於陽經;陰經納入包絡,為陰血之母,寄於陰經,同屬相火。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上圖外面雙線順時針箭頭表示相生,內部五角星單線箭頭表示相剋。

理解了以上一些問題後,可以討論五行在針灸臨床上實際應用的問題了;《難經·六十九難》曰:“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子母補瀉法,茲將其簡單的圖解如下: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上面兩圖皆以肝木為例,甲圖表示在肝木病實時的病理和治理情況;乙圖表示在肝木病虛時的病理和治理情況,現分別說明之:

“甲圖”

1.病理:在木實的情況下,火子得木母之餘氣,亦必因之而實,火者勝於金也,金受火克而虛,則木不受其制,因此木無所畏而更實,結果造成病理上的惡性循環,輾轉不已,不能平衡。這種病理情形在臨床上也可以遇到,例如在肝鬱的病人,往往主訴有煩心,(心火旺)嘆息,乾咳(火凌金)等症狀,就是此故。

2.治理:根據古人的經驗,在這樣的病理機轉下,主張用瀉子的方法來打破以上的惡性循環,瀉子就是瀉火,火受治而滅其光,則不凌金,金無畏於火,則堅能克木,木受金制,則不欲實矣,因此就產生了治療效果。

“乙圖”

1.病理:在木虛的病例中,由於木不制土而致土氣有餘,土實勝水,故腎水必虧,水者木之母,母虛無飼於子,因此肝木益虛,結果形成惡性病理循環。在臨床上我們常可見到一個肝血不足的病人,主訴驚悸善恐(《內經》:“肝不足則恐”),脘悶不舒,嘈雜身重(土實),耳鳴腰痛(水虧)等症狀,就是由於上述病理機轉而造成。

2.治理:虛者補其母,就是補木母腎水,水本虧,今補之使實,則子食母氣而肥,故肝虛得治;木不虛則土受制,而無犯於水,因此水亦不虧,生木不已,所以虛補其母,五行得以平衡。

應用:子母補瀉的應用,就是配合五輸穴而處方取穴的,例如在肝經病實時,實瀉其子,可以取瀉本經的火穴(行間),也可取子經(心經)的火穴(子穴勞宮)瀉之;若肝經虛時,當補其母腎水,可取腎經的水穴(陰谷)及本經的水穴(曲泉)補之;在必要時,也可適當配用表經的五輸穴,以加強療效,方法也同上。下面舉出一個具體病案為例:


某女性,年35歲,家庭婦女,已婚。主訴:食慾不佳,心下作痛已1月餘。

經過:病者素患貧血,平時心悸易怒;1月半前因與鄰居吵架,動怒啼哭,當晚未進飲食,次日感覺胸悶,飲食不甘,心下時時隱痛,噫氣,大便不暢,時而下利,日久不愈。

檢查:舌根厚膩,舌質紅絳,脈象弦數,身體消瘦,面色青白,言語時情緒激動。

處方:行間一、大都十、中脘+、天樞一。

療效:診治4次而愈。

討論:血者,肝之養,肝血不足,則木少滋榮,肝者,體陰而用陽,其性主動主升,在志為怒,肝陰不足,肝陽則亢,亢則其氣升逆,故病者善怒;心者,血之主,血虛則心無以承,無以承則亂動而為悸;今以暴怒拂鬱,肝氣橫逆,志不得伸,遂致木實侮土,土德不運,故脘悶納呆,心下隱痛。胃者,脾之腑,水穀之海,脾氣不化,食積於胃,傳邪於大腸,故令大便時秘時溏,脈象弦數者知肝氣盛也,舌根厚膩者,以有食積也。所以治用疏肝健脾,逐垢通腸之法,取肝經滎火穴(行間)瀉之,以去肝實(實瀉其子),脾經榮火穴(大都)補之,以治脾虛(虛補其母)佐以中脘(胃募),健運中州之氣,開鬱解悶,瀉天樞(大腸募)以通腑氣,而逐腸胃之積垢.故能使陰陽平秘,而收厥效。

除了“子母補瀉”以外,還有一種“瀉南補北”法,此法《難經》首為解釋,惜乎語焉不詳,後代注家見仁見智,各異其說,今將本人學習中的體會,繪圖介紹於後:

《難經·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衍文)得平木也。”

以上這段經文,首先我們必須將它分析研究一下,首段“經言東方實”至“補北方”,為引《內經》原文,下面則為素越人的解釋;“東方木也”至“土當平之”一段說明五行相剋相制的關係,可參閱表3,“東方肝也”至“補北方水”一段也不難理解,“南方火”

至“母能令子虛”這段各家意見紛紜,尤其對“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二句最不統一,本人閱了數家註解,惟以李東垣所論,最為適當,其言曰:“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也,其意蓋曰,火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過分而為病;今將何以處之,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補水者,何謂也,蓋水為木之母,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木勢亦退,此則虛子之義。”根據東垣的話,則可解釋為: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病理:火為木之子,木實則子食母氣令火亦實,火勢炎盛則必爍金,金受火侮,虛不勝木,故木實金虛,轉輾而成病理循環,火子助木母使實,所以說:“子能令母實。”

治理:補水以制火,復瀉之以滅其光,火衰而不爍金,則金虛得治,金堅而能制木,木因而平,水為木母,補水制火而木勢得退,故曰:“母能令子虛。”

本人的理解,在木實金虛的病理機轉下,木實生火是肯定的,火實克金也是必然的,所以治療上瀉火救金,以制肝木,這是實瀉其子之法,但是金虛何以不補土母呢?金虛水虧,母不食子,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木實土虛,制已所勝,也是常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補土,使之生金,我以為也未始不可,雖然補土有制水之忌(因水虧),但是土本來受木侮已虛,就是補之也不過使之平復而已,何至偏勝而起克水的作用?

現在秦越人不去補土,而事益水,一定有其苦衷,《金匱》第一篇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越人之意其在此乎,土既不病,補之令實,則犯克水之忌,是故取補於水,此為權宜之變法。據上推論,茲演繹為下列五格:

五行生剋在針灸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這雖屬推論,但是在臨床上我確實也遇到過這樣的病例,現在記錄在下:


某男,年28歲,已婚,公司職員。主訴:腹痛,每夜幻夢遺精,已1周。

經過:患者素有夢遺病史,平時容易腰痠背痛,常出鼻粗,咽乾口渴,但無咳嗽吐痰等症狀,一週前因作客飲食過飽,次日即覺腹中不適,微微作痛,大便不暢,夜夢增多,每晚遺精,甚者兩次,四肢無力,腰痠背痛,精神不佳。

檢查:舌苔糙膩邊絳,脈象細數,精神委頓。

處方:曲泉+、厲兌一、商丘一、天樞一、腎俞+、關元十。

效果:三診而腹痛止,食慾增,續治1月,遺精亦愈,自覺精神愉快,體力增加。

討論:陰虛之人,火勢必炎,此例水虧火旺之體質,故平時多夢遺精,腰痠背痛,鼻魁乾渴;今復傷食,氣滯脾胃,腑氣不通,故腹痛而便不暢,脾胃不和,則臥不安神,土實侮水,遂令遺洩頻頻,但其人素無咳吐,金平無恙,未受火邪,若因水虧而補金母,則金實而必克木,水衰之人,肝木多虧,何能犯此虛虛之忌,故補金之法不能用,乃取前表第二格,為之瀉土補木,以救真水;曲泉是肝經的合水穴,補此穴即補肝木,乃虛補其母之法,厲兌是胃經井金穴,金為土子,故用此以瀉胃實,商丘為脾經的經金穴,取此通脾土之氣,瀉天樞逐垢通暢,以去腑中之滯,補關元、腎俞,益精固洩,圖治其本,故能奏效如此。

小結

本文所介紹的三個問題,乃是我個人臨床上主觀的體會,其中第三點,陰陽五行及五輸穴在臨床上的應用,古人雖有此見解,但近人都以其玄奧而忽之,尤以《難經·七十五難》瀉南補北法,目前在臨床應用得更少,依本人的領會,若能充分運用四診八綱,確切診斷,查明臟腑經絡間相互偏勝的關係,在治療上結合五行生剋之理,選取經穴,是有其一定的療效的,上面所舉二例病案,可資佐證,不過這僅只是個別典型的例子,以後容在臨床上繼續積累,再行報告,此間提出來,希望海內同道,共同研究,以便發揮和繼承這一寶貴的祖國醫學遺產。


本文摘自陸瘦燕論針灸/朱世增主編,一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8.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