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哪些?

古梁鏞


丞相,中國古代的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利可以說非常的大,歷史中著名的丞相有很多,今天筆者就簡單例舉下:

1.管仲-春秋時期楚國丞相,任職期間對內政治、經濟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譽為“華夏第一相”

2.蕭何-漢朝初年丞相,輔助劉邦建立漢朝,制定漢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而治。




3.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隆中對策,三分天下,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建立蜀國。

4.房玄齡-唐初丞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善於謀略,謀劃玄武門之變助唐太宗登基,開創貞觀之治。

5.張居正-明朝萬曆時期的內閣首府,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


王歡1768


諸葛亮鎮樓


丞相這個詞確定,應當是在秦朝,不過先秦時期有相,或相邦的情況,職責相似,而作為正式官名,丞相的使用時間並不長,但是有一些類似職位的人,相當於丞相,比如南北朝“錄尚書事”等。

單論坐過丞相職位的話,實際上並不多。

1、秦朝:李斯

李斯雖然在秦末扮演一個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不能磨滅李斯前期的功績。

在他主持下:廢分封置郡縣;統一法律車軌文字度量衡;統一貨幣;改革周法,設置三公九卿制度。

李斯輔佐或支持或建議的這些行為,奠定後世治國的模板。

3、漢朝:蕭何

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

劉邦沒有蕭何,楚漢戰爭結束沒有那麼快。劉邦攻入咸陽後,其他人忙著分財寶,只有蕭何第一時間,控制秦國丞相與御史大夫的府邸,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統統收藏起,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於如指掌。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幾次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幸好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的輸送兵馬與糧草,才讓劉邦有實力與項羽對抗下去。更是慧眼識英,推薦了秦末漢初風雲人物——韓信。

4、三國:曹操、諸葛亮

從西漢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後,丞相的名字就實存名亡,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丞相。

三國時期曹操任漢丞相,蜀國則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任丞相。

這之後丞相偶爾會有復立的情況,但是再沒有如漢初那麼長事件,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基本不設置丞相,“錄尚書事”“同平章事”約同於丞相。

4、唐玄宗:宋璟

唐玄宗時期曾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唐玄宗時期的重臣宋璟就曾任尚書右丞相。

唐玄宗前半期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宋璟、姚崇等人的輔佐。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5、明朝:胡惟庸

明朝的丞相職位,算是最後的絕響。

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血案之一,以謀反的罪名,被朱元璋誅殺,前後牽扯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

丞相作為正式官名,存在時間並不長,朱元璋廢丞相後,就再也沒有復立,而,我們所熟知的一些號稱名相的人,比較多的其實是宰相,宰相是行政長官的通俗稱呼,比如和珅,可以稱為宰相但是不能稱為丞相。


妖鬼雜談錄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丞相為秦國李斯



其初為小吏,後師從荀子學得帝王術,入秦為官後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獻計獻策。重要的有上書《諫逐客書》為秦國保留了人才,出謀遊說關東六國,使六國聯盟分崩離析。秦一統後,李斯參與制定秦法,主張郡縣制,為其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統治奠定了政治基礎。李斯最有名的莫過於其臨死前對兒子說的:“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在朱元璋早年起兵之時便跟隨其左右,可謂有從龍之功。胡惟庸早年還算勤勉,本人也頗富才幹,但任職丞相後,日益專橫跋扈,獨斷專權,結黨營私,最後恐其罪行敗露走上了謀反之路。

胡惟庸案為明朝洪武年間四大案之一,牽連甚廣,甚至在胡惟庸死後仍有新的罪行被發現。

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自此廢除丞相制度,結束了長達兩千餘年丞相與皇帝分權的政治形式。


Doctor克萊特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哪些人?

秦朝李斯。

西漢蕭何、曹參、朱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過漢獻帝劉協的丞相,曹丞相。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南北朝時期前秦王猛,東晉王導、謝安。

隋朝楊素、高熲。

唐朝魏徵、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牛僧孺、狄仁傑、李義府、李林甫、張九齡。

北宋趙普、呂蒙正、呂端、富弼、寇準、晏殊、王安石、司馬光、蔡京。

南宋秦檜、史彌遠、韓侂冑,賈似道、文天祥、陸秀夫。

窩闊臺的耶律楚材,元朝丞相脫脫。

明朝丞相李善長、胡惟庸。


西賊聞之心膽搖


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當屬曹操。關於曹操,連成語都有了,叫做“說曹操,曹操到”。為什麼說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是曹操?因為曹操是個最為複雜的人,也是個成就極大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中原等等。況且,曹操除了政治、軍事之外,文學上也極為傑出。故此,曹操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丞相。

接下來應該算是李斯了。因為李斯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的丞相,況且因為篡改秦始皇遺囑、被汙謀反而被腰斬在咸陽街頭,命運可悲可嘆,故此也最為著名。

在接下來,最著名的丞相應該排給北宋時的蔡京了。這廝是個奸臣佞賊,雖然文采和書法是沒說的,但若論道德,實在是太不堪了。這廝雖然富有天下,最後還是在流放途中被餓死了。這是何故?因為人們討厭這個貪官佞賊了,故此,就算是你有錢,也不賣給你食物吃,就這樣把這個歷史上最為又名的丞相給餓死了。

再就是諸如諸葛亮、王安石、蕭何、寇準之類了。


隴之語


宰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換句話說,宰相真正成為一個職位名稱,是從春秋戰國之後的事情了。歷史上也有很多不叫宰相,但是權力與宰相無疑的官位,比如說南北朝的尚書、中書令,唐朝的參知政事、明朝的大學士。歷史上,擁有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的人,且留名青史的人還是很多的。簡單列舉一些人,很多人大家都耳熟能詳:

1、 春秋時期的齊國大臣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2、 秦朝的李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為中國的社會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當然,他和趙高的決定也直接推動了秦朝的滅亡。

3、 漢朝的丞相蕭何、曹參、陳平,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勳。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規曹隨”。陳平也出謀劃策,擒韓信、滅呂氏。

4、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曹操。一個輔佐劉備建立蜀國,一個最終奠定了魏國江山版圖。

5、 兩晉時期的,東晉謝堅,打敗苻堅,奠定南北朝的大版圖。

6、 唐朝的宰相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魏徵、房玄齡,以及武周時期的狄仁傑(電影裡比較多)。

7、 五代十國時期,華夏大勢比較亂,宰相難以青史留名,為人傳頌的比較少。

8、 宋朝的王安石,主持了王安石變法,名垂千古。名相寇準,力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帶來北宋多年和平,雖被奸臣傾陷鬱郁而死,但也為後人傳誦。

9、 元朝的耶律楚材,前有改革時弊的十八條,保江山穩定,後改革稅制,使元朝得以坐穩江山。

10、          明朝的張居正,這個就不多說了,“考成法”、“一條鞭法”,主政十年,政治社會穩定。

11、          清朝的曾國藩,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聖相。


一草一木貓


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謂得一名相,天下興。中國古代有不少名相。當然不一定都官居丞相。

尹伊,輔助商湯

姜尚,周文王,夢渭水非熊而得姜尚。西周興盛,滅商朝,建立前後延續七百年的周朝。姜尚也分封到齊國。

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功不可沒,秦朝很多法律法規政策都有李斯制定。

蕭何,漢初三傑,劉邦的後勤大總管。漢初制度大多出自蕭何。蕭規曹隨。韓信也是蕭何推薦。

曹操,諸葛亮。這兩個鼎鼎大名,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前秦皇帝苻堅有王猛輔佐統一北方。王猛死後,前秦攻打東晉淝水之戰打敗,土崩瓦解。謝安,謝安和王猛齊名,淝水之戰就是謝安主導的。

唐朝,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助唐太宗李世民征戰天下,開創貞觀之治。房謀杜斷。

姚崇,宋璟,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

宋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王安石,王安石變法,中國古代三大著名變法之一的主持者。

明朝,張居正,張居正變法,中國古代三大著名變法之一的主持者。


雨夜航船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是百官之長。雖然三公的地位比丞相高,但三公一般僅僅是榮譽職務,而丞相才真正具有實際權利。

每個時代的叫法不同,如秦漢時期的丞相、唐宋時期的宰相、明清的大學士。

古代明相輩出,比如以下幾位:

1、蜀漢丞相諸葛亮,因民間演義的發酵,如神一般的存在。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是政治上的成就遠大於軍事成就。

2、前秦時期的王猛,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如果天能假年,就不會有淝水之戰了。

3、唐朝初年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的組合號稱"房謀杜斷",真可謂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貞觀之治。

4、唐朝後期的姚崇和宋璟,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並提,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讚詞。

5、宋代的范仲淹和王安石。宋朝之前,宰相可以坐著和皇帝議政,自宋太祖之後,則只能站著了。宋代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范仲淹和王安石分別主導了北宋中期的兩場變法:慶曆新政、熙寧變法,這兩場變法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不影響其青史留名。

5、明代的張居正,明太祖因專權需要,自胡惟庸後不再設立丞相。但中後期,首席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丞相。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這場改革為萬曆三大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潛水的酸棗


1、才高其天 謀深如海--秦相 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 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 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出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后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 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 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 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后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臥龍--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 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朝名相 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各朝宰相的歷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臺,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莊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仿日製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史上還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單、魏冉、商鞅、呂不韋、李斯、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竇嬰、曹操、諸葛亮、陸遜、王猛、謝安、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柬之、姚崇、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陸秀夫、李善長、于謙、張居正、李東陽、方孝孺、謝遷、劉統勳、索尼、張廷玉、納蘭明珠、索額圖、和珅等。


歷史趣聞請點我


當然是曹操曹丞相不僅自己當過丞相,自己兒子也能稱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