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的“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

梅碧巧






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就沒有名義上的宰相制度了。宰相一個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這個職位在其他諸侯國也建立起來了,在秦朝的時候,宰相就正式給明為丞相,9挑時候分別設立左右丞相,宦官但任的是左丞相。漢朝也是差不多的,跟著一步一步走下去。這是可以的。



坤坤小老婆72


總體來說,宰相是制度,丞相是官名。

所謂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宰相基本相當於現代最高行政主座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幫手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宰相起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期間,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都城樹立了起來。

秦代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分設附近,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閹人擔當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到了這個時候,二者的關係可以說是相包含了。

而漢代與秦代相仿,漢武帝時,升引儒生當丞相,處置一樣平常行政事件,而政務中間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權柄逐步轉移到了尚書檯主座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配合在朝,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當。

這時候宰相已經開始被逐步分權,而丞相則開始崛起,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前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腕。南北朝軌制多變,天子所與談論政事或委以秘密者,便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主座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代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天子待宰相之禮,逐步升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位置大降。

至此,可以說宰相開始慢慢的進入了沒落之路。

到了明代太祖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天子親決國政,宰相軌制遂廢。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井夫子


簡單來講,丞相是具體的官職,三國以後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長官。而宰相是一個統稱,是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就像我們現在稱政府工作人員為公務員一樣。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名稱,唯一的一次宰相作為官職是在遼朝,像遼聖宗時期的韓德讓就被封為北府宰相。

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輔佐的意思。各朝代可稱為“宰相”的官職有:

先秦時期的相國;西漢時實行的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包括後來的司徒;東漢時的尚書令;隋唐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長官和統領六部的尚書令,包括後來的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宋朝時的樞密使和同平章事;明朝時的內閣大學士;清朝時的軍機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

關注慕容慶恪,帶您穿越歷史。


慕容讀史


在我們的一般性的觀念裡面,官職是放在一起說的。但是這兩個字表示的意思不同!

官說的是品級,就是幾品、多大,相當於處級,省部級之類。職說的是擔任的職務,就是具體管哪方面的事務,所以處級官員,有省一級部門單位中的處長、地級市的局長、地級市轄區區長、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縣(市、區)人大主任、縣(市、區)政協主席為正縣處級。

古代的“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宰相指的是職,指的是輔佐皇帝管理天下的具體職務!

因此就算是在明朝廢除宰相制度之後,我們還是習慣意義上的把那些輔佐皇帝的人稱為宰相,比如明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之類被稱為宰相併沒有多大的不妥。同理清朝時期的軍機大臣也可以稱為宰相,只不過這些宰相低的可以是四五品的官員!而軍機處的這些人並沒有工資,他們都有官做為兼職!所以本質上軍機處是“差”,比如宋朝變法,范仲淹和王安石都做“參知政事”這個就屬於“差”,意思是臨時處理某一項工作,就像總理可以臨時做為拯救災區指揮官一樣

最能說明宰相意思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首長,合起來就是“宰相”,而這些首長的官名就是官,因為三省六部制的出現,廢除了丞相,所以之後的官員就沒有一品官了,而所謂一品都是虛銜!

“丞相”是官,指的是品級,百官之首就是“丞相”,一品官,在宰相制度和丞相官名都存在的時候,前期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丞相一般又分為左相和右相兩個,就是下象棋的時候出現的兩個象!

由於丞相行使宰相的職責所以往往跟皇帝爭奪權力,因此在漢武帝的時候,就出現了內朝,這些內朝的人都是品級比較低的人,但是卻直接跟皇帝對接處理國家事務,所以他們是實質上的宰相,而丞相就名存實亡,後來乾脆就直接幹掉,成為三省,這一下宰相成了一堆宰相。再加上宋朝之後的“參知政事”之類宰相可以達到5名左右。

到了明朝,乾脆三省也不要了,權歸六部,出現了內閣大學士,這些大學士是一群人有六七個了,品級更低,四五品但至少還是個官兒,有內閣首輔,品級大概也是四五品的樣子。兼任了其他職位,比如各部的首長,也就三品,再兼任的太師之類比如張居正,就是一品,但這不是首輔的品級!

到了清朝,更慘了,一開始是內閣行使宰相職務,後來就變成南書房,再後來就變成了軍機處,軍機處的人沒有品級,沒有俸祿,就是個“差使”。一般情況下有五六個,多的時候達到十多個!

有了軍機處,為了進一步削弱軍機處首腦人物,當然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理事務,在軍機處下面又有三十二個章京,非常時期這些章京也可以行使宰相的職責,比如光緒變法,康有為僅僅是個章京,叫做“軍機大臣上行走”!一般都是些五品官來從事這項工作!

以上

目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