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丞相,宰相,太師,哪個權利大?

江夏堂哥們


一,太宰,官名。

(丨),殷商時始置,周時沿置,改稱冢宰。其職為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為天官之長,宰相之任,百官之首。簡稱宰。秦、漢時不設。北周時仿《周禮》建六宮,置天官大冢宰卿。隋、唐時廢。宋代於崇寧間曾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旋于靖康未復舊稱。明、清時六部尚書,其次序以吏部為首,故習慣上用作吏部尚書之別稱。

(2),三代時掌膳撰的官吏亦稱太宰。

二,太師,官名。

(丨),古代三公之一,《尚書-周官》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及漢初不置。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復置太師,位在太傅上。三國魏不置。晉復置,因避景帝司馬師諱,改稱太宰。以後歷代相承,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於榮寵而無實職。歷代均以太師為最高榮典。

(2)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西晉時設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太子少保、少傅、少保,稱為三師,三少。明、清時以朝臣兼任,是無實職的虛銜。

三,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其職務是輔佐帝王總攬國政,統率群僚,但歷代所用正式官名有變化,如秦、西漢時以相國或丞相為名。東漢時名義上司徒當丞相,與司空、太尉共掌國政,而實際上則權歸尚書,尚書令無所不統,實為宰相。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管機要,和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實為宰相之任。隋、唐時,以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為宰相,中葉後,凡為宰相者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等職銜。宋代直接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官稱,和他的副職參知政事合稱宰執。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孝宗時又改左、右僕射為宰相。元代以中書省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和參知政事為副相。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丞相,皇帝親攬政務。此後,明、清時的內閣大學士及清代的軍機大臣都是宰相之任。

四,丞相,官名。

戰國時期,秦悼武王二年始設左右丞相。至秦朝,中央官吏以丞相、國尉、御史大夫為最高,時謂三公。丞相作為正式官名,是從秦國開始而在秦朝確立的。丞相制度的確立,完成了戰國以來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即徹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君權得到加強。西漢初,改丞相為相國,不久,恢復舊名,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稱大司徒。東漢未複稱丞相。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廢時置,有時叫大丞相或相國,大多由權臣擔任。唐廢丞相,而以中書令、待中、尚書令、僕射等為宰相;又因為這些官的品位高,輕易不授人,而以其他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義任宰相之職。南宋孝宗時,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代中書省及行中書省均置左右丞相。明初設丞相,洪武時廢。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文藻巧翁




歷史上多有輔佐、宰輔這類形勢出現,這就是宰相所表示的職能,形成正式的制度之後,職位即秘書長。



那麼行使職能的人就叫丞相,這是較固定的古代官職,並且常有左右之分。

比如在皇帝右邊站立的丞相,即是右丞相,也稱主相;皇帝左邊站立的就是左丞相,也稱副相。

一般右丞相權力大於左丞相,但也有例外,北宋、明初就以左丞相為大,清朝也以左為尊。

太師是個什麼意思呢?

古代太師職位就像現在的調研員或人大主席,有官職可沒有實際職權。這些人多是大官加銜,表示皇帝的恩寵之意,又有指太子老師的意思,閒職虛銜。



三者的權力大小

首先,朝代的交替更換,不同的政治制度調整,這些都對各級官職會有影響。

比如秦朝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上傳下達和負責監察百官。

這三個中央官職組成朝廷的中樞機構,沒有宰相、太師二詞的岀現,丞相行使著秘書長職責。

再看清朝分九品,丞相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太師即是正一品,屈居丞相之下。



所以,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可視為一體,皇帝身邊除了皇后、嬪妃、太監,那恐怕就是宰相戓者丞相了,而這個宰相也會稱為相國、左相、右相、丞相。

太師的權力有嗎?各位都清楚了,重要的行政權、軍事權都沒在手,顯然無法與宰相、丞相比權力大小的。

三者的權力大小就是如此了。


果笑


丞相一直比較大

太尉,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併為“三公”(秦朝無三公說法,御史大夫秦時為銀印青綬,為上卿,但非“公”,此處為後人對比總結)。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

皇叔 皇帝的叔叔

太師,官名。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1、古時三公之首,周置﹐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漢復置。晉代避司馬師諱,曾改作太宰。晉之後複稱太師﹐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2、古代樂官之長。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古代中國戰國、秦朝、漢朝,輔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比如在唐玄宗時期改尚書僕射為丞相,當時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職;元朝的行省丞相則為地方官,亦非宰相。

自從戰國時期設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通過胡惟庸一案廢除丞相制度,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歷史愛好者小松


“宰相大,太師屬虛銜,為皇帝恩賜,為大官再加上個銜(屬於錦上添花)。丞相是行政官員中最大的,可以代天子總理全國政務,這兩者理論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正一品。 擴展資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


嘉1240嘉


丞相、太師屬於官職,宰相是一種政治制度。

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宰相:宰相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

太師: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

國師: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2、地位:

丞相: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

宰相: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

太師: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國師:“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

擴展資料:

職務變遷: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通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古代的國師和太師是什麼官職

“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但更多的國師出自道教,如唐代國師楊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風水學泰斗袁天罡,元朝國師丘處機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出自道教,由少數胡人統治的朝代部分時期,國師則從佛教中產生。 太師,官名,始於商朝,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周時為“三公”;漢哀、平間,尊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後魏、晉、江左均隨稱“上公”。 擴展資料:歷史或民間傳說文學作品中著名的太師: 1,《大戴禮記》說:“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也就是說姜子牙做過太師。 2,封神演義裡的聞仲聞太師。 3,漢朝曾廢掉太師一職。漢獻帝初期,董卓曾為太師,董卓被殺後這個職位又被廢。 4,包公案裡面的龐籍龐太師。 5,宋末著名的奸臣蔡京蔡太師。

國師和宰相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國師”是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我國獲得國師稱號的,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2、發展不同 但更多的國師出自道教,如唐代國師楊筠松,是典型的道教徒,風水學泰斗袁天罡,元朝國師丘處機等均出道教。一般由漢人統治的朝代國師出自道教,由少數胡人統治的朝代部分時期,國師則從佛教中產生。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擴展資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國師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一、權利大小不同 1、國師: 中國曆代帝王對於宗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人所給予的稱號。並沒有實際的官職權利。在周朝的時候國師的稱呼,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漢復置。晉代避司馬師諱,曾把這個稱號改作太宰。晉之後複稱太師﹐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但並無實職。 2、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一人之下(皇帝),萬人之上。 二、設立年代不同 1、國師:一般以北齊時代(550—577)法常為始。 2、丞相:秦武王正式設丞相,西漢承襲。 三、代表人物不同 1、國師:法常、神秀禪師、吳景鸞、楊筠松、丘處機等。 2、丞相:李斯、蕭何、曹操、諸葛亮等。

國師,太師和宰相,誰的權力最大

太師、太傅、太保古稱三公,周代開始設置。在周代,權力很大,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權力的時候可以總理政務。歷代沿置,僅為虛銜,無實職。用於加授給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級區分官員等級以來,均為正一品官。 太師、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後又稱三師。 秦朝建立三公制,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相當於副宰相、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位置。漢初沿用此制度。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寵將帥。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但東漢實權已轉移到尚書檯,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自隋撤銷府與僚佐,太尉便成為賞授功臣的贈官。宋代 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 司空),正二品。而後作為以遊牧征戰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廢除。 “國師”是中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






時刻準備著hs


丞相,宰相其時是一種官職位高權重乃眾文武大臣的班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稱謂。負責具體的日常事務的極品輔首,而太師實為商周時的一種官職乃三公九卿中的極品,太師,太保,多為一種尊稱有職無權,是一種無尚的榮譽。大宋王朝多設大師一職,多為皇妃娘娘的父親為老不尊,多奸惡小人。











94310417小云


丞相和太師是不同朝代的稱呼 基本上屬於一個意思

丞相和太師都屬於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宰相是古代官職最大的

因為權力太大 後來一度被削弱了

就變成了一個部門或者一群人的統稱了

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把宰相變成了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三個部門

三個的長官加起來的權利等同於宰相


小九電影剪輯


宰相大,太師屬虛銜,為皇帝恩賜,為大官再加上個銜(屬於錦上添花)。丞相是行政官員中最大的,可以代天子總理全國政務,這兩者理論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正一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階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

太師在爵位上位列三公之首,可以說是天子之下第一高官,但是僅僅是爵位最高,你看看它的實權,沒有!什麼理陰陽,那全是廢話,而宰相就不同了,可以說是輔助皇帝行政的第一要員,所以宰相多權臣.


HB一歲的公羊


不同的朝代情況各不相同,不好比較。如東漢,丞相改為司徒,雖然名列三公,但是如果不能“錄尚書事”掌握尚書檯,就沒有實權;同一時期,太師則不常設。再如北宋,一般來說,正職的官員實際上都不掌握實權,如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雖然名義上是宰相之一,但實際上沒有實權,而一般掌握實權的都是差遣的官員;同一時期的太師則是榮譽性的虛銜,更沒有實權。高俅做的是太尉,當時的太師是蔡京。


PCB王子


丞相,宰相,太師權利的大小沒有明確的可比性,不同時期不同朝代分管權利不同。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宰相。丞相源於戰國,秦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太師始於商朝,以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