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

趣史拾貝


丞,《說文解字》裡這是樣解釋的:丞,翊也。有人註釋說,翊是翼的意思,丞也可做承,也就是說丞是幫助,輔佐的意思。相,《說文解釋》是這樣解釋,相,省視也。省視的意思是,仔細的察看。

那為什麼要仔細的察看呢?因為在周朝春秋的時間,有很多祭祀或者宴會的禮儀,過於繁雜,很多天子或者諸侯對這些禮儀流程都比較不熟悉,為了避免出錯,就需要一個很懂這些禮節的人在旁邊觀看。

這樣,才能能夠及時的提醒和糾正,這樣的人叫做相禮,後來這個相禮者又更多的是主持這些禮節的人,或者高級助手,丞相合起來,那就是輔佐天子的重要大臣,他也要對天子的一些行為做出規勸。

宰,周朝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祭祀,而祭祀是需要宰牛的,那麼這個宰牛的人地位自然是十分之高的,後來宰就有了主宰的意思,而宰相成為天子下的百官之長。

那我們再來說說丞相與宰相有什麼區別?總的來說,宰相是通稱,而丞相是某一個具體稱呼,也就是說丞相一定是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權力有大有小,丞相是比較高的那種。

那我們來看看古代的時候,宰相一般叫做什麼。

先秦的時候,宰相,一般叫做相,或者太宰,令尹。

到了秦朝的時候,有左丞相與右丞相。

到了漢朝的時候,跟秦朝差不多,但是如果叫相國的話,那麼地位是要高一些的,比如蕭何蕭相國,另外他的副手是御史大夫,也可以稱之為宰相。

那後面能夠稱為宰相的有,尚書令,三公(各個時期的叫法不一樣,比如有司徒,司空,太尉),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省左右僕射,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三閣三殿大學士,軍機大臣。

總的來說,能與皇帝一起決策重大事件的,都可以稱之為宰相,宰相可以有多個。


歷史簡單說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當然有區別!

一.丞相,是古代的官職,自春秋戰國始,曾在不同朝代設置。

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帝王治理朝政,如戰國七雄的秦丞相李斯,助秦王贏政掃六合天下,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登上始皇帝寶座,並協助制定法度,統一度量衡,創制通用篡文,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實為秦始皇治理國家的得力重臣,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又如,民間奉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神人也,“千古第一賢相”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助劉備成就帝業,劉備白帝城託孤,甚而言之“視阿斗無助,汝可取而代之”,可見諸葛丞相位高權重之至,且死後活生生把劉皇叔昭烈帝陵,演變成武侯祠!


二.宰相,只有極少數朝代如遼國為官職,多數稱呼並不是官職,民間俗稱類似丞相職務,是歷朝不設丞相職務時,行使丞相職權官職的代稱;

如唐、宋朝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行使丞相職權,俗稱宰相;又如,明清時的內閣大學士,清中後期的軍機處大臣,執丞相職權,亦習稱宰相。


z山海


古代丞相和宰相概念是有一定區別的,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一、丞相是古代最高官職的名稱,是個具體官職,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人,他擁有僅次皇帝的權力,從戰國時期設立丞相一職,到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

二、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宰相是一種權力象徵,對應到各個朝代有不同的官職都可以叫做宰相。

那麼古代有哪些官職可以稱之為宰相呢?

漢朝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位是百官之首,都可以稱為宰相。到了東漢時期,劉秀設立尚書檯,其長官尚書令就是隱形的宰相。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三省的長官就可以稱為宰相,而尚書令統領六部,位高權重也是宰相,因唐太宗李世民當過尚書令,後為了避諱不在設尚書令,所以尚書令的副手左僕射和右僕射就行使宰相之權。

宋代 設立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東、西“二府”,兩個機構的長官“同平章事”同和“樞密使”共同行使宰相權力。



元代 設中書省總理政務,其長官為中書令,由皇太子兼任,但是長期虛位,是為名義上的宰相,在中書令之下設左、右丞,是實際上的宰相,還有參知政事也行使宰相職權。

明代 實行內閣制,內閣大學士開會時坐中間,又稱中堂大人,所以中堂又成了宰相的新稱呼。

清代

清朝延續明代的內閣制,但權力歸於軍機處,所以在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才稱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首席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張廷玉(保和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


看史界


簡而言之,“丞相”是一種官職,“宰相”是一種稱謂。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戰國時期秦國在相國(也稱相邦)之下增設左右丞相作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設置了中丞相一職。漢承秦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載,“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呂產之後西漢只有丞相。至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為大司徒。

自西漢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二百餘年間不設丞相,所以東漢絕大多數時間沒有丞相這一官職,擔負丞相職責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丞相,並由自己擔任。後來的三國只有蜀設丞相,東晉初期設置過丞相一職。南北朝時期北朝較短時期設置過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兩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設丞相為地方官。明初設丞相,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除丞相設置。

自戰國時期設置丞相,到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職歷史上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宰相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

順便說一下相國,相國又稱相邦,起源於春秋晉國,戰國時代多稱為“相邦”,是戰國秦及漢朝廷臣最高職務。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同時並存,相國地位高於丞相。相國在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而丞相在同一時間可以有兩個(左右丞相)。

秦國第一位相國是樛斿,最後一位相國是呂不韋。呂不韋被免後,嬴政認為相國權力過大,於是廢除了相國職務。漢王劉邦即漢王位後,又重新設立了相國,後代為避諱改稱相邦為相國。漢朝第一個相國是韓信而非蕭何。呂雉死後,其侄子呂產曾擔任相國,自呂產後直到東漢中期,一直無人擔任相國職務,東漢末年董卓自任相國。

後世對擔任宰相的官員,也尊稱相國。明清對於內閣大學士也雅稱相國。


趙燕雲


宰相,一般是泛稱,就是指百官之首,輔助君主處理政務的官員。

丞相是正式官名。

比如,秦和西漢時期,丞相就是宰相。東漢分丞相職務為三公,就是因為丞相權力太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那麼,東漢的大司徒,相當於政務院總理,大司空就是司法系統主官,大司馬就是軍事系統主官,三位都是宰相。

唐代繼承了三省六部制,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就是宰相,尚書令分設尚書左右僕射後就是四名宰相。其中,中書令草詔,侍中審核,左右僕射執行。

明代廢黜中書省和宰相制度,形成皇帝直管六部九卿,就是皇帝+宰相。但皇帝能夠處理完宰相那些行政事務嗎?完全不可能。

所以,不管是明代內閣還是清代軍機處,都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實質上還是相當於唐宋中書省的功能,充當皇帝秘書處職責,負責初審奏摺,附屬處理意見(貼黃),皇帝同意(批紅)後草詔,傳遞給執行機構。因此內閣的首輔次輔大學士,後期的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實質也是宰相。而大學士+尚書,軍機大臣+尚書,就是真宰相。


四川達州


說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宰相是一種泛稱,是指百官之首,是一種權利象徵。那哪些官職有宰相的權利,漢朝時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種都可以叫宰相!唐朝時的左僕射和右僕射就可以看成左丞相右丞相的,我們看電視劇裡管和珅叫和中堂,因為自從明朝廢除丞相,後面就沒有丞相了,那清朝就沿襲內閣制,那一幫內閣大學士開會肯定有個最大的坐在中間,所以稱呼他叫中堂,用中堂替代宰相稱呼,是一種名譽上的榮耀,是沒有實權的。所以用最簡單的理解,宰相是官職最高者的統稱,而丞相只是下面一種具體官職的名稱罷了!


拾壹談主


宰相是被宰了的丞相


FBI_Akon


丞相是一種職務,宰相是一種制度和職務,簡單說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