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哪些?

古梁镛


丞相,中国古代的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可以说非常的大,历史中著名的丞相有很多,今天笔者就简单例举下:

1.管仲-春秋时期楚国丞相,任职期间对内政治、经济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2.萧何-汉朝初年丞相,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制定汉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3.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隆中对策,三分天下,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建立蜀国。

4.房玄龄-唐初丞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善于谋略,谋划玄武门之变助唐太宗登基,开创贞观之治。

5.张居正-明朝万历时期的内阁首府,辅助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王欢1768


诸葛亮镇楼


丞相这个词确定,应当是在秦朝,不过先秦时期有相,或相邦的情况,职责相似,而作为正式官名,丞相的使用时间并不长,但是有一些类似职位的人,相当于丞相,比如南北朝“录尚书事”等。

单论坐过丞相职位的话,实际上并不多。

1、秦朝:李斯

李斯虽然在秦末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不能磨灭李斯前期的功绩。

在他主持下:废分封置郡县;统一法律车轨文字度量衡;统一货币;改革周法,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李斯辅佐或支持或建议的这些行为,奠定后世治国的模板。

3、汉朝:萧何

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

刘邦没有萧何,楚汉战争结束没有那么快。刘邦攻入咸阳后,其他人忙着分财宝,只有萧何第一时间,控制秦国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府邸,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统统收藏起,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于如指掌。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几次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幸好萧何在后方源源不断的输送兵马与粮草,才让刘邦有实力与项羽对抗下去。更是慧眼识英,推荐了秦末汉初风云人物——韩信。

4、三国:曹操、诸葛亮

从西汉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后,丞相的名字就实存名亡,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丞相。

三国时期曹操任汉丞相,蜀国则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任丞相。

这之后丞相偶尔会有复立的情况,但是再没有如汉初那么长事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基本不设置丞相,“录尚书事”“同平章事”约同于丞相。

4、唐玄宗:宋璟

唐玄宗时期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唐玄宗时期的重臣宋璟就曾任尚书右丞相。

唐玄宗前半期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宋璟、姚崇等人的辅佐。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5、明朝:胡惟庸

明朝的丞相职位,算是最后的绝响。

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血案之一,以谋反的罪名,被朱元璋诛杀,前后牵扯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

丞相作为正式官名,存在时间并不长,朱元璋废丞相后,就再也没有复立,而,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号称名相的人,比较多的其实是宰相,宰相是行政长官的通俗称呼,比如和珅,可以称为宰相但是不能称为丞相。


妖鬼杂谈录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丞相为秦国李斯



其初为小吏,后师从荀子学得帝王术,入秦为官后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献计献策。重要的有上书《谏逐客书》为秦国保留了人才,出谋游说关东六国,使六国联盟分崩离析。秦一统后,李斯参与制定秦法,主张郡县制,为其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政治基础。李斯最有名的莫过于其临死前对儿子说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在朱元璋早年起兵之时便跟随其左右,可谓有从龙之功。胡惟庸早年还算勤勉,本人也颇富才干,但任职丞相后,日益专横跋扈,独断专权,结党营私,最后恐其罪行败露走上了谋反之路。

胡惟庸案为明朝洪武年间四大案之一,牵连甚广,甚至在胡惟庸死后仍有新的罪行被发现。

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自此废除丞相制度,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丞相与皇帝分权的政治形式。


Doctor克莱特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有哪些人?

秦朝李斯。

西汉萧何、曹参、朱博。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过汉献帝刘协的丞相,曹丞相。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南北朝时期前秦王猛,东晋王导、谢安。

隋朝杨素、高颎。

唐朝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牛僧孺、狄仁杰、李义府、李林甫、张九龄。

北宋赵普、吕蒙正、吕端、富弼、寇准、晏殊、王安石、司马光、蔡京。

南宋秦桧、史弥远、韩侂冑,贾似道、文天祥、陆秀夫。

窝阔台的耶律楚材,元朝丞相脱脱。

明朝丞相李善长、胡惟庸。


西贼闻之心胆摇


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当属曹操。关于曹操,连成语都有了,叫做“说曹操,曹操到”。为什么说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是曹操?因为曹操是个最为复杂的人,也是个成就极大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原等等。况且,曹操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文学上也极为杰出。故此,曹操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丞相。

接下来应该算是李斯了。因为李斯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丞相,况且因为篡改秦始皇遗嘱、被污谋反而被腰斩在咸阳街头,命运可悲可叹,故此也最为著名。

在接下来,最著名的丞相应该排给北宋时的蔡京了。这厮是个奸臣佞贼,虽然文采和书法是没说的,但若论道德,实在是太不堪了。这厮虽然富有天下,最后还是在流放途中被饿死了。这是何故?因为人们讨厌这个贪官佞贼了,故此,就算是你有钱,也不卖给你食物吃,就这样把这个历史上最为又名的丞相给饿死了。

再就是诸如诸葛亮、王安石、萧何、寇准之类了。


陇之语


宰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换句话说,宰相真正成为一个职位名称,是从春秋战国之后的事情了。历史上也有很多不叫宰相,但是权力与宰相无疑的官位,比如说南北朝的尚书、中书令,唐朝的参知政事、明朝的大学士。历史上,拥有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的人,且留名青史的人还是很多的。简单列举一些人,很多人大家都耳熟能详:

1、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 秦朝的李斯,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中国的社会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他和赵高的决定也直接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3、 汉朝的丞相萧何、曹参、陈平,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规曹随”。陈平也出谋划策,擒韩信、灭吕氏。

4、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曹操。一个辅佐刘备建立蜀国,一个最终奠定了魏国江山版图。

5、 两晋时期的,东晋谢坚,打败苻坚,奠定南北朝的大版图。

6、 唐朝的宰相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魏征、房玄龄,以及武周时期的狄仁杰(电影里比较多)。

7、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势比较乱,宰相难以青史留名,为人传颂的比较少。

8、 宋朝的王安石,主持了王安石变法,名垂千古。名相寇准,力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带来北宋多年和平,虽被奸臣倾陷郁郁而死,但也为后人传诵。

9、 元朝的耶律楚材,前有改革时弊的十八条,保江山稳定,后改革税制,使元朝得以坐稳江山。

10、          明朝的张居正,这个就不多说了,“考成法”、“一条鞭法”,主政十年,政治社会稳定。

11、          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圣相。


一草一木猫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得一名相,天下兴。中国古代有不少名相。当然不一定都官居丞相。

尹伊,辅助商汤

姜尚,周文王,梦渭水非熊而得姜尚。西周兴盛,灭商朝,建立前后延续七百年的周朝。姜尚也分封到齐国。

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功不可没,秦朝很多法律法规政策都有李斯制定。

萧何,汉初三杰,刘邦的后勤大总管。汉初制度大多出自萧何。萧规曹随。韩信也是萧何推荐。

曹操,诸葛亮。这两个鼎鼎大名,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前秦皇帝苻坚有王猛辅佐统一北方。王猛死后,前秦攻打东晋淝水之战打败,土崩瓦解。谢安,谢安和王猛齐名,淝水之战就是谢安主导的。

唐朝,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助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天下,开创贞观之治。房谋杜断。

姚崇,宋璟,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变法之一的主持者。

明朝,张居正,张居正变法,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变法之一的主持者。


雨夜航船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是百官之长。虽然三公的地位比丞相高,但三公一般仅仅是荣誉职务,而丞相才真正具有实际权利。

每个时代的叫法不同,如秦汉时期的丞相、唐宋时期的宰相、明清的大学士。

古代明相辈出,比如以下几位:

1、蜀汉丞相诸葛亮,因民间演义的发酵,如神一般的存在。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政治上的成就远大于军事成就。

2、前秦时期的王猛,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如果天能假年,就不会有淝水之战了。

3、唐朝初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的组合号称"房谋杜断",真可谓珠联璧合,共同打造了贞观之治。

4、唐朝后期的姚崇和宋璟,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

5、宋代的范仲淹和王安石。宋朝之前,宰相可以坐着和皇帝议政,自宋太祖之后,则只能站着了。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范仲淹和王安石分别主导了北宋中期的两场变法:庆历新政、熙宁变法,这两场变法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不影响其青史留名。

5、明代的张居正,明太祖因专权需要,自胡惟庸后不再设立丞相。但中后期,首席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这场改革为万历三大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水的酸枣


1、才高其天 谋深如海--秦相 李斯

  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

  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 陈平

  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4、一语可破天下事--初唐 房玄龄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了王妃,如此功绩,如此殊荣,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5、千古诤臣--大唐名相 魏征

  以直谏扬名天下,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太宗时进为宰相。他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唐太宗有魏征,成就了天下盛世--贞观之治,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

  6、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名相,他领导了一场轰烈而悲壮的熙宁变法,变法前被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光大骂其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徽宗对他推崇备至,钦宗却把他作为北宋灭亡的魁首;朱熹斥之为心怀叵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陆九渊赞其为“洁白之操,寒于冰霜”;而杨慎将之数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启超称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宁赞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 寇准

  坚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后补被奸臣与皇后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郁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清正廉洁,为世代楷模。

  8、北国卧龙--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人称“神人”,元太宗时,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后改革税制,大力培养“治天之才”,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时宰相--明朝宰相 张居正

  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其死后,被一帮小人“秋后”算帐,罢了相位,削了谥号,抄了家!舍家为国者,却成世间罪人。

  10、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朝名相 曾国藩

  一代名相,更是个官精。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各朝宰相的历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史上还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单、魏冉、商鞅、吕不韦、李斯、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窦婴、曹操、诸葛亮、陆逊、王猛、谢安、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张柬之、姚崇、赵普、寇准、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陆秀夫、李善长、于谦、张居正、李东阳、方孝孺、谢迁、刘统勋、索尼、张廷玉、纳兰明珠、索额图、和珅等。


历史趣闻请点我


当然是曹操曹丞相不仅自己当过丞相,自己儿子也能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