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招股書透露與滴滴交易情況 “橫向”發展盈利問題待解

本報記者 唐金燕 張靖超 北京報道

北京時間4月12日凌晨,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提交了IPO招股書。

Uber在招股書中不僅對近年來的業務及財務數據進行披露,同時透露了滴滴與Uber在2016年的具體交易情況。《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招股書發現,Uber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的整個過程中,總共獲得了稅前62億美元的淨收益,如今因滴滴估值提升,Uber還能獲得未實現投資收益達20億美元。此外,在2017年2月,Uber還獲得滴滴的10億美元投資。

記者同時瞭解到,Uber拓寬其業務範圍,重點佈局外賣、貨運、自動駕駛等領域,意圖從燒錢的模式中走出一條類似於亞馬遜的平臺巨頭之路。

Uber仍從滴滴獲益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Uber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時總共獲得了稅前62億美元的淨收益(稅後淨額44億美元)。此外,在2017年2月,滴滴還以10億美元獲得Uber的約2050萬股G系列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

62億美元中最主要的部分是Uber獲得了滴滴約18.8%的權益(約5205萬股滴滴系列B-1優先股),在當時價值60億美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這一比例縮至15.4%。不過由於在2017年到2018年之間滴滴估值增長,Uber從中獲得未實現的投資收益達到20億美元。

此外在62億美元中還包括一項特殊的約定,Uber向滴滴發行約361萬股G系列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的權證(contingent warrant),代價為1.77億美元,4年內每月發行一次,前提是6年內滴滴在亞洲以外的某些投資總額未超過某一額度。

招股書透露,Uber在2018年1月、5月獲得與此相關的收益,分別為1.2億美元和3200萬美元,共計為1.52億美元。記者注意到,滴滴出行在2018年1月4日以10億美元收購了巴西網約車服務平臺99Taxis,在2018年5月30日以1.75億美元戰略投資愛沙尼亞移動出行服務商Taxify。

不過,Uber也同樣受到投資的限制,如果Uber在7年內開展中國運營業務或者對中國的網約車行業進行投資,將被要求向滴滴支付賠償金從5億美元到25億美元不等的金額,如果在交易成立的3年之內發生違約情況,滴滴還可以15億到25億美元不等的價格回購Uber所持有的滴滴系列B-1優先股。

對於違約金問題,記者聯繫滴滴方面,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覆。

“橫向”發展野心勃勃

此次Uber提交ipo,多家海外媒體的關注點在於其與前不久上市的網約車平臺lyft之間的對比。Lyft專注於網約車市場,而Uber已經擴展到餐飲、物流等領域的業務。

據彭博社報道,Uber將自己與亞馬遜進行對標。1997年上市的亞馬遜,虧損了20年才實現盈利,Uber希望自己能夠逐漸轉變為具有更多影響力的全球運輸平臺。

在招股書中,Uber提到的主要產品包括個人移動產品、Uber吃、Uber貨運。個人移動產品中包括Ridesharing和New Mobility。Ridesharing可以理解為網約車平臺,連接消費者與提供各種車輛(如汽車、自動人力車、摩托車、小巴或出租車)的司機。New Mobility是指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共享滑板車和電動助力自行車的產品,意圖解決在交通擁堵時段的出行問題。Uber吃是外賣平臺,Uber吃使Uber網約車平臺的司機在搭送乘客之餘,也能夠從事外賣服務。Uber貨運則是作為平臺連接貨運司機和託運人。

於非(化名)博士現在在美國加州大學研究汽車出行領域,在他看來,Uber目前的業務擴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動駕駛,另一個是mobility as a service,就是maas,意思是“出行即服務”。“Uber的目標可能是整合和佔領整個出行市場。”於非說道。平臺將不僅僅包括私家車的資源分配,還會包括租賃車、地鐵、公交車、共享單車等各類出行工具,以及出行預約、出行工具選擇、出行路線規劃、統一支付管理等服務。而佔據出行市場之後,還能擴展到其他領域,比如貨運快遞等。

不過於非也認為,maas的前景並不明朗,Uber想要整合各個領域的資源也並非一日一夕。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自動駕駛領域,Uber成立ATG公司專注於研究自動駕駛技術,僅僅2018年,Uber就為ATG和其他技術計劃(包括Uber Elevate)支付了4.57億美元的研發費用。此外,Uber與豐田、沃爾沃和戴姆勒等原始設備製造商簽訂了合作協議,使Uber能夠將帶有自主車輛技術的車輛引入Uber的網絡。於非認為,自動駕駛業務和造車業務要投入大量的錢,有一定的技術風險,但Uber研究自動駕駛的優勢在於“不用擔心車賣不出去,可以自己使用”。

“未來如果自動駕駛發展到l4以上,也就是可以使用自動出租車形式運營為主,Uber也就很有優勢了。”於非說道。

不過2018年3月20日,Uber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時,撞死一名女子,這也使整個自動駕駛行業蒙上一層陰影。同時,招股書中也提到,自動駕駛汽車戰略可能會增加司機的不滿,最近在印度、英國和美國都發生了抗議活動,導致Uber的業務中斷。

盈利問題待解

據彭博社報道,市場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負責人凱瑟琳·史密斯說:“他們(Uber)將自己作為一個平臺並與亞馬遜建立聯繫是明智之舉。如果你不能談論收益,你最好有計劃談論一個平臺,因為這是投資者對損失感到滿意的唯一方式。”

網約車行業普遍存在的燒錢虧損的狀況,國際巨頭Uber也難以倖免。招股書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Uber中國的收入僅為700萬美元,收入成本(不包括折舊和攤銷)和營業費用總共達到了15.2億美元。2017年Uber淨收入虧損額達到40.33億美元。

2018年則情況有所好轉,Uber收入為112.70億美元,高於上年的79.32億美元,同比增長42%。2018年運營損失為30.33億美元,少於2017年的40.8億美元。淨收入為9.97億美元,首次實現了盈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數據並未算上被剝離的東南亞、俄羅斯/獨聯體以及其他地區的業務狀況。如果Uber不剝離上述地區的業務,那麼淨收入將會達到虧損20.33億美元。實際上,Uber在東南亞地區將業務賣給了新加坡網約車平臺Grab,獲得約23%的權益,在俄羅斯/獨聯體地區則賣給YandexTaxi,獲得38%的權益。儘管擁有這些地區的股權,但是Uber並沒有對其董事會的控制權,Uber在招股書中也提到,如今其在拉丁美洲和澳洲的某些國家與滴滴展開競爭,在歐洲的某些國家與Yandex競爭。

招股書提到,目前Uber已從2012年12月31日的159名員工增加到2018年12月31日的22263名全球員工,其中11488名員工位於美國境外。Uber方面也承認:“如果我們無法有效管理這種增長,我們的財務業績和未來前景將受到不利影響。”

2019年3月26日,Uber宣佈以31億美元收購阿拉伯出行平臺Careem,比起取而代之,Uber選擇讓Careem獨立運營。有觀點認為,Uber已經是在全球出行市場的頭部企業,目前最重要的是怎麼盈利,需要好的財務報表來衝刺IPO,而不是在各個市場繼續燒錢。

有關盈利的問題,記者在北京時間4月15日下午通過郵件聯繫Uber方面,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覆。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在63個國家開展了個人移動業務。在這63個國家中,Uber確定了6個近期優先國家:阿根廷、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和西班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