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額虧損的 Uber 計劃以千億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輪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共享經濟鼻祖 Uber 終於要上市了。上週末,Uber 以及它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Lyft 各自提交了招股書,最早明年一季度就會上市。

Uber 選擇提交秘密招股書,以避免競爭對手看到財務數據,募資的具體目標還不得而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經給出 1200 億美元估值。Uber 上市時不一定能有這麼高,不過它長年維持著全球最值錢科技創業公司的地位,直到最近才被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母公司字節跳動超過。

Uber 自然是一個了不起的公司,是它的一系列創新讓手機打車成為現實,改變了交通這門生意。

問題在於它究竟值多少錢。

考慮到 Uber 創辦八年一分不賺。不算合併收入,最近一年還虧損了 40.68 億美元。不論 720 億,還是 1200 億,看上去都有泡沫存在。而質疑從 4 年前就已經開始。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在 2014 年,Uber 估值達到 170 億的時候,紐約大學 Stern 商學院教授 Aswath Damodaran 撰文質疑:整個出租車市場規模為 1000 億美元,Uber 經手的收入大約佔市場規模的 1%。哪怕未來可以增長到整個市場的 10% 計算,它也只能抽取車資的 20%,170 億美元估值超過了 Uber 能達到的價值。

當時的 Uber 董事會成員、2011 年就投資 Uber 的硅谷大牌投資人 Bill Gurley 則撰文《失之千里》稱,Uber 極大地提高了打車的方便程度,這會帶來更多出行需求,人們甚至會放棄開車出門。同時 Uber 還可以往上下游延伸,獲得更多價值。

4 年下來,Uber 確實有了更多的增長,打車的需求也不再只是出租車的千億市場。按照高盛研報的估算,2017 年全球網約車市場規模為 360 億美元,出租車市場 1080 億美元。而根據 Uber 披露到今年 6 月的財務數據,這家公司過去一年收入達到 99.3 億美元,佔網約車的三分之一,整個乘用車出行市場的 7.3%。

但與此同時,它的市值也已經遠不止於 170 億美元了。以上一輪估值計算,Uber 月均 7500 萬打車用戶,平均一個人撐起了 960 美元的市值。

每個 Uber 用戶撐起的價值幾乎和蘋果一樣了。市值 8000 億美元的蘋果有大約 8 億用戶每月使用它的硬件設備,人均撐起 1000 美元市值。如果以 Uber 1200 億的目標計算,一個乘客貢獻的市值更是高達 1600 美元。

不同的是,蘋果用戶買著越來越昂貴的手機和電腦、玩遊戲充值還得給蘋果交 30% 提成,人均一年能給蘋果貢獻 74.38 美元淨利潤。而 Uber 一年下來平均要在 7500 萬用戶身上每人倒貼 101.7 美元。

Uber 確實改變了用戶出行習慣,但這是在降低每一單價格的情況下實現的,尤其是它現在在全球主推的拼車服務 Uber Pool(滴滴拼車就是效仿它)。而它所在的共享出行市場進入門檻很明顯不像蘋果賣高價電子產品那麼高。比如最近同步宣佈明年上市的 Lyft 一直在美國與之競爭,拿著更少的融資、規模更小,卻能持續增長並逼得 Uber 繼續燒錢。

而 Uber 在全球的遠景比 2014 年更不樂觀。Uber 已經早早退出全球增長最快的兩個市場——中國以及東南亞。它在俄羅斯也輸給了當地的“百度”Yandex。

至於有想象力的無人駕駛實驗,在 9 月份撞死行人後徹底暫停。早先 Uber 還涉嫌竊取 Google 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機密,支付了價值約 2.45 億美元股份才得以和解——Google 的無人駕駛打車服務正在實驗當中,Uber 又送了一筆股份給自己未來的威脅。

而出行服務的上下游,Uber 過去嘗試了租車、保險、外賣、自動駕駛貨車、共享單車、電動滑板車都無法支撐起公司業績,租車生意還因使用應該被召回的不安全車輛爆出醜聞,最終 Uber 主要的收入還只是打車。

虧損與增長同步、新業務拓展不力、在全球和美國都沒能壟斷市場攫取利潤,這是 Uber 面對的現實。

當年為 Uber 高估值辯解的 Bill Gurley 自己也在 2016 年撰文警告稱創業公司估值過高,會對未來發展帶來問題。那一年 6 月,Uber 的市值達到 680 億美元。

最近兩年的時間裡,Uber 又拿了 4 輪融資,估值衝到 720 億美元。到今年 10 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給出的 IPO 提案書估值達到 1200 億美元。

這一切是在 Uber 醜聞纏身、幾乎所有 C 字頭高管全部離職,連參與公司創辦的 CEO 卡蘭尼克本人都被投資人炒掉的兩年裡實現的。

八年募資 269 億美元,Uber 是整個科技創業泡沫的縮影

Uber 有一個官方創業故事:2009 年,兩位創始人卡蘭尼克和坎普夜遊埃菲爾鐵塔打不到車,想著要是手機能隨手叫一輛車多好?於是就創立了 Uber。

像大多數創業者給媒體說的故事一樣,這只是一個故事。事實上 Uber 是兩個連環創業者琢磨了幾個月,甚至花錢請人做了有 100 個問題的商業模式調研之後才出手。

一開始誰也不覺得 Uber 能值多少錢,天使融資雖然順利,但 125 萬美元對於兩位連環創業者就是正常水平。

創始人自己也不覺得這事一定能成,他們拿 2% 的股份去環球音樂換來了 uber.com 的域名,並且還允諾如果公司黃了就把域名還回去——如果 Uber 能按照 1200 億的目標上市,2% 價值 24 億美元,不過這些股份已經在 2011 年被贖回。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Uber 讓用戶不需要在路邊無助地等車,手機隨叫隨到。而能開車的人也不需要成為專職司機,就能開自己的車、在自己願意的時候接單賺錢。

它趕上了好時候—— 2009 年 iPhone 4 發佈,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在扎克伯格還在優先 PC、騰訊還在想著怎麼繼續做好 QQ、淘寶到 2013 年才開始成立無線事業部轉向手機的時候,Uber 已經在用手機的定位瞭解整個城市不同地區的需求,在應用裡內置錢包快速結帳。

投資人們很快理解了 Uber 的生意,畢竟這是他們自己會用的服務。第一筆融資幾個月後,2011 年初,投資過 Snapchat、riot、twitter、Tinder 等公司,硅谷最重要幾個風險投資機構之一的 Benchmark 就以 1100 萬美元在 A 輪入股了 Uber。

Uber 發明的忙碌時段漲價功能“高峰定價”一度備受指責,卡蘭尼克堅決辯護說這才符合供需關係,鼓勵更多司機接單、讓乘客更快叫到車。

對此,全球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當時評價說:“卡蘭尼克是一個真正的創業家。換一般 CEO,早就慫了。”貝索斯也因此在 2012 年入股 Uber。

大膽、激進的運營策略貫徹 Uber 起步的始終,為了快速推進國際市場,2011 年 Uber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波蘭等地區沒有許可的情況下直接進入城市,之後再遊說政府,換來的是高速的全球增長。

今天那些最大的創業公司大多數都是在這幾年起步,開始跟著智能手機普及增長。王興的美團 2011 年拿到 A 輪 1200 萬融資開始團購大戰,Airbnb 也在那年拿到 A 輪開始顛覆酒店業;一年後,程維拿著 80 萬創立小桔科技開始做滴滴打車;經歷多個創業公司的張一鳴組建字節跳動在 2012 年 3 月上線內涵段子,3 個月後推出了今日頭條。

到這個階段,Uber 的融資規模和估值增長都不算太高。4 年裡 5 輪融資,拿到了 3.07 億美元的融資。

與此同時,Facebook 在 2012 年上市,經歷了初期的質疑和下跌之後,Facebook 股價在 2014 年達到發行價的兩倍。

之後,Uber 和其它創業公司一樣開始密集融資。2014 年一年,Uber 完成了三輪 E 輪融資,2015 年 7 月啟動 F 輪融資後,更是先後進行了五輪融資。這其中出現了微軟( 1 億美元投資)以及百度(領投 Uber 中國 10 億美元)這樣的公司創投,也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塔塔集團(投了 7500 萬美元)。

那時候,Uber 比競爭對手們都更有先發優勢。滴滴在國內忙於和快的打車燒錢大戰,東南亞的 Grab 才成立兩年,做的還是自營出租車隊的生意。而 Uber 則已經在全球 58 個國家 311 座城市展開了業務。在美國,2015 年第二季度,Uber 訂單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出租車。國際化策略兩年內給 Uber 帶來了 10 倍的營收增長。

投錢給 Uber,讓它繼續拓展新市場,增加市場份額,最終達到壟斷、賺錢,這是投資者願意讓 Uber 繼續燒錢下去的主要原因。截止 2015 年底,Uber 融資 13 輪,共計募集到 82 億美元,估值也飆升到 500 億美元。到 2016 年,沙特主權基金的 35 億美元投資讓 Uber 的估值增長到 625 億美元,這次投資也是 Uber 最大的單筆融資。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但也正是在 2016 年,Uber 開始暴露出問題。打車的生意變成了燒錢補貼大戰,2016 年 Uber 淨虧損 28 億美元。而隨著Uber 退出中國,它的潛在市場反倒變小了。

到了 2017 年,Uber 在投資者眼中價值開始下降。一部分投資者只願意按 500 億美元的估值來購買 Uber 股份。2017 年 11 月,軟銀集團先按此前 680 億美元的估值,選擇出 10 億美元買 Uber 的新股,剩下 90 億美元的投資則按 480 億美元估值從老股東那購買的——這多少說明了投資方對於它實際價值的看法。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Uber 開始暴露出和當時所有靠融資燒錢換取增長的獨角獸公司一樣的問題,錢花出去了,但壟斷並沒有達到,賺錢更是無從談起。或者壟斷做到了,但賺到的錢遠沒有燒掉的多。

估值達到 160 億的明星獨角獸企業 Snap 在上市後首份公佈的財報就暴露了虧損問題,Snap 股價從 17 美元的發行價一路跌到現在不到 6 美元。

更離譜的是做血液檢測的 Theranos,宣稱能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帶來顛覆性的改變,結果因為被媒體調查出核心技術造假,90 億美元的估值一夜蒸發一空,創始人訴訟纏身。

而拿了阿里巴巴、淡馬錫等 23 億美元投資的 Magic Leap 拖了幾年推出的產品 Magic Leap One AR 眼鏡和它曾經的概念演示沒什麼相似之處。

而見證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燒錢史的美團,從千團大戰起家,之後闖入外賣市場、O2O 上門服務,2017 年還啟動了打車業務。美團、大眾點評和摩拜單車加起來融資了 142 億美元,但依然無法改變虧損的業績。招股書顯示 600 億美元估值的美團截至 2017 年底,淨虧損 28 億元。

Dropbox、Palantir、Pinterest、Zenefits 也都一樣。它們都做出了各自領域裡最好的產品、靠大筆融資換快速增長,但就是無法獲得和公司估值相符的收入。

曾經科技公司不等於高估值,Google 和 Facebook 改變了世界的預期

科技公司和錢的關係,並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起家就得靠說故事融資、燒錢換增長。

最早的微軟和蘋果考慮的都是直接賣產品賺錢維持增長,這基本就是傳統公司的增長路徑。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編寫了 BASIC 編譯器,為了更好推銷軟件,比爾·蓋茨還參與路演推銷。從成立到 1985 年上市,微軟並沒有從風險投資那裡拿一分錢。

成立於 1976 年的蘋果,靠手工製作的 Apple I 開始了自己的生意。一年後,蘋果正式成立公司,也只是為了籌備 Apple II 的生產融資了 60 萬美元。蘋果也不需要更多的錢,直接靠賣 Apple II 電腦賣到上市——蘋果上市時募資一億美元,這個今天看起來不起眼的數字,一度是福特 1950 年代上市後,規模最大的公開募股。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微軟和蘋果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亞馬遜(1994)、Google(1998)、阿里巴巴(1998)、騰訊(1998)、百度(2000)都在那個時間段誕生。

但隨之而來的 2001 年的互聯網泡沫讓這些公司都受到了衝擊,阿里巴巴賬面一度只有能維持半年運營的 700 萬美元。亞馬遜股價跌掉九成以上,靠泡沫破滅前的一筆借款勉強活了下來。Google 和騰訊都曾有過差點賣掉自己的故事。

這些公司花了幾年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從互聯網泡沫破裂中走了出來。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開始改變外界對於公司預期的首先是 2004 年上市的 Google,它上市前融資和估值的規模都高過了泡沫時期的公司。但沒多久就趕上金融危機席捲全球。

真正完成改變的還是 Facebook 2012 年上市。Facebook 上市是美國風險投資的一個轉折點,它是唯一一家在互聯網泡沫之後才誕生的大科技公司。

Facebook 模式就是現在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儘可能的擴張、融資,不考慮虧損來換用戶規模。它和 Google 一樣伴隨質疑獲得高估值,伴隨質疑上市,但規模大了許多。

上市當日,Facebook 的市值達到 1040 億美元,但之後股價一度跌破發行價。投資者質疑其超過 50 倍的市盈率(市值和利潤之比),以及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後能否保持長期成長的能力。

但兩年之後,Facebook 用廣告收入打敗了所有質疑,即便趕上今年的諸事不利,市值依然超過 4000 億美元。

不考慮通貨膨脹,Google 上市前融資額 3610 萬美元,是微軟+蘋果融資額的 29 倍,而 Facebook 的融資額又是 Google 的 44 倍。一個公司上市前用的資本,越來越多了。

資本都不想錯過下一個 Facebook、也願意靠砸錢加速創業公司成為獨角獸的過程。Facebook、Google 的表現讓資本市場認可了先獲得用戶,市場份額,再想辦法找盈利的模式——只要是一個重要領域裡面最好的公司,把大量的用戶抓在手裡,總是能夠撐起幾百上千億的估值吧?

原本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找到商業模式的創業公司,在資本的推動下快速被催熟。如今這個行業裡的現金比 1990 年代任何時候都要多。

今天 Uber、滴滴甚至 Airbnb 的融資額都超過了 Facebook 當年的融資總額。Uber 和滴滴在中國市場正面競爭的那兩年,兩家公司的融資都以十億甚至數十億美元計。

而現在,摩拜、ofo 共享單車在中國上線第一年,融資額是滴滴、快的同樣時間的 69 倍。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新一輪泡沫還在硅谷重複著,和單車相似模式的共享電動滑板車 Lime 以及 Bird 都在計劃明年新一輪 20 億美元的融資。這兩家公司崛起速度之快,創立一年多的時間裡估值就分別達到 10 億美元。

Lime 在獲得 Google Venture 領投的 3.5 億美元融資後估值達到 11 億美元;Bird 則在紅杉資本的支持下,估值高到 20 億美元。是 Uber 第一年拿到融資的 2000 倍。

無處可去的錢也來了

科技公司的融資、估值高低,和資本市場裡的資金流向相互強化。

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大風投市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一年內連續下調 7 次利率,到那年 12 月 16 日,美聯儲利率幾乎等於 0%(0-0.25% 浮動),這一利率區間維持了整整 7 年,低息週期之長為美聯儲歷史上首次。

這意味著錢存在銀行裡基本沒有任何利息、而向銀行貸款利息成本也極低,等於是在鼓勵各行業舉債擴張。幾乎是在同時,美聯儲改變貨幣政策,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向市場投入超過 4 萬億美元,帶動包括製造業、服務業、產品和出口等多項經濟數據的觸底反彈。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也已成名的風頭機構更是藉此加註。投資過 Skyp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Airbnb 等公司的著名風投 Andreessen Horowitz(a16z)開始在 A 輪投資時就砸下千萬美元,不再等公司慢慢增長。

2014 年, a16z 領投應用分享推薦網站 Product Hunt 600 萬美元投資,這個網站只有創始人一個全職員工。a16z 在 Instagram 種子期的投資才只有 25 萬美元。

以前比較少直接參與創投的共同基金也開始向科技公司進行投資。這種彙集小額投資,由專門資管公司負責投資的基金此前更考慮投資安全性,而創業顯然危險。

但哈佛商學院的一篇論文指出,富達(Fidelity)和貝萊德(BlackRock)等共同基金機構實際上是 Uber 早起融資的最大支持者。

論文作者還提到在過去幾年中,創業企業的融資發生了巨大變化。儘管這些公司一度主要通過少數 VC 提供融資,但近年來融資來源已大幅擴大,原本直接投資股市的共同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家族理財辦公室加入其中。由於這些動輒管理百億甚至萬億美元機構的介入,更多的成熟公司延遲了上市。

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公司在 2016 年 45 億美元領投螞蟻金服,而之後也多輪跟投。之後加入的新加坡財政部 100% 控股的淡馬錫參與了今年總金額達到 140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而沙特主權財富基金在 2016 年就給 Uber 進行了 35 億的投資,更是拿出900 億美元投資軟銀的願景基金。

除此之外,大公司的創投部門也為風險投資市場提供彈藥。根據 CB Insights 的數據,2012 年,企業投資的交易金額為 84 億美元。兩年後就直接翻了一倍,在 2015 年增長了近 70%,達到前所未有的 284 億美元。而 2009 年,企業投資的投資金額只有 51 億美元。截至 2016 年的最後一個季度,63% 的 CVC 資金流向互聯網和移動領域。

沃爾瑪花了 33.5 億美元達成了美國史上最大的電商收購案,買了一家寵物用品電商 Chewy.com,今年還在商談 150 億美元控股印度第一大電商 Flipkart。同在科技行業,Magic Leap 拿了 Google 、阿里巴巴、高通幾輪的錢。

事後看來,移動互聯網崛起以及美國大公司海外利潤充盈、借貸利率低,都鼓勵企業的投資部門送更多錢給創業公司。而微軟 2007 年 2.4 億美元注資 Facebook 之後的鉅額回報,以及 Google 投資機構 GV 對包括 Uber 在內一系列公司的早起投資都是企業催長創業公司的典範。

中國也是類似政策激勵、企業介入,推動了資本聚集速度和密度。

阿里資本成立於 2008 年年中,之後在電商,企業服務等領域投資不斷增多。從 2013 年 22 次投資增加到 2018 年 96 次,投資活躍度甚至已經超過很多一線 VC。小紅書、滴滴出行、眾安保險、中國聯通都接受了阿里的投資。

騰訊在過去 7 年投資了 600 多家公司。2011 年 1 月 24 日騰訊宣佈成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這項基金最初規模為 50 億元,後來追加到 100 億,半年時間投出近 30 億元,而騰訊當年的利潤不過 80 億元。如今包括美團、拼多多、虎牙、閱文等一批上市公司要麼騰訊持股近 20%、要麼就是直接由騰訊孵化出來的。去年 11 月,騰訊系公司市值總和一度佔港交所總市值 12%。

創業公司自己錢多起來了也開始投資,2016年9月底,ofo 宣佈獲滴滴出行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2014 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則是中國對創投政策傾斜的開始。 一些地區為發展當地經濟、吸引外部投資,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城市對創投企業的合夥人按照 20% 的優惠稅率徵收個稅。

2015 年之後,包括早期投資、風險投資(VC)、私募(PE)在內的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募資瘋狂增長。清科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相比較 2014 年,去年新設立基金數量增加 379.7%,資金募集規模增加 249.5%。另外,普華永道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人民幣基金募集資金佔總規模 75% 以上。2017 年佔比更高、達到 86.5%。

近幾年有效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其實是比 2010 年那會兒更少的,但更多的資金湧入進來,最後直接催生了靠前的公司估值飆升。

新的股權結構、外界看不到的投資協議,讓投資者更願意給出高估值

1980 年蘋果上市時,喬布斯創辦公司時所持有的 45% 股份已經被稀釋到 15%。在與董事會發生衝突後,他輕而易舉的被人趕出自己創辦的公司。

這事情在今天不大可能發生,因為雙重股權結構,同樣 1% 的股份,創始人手裡的可能比投資人的投票權多十倍。

這意味著創始團隊可以在不威脅自身控制權的情況下出讓更多股份融資。

2004 年 Google 上市時,佩奇、布林和施密特等核心高管總共持有 37.6% 的 Google 股份,但是投票權達到 61.4%。扎克伯格、劉強東則都是一個人以少數股份控制整個公司的例子。而 2017 年發行上市的 Snapchat則更進一步,創造了 A、B、C 三類股票,首次 IPO 發行的是沒有投票權的 A 類股票,可以 100% 售賣給市場進行融資。

更多融資往往伴隨著估值上升。這讓互聯網公司們有更多的股票向投資者換來一輪又一輪融資,推高公司的估值,同時確保不會像喬布斯那樣被趕出董事會。根據舊金山的薩特證券公司(Sutter Securities)的數據,2005 年美國 1% 上市公司實行雙重股權,十年後這一比例達到 15%。

但投資中的不平等協議並不都像雙重股權一樣傾向於創始人。

巨额亏损的 Uber 计划以千亿美元市值上市,新一轮科技泡沫如何走到今天?

Bill Gurley 曾經在指出獨角獸公司估值過熱的文章裡提到風險投資方為了確保投資退出時的回報,會在投資合同裡制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條款,例如在公司破產時優先分配收入,重大事項投資方擁有一票否決權。

2015 年,移動安全創業公司 Good 以上一輪估值 38% 的價格賣給了黑莓。員工們發現公司和風投簽訂的合同中規定,風投手中的股票擁有優先清算權,分配下來的風投手中每股價值是員工手中股票的 7 倍。這意味著雖然 GOOD 公司縮水 62%,但哪怕最晚進來的投資方,也只損失了三成投資。而員工卻要倒貼錢——他們當初獲得股份的時候叫的稅都比股票價值高得多。

投資者在風險投資協議普遍使用這種優先分配金額+參與權(Participation)的協議模式。哪怕公司破產沒有利潤,也依然可以優先分配資產拍賣、抵押後的資金。

可轉債這幾年也成為美國創業企業早期融資的重要方法,據 Pitchbook 統計,2015 年美國風險投資交易中約 19% 包含了可轉債,達到過去十年裡來的最高。這種投資方式約定風投持有的可轉債可以在債務到期後或者創業公司完成下一輪融資時轉換成為公司的優先股。

這為風投降低了創業公司早期的投資風險,債轉股的合同中普遍約定投資方可以以下一輪股權融資價格的 20% 折價入股,來彌補早期投資風險。這一系列保護投資方的合同條款進一步促使資金流向互聯網公司,來推動一輪又一輪的估值上漲。

上市不是終點,今天燒錢做到上市的創業巨頭們還得證明自己不只是資本遊戲的一環

互聯網增長紅利的消失,智能手機銷量增長放緩,都讓互聯網創業公司遇上了增長放緩的問題,一輪拿錢進來的資本需要退出來獲利。一大批靠融資、燒錢換增長的科技公司今年密集開啟了上市潮。

截至 2018 年 12 月 4 日,中國有 128 家公司在港股上市,32 家在美股上市,大多是互聯網、科技公司。

但上市並不是終點,幾乎所有公司都跌破了發行價。美團股價只有發行價的 75%、Spotify 只有開盤價的 76%(它直接上市沒有發行價)、SnapChat 只剩下發行價的 34%、拼多多、愛奇藝、Dropbox 現在的股價和發行價差不多,它們都經歷過過山車式的股價大跌。

一些公司已經熬不到上市。ofo 已經要靠為 P2P 平臺拉客來獲得退還用戶押金的錢,而全美最大創業騙局的 Theranos 已經淪為了好萊塢的劇本。

上市公司表現不佳直接影響了市場信心。年初騰訊系虎牙直播股價最高漲幅達 400%、閱文集團上市不到一小時股價便已翻倍。但隨著遊戲監管變化,騰訊自己的市值今年從最高點跌去將近 43%,連帶著 10 多家有騰訊參股的新上市公司股價下跌。

現在這一批公司裡估值最高、融資規模最大,同時收入最高、很可能也是實際上帶來最多創新的 Uber 要上市了。就像當初 Facebook 決定了市場對於互聯網公司的樂觀情緒,Uber 這家標杆公司的表現有可能是市場轉向完全悲觀的轉折點。

這不是行業的終結,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全球至少有 4854 家互聯網公司被併購或者倒閉。但也有亞馬遜、Priceline、PayPal、三大門戶、百度等一系列公司靠上市募集的資金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候,有了長足的增長。

現在,輪到新一代泡沫中成長起來的公司在上市後證明自己是一個可持續的生意,而不僅僅是資本的遊戲。

製圖/馮秀霞,鄭舒雅

數據整理/龔方毅,周韶宏,謝金萍

題圖來源:Kevin SchmidonUnspla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