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公佈了詳細經營信息,依舊看不到盈利前景

Uber 公布了详细经营信息,依旧看不到盈利前景

美國網約車公司 Uber 在 4 月 11 日公佈了籌備上市的招股書,2016-2018 年合共虧損超過 100 億美元,而本次上市打算募資 10 億美元,也遠低於此前市場預期。

Uber 目前的業務有 3 類,分別為打車、送外賣、送貨。2018 年全平臺的交易額為 497.99 億美元,其中打車業務的交易額為 415 億美元,出行量 52.2 億次;Uber 從這 415 億打車交易額中抽取佣金、服務費 92 億美元,變現率 22%。而打車業務這 92 億美元的收入也佔了 Uber 總收入的 81.6%。

在用戶、司機數量方面,截至 2018 年底,Uber 的月活 MAU 為 9100 萬,比 2017 年底的 6800 萬同比增長了 33.8%;與此同時,Uber 上的專車司機有 390 萬人,自 2015 年以來,司機的累計收入超過 782 億美元。

只不過,儘管有龐大的用戶數量、司機數量,高額的成交量,以及不低的變現率,Uber還是持續鉅額虧損。當然,網約車行業裡也不只它虧損,3 月剛剛上市的美國另一家網約車公司 Lyft,過去 3 年也虧損超過 20 億美元,上市後股價暴跌;中國的滴滴在 2018 年虧損也高達 109 億元。

網約車生意的模式很簡單,就是單車利潤乘以車輛數,但問題在於,當車輛數/司機數達到一個規模後,管理是非常難的。

也就是說,當滴滴、Uber、Lyft 的邏輯是整合外部閒置資源時,顯然低估了成本、費用。看似外部的司機,終究要逐漸成為公司內部的成本;看似沒有產權的汽車、那些相關用戶可能提起的訴訟或維權,終究也會成為公司的治理問題。

整合司機、只做平臺,最大問題不是虧損,而是想省的錢其實都省不了。要培養穩定、合規的供應,需要這些共享平臺上的汽車和司機越來越職業化。要想在同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還需要更便宜,需要有汽車生產能力和專業司機。

所以,同樣做網約車,讓司機加盟的滴滴、Uber、Lyft,實際管理成本遠遠大於收入,這次上市還要向符合條件的 110 萬名司機派發一次性的現金獎勵,總額是 3 億美元;反而是自營車隊的神州專車,從 2016 年的虧損 36.7 億、2017 年虧損 3 億,到2018年盈利 2.7 億。

除了在司機端的困境,網約車公司在用戶端的競爭優勢也很脆弱。例如,美團在 2017 年底也推出了網約車服務,很快憑藉比滴滴更大的補貼力度就在上海獲得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又例如,不聲不響的高德地圖,也開始提供免佣金的跨平臺叫車服務。這對經營、投資來說都是一個壞消息,因為如果一門生意,通過燒錢就能快速獲得用戶,別人也能,用戶粘性就幾乎為 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