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哪位皇帝是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

一隻土木攻城獅


電視劇裡的皇帝總是可以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那麼,真實歷史上又有沒有這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當然有而且不止一個,有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的唐肅宗,皇太極,宋高宗等人。在這裡,分享另一個同樣傳奇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可能說到明代宗,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他在位時得到重用的大臣——于謙,想必大家便會倍感熟悉,沒錯,于謙便是那稀世名詩《石灰吟》的作者。而明代宗能夠將岌岌可危的國家挽救,其中於謙功不可沒。

明代宗朱祁鈺的登基可以說就是在接手一個燙手山芋,彼時明正統十四年(1449),大明歷史的奇恥大辱——土木堡之變發生。土木堡戰役的失敗帶給大明的不僅僅是明英宗被俘虜的恥辱,更是明五十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以及朝中大半朝臣被殺的巨大損失,京城人人自危。而當時被英宗委以監國大任的朱祁鈺,面對文武百官剩不足十分之三的亡國之相,朱祁鈺在於謙、王文等的擁立下,改元景泰,即位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為皇太子。

在當時的朝堂上,被嚇壞了的一眾朝臣紛紛上書建議此時應當暫時遷都回南京避難,但這樣的話便是重蹈了南宋的覆轍,吸取了教訓的明代宗堅持住了這個王朝的底線,聽從於謙等主戰派的決議,特許于謙“提督各營兵馬”的權利,直接指揮所有軍隊,更是採納了于謙的建議,重用戰敗而獨自回朝的敗將石亨,而後者在北京保衛戰中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使瓦剌軍不敢窺視京師,而且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復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明代宗對於大明的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戍軍改為十團營制,極大的避免了軍隊上的混亂狀況。

而在朝堂方面,朱祁鈺整頓朝堂,重用於謙、高谷、彭時、商輅等清廉之臣,嚴懲了明英宗時期的王振等宦官黨羽,同時招賢納士,補充朝綱,他在位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治國能士,使得朝堂上下恢復了一片清明。

正是由於朱祁鈺的努力與堅持,讓大明帝國避免了亡國的危險,順利度過了“土木堡之變”帶來的極端惡劣局面,可以說得上是挽大廈於將傾了。

但是,朱祁鈺被戲稱為大明的歷史上“過客皇帝”。景泰八年(1457),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誰料時不我與,重病期間英宗睿皇帝朱祁鎮迴歸。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支持下,已是太上皇的朱祁鎮,堂而皇之進入大殿與文武百官一起等待朱祁鈺升朝。令人遐想的是當朱祁鈺聽聞朱祁鎮回來後,只是平淡的說了一句:“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這史稱“奪門之變”。英宗睿皇帝朱祁鎮在奪門之變的第二日,就把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和一些太監全部下了監獄,朱祁鈺也被廢為郕王,朱祁鎮把他軟禁在了西內永安宮。一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他死後,擁立他的大臣例如於謙等人,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至此,為期7年的明朝景泰朝宣告結束。

不得不說,朱祁鈺的力挽狂瀾令人拍案叫絕。有人說,只是朱祁鈺有于謙這些好臣輔佐罷了?可優秀的能力需要伯樂來相,一個領導者的一大條件就是識人,在統領的基礎上必須目光長遠。朱祁鈺,一個不被世人重視的皇帝,以一手枯木逢春的本事驚豔了一段時光,又怎麼能被稱為“過客”呢,他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主人”。


鄧海春


有一句俗語,叫做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說的是中國古代武力值最猛的兩個人物,分別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後唐莊宗李存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位後唐莊宗皇帝,是如何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

李存勖,小名亞子,沙陀人,出生在山西太原,他的父親是晉王李克用。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在唐朝末年,爆發了著名的黃巢起義,唐朝政府不得不調集各路節度使全力圍剿,而在這圍剿的過程中,有兩個人,是常常會被大家說到的。因為他們倆,黃巢最終走向敗亡。

這兩個人,第一個就是李克用。第二個人,叫做朱溫。最開始,朱溫本是黃巢的部下,後來他覺得跟著黃巢混沒有出路,便轉而投降唐朝政府,並全力協助中央政府圍剿黃巢,在這個過程中,朱溫屢立戰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進而敕封梁王,其後朱溫統率他的舊部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與此同時,李克用帶領的沙陀部族也在圍剿黃巢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在長安收復戰中功勞最大,被唐僖宗授河東節度使。其後數年,李克用以河東為中心,逐漸佔據整個山西,後來又因勤王有功,被加封晉王,成為唯一能夠和朱溫分庭抗禮的傭兵大佬。



最開始,李克用想趁亂佔據中原,於是他率軍南下進入朱溫的地盤,結果當場被朱溫打得慘不忍睹。據說,當時陪同李克用的三百人,幾乎讓朱溫給全部殺光,李克用的兒子李鸞廷也被朱溫俘虜並殺死,李克用自己也是連滾帶爬的死裡逃生回到山西。

再後來,李克用就不敢再輕易率軍南下,於是朱溫趁勢佔據山東和河北,其後不久,朱溫有又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並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至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在這種背景下,朱溫成功控制住陝西。

七年後,朱溫正式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當時,朱溫控制的地盤包括河南、河北、陝西和山東。換句話說,北方五省,朱溫一個人就佔據了近四個省的地盤,只剩下盤踞在山西的晉王李克用還未被征服。

當時的朱溫有多強,我們只需要知道,朱溫稱帝后,契丹的耶律阿保機都選擇向朱溫稱臣,並且阿保機希望朱溫能夠封他為王,結果朱溫直接告訴他,封王可以,但要看你以後的表現,如果表現不好,我是不會給你封王的。



當時,朱溫本希望李克用能夠主動選擇歸降,但李克用卻根本不甩他,也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相反,李克用仍然以唐王朝自居,繼續沿用唐朝天佑年號,並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相爭。在這種背景下,朱溫決定出兵十萬征討李克用,進而一統北方。

公元907年五月,朱溫和李克用的大軍在潞州展開大戰,其後半年,李克用的大軍始終不能解除潞州之圍,並已呈現搖搖欲墜之勢。在這種背景下,李克用也帶著深深的遺憾和絕望而病逝。

李克用病逝後,他的兒子,年僅24歲的李存勖成為晉王,當時的李存勖無論是威望、還是實力,都非常有限,所以他的叔叔、哥哥們都不把李存勖當回事,他們或是與李存勖分庭抗禮,或是處處給李存勖使絆子,甚至他的叔叔李克寧,已經蠢蠢欲動打算取代李存勖。

面對此情此景,誰也得承認,上天真的是非常眷顧朱溫,因為這種機會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簡單的看,朱溫統一整個北方只差最後一小步,李克用經營多年的山西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勢,當時已經有很多人開始自發投降朱溫,連李存勖自己幾乎都快要放棄,打算把位置讓給叔叔。



但是,讓朱溫沒有想到的是,李存勖在張承業的支持下,迅速火併了自己的叔叔李克寧,並很快完成對內部的統一。接下來,李存勖更是親自率軍殺到潞州戰場,這種強有力的反擊,實在超出朱溫的想象,事實上,就是李克用活著,也決計不敢這樣反擊朱溫。

再接下來,李存勖親率敢死隊趁著大霧偷襲朱溫,致使朱溫大軍傷亡數以萬計,至此,這場持近一年的潞州戰役才以朱溫的失敗而告終。

其後,李存勖開始全面反擊朱溫,在柏鄉之戰中,李存勖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在梁軍疲憊時率騎兵突擊,大破梁軍,俘獲梁軍將校二百八十五人,斬首二萬級。

此戰,梁軍伏屍數十里,梁帝國精銳禁軍全軍覆沒。以至於朱溫也不由感嘆道:“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小名),李克用雖死猶生!我的兒子與他相比,就像豬狗一樣!”

第二年,朱溫因繼承人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李存勖趁機發兵滅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中興唐朝霸業,隨後李存勖定都於洛陽,復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史書上稱之為“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


我是趙帥鍋


在我認為只有兩任皇帝能符合題主說的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

宋高宗趙構

北宋後期,靖康之恥,宋徽宗和宋欽宗倆父子被金國俘虜,宋朝可以說是在法統上被滅亡了,此時的宋朝長江以北基本全部淪陷。

此時的宋朝群龍無首,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一路南逃到了應天(今南京),繼承宋朝法統,登基稱帝,續了宋朝的國祚。

當時的宋朝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一線之間了,北面金國大軍壓境,南方的宋朝管轄區又起義不斷,重要的是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內部又意見不統一,甚至有朝中重臣打算逼迫趙構下臺。

趙構面臨的局面其實相當危機的,但是此時的趙構能力非常強,前期啟用主戰派李綱為相,穩固了對外軍事,內部又打壓粉碎了針對他的政治陰謀,鞏固了他的皇位,並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積極與金進行和談,並與蒙古進行聯盟,確定了南宋時期的三國鼎立態勢。


在一番左右騰挪後,趙構悉心發展宋朝經濟,並作出了一些很重大的政治改革,比如推行經界法,發展海洋經濟,甚至發行了世界最領先的紙幣代替金屬幣進行流通等等。

趙構在宋朝行將滅亡之際,在南方登基,憑藉長江天險,確保了宋朝至少有傳承了100多年,他算得歷史上少有的力挽狂瀾的皇帝之一。

明代宗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圍殲,導致了大明朝的精銳部隊全部損失,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

瓦剌手捏大明皇帝一路向南,準備進攻北京城,此時的大明朝經歷了建朝以來最大的危機,群臣無策,甚至滿朝文武都打算遷都南京,回到當初朱元璋起家的地方了。

此時大明朝遇到了不可多得的功臣——于謙,他作為兵部侍郎,極力反對遷都南京,積極組織和動員全國力量進行北京保衛戰。

但是于謙不是皇帝,此時大明缺的是領袖,在孫太后和于謙的共同推舉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立為當時的危難皇帝,史稱景泰帝。

朱祁鈺在登基後,遇到的困難要大的多,一上臺就遇到瓦剌打到家門口,這對一個新任皇帝來說的確是很大的考驗。但是在於謙、王文等人的輔助下,朱祁鈺幹得非常的出色,不但在北京保衛戰中取得了對瓦剌決定性的勝利,更是在他的統治下,一掃明英宗時期的頹政,清太監,用賢臣,保民生,重建軍。

景泰帝短短的在位7年時間,不但解除了大明當時最大的危機,也把大明的吏治和經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很遺憾的是命太短,而且無後。在他病重期間,明英宗在徐有貞和石亨的裹挾下發動了南宮之變,順利復辟,景泰帝黯然的退出了歷史舞臺,甚至他在大明一朝都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連入葬皇陵的資格都沒有。

趙構和朱祁鈺都是被後世史學家弱化的一代郡王,但他們在歷史長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功勞不應該被後人所遺忘。


沉墨I方之城


崇禎所處明朝末年確實處境極其惡劣,明朝滅亡的責任不能全部壓在崇禎身上。

但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的處境更加惡劣,卻能夠“再建二百年炎漢”,這才是真正的“力挽狂瀾”。

光武帝劉秀時期,漢朝面臨著什麼樣的局面。

公元8年,也就是劉秀剛剛13歲的時候,西漢實際上就已經滅亡了,王莽站在西漢的屍骨上建立了新朝。

不久之後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四起,王莽建立的所謂新朝與當時的起義軍主力赤眉軍、綠林軍相互爭戰。

唯一的一點好處,大概就是天下大亂之前,劉秀在長安太學接受了王莽的“義務教育”,這也成為了劉秀以後起兵稱帝的資本。

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給劉秀留下了什麼?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是經過西漢兩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劉邦留下的“龍子龍孫”太多了,再加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使得劉秀僅僅是一個“縣令之後”。

有一個縣令父親也算是不小的資本了,但非常可惜的是,在光武帝劉秀九歲的時候父親劉欽就病逝了,徹底的淪為“平民”。

等到天下大亂豪強四起,劉秀看清天下形勢後準備興復漢室,連一匹戰馬都沒有,只能把耕牛當坐騎。

身為漢室宗親劉秀“開局一頭牛”總算是比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強很多,這大概是漢高祖劉邦除了“皇親的名聲”以外,給劉秀的唯一的遺產吧。

憑藉這一頭耕牛,光武帝劉秀又打下了一個漢室江山,成為了“牛背上的開國皇帝”,也為子孫後代奠定了近兩百年的基業。

崇禎登基的時候,手裡面可是有一個大明江山,雖然老邁不堪、搖搖欲墜,卻是一個完整的大明江山,卻被白白的葬送了。

三國時期織蓆販履之徒劉備,為什麼能夠堅定信念興復漢室?就是因為老祖宗光武帝劉秀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

光武帝劉秀,大概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不是開國皇帝的開國皇帝”。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有,最符合本題的皇帝我認為是明代宗朱祁鈺,那麼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說一說他是怎麼能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


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本來是一個沒有煩惱,生活很愜意的王爺,他從沒想過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毫無爭權奪利之心的朱祁鈺就這麼逍遙自在的過著自己的日子,直到正統14年(公元1449年),面對蒙古瓦剌部的騷擾,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結果因為太監王振的瞎指揮,導致明軍大敗,五十萬主力全軍覆沒,明朝三大營亦隨之毀滅,明朝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更為嚴重的是明朝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消滅殆盡,明英宗被俘!而瓦剌軍則裹挾明英宗繼續南下,包圍京師,大明朝面臨著自建國以來最危險的時刻。群龍無首,精銳盡失的明朝如何抵擋兵鋒正盛的瓦剌軍呢?這時候,朝中大臣已經有人將家眷財產轉移南京,準備逃跑了,北京城內人心惶惶,難道300多年前的“靖康之恥”將會再次上演嗎?中原大地剛剛收復不過80幾年,就要再次落入蒙古人手中嗎?

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刻,一個剛正的大臣,一個曾經的瀟灑王爺,共同頂起了為大明朝續命的重任!面對危機,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等主戰派大臣向皇太后進言為了不使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瓦剌人藉以要挾明朝政府的條件,大明朝需要另立新帝,於是朱祁鈺登上了帝位。



朱祁鈺即位後,反對南遷,決心與瓦剌人決戰到底,並且立即任命于謙全權負責北京城的防衛,指揮北京保衛戰,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朝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得到了喘息之機,然而危險並沒有完全消除,瓦剌人雖然暫時撤退了但依然有可能捲土重來,再加上朱祁鎮在位時宦官專權,造成朝廷政治昏暗,還有瓦剌人的劫掠,各地災害的頻發,大明朝此時真是處在內外交困的危亡時刻。

面對這種局面,朱祁鈺陸續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穩定朝局,先是清除閹黨,陸續起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良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招賢納士,廣開言路,重用於謙等賢臣,一時間朝廷吏治為之一新。除此之外朱祁鈺還對發生災害的地區減免賦稅,開倉賑災,積極治理河道,消除水災,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大力發展民生經濟。

可以說朱祁鈺在位的這8年,大明朝的頹勢已止,在經過土木堡之變的重創後明朝國力又開始逐漸上升,然而由於後期身體病重,遭遇小人,最後皇位被奪,悽慘死去。

但如果沒有于謙,沒有朱祁鈺,沒有這君臣二人的惺惺相惜,戮力同心。想必明朝即便不亡也會步宋朝的後塵了吧!

那麼這樣一位皇帝算不算是力挽狂瀾呢?


鹹魚閒聊


這個當然是有的。接下來肥鵝就說道說道一位。他就是拯救英格蘭的阿爾弗雷德大帝。

公元8世紀末,一個可怕的敵人來到英格蘭的海岸,他們身披鐵甲,手持鐵斧,肆意劫掠,狂暴不已。就此,接下來的數個世紀這群被後世稱為維京人的海盜令整個歐洲都為之恐懼。面對這些狂暴的戰士,英格蘭陷入了危境之中。維京人在英格蘭修築了長期的基地,這樣他們在冬季降臨時就不用回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了。在維京人的武力下,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的諸國均被他們挾制,只有威塞克斯王國還保持著獨立,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歷史將拯救英格蘭的使命交給了威塞克斯,它也成為了英格蘭抵抗維京人的中流砥柱。

18世紀的塞繆爾·伍德福德繪製的阿爾弗雷德的肖像畫

阿爾弗雷德是威塞克斯國王艾格伯特的孫子,被尊稱為大帝(Alfred the Great)的一代雄傑,也是英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稱號的君主,這是因為他在英格蘭處於十分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肩負起了抵抗維京人的重任,避免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王朝被維京人滅亡的危險。

公元865年,恐怖的渡鴉旗再次在英格蘭島西海岸外的海平面上升起,數以千計的維京海盜在“無骨者”伊瓦爾(熱播美劇《維京傳奇》中主角拉格納•洛德布洛克的第三子)的率領下大舉入侵英格蘭島,大有席捲整個英格蘭之勢。諾森伯利亞王國首當其衝被征服,國王埃拉被處以名叫”血鷹“的極刑,倖存者被迫選擇與敵人媾和。公元870年,維京人又攻入了東盎格利亞王國,國王埃德蒙被維京人作為祭品獻給了奧丁神,而海盜們將沿途所過的修道院洗劫一空後盡數摧毀。公元874年,麥西亞王國被征服,國王伯雷德逃亡羅馬。維京人扶持了一個前國王的扈從當了傀儡國王,並強迫麥西亞人交出人質宣誓效忠。此時,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建立的諸國就只剩下西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國了。

阿爾弗雷德本是國王埃塞爾雷德的弟弟,在國王因戰爭創傷暴病身亡後,年幼的王子又無法扛起抗擊維京人入侵的重任下,繼位當上的國王。他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儘管一開始多次敗於維京人之手,但他不願屈服,最終成為了把無望的英格蘭拯救出來的唯一英雄。

與當時裝備最為精良(鐵盔、鐵甲、大斧和長劍)的維京人相比,英格蘭人只有長矛和皮甲,實力可謂是懸殊得很。

但在公元878年5月的愛丁頓之戰中,阿爾弗雷德率領的威塞克斯軍奮擊敵軍,打得維京人落荒而逃。此役,英格蘭人大獲全勝,阿爾弗雷德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挽救了英格蘭。一路潰逃的維京人,最後退守切本哈姆,阿爾弗雷德將其團團圍住,並在圍困兩週後,令飢餓的維京人屈服了。後者接受了和平,雙方最終簽訂了《維德摩爾條約》,根據條約,維京人首領古斯倫及其部將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阿爾弗雷德還成為了古斯倫德教父,並未他取教名埃塞爾斯坦。條約還規定,以沃森大道到徹斯特一線(倫敦向西北延伸到徹斯特)為分界線,在這條線的北邊按維京人的法律進行統治(被稱為“丹法區”),威塞克斯王國則統治這條線以南地區。

維京人在丹法區定居了下來,化劍為犁,建立了許多定居點,並與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混居。丹法區的建立在另一個層面上促成了威塞克斯的核心地位,這是因為儘管阿爾弗雷德的爺爺艾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但是原先各國的王室仍然被保留,威塞克斯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宗主權,其他地區仍然時而臣服,時而叛離。維京人的征服沉重的打擊了麥西亞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諾森伯利亞王國原先的地方勢力,且王室都被消滅了,貴族們的土地和財產也被剝奪了,地域區別被打破,形成了統一的丹法區。肯特王國、蘇賽克斯王國、埃塞克斯王國也因攝於異族統治的重壓而擁護威塞克斯的領導,從而為日後的統一掃清了障礙。

公元886年時的英格蘭地圖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收復了倫敦,至此,所有不曾屈從維京人的英格蘭人均臣服於他。而後他建立起一支強於維京人的艦隊和常備軍,並下令修築大量的設防城鎮。在隨後的10年間,英格蘭人在他的率領下再次擊退了數次維京人的大舉入侵。

除了顯赫的武功外,他的文治也十分出色。作為英格蘭最著名的統治者,他下令編纂了著名的《阿爾弗雷德法典》。此外,還效仿查理大帝獎勵學術,致力於發展英格蘭人的文化水平。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這樣讚頌阿爾弗雷德大帝:”我想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阿爾弗雷德大帝更值得後世尊敬。“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


彼得堡的肥天鵝


頗有幾個,但是事實上的開國之君不能算,比如漢光武帝劉秀,不能算力挽狂瀾,只能算開天闢地又一朝代。下面舉幾個例子:

1.漢宣帝劉詢,劉詢即位時,權臣霍光仍在,但是他很好的安撫了霍光,避免了內訌。然而,霍光死後,霍氏家族不甘心既得利益要失去,準備叛亂,由於他們掌握了很多要害崗位,所以一旦成功,大漢必亡!宣帝成功挫敗了霍氏力量的威脅,挽救了大漢!後來形成了“孝宣中興”的大好局面,他也成為西漢僅有的四個有廟號的皇帝——漢中宗。

2.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李亨,在安史之亂長安被攻破、玄宗西逃四川的路上,脫離隊伍到靈武即位,指揮平叛,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作為最高領導人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3.宋高宗趙構,趙構有殺忠臣岳飛之罪,但也有延誤宋朝國祚之功勞,功是功,過是過。島上如果他不殺岳飛,南宋會很強大,但是畢竟他延長宋朝國祚100多年,比南明那幾個不成器的皇帝好不少。

4.明代宗朱祁鈺,當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當時的危機已經有了亡國的危險,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的擁戴下即位,穩定了軍心士氣,挫敗了瓦剌的陰謀和進攻,功勞很大。雖然在後來英宗復辟後把朱祁鈺說的一無是處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後來明英宗朱祁鎮死後,歷代逐漸給明代宗平反,肯定他在國家危難時刻的功勞。

5.清聖祖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當時三藩之亂已經佔領半個國家,威脅甚大。



磨史作鏡


他在叛亂中登基,隨即便一路征討叛軍,收復失地,他就是唐肅宗——李亨!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起兵反唐,此後雙方長達了八年的戰爭,安史判軍先後攻陷洛陽和長安。

此時,大唐已經風雨飄搖,隨時有丟掉江山的可能!

公元756年,李亨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肅宗登基後,隨即命郭子儀和李光弼為大將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後軍,率領大軍從鳳翔出發,征討叛軍。

唐肅宗為了儘快收復京師,答應了回紇種種條件,以尋求幫助。果然,大軍在得到回紇幫助之後,大破叛軍,斬殺敵軍六萬餘人。穩定局面後又率大軍前去收復洛陽。

洛陽方面,郭子儀用計謀快速智取洛陽。之後唐肅宗便一直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大將平定叛亂,最終安史之亂被平定。

風雨飄搖的唐朝再次得到了喘息!

唐肅宗在叛亂中匆忙登基,隨即便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大將,快速收復失地。讓這已經殘破不堪的大唐得以延續!

絕對夠得上“力挽狂瀾”四字!



老三聊歷史


歷史上有很多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的皇帝,比如唐肅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鈺。不過兩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臣蓋過了他們的風頭。



今天說一個捱罵的人吧——趙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昏庸無道、軟弱無能,而且還擅殺忠良岳飛,所以他在歷史飽受罵名。在越關的眼中他也確實是一個無道而且擅殺忠良的人,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軟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北宋因此滅亡。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國人的手中,宋廷內部也出現了大量的分裂勢力,南方爆發諸多起義事件,全國各地土匪橫生。



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稱帝后,懾於金國的軍威選擇了南逃。1129年趙構逃至臨安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了兵變,並且強迫趙構退位。由於各地將領的支持,最終這次兵變被趙構平定了下來。

1130年,趙構終於取得了喘息之機,騰出手來抽調、安排軍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鞏固南宋的政權。之後在防禦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地區的防務。

但趙構吸取了苗劉兵變的教訓,為了防止將領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員平衡在外的將領。



1132年,南宋政權初步穩定,在整個南方站穩了腳跟。在其後的幾年間,趙構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軍在對金的戰爭中不斷取勝。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將領之中有一些功大勢重,而且當時的南宋財政已經接近枯竭,為了避免這些將領做大,也為了穩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緒,最終趙構停止了北伐。

1141年,趙構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國屈膝求和,並且製造了冤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飛。



總結來說,趙構是一個精通厚黑學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齒,是一個典型的宵小之輩。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擊退了當時強大的金國軍隊,穩定了南宋內部各派勢力,還平定了南宋境內了農民起義。應該算是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帝。


我是越關


開國之君聽說過,亡國之君也不少,唯獨這個在國家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所見不多,好在不多不等於沒有,仔細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還真有那麼一位,也可能是僅此的一位,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族皇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劉秀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經是個小小的縣令一級了!

這裡先說說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歷史課本中瞭解這一政策,漢初分封諸侯王,王國擁有獨立的財權和武裝,護佑中央,但是這些全是熏天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會在經過短暫發展後勢大難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讓當政者看到了諸侯國對於中央王朝的威脅,因此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就想著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推恩令應運而生,不過話說回來推恩令是一個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來“削藩”不動用武力不打仗的,還真就唯有這個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霑的分給諸侯王的兒子,漢朝的規矩,侯以下的爵位歸郡管轄。

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武帝是用的“賞賜”的表述,也就是說把原來只分給嫡長子的土地和人口,見者有份的分給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這不但沒有引起不必要的戰亂,反而給漢武帝劉秀帶來了聲名。

到了漢光武帝這,他爺爺的爺爺是長沙定王,他爹一輩只是個縣令,漢光武帝充其量就是個豪族了這就是推恩令實施下來的效果。不過不像大家普遍認識的那種宗室子弟多紈絝,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個例外。

在西漢經過王莽二十餘年的動亂之後漢光武帝劉秀可以說力挽狂瀾,挽大廈於將傾,為了續上劉氏宗興,劉秀特意把國號定為“漢”,後世稱東漢,以與劉邦的西漢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