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醫學的宗旨是防治疾病,評價醫學的標準是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受醫學模式的制約,醫學的發展和臨床實踐都離不開醫學模式的指導。因而,醫學應追求先進、完美的醫學模式。

筆者從多學科理論和疾病防治戰略角度對醫學模式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討,認為“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醫學模式”就是佳的醫學模式。當筆者將中醫學模式與該模式進行全方位對照時發現,中醫學模式完全符合這一模式,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

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一、提出“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最佳醫學模式

醫學遺傳學研究表明,除先天遺傳性疾病之外,所有後天獲得性疾病都是由於環境因素(包括自然與社會環境)異常變化所引起的。而且,兩種因素經常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疾病的發展。同時,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心)與生理(身)的確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心身疾病是交織在一起相伴而存在的。筆者根據上述理論,推導出如下關係式:自然因素→身體疾病←→心理疾病←社會因素。

從這個關係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疾病防治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內容,其中的三個箭頭準確地表達了兩大環境因素與人體心、身疾病之間的程序關係,它完全符合現代系統論思想。例如,心理與身體是人體系統,而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又分別構成兩個更大的系統。此關係式表達了3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人類的環境致病因素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第二、人體後天所患疾病也相應分為軀體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兩大類,二者既相聯繫又不等同;

第三、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可相互傳導、相伴而存在。

筆者認為,據此關係式我們就可制訂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疾病防治措施。如果將這個關係式納入疾病防治體系之中,就形成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四位一體的系統醫學模式。

不難看出,這個醫學模式既科學又全面,而且機理清楚、邏輯關係明確。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當今前沿的系統科學思想。而當今時代,疾病的防治離不開系統科學的指導,否則就會顧此失彼,難收佳效果。

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二、該模式蘊含的疾病防治原則

筆者認為,“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醫學模式”應包括如下疾病防治原則:

軀體病預防:人體既要適應自然變化規律,同時還須預防異常自然因素對人體的侵襲。

心理病預防:心理既要適應社會變化,同時還要對社會突發事件有心理應對措施。

軀體病治療:既要從人體整體系統角度進行“標本兼治”,同時又要考慮到自然、社會因素對治病效果的干擾。心理疾病治療:在對個體進行心理、藥物、非藥物系統治療的同時,應考慮到自然、社會因素對於治病效果的干擾。

由此說,該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它強調疾病防治體系的完整性,總攬全局,兼顧疾病防治的每一個環節,高度概括了兩大環境致病因素引發人體後天心、身疾病的途徑、發病機制及其邏輯關係,並理清了軀體病與心理病之間的相互傳導關係。二是它屬於系統科學思想指導下的先進醫學模式,重點強調人體心身的高度和諧統一,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高度和諧統一。

據此,我們就可制訂出身、心疾病防治的雙能措施,建立更加科學的疾病防治體系。可以說,該模式兼顧了科學與先進,是一個既完美全面又切實可行的系統醫學模式。

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三、中醫完全符合“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模式

中醫疾病觀符合現代系統科學思想

中醫理論中充滿了整體系統觀思想。它雖然沒有明確使用系統論這個詞,也沒有把系統思想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科學,但它卻對系統方法運用自如。是人類歷史上早應用系統方法成功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實際問題的光輝範例。所以,中醫學實際上就是系統醫學。

例如,中醫強調“形神合一”,就是前面所說的“心身”統一。中醫學強調,醫生應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提倡“天人合一”思想。這是說醫生,要了解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還要懂得人與社會的關係。

中醫疾病觀符合醫學遺傳學證明的環境致病規律

中醫認為,自然環境因素是導致人體疾病的主要因素。早在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就論述了六淫(風寒暑溼燥火)致病以及地理環境致病的理論及治病方法。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就是重點論述自然因素所致各種疾病及其治病方法的經典論著。該書對於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和具體用藥等方面都有詳細論述,至今仍然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其後,歷代醫家都有進一步發展,至明清時期已形成完整的疾病防治體系。

中醫對於社會因素所致心因性疾病也同樣有大量論述,既有七情致病理論,又有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據有人統計,在《黃帝內經》162篇文章中,從篇名討論到主要內容,討論心理學問題的竟達32篇,約佔20%,而涉及此內容的篇幅高達90%以上。從理論上可概括為陰陽整體論、心主神明論、髒象五志論以及七情學說等,內容極其豐富。

以七情學說為例,它貫穿於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養生各個環節。例如,在情志致病方面,具有喜傷心、怒傷肝等心理致病學說;在情志治療方面,有“以情勝情”方法,如怒勝思、思勝恐等學說。此外,中醫還具有治療各種心理疾病的方劑,如瀉火、理氣、補氣、活血、疏肝、解鬱等方法均有良好療效。總之,中醫學在防治心因性疾病同樣具備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據此可知,中醫模式完全具備“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醫學模式”的兩大特徵,實為先進的醫學模式。

中醫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


四、中醫學模式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了借鑑

“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系統醫學模式”的提出,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只有以系統的思維方式和全方位的視角審視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規律,才能使現代醫學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該模式向我們昭示:作為一個完美的醫學模式,必須具備系統科學思想,兼備對心、身兩大類疾病既能預防、又能治療的雙能措施。既可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進行同時預防,以防患於未然;又可從心病和身病兩方面進行治療,以提高臨床療效。這樣才能收到防治雙贏的佳效果。

筆者認為:既然中醫學模式是先進的醫學模式,那麼,作為醫學觀和醫學方法論,中醫學中所蘊藏的大量寶藏,也定能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借鑑。對於現代醫學而言,也只有從中醫學模式中學習先進經驗,才有希望走出目前的困境,真正實現治病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