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邊塞詩不盛行於漢宋元明清等統一的時代呢?

不琛大大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一座高峰,邊塞詩則是唐詩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盛唐的邊塞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要遠遠超越其他朝代。

作為一種以描寫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邊塞詩,以其深刻的思想性、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藝術性,歷來備受關注,極具歷史和文學意義。

之所以唐朝的的邊塞詩風行,而宋元明清較少,主要原因有:

開疆拓土多戰爭

經過中原戰亂紛繁的六朝和隋朝後,唐朝成為新的大一統王朝。在國內局勢穩定後,為了進一步穩定邊疆局勢、開拓王朝空間,先後分別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交戰,這也是邊塞詩盛行的沃土。

恢弘氣度多助力

唐朝統治者政治開明,思想解放,當時的文化氛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兼容幷包,這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充分促使了藝術的活力和創造力的解放,大大推動了人們追求藝術的腳步,造就邊塞詩內容和手法的雙豐收。

建功邊庭多英雄

唐朝開疆拓土,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一種男兒為國馳騁、建功立業的英雄主義情懷迴盪在每個有志青年心中。人們懷著這種激揚的心情,充滿了蓬勃的志氣,為邊塞詩提供了重要的創作力量。

唐代邊塞詩,是唐朝知識分子通過尚武任俠報效國家、實現心中建功立業抱負志氣的精神體現;也是唐代民族融合、政治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富強的象徵。因而被視為盛唐時期詩歌高潮的重要標誌。


言閒語還碎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你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1. 為什麼邊塞詩在唐朝興盛;2. 為什麼邊塞詩在其他朝代不興盛。

下面,我將按照這兩大部分進行細緻講述。

含義:什麼才算是邊塞詩?

談到邊塞詩,你的腦海裡首先反映出來的是什麼?

大漠孤煙,邊塞冰雪?金戈鐵馬,戰死沙場?

實際上,對於邊塞詩的涵義和界定,學界一直有爭論。但就其研究的範圍來講,它大致可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譚優學的《邊塞詩泛論》中就對狹義上的邊塞詩進行了嚴格的地域界定和詩人詩作的界定,其主要意思大概就是說邊塞詩必須描寫長城一線到河西隴右的地區,其描寫內容必須是作者親身體驗。

當然,這樣的定義未免太過嚴苛和狹窄。

而廣義的劃分如胡人浚《邊塞詩的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則認為只要與邊塞生活相關的詩通通可以稱作是邊塞詩。

這樣一來,邊塞詩的範圍便頓時擴大了。

但是,我們平常對於“邊塞詩”的概念是怎麼樣的呢?

受語文教材的引導,我們談起“邊塞詩”時,基本上只會想到唐代以高適、岑參為首的邊塞詩派或者邊塞詩人。

我們對於邊塞詩的概念正如我們對於山水田園詩的概念一樣狹窄,即談起山水田園詩就想到陶淵明、王維、孟浩然。

另外,我們實際上還有幾組與“邊塞詩”十分相似的概念。

例如戰爭詩、軍旅詩,一部分的愛國詩、民族詩,一部分的閨怨詩等。

其實,說白了,邊塞詩應當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 一切以地域、內容設限,簡單的將其劃分在某個框架內的做法都是割裂的。

為什麼邊塞詩在唐朝興盛?

上面稍微梳理了一下邊塞詩的概念,我們應當以一個比較開放的眼光來看待,一切與邊塞生活相關的詩歌都應該被納入邊塞詩的範疇。

那麼,談到正題,為什麼邊塞詩偏偏在唐朝十分興盛?

對於這,我梳理了以下三點原因並進行詳講:

  1. 唐帝國的繁榮發展;

  2. 社會氛圍與從邊時尚;

  3. 詩歌自身發展演變。

♣首先,唐朝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經濟繁榮發展,國家實力強盛,在國際上享有廣泛聲譽。

尤其是到唐玄宗時期,中國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內外安定,社會欣欣向榮。杜甫後來在《憶昔二首》其二當中回憶開元盛世時寫到: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該詩的節選部分就很生動地展現了盛唐時期的經濟繁榮發展和社會安定的狀況,而這也正為內地同邊境交流、唐朝同外國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

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給予人民以寬廣的活動範圍和廣闊的視野,才能促使詩人們寫下許多邊塞相關的詩歌。

♣其次,初唐的一百年間,社會較為穩定,但是在北方邊境地區仍舊有局部戰爭。這種戰爭的不停歇,是一個報效國家和尋找出路的有效方式。

我們都知道唐朝實行科舉制,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貴族對於知識和權力的壟斷地位。但實際上,唐朝科舉的錄取人數十分有限,且請託、走後門的現象大量存在。但是這些落榜不第的考生們總要為自己找一條出路——入幕和從邊,這就是當時讀書人普遍選擇的道路。

此前火熱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當中以岑參為原型的角色程參最後不就被姚汝能的勸告投身邊關麼?

更何況唐朝時社會整體氛圍積極向上,士人們普遍洋溢著為國盡忠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而且唐朝的許多駐軍邊塞的大將,例如哥舒翰、封常清等人實際上也是文學愛好者。因此投身邊塞 ,建功立業在當時不僅僅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更是一種社會時尚。

例如楊炯就曾寫下《從軍行》來表達自己想要在邊陲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除了上述兩條社會原因以外,詩歌自身的發展也同樣重要。

唐詩並非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中國古典詩歌不斷累積下來的成果。關於唐代詩歌的發展,我在自己的其他回答中曾經詳細講過,這裡只是略提一下。

早在先秦時期,詩歌當中就有著關於戰爭詩的描寫,後來漢樂府同樣繼承了這一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進入一個自覺的時代,在詩歌的音韻、格律、意境上都開始有自覺追求。而邊塞詩到了魏晉南北朝,其題材、內容都得到了擴展,主題和思想也得到了深化。

正是因為有前代的積累,唐代詩歌才能進入一個全盛時期,而邊塞詩不過是它全盛的表現之一而已。

總而言之,唐朝為什麼邊塞詩歌興盛?這與其社會繁榮發展和士人從邊潮流密不可分,同時也不能忽略詩歌內在的發展。

為什麼邊塞詩好像在其他時代不興盛?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理清一點,即我們對於詩歌的概念和了解來自哪裡?

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詩歌的瞭解不過是從小到大教科書上的幾首選錄而已,請想一想自己知道哪些元明清的詩詞呢?

有研究者經過統計,在現行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共有課文77篇,其中古詩文44篇,約佔課文總數的57%,古詩詞21篇,約佔總數的27%”。

就四部教材(人教版、魯人版、蘇教版、粵教版)整體看來,其“古典詩詞選文的年代分佈是比較零散的,但是唐宋兩代所選是最多的”。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我們教材內容的選擇當中,所選古詩詞主要以唐宋為主。這也與我們的一個觀念有關,即各時代有各時代的代表文學,因此我們常常會提“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散文”。但實際上,每一個時代的文學樣式是多樣的,唐以後同樣有好詩,宋以後同樣有好詞。

但是,我們正是受語文課本和固有觀念的束縛,對於唐以外的時代詩歌並不瞭解,更別提了解其他時代的邊塞詩了。

那麼,其他的時代有屬於自己的邊塞詩嗎?他們的發展狀況又如何?

1. 唐以前:
假如將邊塞詩擴大到戰爭詩的範圍,那麼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寫得不錯的詩歌了,比如《詩經》裡的《無衣》《東山》,而楚辭當中的《國殤》一篇更是寫得蒼涼悲壯。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在漢樂府當中同樣也有極具代表性的詩歌,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自覺,邊塞詩則進一步發展,如曹操《觀滄海》曹植《白馬篇》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等。其中,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便是一首《木蘭詩》。

當然,這一時期的詩歌在藝術上還不及唐朝,並且不成系統,種類雜亂,多有亡佚,因此不如唐朝邊塞詩出名是情有可原的。

2. 唐以後:

唐朝如同一個人的青年時代,爛漫奔放。儘管在寫作邊塞詩的過程中也有對於寫實,比如對於邊塞風光和風土人情的一定反映,但詩人們更多是因情取景。儘管他們也表現邊塞,但他們實際上也就是藉此“表現”,而非“再現”,因此其詩歌當中總有一種令後人心馳神往的自由奔放之感。

在唐朝之後,其寫作逐漸向寫實轉變。

宋詩歷來重理趣,該朝又有詞的興盛,因此宋詩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更何況宋朝在政治軍事上給人的印象一向不好,邊塞詩想要寫出令人激情澎湃的感覺實在是很困難。

此後的邊塞詩實際上也很發達,但元明清三代主要就以寫實為主,其描繪的邊塞風光也從唐人理想中的山川壯美更多的偏向於其真實的清麗秀美的一面,比如元朝的邊塞詩就寫的“平和自然,真切細膩”。並且,在他們的作品中大量充斥著紀實性的句子,讀來讓人頗覺得索然無味。

例如元人耶律楚材描繪邊塞風光的《陰山》:

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絕壁噴睛月,擎海層巒吸翠霞。

松檜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

橫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

例如清人林則徐描寫風俗人情的《回疆竹枝詞三十首》其十九:

桑椹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餱糧。村村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作饢。

我們或許不能否認唐以後的邊塞詩同樣尤其欣賞價值,也同樣有自己的高峰,但對於大多數沒有經歷過邊塞的人來講,恐怕還是唐人筆下的壯美山川和昂揚精神更符合我們的想象。

總而言之,為什麼邊塞詩在其他的朝代不如在唐朝興盛?

這個觀念既是誤解又是事實,因為在唐以前就開始積蓄著邊塞詩的力量,在唐以後還出現過許多邊塞詩創作的高峰。

但是,事實如此,再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像唐朝一樣被我們熟記。這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唐朝人重情感抒發的這一點或許恰好擊中了我們的心扉。

總結:思想觀念與詩歌風格

如上所述,我們已經大致瞭解了唐朝邊塞詩興盛的原因、唐朝以前邊塞詩的不成熟以及唐朝以後邊塞詩寫實的傾向。

通過我的描述,相信你心裡一定有了某種答案。但不得不說,教科書對於我們的影響是極為巨大的,而人天性中容易被情感澎湃的詩歌所吸引的特質對於我們的判斷影響也是很大的。

總而言之,限於篇幅原因,我只能講這麼多,如果你有什麼想法,也請和我交流!

如果想了解更多漢語和文學知識,請關注我吧!希望和你一起成長!

雲中歌白鶴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秦時明月漢時關,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每當讀起大唐的邊塞詩的優美詩句,只覺熱血飛騰,豪情萬丈,恨不得立即騎上戰馬,馳騁邊關殺敵。

邊塞詩以記錄邊疆軍邊生活和自然風光為主,其意境空曠豪邁,讀了之後能使人激起雄心萬丈,壓抑之氣一掃而空。是我國詩歌文化中的魂寶。可為什麼邊塞詩只盛行於唐朝,而不盛行於漢宋元明清等統一王朝呢?這得從邊塞詩起源、軍功體制、文化氛圍等幾方面說起。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很早就有了,春秋時期的《詩經》,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就是一種詩歌,但那時會寫的人很少。可以說詩歌起源先秦時代,發展於漢魏晉,盛行隨唐宋,暮落於元明清。邊塞詩作為詩歌的一種,同詩歌一樣,初步形成於漢魏六朝,盛行於隨唐,到宋元明清逐步退出主流,它的興盛與王朝的統一沒有必然的關係。

漢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強盛的統一王朝,其軍功是空前的,自漢武帝拉開反擊匈奴的大幕後,兩漢四百年都在北擊匈奴,戰況十分激烈,取得的戰果也十分非常輝煌。但那是時詩歌還不是文學的主流,文學形式主要還停流在記史階段,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都將這些事以傳記的形式進行記載。同時漢代時文仕知識還掌握少數士族的手裡,駐守邊塞將軍們也都是世襲武家,下層士兵大部分不識字,更別說去創作邊塞詩了。

雖然漢朝沒有盛行邊塞詩,但卻在詩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邊塞詩。象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就有邊塞詩的味道。真正稱得上邊塞詩的是魏武帝曹操的《蒿里行》、《觀滄海》,陳琳的《飲馬長城窟》、曹丕的《燕歌行》,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等。

到了隨唐詩歌已發展成熟,同時伴隨著科舉制的實施,普通人民大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大大提高,掌握詩歌寫作技能的人也多了,這為邊塞詩的繁榮打下文化基礎。

初唐盛唐時期唐朝國力強盛,在對突厥的大戰中唐軍威勢無匹,邊疆常奏凱歌,剌激了文人們從軍的熱情。同時由於唐朝科舉制還不成熟,每科取士較少,競爭十分激烈,相比軍功比科舉來的更直接,所以文人從軍報國求取功名的意念強烈,“出將入相”的觀念深入人心,大批文人從軍塞外建功立業,是文人從軍最多的朝代,這是唐代邊塞詩多的主要原因。

同時,唐朝強大的邊防和高度自信,以及建功立業的壯志和“入幕制度”,刺激著大批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文人們隨軍到達空曠的塞外大漠,看著黃沙滿天、戰馬嘶鳴,英勇的將士們殺敵報國、追亡逐北,自然豪情頓起、思緒萬千,雄曠飛揚的詩句便脫口而來。其時的邊塞詩代表人物有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等,詩集中反映將士戰地生活、邊塞風光、民族風情等,詩的意境恢宏、基調昂揚。

到了宋代,由於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取士人數大增,大批文人開始追求考進士得功名。同時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為防武將作亂重點壓制軍人,從軍建功已吸引不住文人們了。而且宋朝疆域小、國力弱,處處遭受外族侵略,割地求和,喪權辱國,激不起邊關將士們的豪情壯志,只有悲憤沉淪。

另外到宋朝時市井文化興起,出現說唱文學,詩歌不適應於說唱,於是“詞”這種文學體裁產生了,“詞”成了文人們熱衷的寫作手法,宋詞在文人們熱捧下大放異彩,詩歌逐漸退居詞牌後面。宋詞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繼承了邊塞詩的風格,意境豁達,讀起來浪浪上口,其代表人物為蘇軾、辛棄疾。靖康之變後南宋抗金戰火峰起,一大批抗金將領寫出繼承邊塞詩風格的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關山月》等。

元朝為蒙古人建立的朝廷,漢人極受壓制,文人更是地位低下,“儒”更被定為下九流,科舉制廢除後文人既不能入士當官,又不能人軍建功,只能窩在底層編個小戲,唱個小曲來打發日子,時間長了便催生出元曲這種戲劇題材。因此,雖然蒙古人戰功赫,疆域廣大,但會寫詩的極少,更不用說蒙古軍人寫詩了。只有在蒙古西征路上邱處機、耶律楚材寫了幾首西行詩,稍具邊塞詩的特點。

明清時期受八股文的影響詩歌已不是文學主流,成了文人們的興趣愛好。明承宋制,文人都熱衷於科舉,一輩追研八股文,清朝興起文字獄,思想控制十分郅酷,只能在統治階級的充許範圍內寫作,因此明清詩歌數量不少,出彩的不多。但文學並沒有停步,隨著明清市井文化的成熟,說書人出現了,小說這種適合大眾口味的文學體裁出現,大批科舉落地文人開始為說書人寫小說謀生,促進了明清小說的繁榮。

但明清也有邊塞詩,很少。如明朝唐龍寫的《出塞詩》十首,清朝康熙帝在大敗葛爾丹時寫過幾首,嶽鍾琪西征和左宗堂收復新疆時也寫過幾首,但都影響不大。

總之,邊塞詩在唐朝盛行是我國文化發展的結果,不在於王朝是不是統一時代。邊塞詩這種體裁一直沒有消,一直流傳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裡,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詩詞正是邊塞詩的代表。

朋友們,我這樣的答覆滿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