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启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史,那么甲午战争则彻底将清政府打得支离破碎,清政府的迅速衰亡,起自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危机,帝国主义加速了侵华过程,最终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甲午海战

李鸿章早在1874年就已经预测到,中日之间早晚一战,并且强调建设近代海防,为何辛辛苦苦准备二十年,还会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呢?

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来看中国近代海防的缺失

很多人对清朝都有一个偏见,认为清朝是一个害怕战争的政权,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清朝历来重视对外战争,有清一朝,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为了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叛乱,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将其击败,不可谓不艰难。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康熙亲征准噶尔

在对外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也是拼尽全力在对抗,战败之前没有任何和解的意向,每一次都是打到不能再打才签订合约。

既然,清政府对打仗这么有经验,为何还是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入侵?

这就是因为,清朝以来国防建设的重点是在陆防,而把海洋当作天险,从鸦片战争开始,威胁清政府的势力并非来自陆地,而是来自海洋,这是清政府所无法面对的。

李鸿章说这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鸦片战争之前,压根就没有从海上来过这么强大的敌人。

当时也并非清朝国力不如英国,单单从军事层面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还是清政府没有海防意识,没有建立一支海军的思想。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鸦片战争

用陆防的思维去防海上的敌人,结果就是,人家从广州都打到天津了,广州战斗的结果才传到北京。(有点小夸张)

从1874年《海防筹议折》看李鸿章对日本的预测

鸦片战争爆发后,各国相继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尤其让清政府无法接受的是,从1871年开始日本开始在台湾挑衅,1874年更是发动了牡丹社事件,震惊清廷,清廷因此让李鸿章等人想办法。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牡丹社事件

李鸿章因此提出了《海防筹议折》,这份奏折长达一万多字,详细论证了中国建设海防的必要,以及如何去建设近代海防。

在文中,李鸿章直言“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海防已经到了“似觉防无可防矣。”

在日本兴兵台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调集军队,购买先进炮火,在外国列强的舆论压力下,才得以解决。

但是李鸿章却创造性的提出,“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也就是说,如果事先准备充分,日本必不敢来犯。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李鸿章

从开篇就已经看出,李鸿章对台湾事务的了解,本次事件的解决并非是日本怕了我们,而是日本忌讳西方列强,然而列强也不是永远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一旦日本崛起,列强也会投鼠忌器。

如果想要在未来战局中处于不败之地,必先整顿海防,实力才是硬道理!

由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引发的海防大讨论

《筹议海防折》后,丁日昌随后写成《海防条议》更是对李鸿章海防思想的补充,在条议中丁日昌介绍了当时世界上的克里木战争,美国内战,普法战争都是由海军最终决定成败的,并且再次强调“东南七省之逼近海洋,为洋舶所可朝发夕至者“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海战

牡丹社事件的爆发,让那些不懂海防的人也知道必须加强海防建设了,从这一点来说,李鸿章也好,丁日昌也好,说的都像是废话。

所以,这加强海防建设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钱的方面。建设近代海防买一艘船也是他,买五艘船也是他,这就要看花费多少银钱了。

当时塞防派的代表,正在陕甘用兵的左宗棠,左宗棠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他表示,海防的确应该建设,这是母庸质疑的,关键是在加强海防建设的同时不能耽误了西北的军费。

李鸿章针对左宗棠的说法,干脆就说西北本来就是荒凉之地,每年花费大量的军费在上面,根本就得不偿失,李鸿章当时激进的表示,应该放弃西北,然后全力搞海防。

李鸿章当时提出一个著名的比喻,大概意思就是将京畿比作心脏,将西北、东北等边疆比作手脚,没有海军驻守,心脏直接就被掏了,而没有手脚,至少还能活着。

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抨击李鸿章的重要缘由。

海防、塞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边防策略

总体来说,在1874年前后,海防派与塞防派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有人表示注重海防,放弃塞防;有人表示注重塞防,放弃海防;还有的表示应该先搞海防,然后再搞塞防;还有提倡先搞塞防,然后再搞海防。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左宗棠

总之就像绕口令一样,天天在朝廷上墨迹来墨迹去,最后清廷采取了海防和塞防同时进行的策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清廷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符合现在价值观的,哪方面都不能轻易放弃。

所谓塞防,就是继续支持左宗棠进行西征,所谓海防,就是建设南北洋海军。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这个空档,也正是世界各资本主义强国内部调整期间,给了清政府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治中兴。

在此期间,左宗棠率领的西征大军取得了近代以来清政府少有的胜利,收复了伊犁,平稳了西北的态势,保证了清廷西北方面的屏障,再无后顾之忧。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左宗棠西征

左宗棠的声誉也达到了鼎盛,西征之外就是清廷的海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以排水量来说是当时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海军。

当时北洋水师还到日本去耀武扬威了一番,日本海军也着实感受到了来自清政府的压力,随即加强海军经费投入。

上亿白银支撑的西征与一年四百万两的北洋水师

那么左宗棠西征到底花费了多少,成为在李鸿章看来不划算的一笔买卖?

从1866年左宗棠开始向西北进发,一直到1881年西征结束,左宗棠一共办过四次报销案,相加总和为9251万两,再加上其他专饷,可以得出左宗棠整个西征军费在一亿两白银之上。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左宗棠西征

很多人可能对这一亿两白银没有什么概念,清朝从康熙一直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的西北用兵,军饷总数为3300多万两,而左宗棠打了14年,花费了三倍之多。

西征的巨额经费,实际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海防建设,日本与清廷签订《烟台条约》后,日本对清政府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当时海军不断催促李鸿章购买铁甲舰加强海防,李鸿章在朝廷内实在是筹不到款,就是因为能筹到钱的地方基本都被左宗棠堵死了。

左宗棠西征军费最大争议的地方在于以海关税收为抵押,向西方借款本息达2300万两,其中光利息就多达800万两。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建成,耗费三千万两白银就已经打造了世界第八(排水量并非真正实力),其后每年给海军的经费为四百万两,北洋二百万,南洋二百万(原来是五百万,其中一百万拿出给慈禧修园子),南洋大臣沈葆桢认为二百万根本不够干啥的,干脆都给北洋用吧。

甲午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不注重海防的结果

从1888年开始北洋水师迎来巅峰,然而此后北洋水师就再也没有添过一艘军舰,1891年清政府更是提出了停购海军军火两年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无限期停止海军装备更新。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北洋海军

很多人都总结甲午战败时清政府体制不行,军队士气不足等等,实际上单从装备上来说,在当时海军高速发展的时代,六年没有添加一舰一炮,如何能够打得过别人。

日本早就看出这个空档,1894年海军实力不如你,那我就1895年再打,1895年不行,那我就1896年再打,反正你的海军是停止不前的。

之所以1891年会出现这个无厘头自断手脚的军火停购方案,是清廷统治者高层进行内部斗争的产物,慈禧修园子是一方面,然而从1891年到1894年不过三年,占用海军经费不过三百万,还不如左宗棠西征借款的八百万利息多。

当时光绪皇帝亲政,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为了让光绪早日获得政权,不但修园子哄慈禧开心,让慈禧搬出紫禁城,另一方面开始打压慈禧的得力助手李鸿章。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建议清廷加强海防建设,为何还会输?

清流误国

然而翁同龢并不能左右整个朝政,尤其是当时的清流对江山社稷看得也很重,对于清廷不好的政策,他们断然不会接受的,实际上当朝廷提出无限期搁置海军进口炮舰的时候,整个清廷除了李鸿章之外,再也没有人出声反对。

整个朝廷都认为,海军只要建成就可以担当海防的重任。

对海防认识不足,这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