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簡單地說,《水滸傳》是一部寫“土匪強盜怎麼形成”的書。有不少人把它當歷史看,事實上,嚴格地說,《水滸傳》連歷史小說都稱不上,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謂“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歷史上的確有過,但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卻是編造出來的。換言之,《水滸傳》這部演義小說只是歷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書寫得太好了,以至於讓後人以為這就是歷史,而真正的歷史反倒隱退了。

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一百單八將”原型只有三十六人

《水滸傳》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個個形象鮮明,故事生動。但是,與史書對比,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

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這樣一算,整部小說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期間黃河多次缺口氾濫,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縱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複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的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於是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堅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佈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見《皇宋十朝綱要》)。該起義軍最終以被官府招安結束。

宋江起義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三十六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這個名單有一個可疑之處就是,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三十六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有人認為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推測至少應有數千人。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許是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載),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原本平常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但是,小說雖與歷史有聯繫,畢竟不完全是一回事,這是我們看《水滸傳》時所要注意的。

宋江是否徵方臘

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宋江接受招安以後,又幹了些什麼事情?小說中,宋江投降後被宋朝派去鎮壓方臘了。方臘起義是與宋江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從起義規模和影響上講都比宋江起義大得多。

關於此說,史書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如《續資治通鑑長編》《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以及《大宋宣和遺事》都稱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義,宋江從農民起義領袖變成了屠殺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卻明確地說,折可存是在徵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換言之,宋江沒有徵過方臘。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學界爭論不休。由於這些史書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學家,基本上是當時人寫當代史,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宋江投降、徵方臘的記載不會有誤,反倒是折可存墓誌銘記載可能會失真。

然而,通過對史料的梳理,卻發現宋江徵方臘一說疑點重重。

前述史書中雖然提到宋江滅了方臘後,被封為節度使,但沒有具體的時間。此外,《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皇宋十朝綱要》等書都提到,宋江曾經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徵方臘。然而,根據《宋史》,宣和二年宋江還沒有投降,又如何去徵方臘?這一資料顯然不準確,至於宣和三年,從《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這可以從下面兩段文字中得到印證。

《宋史·徽宗本紀四》中說:“(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臘陷婺州(浙江金華),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興宗擒方臘於清溪。”

這段記載對方臘失敗、宋江起義的時間、地點都記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臘起義,先後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處,正激戰中,宋江於1121年起兵犯淮陽軍。到了四月,方臘起義失敗。

至於宋江何時投降,上面這段中沒有具體的日子,倒是《宋史·張叔夜傳》中對宋江投降的經過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張叔夜在連雲港南面的海州當知州的時候,宋江等人在黃河的北邊起兵造反,佔領了十個郡,官軍不敢抗拒。聽說宋江等人將要到海州來,張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賊兵湧到海濱,於是組織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隊,在城邊和海邊埋伏,然後派出一支尖兵去誘敵。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戰,張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燒了。宋江的義軍沒了退路,失去鬥志。這時候伏兵乘勝攻擊,宋江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記載雖然沒有詳說宋江具體什麼時間被誘捕,但粗略推算一下,從他於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著又犯京東、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後被誘捕,總需要一兩個月時間,這樣就到了四月份,此時方臘已經全軍覆沒了,宋江不可能參與徵方臘。

《東都事略·徽宗紀》中倒是明確說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臘被擒以後的一個月,當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徵方臘了。遺憾的是此書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明記載著生擒方臘的將軍是宋代名將韓世忠,這說明平方臘戰役和宋江並沒有什麼關係。

可見,宋江徵方臘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那麼,宋江最後是什麼結局呢?

四大名著——《水滸傳》的歷史真實性

有人懷疑宋江投降後被殺。例如宋代學者洪邁的《夷堅乙志(六)·蔡侍郎》中記了一件頗有神話色彩的事件:宣和七年,戶部侍郎蔡居厚被罷官,後因背上疽瘡發作,死了。沒過多久,他所喜歡的一個叫王生的人死而復生,自言他在冥界見到蔡居厚正在受懲罰(冥譴)。蔡居厚讓王生回來轉告其妻說:“我如今只理鄆州事。”夫人慟哭道:“侍郎你去年在鄆州當差時,梁山泊五百名叛賊受降,你去把他們都殺了,我當時屢屢勸你不要這麼做,你就是不聽。”

有人據此認為蔡居厚所殺的就是宋江等人。《夷堅乙志》成書於乾道二年(1166年),離宣和六年(1124年)不過四十餘年,儘管所述故事是道聽途說,而且“冥譴”之說也荒誕不經,不過“殺降”一事大概不是虛構的。

但是此書與史書在時間上又有極大的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間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濼(梁山泊)賊五百人,既而悉誅之”,是宣和六年的事。即便宋江確實是宣和三年在山東梁山泊投降的,蔡居厚所殺的也應該是另一支土匪或起義軍。也有人據此推測說:宣和三年投降後的宋江,命運不會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濼賊五百人”更好。不過推測不等於就是事實,這裡只能“聊備一說”而已。

總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後,如何結果,已經無法考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