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蒙古國是哪個時期獨立的?

大忌1


蒙古國是在哪個歷史時期獨立的?其實外蒙古的獨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但時間也比較集中,簡而言之就是1911年清朝滅亡到1946年這35年的時間段內,具體過程來聽桃花石雜談細說吧。


辛亥革命之後的變故

外蒙古這個名稱雖然出現的比較晚,但內外蒙古的差別卻很早就已經產生了。早在清朝建立之前,外蒙古地區就是喀爾喀部所統治,因此常被稱為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臣服清朝之後,則歸屬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因此也經常被稱為烏里雅蘇臺。而外蒙古這個名稱則是在清朝中期逐漸產生的。

清朝時的中國地圖

而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在全國的統治都趨於瓦解,外蒙古的政治局勢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與內地主要是革命黨和保皇派的衝突不同的是,外蒙古並沒有革命黨,因此清朝統治趨於瓦解之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外蒙古本地的政治勢力和沙俄勢力了。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是外蒙古“獨立”的主要推動者

1911年12月18日,外蒙古藏傳佛教領袖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在沙俄的支持下宣佈“外蒙古獨立”,建立“大蒙古國”,並自稱“日光皇帝額真汗”,改年號為共戴。但其宣佈獨立並沒有得到國際承認,1915年,中俄和外蒙古代表一同簽定《恰克圖條約》,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但保留自治,哲布尊丹巴接受袁世凱冊封為呼圖克圖汗。

十月革命之後短暫迴歸

1917年,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沙俄的統治被推翻。而這使得在外蒙古自治的外蒙古王公們失去了靠山。同時因為這些王公害怕俄羅斯境內的革命蔓延到外蒙古地區,不敢和新興的俄羅斯政權建立聯繫,而且還希望能依靠中國的力量抵禦革命派勢力。

因此哲布尊丹巴開始聯繫當時的北洋政府,表示“願意迴歸中華祖國”,而北洋政府也樂見外蒙古迴歸,因此派出代表與其談判迴歸條件,並最終達成了《改善蒙古未來地位六十三條》,即外蒙古取消自己迴歸祖國的條約。不料這個條件在達成之後,卻被外蒙古的“議會”否決,剛達成的條約卻成了廢紙。

代表中國政府收復外蒙古的徐樹錚

而這時俄羅斯內戰正酣,各方無暇顧及外蒙古,因此北洋政府決定派兵將其收復。1919年11月,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率領西北邊防軍第1師進入外蒙古,徐樹錚部進入外蒙古之後,幾乎沒有遇到抵抗,所以幾天時間就進入了烏蘭巴托。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上書當時的民國總統徐世昌,廢除外蒙古自治相關條約,外蒙古正式迴歸。

但從上面的過程裡大家已經可以看出,外蒙古迴歸只是在俄羅斯十月革命之後外蒙古王公為了保持自己權力地位的一個權宜之計,並非北洋真正的實力使然,因此雖然是徐樹錚武力收復的,但其實跟當時外蒙古的政局導致無人抵抗有很大關係,所以這次收復也是非常不牢固的。

外蒙古再次“獨立”

果然僅僅1年3個月之後,由沙俄男爵恩琴率領的俄羅斯白軍在1921年3月攻入烏蘭巴托,中國守軍被迫撤離。同時外蒙古支持蘇俄的勢力也開始採取軍事行動,同時追擊白軍的蘇聯紅軍也進入外蒙古,北洋軍隊節節敗退。外蒙古的的局勢逐漸演變成支持俄羅斯白軍和支持俄羅斯紅軍勢力之間的內戰。最終在當年7月,支持紅軍的勢力攻佔烏蘭巴托,白軍勢力失敗。之後外蒙古再次宣佈“獨立”,建立君主立憲政府,哲布尊丹巴仍為外蒙古君主,但在其1924年去世之後,蒙古廢除君主立憲。

外蒙古地圖

之後這樣的局勢一直維持到二戰末期,外蒙古在此期間事實上保持著“獨立”的地位,但受到蘇聯的巨大影響。在二戰末期的波茨坦公告中,規定外蒙古的”現狀“須得到保持。其實就是蘇美英三國支持外蒙古“獨立”的表態。而國民政府在抗戰末期仍然孱弱無力的表現使其在戰後蒙古的歸屬上基本喪失了發言權。最後二戰末期蘇聯依波茨坦公告要求出兵中國東北,瓦解日本統治之後,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中規定:

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項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結果“100%贊成”獨立,聯合國和中國國民政府也派員監督了投票,並在投票之後承認投票結果,外蒙古正式獨立。1961年,蒙古國申請加入聯合國,當時佔據中國聯合國席位的臺灣當局沒有行使表決權,蒙古國於當年加入聯合國。


桃花石雜談


蒙古國曾經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辛亥革命之後走向獨立!

那麼,蒙古問題的前世今生是如何的呢?

1、外蒙古的由來

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

到12世紀,蒙古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塔塔爾”或“韃靼”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宋、遼、金時代,漠北的蒙古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稱為白韃靼。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蒙古汗國,蒙古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標誌著蒙古正式入主中原;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對蒙古進行猛烈打擊,使蒙古分化為韃靼和瓦剌等部落;

而後,瓦剌西遷,成為漠西蒙古;韃靼南北分裂,靠近長城的為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的為漠北蒙古;

1635年,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各部。此時的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分為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三部。喀爾喀蒙古向清朝進貢,二者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

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壯大後,其首領噶爾丹一心想要統一蒙古,所以不斷對喀爾喀蒙古進攻。而此時的沙俄也在北部蠶食土謝圖汗部領土,內憂外患的喀爾喀蒙古最終決定向清朝歸附。

1691年,康熙皇帝親自在內蒙古多倫諾爾主持會盟,調節喀爾喀蒙古各部糾紛。此次會盟標誌著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版圖。

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後,清朝在外蒙古實行和漠南蒙古一樣的盟旗制度,和漠南蒙古相對應,喀爾喀蒙古又被稱為外蒙古。

2、外蒙古的分離

多倫會盟後,在清朝抗擊沙俄、消滅準噶爾汗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喀爾喀蒙古始終堅定地與清朝政府站在一起,甚至在中原地區發生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重大內亂,喀爾喀蒙古也始終與清朝並肩作戰。整個蒙古為清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戰士和戰馬。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喀爾喀蒙古和清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清朝還開闢了自關內經喀爾喀蒙古到沙俄恰克圖的商路,喀爾喀蒙古成為清朝的穩固屏障。

1840年,鴉片戰爭後,列強紛紛開始加緊入侵。其中以沙俄的侵略最為野蠻和殘暴。沙俄自第二次鴉片戰爭起,奪走了清朝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甲午戰爭慘敗後,沙俄更是猖獗。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了一個罪惡的“黃俄羅斯計劃”,此計劃從新疆清俄邊境的喬戈裡峰直到海參崴劃一條直線,將此線以北土地全都劃歸沙俄。此計劃到1917年沙俄二月革命後破產,若計劃成功,則不僅是外蒙古,整個蒙古地區連同新疆、東北都會徹底脫離清朝版圖。

1896年開始,沙俄開始在外蒙古滲透,為“黃俄羅斯”計劃鋪路,各種探險家、考察隊、資本家蜂擁而至。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條約,使沙俄在外蒙擁有稅收、採礦等種種特權。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清政府卻在外蒙古推行旨在搜刮蒙古財富的所謂新政,直接導致蒙古上層離心,部分王公開始蠢蠢欲動,整個外蒙古暗流湧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風雨飄搖。沙俄趁亂煽動外蒙古地位最高的藏傳佛教喇嘛,即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並聯合蒙古王公喀爾喀四部札薩克,於1911年12月1日宣佈外蒙古獨立。緊接著,12月28日,哲布尊丹舉行登基大典,自稱“大蒙古帝國日光皇帝”。

外蒙獨立,震驚了國內外。此時的外蒙在沙俄支持下,侵佔了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地。而此時革命黨和袁世凱正在舉行南北會談,南北軍隊在南方打得火熱,北方兵力空虛,無力干涉外蒙古局勢。

革命黨為爭取列強支持,承認清朝簽訂的條約繼續有效,但對外蒙獨立極度憤慨。而袁世凱為了取得對全國的實際控制不惜在外交上妥協讓步。

1913年,沙俄和袁世凱簽訂《聲明文件》,承認外蒙古“自治”。沙俄煽動外蒙勢力進攻內蒙古,製造“烏泰叛亂”和“呼倫貝爾獨立”,內蒙部分王公群起附庸,內蒙古全境淪陷。袁世凱迫於各界壓力,組織“討逆軍”,於1914年出兵討伐,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在1916年收復內蒙古全境。

3、“自治”到“自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外蒙形勢迎來轉機。

本來外蒙還想在沙俄支持下,統一內蒙、新疆、西藏,建立大蒙古帝國,但沙俄不願意看到周邊出現又一個強國,而且侵略新疆西藏會刺激英國,日本也虎視眈眈,不得不防。

而一戰爆發後,列強包括沙俄紛紛西去,外蒙勢力一下子失去靠山。

此時袁世凱主導的北洋政府控制全國,討逆軍收復內蒙後,北洋政府再接再厲,利用外蒙失去庇護的現實,伺機收復外蒙。

1919年10月28日,皖系將軍徐樹錚率領4000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外蒙“首都”庫倫,逼迫蒙古王公服從北洋政府;

11月17日,外蒙上書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請求迴歸,外蒙重回祖國懷抱。

此時,一戰已經結束,帝國主義勢力捲土重來,不過沙俄卻出現了巨大變故。

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將沙俄帶入共產主義的蘇俄時代。十月革命勝利後,沙俄舊勢力組成白軍向東逃竄,英美等帝國主義武裝干涉遠東,戰火燒到外蒙古!

蘇俄剛剛建立時,內外交困,為緩解壓力,列寧於1919年7月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佈廢除1896年以後所有強加給我國的不平等條約。但隨著蘇俄局勢的穩定,對我國的態度也開始消極起來。

1924年1月,列寧逝世,我國收回主權的希望化為泡影。而斯大林開始繼承沙皇時代的擴張政策,繼續扶扶持外蒙反動勢力。

而此時的北洋政府則相互傾軋,自顧不暇。1920年9月,皖系倒臺,徐樹錚被通緝,民國勢力匆匆退出外蒙,外蒙形勢再添變數。

十月革命後,蘇俄支持外蒙古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蒙古人民黨。1921年,他們將北洋政府軍隊趕出外蒙。3月21日,蒙古人民黨領導宣佈成立“蒙古臨時人民政府”。

此時的庫倫,蒙古王公和沙俄殘餘勢力組成的白軍仍然強大,蒙古人民黨邀請蘇聯紅軍參戰。

1921年5月,蘇聯紅軍進入外蒙。7月,蒙古人民黨和蒙古王公組成“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1924年,北洋政府與蘇俄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規定外蒙為民國領土的一部分,民國享有領土主權。但1924年6月,,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3、從“自立”到“獨立”

蒙古再次背叛再次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但北洋軍閥相互傾軋,對於外蒙問題力不從心,加上政策不延續,雖然態度強硬但收效甚微,外蒙成為和我國相連的“飛地”。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名義上統一全國,很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為擺脫危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我國開始長達14年的抗戰,版圖再次被撕裂。

二戰全面爆發後,外蒙古問題的解決似乎看到了希望。鑑於我國在抗戰中的巨大犧牲和貢獻,1943年11月中美英《開羅會議》承認了我國對東北、臺澎等地的主權。

但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再次為外蒙古問題蒙上了陰影。為儘早打敗日本法西斯,羅斯福和斯大林秘密進行了約定,美國以犧牲外蒙權益換取蘇聯出兵東北。斯大林要求外蒙古繼續維持“現狀”,我國作為戰勝國卻損失了1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蘇密約讓蔣介石憤怒卻又無奈。他只能寄希望於外交部長宋子文在與斯大林的談判中爭得權益。但斯大林的強硬態度讓宋子文痛苦不堪。條約簽字儀式上,宋子文傷心落淚,不願做民族罪人,蔣介石無奈讓蔣經國簽下同意書。

至此,外蒙徹底脫離我國懷抱,獨立大勢不可避免!


4、無奈的抗爭

1945年10月,在蘇聯干預下,外蒙以97.8%的公投票數贊成“獨立”。

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我國從法理上喪失了對外蒙的控制。

二戰後蔣介石對於外蒙耿耿於懷,一直不承認外蒙獨立,在其中華民國的地圖上一直包含著外蒙古。

1949年之後,領袖曾多次和蘇聯斯大林及赫魯曉夫等交涉過外蒙問題,但無奈力量薄弱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1953年,蔣政權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拒絕承認蒙古獨立;

1955年,在蘇聯的鼓動下,外蒙古申請加入聯合國。但是被國民政府一票否決;

1961年,在美國和非洲法語系的11個會員國的壓力下,蒙古最終加入聯合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從清宣統三年(1911年)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稱帝“獨立”, 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5日中國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從中華民國獨立期間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外蒙古與內蒙古在清代和民國初年同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包括現在的蒙古國以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所以說,外蒙古可以說是從清朝和中華民國兩個政權手中丟失的。

今日外蒙古大部分地區屬蒙古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唐努烏梁海地區則先後被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控制,之後一部分被併入蘇俄(現俄羅斯聯邦),另外一部分則被併入蒙古國庫蘇古爾省。
1921年11月25日蒙古人民黨建立君主立憲蒙古,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宣佈從中國獨立,當時的北洋政府並未承認。
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與前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古根據公投結果獨立。次年,對獨立予以承認。
1952年,臺灣當局在聯合國以蘇聯違反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為由引發“控蘇案”,從此不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

1961年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30號決議案,當時佔據中國席位的臺灣當局棄權,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13世紀初至清末之前蒙古高原是蒙古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建立了蒙古帝國。其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包括現在中國的大部、蒙古高原、外東北等。明朝時蒙古殘餘勢力退回塞外,維持北元政權,與明朝對抗。後來滿族統治者與漠南蒙古(即內蒙古)諸部結盟,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其他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漸成為清朝的臣屬。
蒙古各部與清政府的關係頗有不同。他們或與滿族統治者聯姻,或被武力征服。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歸附清朝較早,多與皇室聯姻,後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外札薩克蒙古多為清軍征伐準噶爾部期間內附或被迫投降,地位在內札薩克之下,而屬於外札薩克的喀爾喀蒙古在康熙年間經“多倫會盟”歸附清朝。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指外札薩克蒙古86旗,有時則只指喀爾喀蒙古。
從16世紀起,沙俄經營西伯利亞,與蒙古地區開始往來。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定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界約》(合稱《布連斯奇條約》),肯定蒙古屬於清朝管轄。沙俄則取得了在恰克圖和外蒙古地區通商貿易的特權。1854年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說“中國一旦發生政變,也不應容許中國新政府把權力擴張到蒙古,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應受到俄國保護”。在沙俄和清朝政府簽訂的多數不平等條約中,都有關於俄國在蒙古利益的條款。在這段期間,俄國極力推進和蒙古各部的經濟、文化和軍事交流。
20世紀初,面對外蒙古地區落後的經濟狀況和深重的邊疆危機,朝中大臣和一部分比較開明、接觸國內外新事物較多的外藩蒙古王公,也提出了振興蒙古、圖強變革的奏議。他們主張要在蒙古設立大小學堂,修鐵路,開銀行,辦郵政,興辦工商、墾牧各業,以及練新兵、辦巡警,改良旗政,並提出要採用吸收先進技術和經驗。
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
於是清政府在當地推行“新政”。庫倫辦事大臣轄區(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的新政進展較大,外蒙古新政是當時中國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但它不顧蒙漢民族差異和蒙古族人民的權益,盲目放墾、徵收重稅、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堪其擾,相率逃避。近城(指庫倫)各旗,為之一空”,[8] 國家參與放墾蒙地,原本全部屬於王公貴族們的荒價地租,超過一半被朝廷收入了國庫,引起了內外蒙古王公和旗民的強烈反抗,一些王公開始謀求外國支持反抗清廷的“新政”,轄區兩盟長以及哲布尊丹巴管理的沙比衙門的首腦,於宣統二年(1910年)聯名向庫倫辦事大臣和烏里雅蘇臺將軍呈報,稱“蒙古人民已經憂心忡忡地接到了幾道要他們執行新政的命令,我們可憐的、為各種賦稅弄得一貧如洗的盟和沙比的臺吉和牧民們,已經到了他們再也無法支持的地步了。歷次頒佈的命令,沒有一個對蒙古人是有利的”。
宣統三年(1911年)7月10日“丹書克”節,以庫倫活佛為首的外蒙古僧俗封建主以會盟為名,在庫倫郊外召開四盟王公秘密會議,決議外蒙古“獨立”,並派遣以獨立首倡者土謝圖汗部親王杭達多爾濟、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為首的代表團秘密出訪俄京聖彼得堡請求俄國政府“庇護”, “接納喀爾喀於俄國的保護之下”,得到沙皇俄國軍事支援。
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朝統治逐漸瓦解,發生了哲布尊丹巴沙比納爾屬下喇嘛與庫倫大臣衙門大規模鬥毆的事件,在俄國駐庫倫(現烏蘭巴托)代理領事拉多夫斯基的策動下,杭達多爾濟等人認為時機成熟。12月1日,外蒙古王公調集各旗蒙兵集合庫倫,和俄國哥薩克包圍清政府駐庫倫的庫倫辦事大臣衙門,解除清軍武裝,正式通知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喀爾喀已“將全土自行保護,定為大蒙古帝國,公推哲布尊丹巴為皇帝”,三多勢單力孤,走投無路,於次日避入俄國駐庫倫使署請求保護,12月4日,在哥薩克兵的護送下離開庫倫,然後經恰克圖取道西伯利亞回國(之前格根活佛曾因一札巴犯法向三多求情但不允)。12月29日,博克多格根在庫倫登基,“蒙古喇嘛教的大主教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一個佈滿符咒和神怪偶像的儀式中,登上了一個新的大蒙古國‘神聖皇帝’(博克多汗)的寶座”, 史稱“博克多汗國”,後自稱“日光皇帝”,汗號“額真汗”,年號“共戴”。以曾赴俄乞援的達喇嘛車林齊密特為內閣總理大臣,主持政務,內閣下設內務、外務、財政、兵、刑五部。 此獨立未被當時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在俄國支持下宣佈“獨立”後,庫倫蒙軍5千餘人,由伯顏帖木林·海山,馬克思爾扎布、丹畢堅贊(黑喇嘛)及惠斯列克·達木丁蘇榮等人帶領下派兵西侵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外蒙古各旗札薩克未加抵抗,烏里雅蘇臺將軍被押解出境,只有科布多的杜爾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濟勒不獨立,照舊聽科布多參贊大臣節制。1912年,馬克思爾扎布率外蒙
八世哲布尊丹巴稱帝時用印和勳章
古、俄國聯軍攻陷科布多城,前清守軍僅300餘人。民國駐疆漢軍都督府曾東援,因被阻擊而未成。苦戰數月,力不支,城破,科布多全境陷落。城中除蒙古人以外所有平民被民族滅絕,末任科布多參贊大臣溥釒閏(ruàn)及駐防清軍七百餘人被蒙古軍押解出境。
中華民國成立後,北京政府擬派兵入外蒙,遭到沙俄的反對。由於當時國內局勢不穩,故袁世凱北京政府並未就外蒙古問題與沙俄進行交涉,只是一再宣告:“外蒙古是中華民國領土”。沙俄尚沒有立即公開吞併外蒙古的打算,擔心馬上吞併會引起國際干涉。
1912年11月3日,俄國前任駐華公使廓索維茨在庫倫與外蒙“內閣總理大臣”那木囊蘇倫簽訂《俄庫條約(俄蒙協約)》及《俄蒙協約專條》,俄國以支持蒙古自治換取在外蒙享有排他性商業地位,對中國在外蒙主權隻字未提,引起中國不滿。[24] [26] 11月18日,共戴蒙古國外務部照會法國、英國、德國、美國、比利時、日本、丹麥、荷蘭、奧匈帝國外交部,要求各國承認其“獨立”。
1913年9月18日,俄國當局迫使袁世凱執政的北洋政府派中國外長孫寶琦同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達成《中俄聲明文件》,其內容對華更為不利。中國讓步,不在外蒙駐兵、殖民、設官,承認外蒙自治,承認《俄蒙協約》及其專條,換回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基於宗主權而衍生出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一部分。中國對蒙權力已由主權淪為宗主權。
中俄蒙協約簽訂
《中俄聲明文件》規定:1、“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的宗主權”;2、“中國承認外蒙古的自治權”;3、“中國允諾不於外蒙古境內駐軍、設官、殖民,外蒙古自行辦理內政並整理本境一切工商事宜”;俄國也答應“不派兵、不殖民、不干涉外蒙古內政”;4、“中國承認俄國的調處”;5、“凡關於中俄兩國在外蒙的利益等問題均應另行商訂”。並附件:1、“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2、“凡關於外蒙古政治、土地交涉事宜由中、俄、蒙3方共同協商”;3、“外蒙古自治區域以前清駐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及科布多參贊大臣所管轄之境為限”。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圖簽定《中俄蒙協約(恰克圖協約)》,將此聲明具體化。 據此,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與共戴年號”。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冊封八世哲布尊丹巴為“呼圖克圖汗”,並赦免獨立運動人士。外蒙古實行“自治”,但實際上為沙俄所控。 此時外蒙古上層的僧俗兩派鬥爭趨於白熱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派人毒死了“外務大臣”杭達多爾濟與賽音諾顏部親王那木囊蘇倫,壓制了世俗王公的勢力。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之後其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佈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繼續支持外蒙古獨立。蘇維埃俄國在1919年7月25日發表對蒙古聲明,稱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1918年春天,居住在外貝加爾地區的俄羅斯布里亞特族商人、富農、官吏及軍官大量逃往外蒙避難,使哲布尊丹巴活佛產生了對“赤俄”的恐懼之心。
1919年時的庫倫城地圖
1918年5月28日,外蒙“外長”車林多爾濟通知都護使陳毅,外蒙同意由內地調派騎兵兩營、步兵一營,攜帶山炮、機槍,協助外蒙鞏固邊防。
1919年11月7日,由於俄國白軍與紅軍均陷入蘇俄內戰而無暇顧及外蒙古,因此蒙古的親俄勢力逐漸轉弱。再加上俄國利用俄蒙協約實行壟斷攘奪,加之不斷貶值盧布,使蒙古王公平民遭受損失,更激起外蒙的怨恨,轉而傾向於中國。到1919年6月,覬覦蒙古的白俄“西伯利亞軍團長”格里戈裡·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再度蠢蠢欲動,試圖武力進犯外蒙,哲布尊丹巴及庫倫當局大為恐慌,向陳毅要求北京政府派大軍入蒙、加以保護。雙方達成《改善蒙古未來地位的六十四條》,但是被由喇嘛控制的“議會”否決,於是外蒙古王公單獨組成請願團,進京直接向徐世昌大總統請願,要求立即將外蒙撤銷自治。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有外蒙自治官府的“外長”公車林多爾濟、“司法總長”車臣汗那旺那林、“陸軍總長”曼彥多爾濟郡王(賽音諾顏部將軍),以及各部次長(也都是外蒙各旗的和碩親王、郡王、貝勒或貝子)。
北京方面,自從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後,就一直在籌劃出兵外蒙、呼倫貝爾和西伯利亞之事。1919年4月,民國總理段祺瑞及陸軍總長靳雲鵬任命安福系軍閥徐樹錚將軍為“西北籌邊使”。 此時正值此時陳毅與外蒙方面談判取得成果,於是段祺瑞政府命令徐樹錚火速率軍前往外蒙,主持撤治之事,以奪陳毅之為己功,重振皖系的政治聲望。皖系將領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
徐樹錚在當時庫倫與外蒙王公合影
古庫倫,挾持“內閣總理大臣”巴德瑪·多爾濟,軟禁哲布尊丹巴活佛,並召陳毅回京,全面否定《中俄聲明》。
同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民國總統徐世昌“俯如所請,以順蒙情”,以《中華民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取消《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西北邊防軍)在庫倫、科布多等地駐防,並派兵收復唐努烏梁海。但徐樹錚在外蒙古期間,不顧其傳統習俗,全面推行新政改革,致使外蒙古上層集團對北洋政府的統治更加不滿。
身穿蒙古袍的血腥男爵恩琴
1918年末至1919年初,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蒙古先後成立了兩個秘密革命小組——牧民出身的達木丁·蘇赫巴托爾領導的庫倫小組和霍爾洛·喬巴山領導的領事坡小組。1920年6月在蘇俄的幫助下兩個小組合並組成統一的革命組織。1921年3月1日,在恰克圖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宣佈正式建立牧民階級的革命政黨——蒙古人民黨(1925年3月改稱蒙古人民革命黨),尋求共產國際的幫助建立獨立的蒙古國家。
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徐樹錚率軍返回內地,戰敗,旋遭通緝,逃入日本使館。庫倫僅留守部份兵力。1921年2月11日,蘇聯國內戰爭期間,白俄男爵羅曼·馮·恩琴的所謂“亞洲騎兵師”在日本關東軍的支持下攻入庫倫。中國駐軍撤離庫倫,一部分返回內地,一部分在高在田的率領下轉移到買賣城,準備再戰。
針對外蒙的事態,中國北洋政府任命張作霖為蒙疆經略使,但當時處於第一次直奉戰爭前夕,張作霖意在關內爭奪地盤,無意到外蒙與恩琴作戰,對於駐紮外蒙叨林的張景惠在徐世昌再三促令下向他請示之時大罵:“予教汝統率大軍入關,將欲直向南下,汝何故北指,自投死路”。[39] 恩琴則一方面向中國北洋政府和奉系軍閥張作霖發出所謂“恢復外蒙古自治”的公告,一方面秘密致信張作霖,表示願意將外蒙交給張作霖,但條件有兩個,一是在外蒙古保留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地位,二是共同在中國恢復大清帝制。其他各派軍閥無暇分身,只得坐視外蒙地區的軍事衝突。
1921年3月13日,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在俄國境內的特洛伊茨科薩夫
1921年獨立後各時期的蒙古國國旗(3張)
斯克成立。3月18日,蒙古人民黨軍隊在蘇聯紅軍的支持下攻佔買賣城,擊敗了當地守軍;同時蒙古義勇軍擊退了科布多的北洋軍隊,臨時政府遷至科布多。隨後蘇聯紅軍于于5月25日派兵侵入蒙古,7月6日開入庫倫,恩琴被俘。1921年7月11日,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11月25日外蒙古建立“人民革命政權”,蘇俄稱“得派駐蒙古首都全權代表、及駐科布多、烏里雅蘇臺、阿拉坦布拉克等處領事,並得經蒙古國民政府之同意派遣領事於其它各處”,並與外蒙古在1922年訂立了《蘇蒙修好條約》。 對此北京政府發佈了一份聲明,譴責外蒙古企圖分裂中華民國的行徑,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1924年4月17日,蒙古君主哲布尊丹巴活佛逝世。192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不承認外蒙獨立。但是該條約並沒有得到很好執行,蘇軍並沒有撤出中國,當時報紙稱外蒙各個重要地區均有蘇軍駐紮,僅庫倫一地就有3000蘇軍。
蘇赫-巴托爾在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
1924年11月26日在蘇聯與第三國際支持與行動下,蒙古人民黨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允許蘇聯駐軍。[42] 但中國及英、美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在喬巴山等人的領導下,蒙古人民共和國實行了蘇聯式的政治制度。1932年由於蒙古人民黨政府模仿蘇聯的建設模式,對喇嘛、貴族進行了鎮壓,11月爆發了牧民武裝暴動,還蔓延到了新疆和內蒙古;隨後人民黨政府在駐蒙蘇軍支持下對外蒙古進行了大規模鎮壓。
中華民國則一直處於內外交困的處境中,南方興起的國民政府從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十年內戰,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自顧不暇,無力處理外蒙古問題。其間1928年國民黨軍隊在外蒙東部邊界與蘇軍發生了小規模戰鬥,之後再沒有進入外蒙古。直到1992年蘇聯解體後,蘇聯軍隊才徹底從蒙古國撤走。
1939年,蘇聯、外蒙古聯軍與日本、滿洲國的軍隊因“蒙滿邊境”問題爆發諾門罕戰役,之後因歐洲戰事而停戰。1941年3月,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訪蘇,蘇聯外交部次長在3月27日對中國駐蘇大使說:“斯大林接見松岡,是純禮貌問題。”4月11日“蘇聯不為自己而犧牲友邦的利益,蘇聯政府對松岡是照例接待。”但是,就在兩天後的4月13日,蘇聯就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並發表聯合聲明說:“為了維護兩國的友好關係,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對此,當時的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王世傑聲明“《蘇日中立條約》,對於中國絕對無效”。
1946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副總理蘇倫扎布雖然得到了國民政府外交部將簽訂中蒙建交協議的口頭承諾,但國民政府藉故拖延,始終未與其建立外交關係,尤其是中蒙邊界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使得蒙古當局相當不滿。
1948年民國地圖加註小字承認外蒙獨立
1946年3月6日,中國國民黨二中全會檢討外交報告,王正廷等代表主張廢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內蒙代表要求恢復蒙古委員會。
1946年3月18日,蘇聯及中共抨擊國民黨二中全會,稱其反動氣焰囂張、反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6年8月6日,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徐淑希發表支持外蒙古加入聯合國的聲明:“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數月之前,尚為中國之一部分,稱為外蒙古。其獨立乃由選舉之故,國民政府將為歡迎其加入聯合國之一國家,吾人固竭誠期望其加入此國際機構。……國民政府於適當之時間到來時,儕以全力支持外蒙古要求入會申請。”
1947年1月1日,國民黨“國大”一手操縱的“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其中第四條聲稱“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未寫明何為固有疆域。
1947年4月23日,國民政府恢復蒙藏委員會,許世英擔任委員長
獨立後民國出版外蒙古地圖1948
,1948年6月1日白雲梯擔任該會委員長。
1947年6月2日,蒙古當局藉口漢哈部隊非法越過拜塔克山,還捕去蒙兵數名,遂要求駐紮在對山胡芝爾特河附近的野營部隊在48小時內撤退,並交還失蹤士兵與馬匹。6月5日,外蒙古軍隊攻擊駐守在北塔山的中國軍隊,中蒙兩國軍隊發生激烈衝突,互有傷亡,即“北塔山事件”。[63] [67] 事後國民黨向蘇聯外交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蘇公使提出強烈抗議,指責外蒙古軍隊在蘇軍協助下入侵中國新疆。蘇聯否認上述指控,加上國民政府反悔反對蒙古加入聯合國,使中蘇關係迅速惡化。國內輿論也大肆報道“北塔山事件”,抗議蘇聯不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質疑外蒙古國家主權的獨立性,堅決反對外蒙古申請加入聯合國,甚至鼓動民眾推翻外蒙古公民投票的結果。
1947年7月28日,聯合國討論蒙古入會,中方代表反對
獨立後民國出版外蒙古地圖1949
,並與蘇聯代表發生激烈辯論。8月18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拒絕蒙古加入聯合國。1947年11月7日,聯大蘇聯代表要求允許外蒙加入聯合國,8日中方代表會上駁斥蘇聯,蒙獨再次被挫敗。1948年,民國官方新出版的中國地圖依舊包含蒙古(但加註釋小字業已承認其獨立)。
1949年,經國共內戰,國民黨退守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臺灣海峽兩岸對峙局面形成。1950年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而廢除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53年臺灣當局援引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而廢除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關於外蒙古的換文,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並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納入“中華民國”的版圖之內。臺灣當局向聯合國控告蘇聯。聯合國大會以25票贊成,9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是為所謂“控蘇案”決議。
1952年聯合國第六屆聯大各項決議
臺灣當局“外交部”在1949年11月7日《與蘇聯斷絕邦交之聲明》中稱,“《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後,中國政府一向恪守該條約產生之一切義務。但是蘇聯卻支持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蘇聯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交。蘇聯屢次違約,但國民黨卻‘為顧慮美國關係,遲未採取行動’,直至1953年2月20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國會正式否認雅爾塔秘密協定的存在,臺當局才於2月23日宣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2月25日,“外交部”正式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53年,臺灣當局援引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和公正投票等條件,在聯合國宣佈廢除條約,通過投票(聯大505號決議),絕大多數國家支持“中華民國”立場。
1961年,蘇聯集團和非洲集團達成一攬子協議:蘇聯集團支持非洲的毛里塔尼亞入聯合國,而非洲集團支持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當時,臺灣當局由於佔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而擁有否決權,可以阻止蒙古入聯合國。但美國肯尼迪政府擔心如此會導致毛里塔尼亞入聯合國受阻,激怒非洲國家,導致他們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於是施壓給臺灣當局不得否決蒙古入聯合國。
1962年臺灣當局出版的英文版地圖
幾經外交上的交涉,最終臺灣當局同意不否決蒙古入聯合國,而美國也不可以投同意票。作為回報,肯尼迪公開聲明美國堅決支持臺灣當局;並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一案成為“重要問題”,即要三分之二多數同意才能通過;且肯尼迪承諾如果任何時候美國的否決能有效地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美國將使用否決權。
10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以9票贊成,0票反對,1票(美國)棄權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旗(1949年-1992年)
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蒙古入會案。臺灣當局未參加投票表決。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30號決議案,接納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臺灣當局未參加表決。就此,蔣介石在1961年11月主持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及中央評議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稱:“就整個世界戰役來說,在防阻‘匪偽’入會的間接目的上,我們可以算是換取了一次迂迴戰的勝利;但在防阻‘偽蒙’入會的直接目的上,無可諱言,乃是我們一次嚴重的失敗!”
12月1日,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提出議案:任何涉及中國代表權變更問題的議案都是“重要問題案”。12月15日此案以61票贊成,37票反對,7票棄權,被通過為聯大第1668號決議案。

黎濤微世界


蒙古國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關於蒙古人的起源在唐代的典籍中是這樣的記載的:在客魯連河下游以及興安嶺之北的室韋人中有一個叫做蒙兀的部落。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人乘機成批遷入原本突厥語遊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使這一地區逐漸蒙古化,此後人們管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不過這時的蒙古和之前生活在這片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樣是指的操同一語系的部族聯盟,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只不過後來草原上這些操同一語系的部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統一的,於是就用蒙古之名指代這片草原上所有遊牧部落,由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民族。

11~12世紀在這片草原上蒙古、塔塔兒、蔑兒乞、克烈、乃蠻五雄並立,還有其他一些相對小些的部落分佈在這片草原。蒙古部即是唐代蒙兀室韋的後裔,他們分佈在今天的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隨著子孫日益繁衍,蒙古部內部逐漸形成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氏族,成吉思汗就出自其中的乞顏氏族。

1206年春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在本次大會上蒙古貴族們共同尊奉乞顏氏族的鐵木真為成吉思汗,以此為標誌宣告統一的蒙古汗國正式建立。此後蒙古人用了七十餘年時間征服了東起太平洋、西到多瑙河、北抵北冰洋、南達曾母暗沙的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高麗、阿拉伯帝國、羅斯諸公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日耳曼紛紛倒在蒙古鐵蹄之下,兵鋒所及也曾一度席捲日本、越南、占城、緬甸、爪哇,甚至連遠在非洲的埃及也曾迎戰過西征的蒙古大軍。

公元1260年蒙古汗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即大汗位,在這裡他接受漢族幕僚的建議:頒佈即位詔書,稱皇帝,以示自己的正統王朝統治者身份。忽必烈的政治志向遠超他的祖先:他企圖變革蒙古汗國的國家體制——他不僅要做蒙古帝國的大汗,還要做中原正統封建王朝的合法繼承人。然而忽必烈仿行漢制漢法而創建的大元王朝在一開始就遭到頑固堅持蒙古舊制的宗室諸王的反對並由此引發了元朝和四大汗國的分裂。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從蒙元手中收復燕京,元順帝率領蒙元殘部退回草原,這一時期退回北方草原的元朝宗室仍以繼承了中原正統自居。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體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今蒙古國)、漠西衛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清軍在入關之前已迫使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諸部臣服,而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對此時的滿清而言還是鞭長莫及之地。

1670年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葛爾丹繼承了汗位,此後他擊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遂成為衛拉特霸主,把衛拉特聯盟變為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兩年後他獲得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蒙古諸部信黃教以獲得達賴贈號為榮)。他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1688年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蘭布通,威逼北京。這一時期準噶爾汗國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亞、外蒙以及內蒙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局勢下葛爾丹順勢將統一蒙古諸部提上議事日程。這時原本蝸居東歐平原的沙皇俄國卻不遠萬里跨越整個西伯利亞來到遠東,於是此時在北亞就形成了大清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互動的局面。這一時期的漠北喀爾喀蒙古處於清朝、準噶爾和沙俄的三方包圍之下,無疑這樣的日子是不好過的,最終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選擇依附於清朝,而清朝則出兵征討準噶爾汗國以解除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的側翼威脅。

漠北喀爾喀蒙古歸順清廷後清政府在此設烏里雅蘇臺將軍進行管轄。客觀而言:清政府對漠北喀爾喀蒙古的管轄力度從一開始就不及歸附較早的漠南蒙古各部。這一時期漠南蒙古又被稱為內蒙古;而漠北喀爾喀蒙古則被稱為外蒙古。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逐漸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這時北方的沙俄見清政府日益腐敗,於是開始不斷蠶食鯨吞中國領土:1858年5月28日通過《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64年10月7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領土;1881年2月12日《中俄伊犁條約》割讓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甲午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這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沙俄也在這一時期提出了自己的“黃俄羅斯計劃”——試圖將中國的東北、內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全部囊括到俄國版圖,而外蒙恰恰就是沙俄重點經營的地域:從1896年開始沙俄就不斷在外蒙古滲透並逐漸獲得了外蒙的稅收、採礦等種種特權。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群起響應,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宣佈從清政府的統治下獨立出來。這一時期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也宣佈獨立。1912年清帝溥儀宣佈退位,全國各省通過協商的方式重新組建五族共和的統一國家,然而外蒙古卻在沙俄的干涉操縱下拒絕迴歸中國。1919年11月北洋將領徐樹錚趁俄國十月革命後紅軍和白軍內戰之機出兵收復外蒙,然而隨著北洋軍閥內部派系之爭愈演愈烈,駐外蒙的軍隊被抽調回內地作戰,中國在外蒙的防務被削弱。1921年7月10日外蒙古再次宣佈獨立。根據1945年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將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了公投,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歷史上,蒙古國的獨立是雅爾塔會議對中國的出賣,這又是一段弱國無外交的體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

蒙古國就是現在的外蒙古國,在元朝是元朝的勢力,到了明朝時候一直也是由蒙古人管轄,到了清朝,成為中國的版圖。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蒙古的統治減弱,1911年外盟國在沙俄的支持下,宣佈“獨立”,北洋政府可不幹了,北洋政府與沙俄談判,1915年6月7日簽訂《中俄蒙協約》,勉強保住了在法律意義上對外蒙古的主權。1919年夏,北洋政府與外蒙古談判,外盟國取消自治,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不久之後,外蒙古趁著北洋政府混戰,又搞起了自知,更是在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但根據1924年中華民國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

這一轉眼到了1945年雅爾塔會議,在中國代表缺席的情況下,蘇、美、英三國瞞著中國政府用外蒙古獨立來換取蘇聯出兵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更是在會後逼迫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1945年10月25日,外蒙古在蘇聯的監視下,進行了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於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這一天外盟國徹底實現了獨立。

弱國無外交,一場雅爾塔會議,一場對中國的出賣,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們呢?


密探零零發


眾所周知外蒙古在1921年3月13日宣佈脫離中國獨立之前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在這片上從古到今生活著很多的遊牧民族如:如匈奴、柔然、回鶻、突厥等他們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


在宋朝時期由於突厥部落勢力日漸衰弱,為了躲避災禍他們離開了這片草原,後來蒙古的遊牧民族看中了這裡肥沃的土地,因此大規模的蒙古人遷入這裡,並在13世紀蒙古人的首領成吉思汗統一了這裡所有的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後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外蒙古歸元朝政權管理並在此駐軍設防。



那麼很多朋友會問外蒙古是如何脫離中國宣佈獨立的呢?其實外蒙古有過兩次宣佈獨立,但是第一次沒有被中國政府承認,後來又被北洋名將徐樹錚以武力收復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件事還要從清朝民初講起,1911年(清宣統3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清政府立刻土崩瓦解,並且出現了軍閥混亂的場面,沙皇俄國看準了這個機會想從中國龐大的國土裡分一杯羹,便想要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最終在沙皇俄國駐庫倫(現烏蘭巴托)領事的策動下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在庫倫宣佈外蒙古獨立,建立“大蒙古國”,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隨後俄蒙聯軍把清政府駐軍驅逐出境,但是這一次的獨立並沒有得到清政府和後來的民國政府承認。


1919年,沙皇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因此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外蒙古貴族失去了靠山。1919年10月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率領步兵二個旅,騎兵一個團,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徐樹錚一到庫倫,他把外蒙古偽政權的“內閣總理”巴德瑪多爾濟“請”到了自己的司令部,並將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軟禁起來。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請求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回到中華民國懷抱。


至此被沙皇俄國佔領7年之久的外蒙古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是兩年後中國爆發了第一次之奉戰爭,各路軍閥無暇顧及外蒙古事宜,只能坐視外蒙古在蘇聯的幫助下再次宣佈獨立。1921年3月13日,宣佈脫離中國獨立,1921年7月11日,外蒙古宣佈獨立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從此正式脫離了中國的懷抱。


圖文世界觀


中華民國時期

二戰末期,蘇聯蘇聯以幫助中國打敗日本為條件,要求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外蒙古在當時早就成立的蘇聯的附庸國,所以經過公投最終獨立!蔣介石為了抗日戰爭勝利,被迫簽字了!


草泥馬取個名真難


簡單的說,外蒙在與清康熙協議歸順後,名為清帝國-部份,實則是高度自治,像隨時都準備及可以獨立一樣。蒙古國於數年前所公報的文告顯示,在有清-代,他們都沿用自己的法律,各階層各級的領導及官員也是依他們自己的傳統模式委任,不讓清政府參予。清政府在外蒙確有駐蒙大臣,但清軍在外蒙的駐兵沒有幾個。換言之,清政府有權代外蒙處理其外交及作軍事保護,但外蒙之於清朝,比較像現今不丹之於印度,是一被直接保護的屬國,而非如內蒙般直接由清朝官員管治。所以外蒙的獨立,早被康熙確認,他們貌似被清朝統治,但清朝的法律在外蒙行不通,漢滿蒙在外蒙均須依從外蒙既定的傳統法律。基於這-重點,蒙古國的所有政府歷史文告及記載,皆毫無懸念地宣稱外蒙在清朝是已經實際獨立,而外蒙也從未將主權交給清朝,基本的蒙滿關係是外蒙自願効忠大清國皇帝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