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晚清時的中國,沒有完全淪爲西方列強殖民地?

川軍六十六師馮天魁


西方列強離中國較遠

西方列強在物理距離上是離中國較遠的,那時候八國聯軍侵華都派上了被殖民國家的人。所以他們真的想要殖民整個中國,他們國內是需要調派大量兵力過來的。


利益不均的問題

西方的列強們都是各懷鬼胎,不能讓對手們多得一分一毫。俗話說,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因此西方列強還牽制了日俄的全面侵華。各方最終妥協讓清政府當傀儡政府。


人民的抵抗

我國的人民雖然當時還是一盤散沙,但是抵抗洋人入侵的還是不少。前面也說了,洋人在劃的兵力和武器物資本就不多,中國這麼多省這麼多人,而且有很多抵抗,洋人的完全殖民念頭是無法實現的。


綜合當時的局勢和綜合各方面原因,各個列強間的角力,既然無法完全殖民中國,那麼就把清政府完全淪為了他們的傀儡政權,從而進一步的賺取他們的利益。


淡看天上月


中國靠大,日本靠強,泰國靠巧

近代以降,亞洲許多國家都淪為了西方的殖民地,唯有三個國家避免了被殖民的命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泰國,關於這三個國家為什麼能夠避免被殖民,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中國靠大,日本靠強,泰國靠巧”。

那麼,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對近代中國有殖民野心的國家有很多,但是最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真正殖民中國。歷史上,中國曾經很多次亡國,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如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但是那只是民族之間的政權輪替,與近代西方國家想要對中國實行的殖民不一樣。自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就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先後與列強之間爆發過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等大規模衝突,雖然中國所遭受的損失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最終都沒有使中國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

廣大、均勢、奮鬥:


當然,首先就是因為中國足夠大,無論哪個列強都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吞併中國,西方列強多是通過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重要城市設立租界的方式來對中國的政府和社會施加影響,因為沒有足夠的實力,所以列強們都傾向於保留中國的中央政府,意圖實行以華制華,但是實際上即便是中國的中央政府,包括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沒有也不可能淪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次,西方列強乃至日本在中國形成的均勢也是導致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原因。英法美日等國之間,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沒有足夠的實力獨自佔領中國,因而在中國形成了均勢,每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另一個國家對中國的影響過大,這就很好的避免了中國被殖民的命運。

當然,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的奮鬥與努力也是避免中國完全淪為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如果單純夠大,而內部一盤散沙,像印度那樣,仍然不能避免被殖民的命運。正是因為有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後繼的愛國志士,在抵抗侵略和實現國家富強的道路上奮鬥不息,中國才有了後來的勝利。


青年史學家


科學的解釋要有一般性,不能搞特殊理論或者套兒中套兒邏輯!

我們在“無傭網”頭條號之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能解答這個“為什麼清政府沒有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問題。在考慮一個現象時,不能用事實來解答事實的“套兒中套兒邏輯”,而應該分析造成現象發生的侷限是什麼,這才是科學的解答!我們反對使用民族性、道德性、價值觀等這些根本無法事實證明的邏輯來分析現象,科學的標準就是一個理論要經得起事實的推敲,如若被事實推翻,就說明邏輯有問題。那些受使用民族性、價值觀來分析問題分析歷史的人,放在這裡對,但為何放在那裡又是錯的呢?這就相互矛盾了。也就是說,科學的解釋一定要有一般性!

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期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中國曆經四代人終於走向了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的征程當中,在此期間也失去了外蒙到朝鮮以北的大片領土。無傭網在週末時間帶大家回到十九世紀那個世界大勢當中,從科學的角度來重新解說那段民族歷史,同時釐清目前對於歷史上種種誤傳的解釋。就讓我們從19世紀展開吧!

1、英國霸權思維助日不落帝國成型

英國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現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溫暖區域擴展。"這是不是事實?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中期,英國人經過幾代人的積極進取先後取得全球海洋霸權以及陸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國最終成型。在一八五〇年,英國人在世界範圍內控制的主要地區有歐洲的地中海和波羅的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非、中東到南亞的戰略突角--印度、澳州大陸和新西蘭、北美大陸。英國人所有實控區內人口總和超過四億五仟八佰萬,佔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英倫三島的人口僅兩仟七佰伍拾萬。相比之下,當時中國人口約四億三仟萬。

英國海軍控制波羅的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國和俄國威脅英國,同時保持兩強在歐洲大陸處於均勢,維護自己對於北歐大陸的控制。在地中海到黑海一線,英國在保持地中海沿岸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大對手,防止結盟把威脅英國人南下和東進,而在黑海的存在就是防止俄國獲得黑海出海口,阻止俄國的快速崛起。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均勢戰略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直到英俄在中亞的爭奪戰中敗北而結束。

順著非洲大陸南下,南非是英國必須控制的戰略重地。南非連接著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埃及蘇伊士運河(TheSuezCanal)通航前很重要的海洋航運交通樞紐。在中英鴉片戰爭前後的風帆動力時代,商船和軍艦都需要停靠岸邊檢查和維修以保證船體安全,人員需要休息並補充飲水和食物,南非的地理位置極佳,多處位置適合建設港口,英國人必須控制這個向東遠望亞洲的"南非角"(英國人語)。

再來看美洲。英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和美洲大陸的東北部,地理位置上與歐洲大陸更近。由於英國整個國力的侷限,其對於歐洲大陸的控制只能採取均勢平衡,而對於美洲特別是無主之地的北美區的控制相對來說就採用實控了,但我們知道在十八世紀末美國通過聯合歐洲大陸的法國人打敗了英國人取得了獨立,但英國人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又聯合美國人打敗了法國人,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法國從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對英國本土形成夾擊之勢,防止法國坐大因此支持美國向西擴張。很多人不理解英國人為何在美國人向西擴張時全力支持態度,都認為英國人腦子短路而導致美國坐大,其實不然,在當時情況下,若英國再對美開戰,美法的東西夾擊會讓英國本土如坐針氈更快速的瓦解其全球霸權地位,所以英國人的精心計算下讓默許了美國向西擴張,美國人也很懂得英國人害怕什麼就承諾什麼,雙方一拍即合。

2、英國在遠東地區的均勢戰略

英國人對於全球霸權的經營中使用的均勢思維在遠東這片土地上再一次應驗。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俄國人一直想在黑海尋找出海口,把經濟貿易及人員往來向歐洲伸展來獲取利益。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還未統一,中西歐國家與俄國在歐洲大陸在英國人的運作下保持均勢,俄國人就把目光放在了黑海這片海域,但周圍的幾個大國都堅決反對,之後就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當然,霸主英國為了維持該地區的均勢而助力其它國家向俄國宣戰和戰爭協助,而其它國家也願意在英國的支持下反對俄國坐大威脅自己的生存。

俄國人的眼光開始全力放在遠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俄國、英國、日本以及後來德國、法國和美國成為攪動遠東地緣風雲的幾方勢力。先來說說"遠東"這個地緣概念。站在西歐地理上往東方看,把如今的土耳其稱為"近東",直譯為"近處的東方",把波斯灣周圍的一片地區稱為"中東",直譯為"不遠不近的東方",把東亞中日朝到東南亞這塊區域稱為"遠東",直譯為"遙遠的東方"。要注意,這三個詞並不是嚴格的地理詞彙,僅僅是口語,但無傭網為了表述方便,借用了這三個詞彙。

克里米亞戰爭是俄國為了獲取不凍港,但戰爭的失敗,導致俄國人把眼光投射到遠東的東北亞這塊土地,企圖通過獲得朝鮮和大清的東北三省獲得不凍港。在經過近四十年的等待後,由於鐵路的出現,俄國人終於有機會隨意的翻越烏拉爾山通過鐵路深度攪動東北亞這塊地方,如果鐵路修建成功,俄國至少可以擴張自己的東北亞的存在,影響英國的全球利益。

俄國人在十九世紀末開始修建西起莫斯科,西抵符拉迪沃斯託克的鐵路線,鐵路線幾乎橫跨整個亞歐大陸。以鐵路為紐帶,俄國的崛起似乎勢不可擋,英國人為了防止俄國對於其霸權的挑戰,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就一直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中國軍事力量,試圖讓中國更強大一些以抵擋俄國人獨吞中國威脅自己的全球霸權。為此,英國人在支持清政府洋務運動的同時,也在其控制下的印度試圖向北邊的青藏及中亞地區積極擴張以抵擋俄國人南下的壓力。

可以說按無傭網有關專家的說法,遠東這片區域,由於英國人鞭長莫及,消滅大清國後面臨運營成本高收益低的局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控制清政府來控制弱勢的大清國比消滅後讓俄國獨食要好--這就是霸主的全球"霸權思維"!"霸權思維"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實例,但是由於中國統一的時間太久,到了大清幾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夠想起來了,運用更是困難重重。

3、英國人支持"洋務運動"

在中英兩次鴉片戰爭中,獲利最大的不是英國而是俄國,英國本土距離大清國比較遙遠鞭長莫及,只好採用控制清政府來控制整個大清的辦法服務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們看到,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只割讓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島作為其殖民地,而不滅掉清政府佔領大清國。但是,英國人也注意到,大清國北面的俄國在步步蠶食中國領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20多年裡,獲利最大的並不是英國人,而是俄國人,俄國人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大片領土。

英國人經過一番利害計算後,認為必須要扶植大清國加強實力來協助自己抗衡俄國對自己的挑戰,英國人開始尋求幫助清政府發展鐵路大動脈和軍事工業,讓大清國幫自己分擔俄國從中亞到東亞一線南下的壓力。

4、英俄爭霸導致日本崛起

中國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按照英國人的計算率先發展鐵路,而是發展海軍,先後建立了北洋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但是由於李鴻章一代人並沒有全局思維,也並沒有發現鐵路出現的時代意義,這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英國人、俄國人和美國人對鐵路感觸最深。英國人發明的鐵路,首先威脅的就是英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在鐵路出現不久,美國人就通過鐵路把東西兩端的國土連成一片,整合資源全力發展經濟和海防力量,歐洲大陸也企圖大力發展鐵路來降低運輸成本推動貿易發展,壯大國力。俄國人則通過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獲取遠東的鐵礦和煤炭資源,發展工業壯實國力,這一切都被英國人視為威脅,當然大清國的命運也在此出現了重大轉折。

由於大清國的洋務運動沒有優先發展鐵路這項能夠一舉改變自身弱勢地位的正確舉措而優先發展海軍,導致大清國放任擁有巨量的煤炭而不用,同時也失去了整合國內經濟資源的戰略機遇期。但由於大清國領導層的眼光短淺,採取了消極的內海防禦戰略,等於直接讓出了朝鮮半島和連接日本與朝鮮半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對馬海峽。日本人看到英俄爭霸時機裡英國的全球霸權考量而採取與英國交好,希望藉助英國勢力來幫助自己擴張朝鮮半島到大清東三省的地盤,同時能夠幫助英國抵禦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因為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行動會導致日本人永遠龜縮在狹小的島嶼中。

其實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前就開始放眼世界,逐步考察大清國和西方列強各國的狀況,本想聯合大清國抵抗西方列強和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蠶食,但考察之後發現大清國的領導者們已經失去了從全局看問題的思維能力且大清國國勢日衰,日本遂考慮運用"遠交近攻"戰略聯合列強壯大自己的力量,蠶食大清在東亞的利益。日本從蠶食並控制了琉球群島開始了它作為大國攪動世界風雲的征程,利用中法戰爭之機削弱大清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支持大清國對抗法國與英國支持大清國對抗俄國是一個道理),日本對甲午海戰時間的把握就是在英俄在遠東的爭霸戰開始不久後實施的。日本人在二戰後總結歷史時說日本有三次以國運相賭的歷史,其中之一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了,當然賭贏了,大清國割讓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遼東島到朝鮮的整個利益。

日本人第二次以國運相賭的是"日俄戰爭"。由於俄國人在遠東的積極擴張,吞併了大清國東北全境和朝鮮,英國一直保持的遠東均勢平衡被打破,在英國霸權的運作下,除法國外的其它國家均支持日本對俄開戰,讓日俄在遠東保持均勢,以其從均勢中獲利自己的國家利益。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勝利,但馬上日俄均認識到日俄不能相互消耗否則英國為首的幾大列強會坐享其利而握手言和。日俄在東北展開了一系列和談,和談的目的就是雙方如何劃分各自在東北的利益問題。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遭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寫照。

大清滅亡後,又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日本人在縱觀全球局勢的思維考量下暫時停止了在東亞的軍事行動,暗地裡不斷進行滲透,直到一九三一年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時間裡發動事變控制整個東北三省驅趕俄國勢力,這一次又賭對了。但是,由於日本人的野心膨脹,悍然發動了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激起全中國人民的反抗,日本放棄了步步蠶食他國利益的傳統妄圖滅亡中國。結局大家早已知曉!

5、結論

今天,無傭網帶大家回首那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時,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只要也只有努力進取方可至強當至勝,除此之外,並無他途!


無傭網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列強為什麼要有殖民地?

殖民地相對於列強來說,主要是什麼情況呢?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全面落後的狀態,西方列強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控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

殖民地能給列強提供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商品傾銷市場,一個是廉價的資源。

對十九世紀前期的西方列強來說,主要缺乏的是廉價的資源,以此來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獲取高額利潤。而到了十九世紀晚期,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列強更需要的是市場,而不是資源。

也就是說,前半期是供應不足,需要從殖民地掠奪,後半期是生產相對過剩,有效需求不足,更需要開發新的市場。

所以,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列強對殖民地的需求情況是不同的。十九世紀上半期之前,列強對殖民地都是以低廉的成本進行控制,然後進行竭澤而漁的掠奪。而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大多數列強更需要能夠商品傾銷市場,而不是直接掠奪資源來進行生產。

當然,對於後發現代化的列強來說,他們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初級階段,還是傾向於能夠建立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例如德國和日本,意大利,他們都更希望得到更多殖民地。但這時候能夠瓜分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經被瓜分完了,沒給他們留下多少。所以,他們需要發動戰爭,從帝國主義前輩手中奪取殖民地。

中國被打開國門的時候,與非洲或者拉美那種殖民地完全不同。雖然中國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經濟上落後於西方列強,但是中國的政治並不能算是特別落後。中國有成熟而穩定的中央集權統治機器,有成熟發達的文官官僚體系,有自己的文化,而是以此為傲。

所以,對列強來說。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完全的殖民地,就意味著要投入極高的成本,甚至會超過他們能夠獲得的利益。這對志在獲取超額利潤的帝國主義列強來說,是一個不划算的買賣。

相反,只要他們能夠以武力威脅和敲詐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按照他們的意願來開放市場,並且維持基本的政治秩序,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列強雖然也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但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標,而不是徹底推翻清政府。甚至於在清政府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寧可幫助清政府繼續維護統治。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

所以,我們如果看看晚清歷次喪師失地的反侵略戰爭中列強投入的兵力,就會感到很屈辱,因為對方完全是用武器和軍隊之間的代差優勢非常大,所以他們投入的兵力往往很少,也可以獲得碾壓式的勝利。

而且,在中國國門被打開的時候,列強之間的均勢已經基本達成,誰也不願意冒險投入鉅額的成本來推翻清政府。只有臨近中國而且是後發現代化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和俄國對中國有領土訴求和征服慾望。但這是不符合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的,他們就會出面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甲午戰爭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在英法俄三個列強的壓力之下,已經通過戰爭佔領並且得到清政府同意佔領遼東半島的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晚清時代的中國雖然變成了半殖民地國家,卻沒有變成完全的殖民地,至少統治中國的並不是列強派駐的總督之類,而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政權。

這種情況在二十世紀初期被打破了。尤其是再一戰之後,列強實力受到嚴重損失,從而也失去了壓制日本的擴張衝動的能力,所以日本成為了晚清以來的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個試圖全面征服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


蕭武


從兩個方面來回答把,對內與對外。

一、就西方列強角度來說。

1、晚清時期,列強集體湧進中國,瓜分利益。其中就包括日、俄、英軍、美、法軍、奧匈帝國、意大利、德國。在當時都是屬於時間強國,相互牽制,就當時局勢,不允許中國成為哪一個國家的殖民地。

2、在列強當中,靠近中國領地的就只有日本與沙俄,其餘都在西歐,距離太遠。沙俄內部鬥爭不斷,屬於二流列強,而日本在當時僅僅只是英國扶植的代言人,都不足以使中國成為他們的殖民地。

3、列強侵略中國,除掉不能吞併中國的日本和沙俄,更多的是在於賺錢而不是圈地。他們更希望中國是一個原材料的採集地,加工地,銷售地,然後帶回去金錢而已。列強通過控制當時的晚清皇朝,比自己直接統治管理要簡單的多。

4、1914年,一戰爆發,列強忙於各自戰事,列強矛盾升級,為清政府贏取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5、印度的殖民化,使得列強投入了太多精力進行管理與鎮壓反抗。吸取了教訓

二、就中國本身角度來說

1、中國本身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地主階層。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與西方的資本經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於把中國變為殖民地沒有任何意義。

2、5000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在君主集權的封建朝代,人們更願意相信本地政府,使得清政府得到了延續

3、長期領先與世界文明形成的強烈自信心,激起了人們的反抗意識,其中就包括義和團起義、三元里抗英運動、抵制美貨運動等

4、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才輩出。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就說過“瓜分中國實屬下策”


笑嘗歷史百態


在世界近代史上東亞有三個國家在列強的侵略下盡力維持著國家的獨立——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日本、中國和泰國:日本是因為在實行明治維新後國力的提升以及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兩場對外戰爭的勝利所帶來的國際地位的提升,嚴格意義上當時的日本是唯一廢除了同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而實現完全獨立的亞洲國家;而中國和泰國則處於半殖民地狀態,但畢竟沒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那麼晚清時代的中國為什麼沒完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呢?

1900年中國遭遇了由日、俄、英、德、法、美、奧、意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的武裝侵略——這固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族危機空前的時代,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因為視中國為肥肉,意欲染指分羹的列強實在太多了反而使中國被完全佔領的概率大大下降——列強之間本就是利益的勾結,談不上任何交情可言,這意味著誰都不願意其他列強通過對中國領土的佔領而強大起來,因為這將威脅到自己的利益。美國作為列強中的後起之秀之前在中國並無多少利益可言,因此不希望中國徹底淪為其他列強的殖民地,而是作為一個門戶開放的市場,因為這樣對美國而言最有利。日、俄兩國則對中國東北地區包藏禍心,誰也不願對方在瓜分中國的過程中獲利過多。這一時期正是一戰前夕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時期,歐洲的英、法、德等國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很難坐到一起商討瓜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說列強之間的矛盾牽制是中國避免完全淪為殖民地命運的原因之一。

有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牽制這一外因,那麼中國內部有什麼原因使自己得以避免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命運嗎?當然有——要知道中國的國土面積幾乎相當於整個歐洲,這意味著中國具有天然廣闊的戰略縱深。當外敵入侵時中國人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戰略空間以換取時間,同敵人進行長期的持久抗戰。儘管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眾所周知的,可即使是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也沒完全屈服於列強的淫威:左宗棠抬棺出徵收復新疆;劉永福的黑旗軍先後參與中法戰爭和臺灣抗日;馮子材在鎮南關大破法軍;劉銘傳在基隆戰勝法國將領孤拔;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一行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以此宣告中國對南海的主權。正是中國廣闊的戰略縱深和中國人民自身的抵抗成為了中國避免完全淪為殖民地命運的內因。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晚清時的中國,清政府的統治力量逐步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多項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形勢下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呢?針對這個問題,有書君認為,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大原因。



一、內部原因


1、清政府發起自救運動


在19世紀60到90年代,面對外敵入侵的威脅,以恭親王奕欣、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首的洋務派人士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進行的一場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雖然此次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在客觀上,洋務運動確實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中國教育和國防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的國力。

另外,在洋務運動期間,晚清政府組建了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北洋水師,曾一度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一支海軍力量。之後,晚清政府繼續大力發展海軍,到了19世紀80年代末,清朝已經有了四支海軍:南洋水師、北洋水師、船政水師和廣東水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



2、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


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中國民間眾多有志之士紛紛發起救國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各種起義。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用大刀和肉體與聯軍抗爭,以英勇的戰鬥精神一次次地打擊西方侵略者,從而阻止列強進一步瓜分中國。這些民間救國運動,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事力量所鎮壓不了的。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讓西方列強意識到,雖然中國政府的抵抗力不是很高,但是民間的力量還是很強的,而且意識到中國還有強大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凝聚力,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


3、中國領土很大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清王朝的巔峰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1500萬平方公里,而歐洲面積只有1016多萬平方公里,但歐洲就有幾十個國家,而且每個國家的面積都很小。這些小國想完全佔領中國這遼闊的土地,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4、中國人口多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晚清時期,中國人口已達到四億人以上,佔當時世界人口的35%以上,而西方列強國土面積小,人口自然也少,比如,當時已納入世界大國之列的英國,人口也只有四千多萬。所以,在當時,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想獨吞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5、中國思想文化凝聚力強


然而,要成功守住自己的國家,單靠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還遠遠不夠,必須還得有統一的思想文化,因為當國家有著強大而統一的思想文化,人們的精神力量就會變得無比強大,才能頑強地抵抗外來的侵略。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時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造就了中國人無比的民族自豪感,每個中華兒女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而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國家被吞併。所以,即使西方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根本無法動搖中國人的意志。


二、外部原因


西方列強彼此間有著利益衝突,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各不相同,同時也被互相制衡著。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誰都不能容忍某一個國家獨吞這麼大的一塊肥肉,所以,他們只能各自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以美、日、德為主的新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也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導致他們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中國的侵略上。

綜上所述,西方列強根本就沒有能力,也不可能獨吞整個中國而使之完全變成某一個國家的殖民地,他們頂多也只能在中國領土上佔領一些地盤而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十幾年前我做歷史老師時,每次講“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時都十分痛苦,偏偏這還是近代史的第一課必須講的。

本質上說,“半封建半殖民地”本身就是偽概念,是不應該套用到中國歷史上來的。

中國不存在或者說,最起碼在秦漢之後的兩千多年是不存在封建社會的,封建社會的概念只適用於中世紀前後的歐洲,那是典型的分封制王國,可以說是封建社會。

但在中國,從秦朝推行郡縣制後,其實是傳統的皇權專制體系,和歐洲的封建制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不應該套用封建制這概念的。

殖民地概念也是如此。如果說美國殖民地或者拉美殖民地,殖民地嘛,移民墾殖,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至於什麼非洲、印度之類的所謂殖民地,就基本不怎麼符合要求了。說到近代中國,幾乎可以說完全不符合。

正因為如此,才會在殖民地前加個“半”字吧!然後,即便是半殖民地的概念,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因為別說一半,就是百分之一的殖民因素都不存在。

近代中國,以鴉片戰爭開埠通商為開始。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並不是鴉片銷售,而是逼迫中國開口通商,通商就是做生意,和殖民沒有關係。

也許有人說,不是有割香港、開租界嗎,算不算殖民地活動?當然不算,不管是割還是租,西方列強都沒有要殖民的想法,而僅僅是為了通商撈取好處提供方便罷了。

更何況,為西方人提供方便的彈丸之地,和中國偌大的疆土、海量的人口相比,其實是不值一提的,根本輪不到殖民中國,反可能會被中國化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殖民地半殖民地應用到中國歷史的解釋體系尤其是中學教科書的概念灌輸是一個極大的誤區,或者直白的說,根本就是錯誤。

據說,這是馬派歷史學強塞給中國的吧,以至於沿用了幾十年,也算是莫名其妙的奇葩一朵。

Ok,問題就解讀到這裡。要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真相,歡迎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坑爹史冊!

我是做歷史普及的,不用謝我,應該的,必須的啊!


坑爹史冊


大航海之前世界文明區有,歐洲基督文明區、西亞北非伊斯蘭文明區、南非洲原始文明區、南亞印度伊斯蘭混合文明區、東南亞佛教伊斯蘭混合文明區、東亞儒家文明區、大洋洲原始文明區、美洲印第安原始文明區。

大航海興起後,美洲印第安文明區因為長期孤立存在,無法抵禦歐洲人帶來的疾病,人口大量減少,再加上武器及戰爭方式落後首先被征服殖民。東南亞海島國家較小,作為東亞與歐洲的貿易轉運據點,也被歐洲國家征服殖民。大洋洲人煙稀少,也被殖民。

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雖有先進的火器,但在航海靠風的年代,投送物資及兵力相對困難,對亞歐大陸成熟文明區無法完全壓制,只能佔領小塊殖民地做貿易據點和兵站。倒是走陸路的沙俄佔領大片中亞北亞及北美阿拉斯加等人煙稀少的地區。

直到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歐洲率先從商業農業文明區進入工業文明區,其力量對其它文明區取得壓倒性優勢。自此,非洲因為沒有統一集權國家力量分散被瓜分,南亞印度也是各邦力量分散被英國殖民,東南亞國家較小被英法聯合瓜分殖民。

曾經強大無比的奧斯曼帝國,則因為民族眾多無法產生向心力,國家被英法俄瓦解殖民,只剩下土耳其本土依然堅守。

回到提問,那麼多的國家倒下,怎麼中國這塊大肥肉還沒倒下:

1、相比印第安,我們中國曆經災難、劫難無數,能適應各種複雜環境;我們經歷戰爭無數,不會輕易被打倒。

2、相比非洲,數千年來我們一直處於世界文明先進地區。

3、相比印度,我們雖然有分裂的時候,但我們總能統一。相比印度,我們中央集權能從容調配力量,抵禦他國進犯。

4、相比東南亞等國家,我們從黃土地走來,國家逐漸擴大。我們有平原也有高原,我們有沙漠也有草原,我們有山川也有河流。我們國家巨大無比,人口眾多。

5、相比奧斯曼,我們民族眾多,但主體民族一股獨大。相比奧斯曼,我們文明歷史悠久,民族向心力強。

說完我們沒有倒下的內因,再分析下當時的國際戰略環境

1、中國自太平天國運動之後,迎來同治中興,當時我們收復新疆,北逐沙俄,南驅法國,並建立了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可這一切在甲午戰爭後灰飛煙滅,八國聯軍來襲,環境急劇惡化:

2、但就在同時,德國1870年打敗法國,1871年德意志統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經濟實力大增,成為歐州經濟第一強國,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辭退俾斯曼大肆擴張海軍,向外投送力量,擴張殖民地。

3、德國大肆擴張,法國戰敗,歐洲大陸戰略失衡。英法聯盟遏制德國,歐洲頓時成為一個火藥桶。西歐諸強國開始收縮將力量集中到歐洲,同時英美返還庚子賠款助力清政府,捏合日清合作,在1904年擊退沙俄入侵。

可以說,得益於這一系列戰略平衡,再加上中國的身板,晚清才沒完全淪為他國殖民地。


茶亭浪子


晚晴雖然政府弱雞,但是,那畢竟是一個達到封建社會頂峰的政府。

看看那些被政府的殖民地當時是什麼狀態:

北美,印第安人,人口300~500萬,有語言和文字但是沒有大一統的王國,有點兒像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不過人家的語言文字還不是互通的。各個部落之間還相互攻伐。而且政治經濟都是處於極度落後狀態下。

南美,印加帝國,但是這個所謂的帝國其實也十分孱弱,沒有馬和適宜馴養的農業牲畜,使得這塊大地上的農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制約,也制約了他們變成更發達的文化,甚至於他們的王權都是有Bug的,殖民者綁架了王,因為這個王沒死,所以按照規定他們不能立新王,所以他們就變成了無組織狀態。這種王權的Bug在中國這種千年戰事不休的國家根本不是個問題,但這可以說明當時他們的政治軍事水平。

非洲就不用說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萬年以來,也沒有特別強勢的帝國出現。

中國則完全不一樣。

有嚴密的政治、經濟組織。政府仍然可以有效行使一部分職權,關鍵是中國也有航海,並不是對外界一無所知。不會像印第安人第一次看到馬有那種驚恐。

只是沒想到洋鬼子那麼厲害而已。

面對中國這種級別的文明,純粹的殖民是不現實也是不實際的。要想贏就最好是鯨吞蠶食或者像英國對印度那樣。英國成功了一半,其他帝國主義在中國沒有成功,不過這段歷史仍然給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