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首是什麼,人道之首是什麼?

青年122717311


《道德經》已經把這個問題回答的很清楚了。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難,看似一個很深奧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經歷的事情。我從三個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對天道和人道最精準的概括。聖人是誰?就是人格化的道。道無形無相無情無慾,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只專注於自身,通過自己的變化去影響周圍的事物。

第二:《道德經》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也是對天道和人道更實際的概括。道生養天地萬物而不自恃自彰。聖人心懷百姓,而不居功自傲。

第三: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聖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增不減。

總之,天道與人道是一種頓悟,不是字面那麼簡單的道理,而是背後的無時無刻不在的道。

我是自哲學創始人,感謝您點擊右上角關注我!





自哲學


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說一下本人的理解吧,未必正確,歡迎討論。

天道之首為“存”,人道之首為“生”。

一、天道之首為“存”。

天道兩個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麼?沒人說的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說法,天道,某種意義上就是客觀規律,世界運行的規律,有的人將之理解為最終真理。

天道之首,不過一個“存”字,用哲學上一句話說就是“存在既合理”,無關善惡,也無關正邪。善惡、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與天道無關。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內。故人道所行為何,無論你喜不喜歡,必符天道之規。

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說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無關善惡與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會因你善便存,也不會因你惡便滅。或許很多人看著覺得悲哀,但這就是天道。

至於善惡與道德,我在人道會說。在人道中善當得福報是符合天道規律的。但在此只論天道,天道無善惡,無正邪,唯存與不存。

於物質界,存在方有可能,於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處偏人道但處天道中)。

於客觀規律中,只有存在的規律才是規律,不存在的規律,只能是猜測、可能、或存。

天道並非一成不變,也同時亙古不變,自相矛盾。我不知道這句話大家能不能理解。

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以物理學上牛頓三大定律來講。當牛頓未發現三大定律之前,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著。不會因為牛頓發沒發現而存不存在。

因此亙古不變。

當相對論發現後,你會發現在有的情況下,牛頓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客觀規律並非一成不變,或許在這裡的客觀規律與那裡的客觀規律不一樣。

這就是天道並非一成不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規律都是有前提條件的,在具體的時間地點上是可能變化的。這兩句話,一偏宏觀,一偏微觀。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為“終極真理”,可解世間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見,永不可知,存於不變與變之間。

天道之首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變的一種可能,於人世沒有意義,知而不言,存而不論。“知變”亦為“存”的含義之一。當“變”為人所知之時,亦是“存”的一種形式。

二、人道之首為“生”。

人道處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為人道第一所求,其餘皆在生之後。

正邪、善惡、道德皆是人道概念,與天道無關。

故,若符天道之律,雖邪可存,雖惡可存。

然人道雖屬天道,卻不完全同於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惡之所以稱邪、惡,因其損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惡雖存,因其損他生,故被眾人厭惡而滅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惡雖存,不得長久;亦因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為賜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續命之恩大、解災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為聖。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從道,故稱道德。

善之行,賜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諸教皆有善得福報之言。

然,求善之心雖好,不得害己生。否則非善為惡。

若為善而遭難,使前例在眼,使世人無人為善,是為大惡。

故孔聖贊“子路得牛”,斥“子貢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貪,然以實例示人救人可獲利,故可使眾人救人賜生,是為大善。

後者初看似義,然後來者救人失金失“義”必佔其一,使人見國人受難不欲救,是為大惡。

人道之首為生。

己生、親生、鄰生、鄉生、國生、天下生。

不可因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難。有時,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賜他生更難。

因賜生福報最大,故,世間有為惡然賜他生眾者得善終之人,亦有為善害他生眾者得惡果之人。

人道善惡相糾纏,理還亂。善惡分大小,所報亦不同。

千言萬語,不過“活著”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著”。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麼“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關心窮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數是富人,因為富人害怕窮人“活不得”而讓自己“活不得”。至於窮困之人,讓自己獨立的“活著”、“活得好”便已不易,沒有精力關心別人。

能夠獨立讓自己“活著”、“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貢獻。讓自己“活的好”的同時,能夠偶爾幫助他人“活著”的人皆可稱之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賜生為人道第一善,當得福報,若不得,世之惡,必有變。

先侃這些吧,寫到後來,可能很多不知不覺寫的偏文言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dd廣林鬼


言歸正傳:

什麼是天道? 什麼是人道?

天道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人道則是社會政治問題;前者是玄學,後者是顯學;前者是老莊,後者是儒墨(見小編另一篇答題,什麼是玄學)。

天道討論的是哲學的本體論,即"世界是什麼"的問題。老子把它叫做"道",世間萬物都生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當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的先賢們隨後意識到了其不足,做了些許修正,此乃"玄學"是也。

那麼做了哪些修正呢? 聽我一一道來。

阮籍(竹林七賢之一)用《易傳》的思想,修正了老子的客觀唯心論。他關於道的解釋是這樣的: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能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通老論》)阮籍肯定了道法自然。自然(物質)是第一義的,道(規律)是第二義的。有了自然世界,然後才有精神的存在。

他還提出了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他說:天地合其德,日月順其光,自然一體,則萬物理其事。(《達莊論》)這種說法,援用儒家的詞句,用莊子變換了它的思想。

這就是所謂"天道",即哲學的本體論。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天道之首呢?

用《周易》經書的名字就可給出答案: 易,變易,簡易,不易。簡而言之,世界是變化的,有些又是不變的。因此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就是天道之首。四季的更替是變,而地球永遠圍繞太陽旋轉又不會變。此乃天道之首。天熱了開空調降溫,天冷了燒爐子取暖。手機內存不夠,網速不夠要升級;國3 汽油超標用國5,這也是天道。

什麼是人道?

相對天道而言,人道就容易理解多了。人道者,為人之道也,也就是社會的道德行為規範,如婦道,夫道,兒女之道,為官之道,等等。一言以蔽之,怎麼做人,就是人道。

問題又來了。什麼是人道之首呢?

按儒學的觀點,就是"孝",百善孝為先。中國古代要當官必須做到"行孝"和"廉潔",因此漢代官員的提拔制度有一項就是"舉孝廉"。而不孝,則不光不能為官,受到譴責,重則還要入刑。三國時魏甘露五年(260)詔:“夫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夫人有不孝,尚告治之。”晉律:“子不孝父母,子棄市。”不聽父母的教導,則以鬥訟罪處刑。南朝律令規定子弟不聽父母之訓,敬恭有虧,父母可殺之(《宋書·何承天傳》)。劉宋時,張江陵與妻吳氏咒罵母親黃氏,黃氏忿恨自殺,結果判張江陵梟首,吳氏棄市,免死補治。

由此,儒家的"親親"理論,孝文化在輿論,選拔人才制度以及法律上得到了保證,得以傳承至今,成為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閒看秋風999


我一介俗人,沒有什麼高深的哲學思想和佛道悟性,十多年的自我感悟,我認為:天道之首是“人心”;人道之首是“敬畏”,若說的不對,大師們指指點點吧。


何謂天道,天道即為規律,我們都要遵守的規律,人的道德就是天道,法律也是天道;道就是大道之可遵循的規律,天守道,即是遵守人類的生存規律,小到睡眠,大到生老病死,都是天道;那麼天道中的首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人心”;人心演變出不同種族的道德觀,不同的道德觀反應出對天道的不同理解,天道的最核心就是“人心”;人的悟性、人的修行都是“心”,一個心字,道出千萬道;


人道之首,就是“敬畏”,缺少敬畏就會道德淪喪;人的對天道的理解的基礎和前題就是:敬畏;沒有敬畏的人何談人天道呢?何談有道德呢?何談會守法和守德,何談德性兼備?一個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而後才會有感恩之心,憐憫之心,廉恥之心、上進之心……



天道之首就是人心,人道之首就是敬畏。


我是孫洪鶴,每天都給大家分享原創短視頻創業脫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創短視頻,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孫洪鶴


天道之首,就是一個“變化”,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變化的性質和特徵就叫規律,客觀規律和老子講的道應屬同義。因此,人只要掌握了萬事萬物客觀事物各自變化演進的規律,就等於把握住了它的性質,人們就可以掌握它,駕馭它為人類服務。

這種客觀規律只可認識和順其自然地使用,而不可以人為改變它背逆它,背逆了它就會讓人不好看。人們這種對規律的認知和理性駕馭就叫“德”,德之首應是順應和駕馭規律。關於這些老子在《道德經》中都有論述,比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德經的文字釋解很好查,受制天熱不細列述,友們有興趣可自查。當然上述也是個人理解。



手機用戶山丁子


天,是天然自然,享樂殊勝、身形殊勝之義;此道眾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為天。
  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計二十八層天。其中欲界六層,亦如人間,有男女飲食之慾;其第二層名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約橫面言),即山頂四角,各有八天,中為帝釋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層,則名他化自在天,卻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皆有禪定,已無男女飲食之慾,猶帶身形樓閣諸色;其中前三禪各三天,第四禪有九天。又、無色界有四層天,入四空定,已無形相,只存神識。
  天上各種享受,皆殊勝於人間;如食曰天廚妙味,共一器食,隨福差別;衣曰天衣無縫,不似人間,千縫百補。至於壽命,亦長人間甚多:如第一層四王天,壽五百歲,卻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向上一層,按此間倍倍增加;如第二層忉利天,壽一千歲,卻以人間百年為一日計;乃至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而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計。如是遞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則壽八萬大劫。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緣,方得如此殊勝果報。


  約‘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壽將盡時,自然頭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現時,知必當死,愁憂恐怖,苦等地獄。又、色界天有三災,初為火災,劫火興時,初禪以下,盡化灰燼;二為水災,劫水起時,二禪以下,皆遭淹沒;三為風災,大風所吹,三禪以下,乃至微塵,皆無餘在。嗚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況寄居眾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禪天人,雖具深禪定,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餘皆有苦。又、無色界四天,雖無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瘡(空無邊處天)、如癰(識無邊處天)、如病(無所有處天)、如箭入體(非非想處天)等微細苦;且壽命盡時,定力遂失,知當死墮,譬如高山忽墜深澗,生大恐怖。

而人道在於中國哲學範疇。字面的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由於人們對天的解釋不同,所以對天道的理解也不相同。天道常與人道對稱,人道一般指人類行為的規範或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干預。如子產認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荀子主張“ 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類應“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歷代的解釋或有出入,但大體不出以上幾種基本觀點。


東哥133938125


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儒釋道文化為主流的傳統文化,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文明的幾千年,其中提到天道規律的恐怕要數道家文化提到的最多,《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尤其如此。

如果要說天道之首的話,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道無情,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是至公至平的,不講情分的,恆常幫助的是良善的人。

向天道無限接近的過程就叫積德,所謂積德也就是以善心善念來應對所有事情,那麼也就是說人心的每一個善念就為人道之首。

《黃帝陰符經》中說: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道與天道也會相互融通,“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黃老之學都會啟發給人們,人世間的法則小規律,從屬於天道法則天道規律,總法則總規律老子稱為道。

都有兩種表現形式,“無”和“有”,兩者相互依存彼此成就,至善為根本。離開了合於天性的人性,也就是離開了至善至純至真的天性,一切行為的“有”,很容易步入歧途,出現偏差。

愛至無為才是真愛。所以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老子把慈悲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且“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慈悲是須臾不敢離開的,一旦離開了慈悲的底色,善也會步入歧途。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一念一世界,發心的緣起即是人道之首。




漢字在人間


天道之首是什麼?人道之首是什麼?我們還可以加一個地道之首是什麼?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謂之三才。天地人各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各有各的特點,所以他們各自的首要之處也不一樣。天道最大,但它的存在形式卻是無。無形無質無邊無際無內無外無始無終。按照它自身特有的運行規律在運行。這個規律就是道。因為天道的特點是無,所以也就沒什麼特別的獨自的意識,一切以道的運行規律為前提,一切行為都順應道的規律。所以天道之首是順其自然。地是有形有質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存在。地只是死物,它是被動的,但任何能量作用與地上都會有一個反作用力。這就是地的特性,這種特性的表現形式就是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過整個大地是以天道的能量為基礎的,所以它只能順應天道的規律,效法天道的運行。所以地之首是效法天道。人是動物,是集合了天的無形能量與地的有形質量為一體的又一種存在形式。從存在形式上明顯優於天地,是可以自主活動的物體。但人的缺陷是小,根本無法與天地一較長短。所以人們總是把吸收做為首要任務。去吃去喝,去爭去搶,去索取,去佔有,貪得無厭。但人的眼界太淺,看得太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根本看不到大的格局。我們人生活在地上,應該順應大地的特性。大地上有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能源。然而人們往往忽略了大地的特性,無視大地欲取之先予之的行為規律。只是一味地索取,卻是越急越得不到。我們人道之首應該是看重因果,關注付出,春種秋收,自然天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夢113300796


天道之首,我想多數人都會想到“天道酬勤”這句話。但是,如果仔細想一下,會發現,既然“天道”可以酬“勤”,那就說明,”天道”要高於“勤”。那麼,“天道之首”又是什麼呢?

我想,如果從大的方面考慮,“天道之首”應該是“民意”,古人也都把順從“民意”比作順從”天意“。因此,”天意之首”就是”民意”。

另一方面,如果把人體比作宇宙的話,頭為天,腳為底,那就好解釋了。“天道之首”無疑就是“智”。因為身體四肢,都要受大腦也就是“智”的支配,因此“智”是另一個意義上的“天意之首”。

因此,多數時候,我們是要遵從這“天道之首”的。反之,如果“天道之首”不仁,大的方面就是”天災人禍”,小的方面就是“自殘,自殺”。因此,上要順應”民意”,下要遵從”天意“。如此,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百善孝為先”無需多說,”人道之首”是為“孝”。“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都說明”禽畜”尚切如此,何況“人”呼。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我想不管是“天道之首”,還是“人道之首”,我們都要懷有敬畏之心對之,“誠信做人,踏實做事,孝敬父母,忠於國家”。如此方可福壽綿長,子孫萬代。

謝謝


我不像壞小孩


由於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漫長過程,是一步一步的有層次的發展到今天的。還有許多的自然規律我們正在發現,正在認識和運用著。有些我們現在認為是正確的東西,今後可能被推翻。就象地心學說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等。這就是認識論或老叫發展觀。有這個作基礎,我們來說天道和人道這兩個問題。這不是中國人問題,而是全人類應該面對的問題。

天道,就是天理,是自然規律。他永遠存在著。我們人類只是在一步步的發現總結著運用著,這就是科學,是唯物論的東西。但他常唯心論者利用,唯心論者的領袖們利用當時科學發現的自然規律說事,以證明他的正確後,讓普通人信服聽令,以達到統冶的目的。如神學.法學、儒家思想,民主學說,共產主義學說等。他們都有認識的局現性.不完整性,各說各有理,才有了奪權鬥爭和戰爭。

人道才是唯心論的。什麼孝道、王法、三剛五常、禮拜尊長、文明民主等,都是統治者想的制定的統治人的手段。就拿大家敏感的孝來說,孝也是要有一定物質基礎後才講的,是有能力人首先須遵守的。統治者若不能領導人行孝,給子民以行孝的物質基礎,你就當成這個領導了。

我還沒回答天道和人道第一的問題。我認為天道是唯物的,是自然規。因此我說天道無大小誰第一之說。人道第一的問題,我認是要適應或順應自然發展規律是第一了。如孝,最好的孝就是孝順了。

好。我的認識就說這些。有和他人矛盾的地方,咱們可以討論,我歡迎批評,歡迎互相學習提高認識。我是任憑無忌,是個順和人。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