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在1979年的陝西咸陽市淳化縣,發生了一件驚動考古界的大事情。一個叫做徐文芳的農民,就在自己家中修建窯洞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三件青銅器。因為三秦之地,遍地是寶,當地人的文物意識也比較強,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

後來考古工作者就在原址找到了一個墓葬,可惜年代久遠,早期就被盜過,只有11件陪葬品,其中就包括這三件青銅器。在這三件青銅器之中,讓人眼前一亮,久久難以忘懷的就是一尊三足圓鼎。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要知道,在文物之中,青銅器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恢弘的氣勢而受到重視。青銅器之中,又以鼎最為重要。在古代,鼎本來是用來儲存和烹煮食物的器皿,後來變成禮器。它代表著等級制度,不同的人,能夠使用的青銅鼎的數量、大小以及紋飾都有限制。

這尊大鼎,能讓見多識廣的文博專家眼前一亮的原因有好幾個。

第一是它體型龐大,自然比不上最大的後母戊鼎,也比不上鑄客銅鼎。但是,它高為122釐米,口徑為83釐米,重為226千克。從青銅鼎的風格以及墓葬中其它隨葬品的記錄來看,它是西周時期的。那麼,專家將國內外已知大鼎排了個序,認定它是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圓鼎。關於這個記錄,我們等下還要提到的。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第二是因為這個鼎有個明顯不同的地方,從圖片可以看出,它的腹部外壁之上,有三個半圓形大耳,顯得氣勢如虹。只不過,這種佈局,無論是商朝還是周朝的銅鼎之中,都沒有發現過。這三個大耳的用途,讓專家曾經爭論得面紅耳赤。

但是無論是認為它是使用價值,還是美觀裝飾,都無法說服對方。我們只能以耳鋬為它們命名。這三個耳鋬是用獸面裝飾,耳內有比較複雜的夔龍紋,顯得做工精巧細緻,用心獨到。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第三是這尊鼎實在是太精緻細膩了。它的表面佈滿了大量的夔龍紋,在它的雙耳外側,就有一對夔龍躍躍欲試,彷彿在競食一般。在口的下沿,分佈著六條夔龍紋,它們僅有一足,顯然是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配套的。更令人叫絕的是,這六對夔龍紋,兩兩相對,既拱衛了一個牛頭造型的高浮雕,又組成了三張饕餮面。

牛頭是祭祀的重要牲畜,饕餮又是代表貪吃無厭的神話動物。兩者都是青銅器中常見的花紋與題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對於這樣的重寶,專家們第一件事就是細細尋找它上面的銘文。一方面是為了給國寶定名,另一方面銘文往往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和主人的身份以及青銅鼎的來歷。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麼大的鼎,做工如此精緻,竟然沒有銘文。

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最後文博工作者只好根據它出土的地名,將其命名為淳化大鼎。

本來淳化大鼎保留著我們上文提到的西周最大最重圓鼎的記錄。然而,在2006年,流失在海外的商子龍鼎被購買回國。這尊鼎雖然命名為“商子龍鼎”,但不少人認為是商末周初的,甚至認為是西周初年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它自從上世紀20年代出土後就輾轉流落到日本,一直藏在私人收藏者手中,所以對它的數據,文博界也並不是太瞭解。

此文物出土後保持27年記錄,如果少刷8斤泥土,這個記錄還將存在

但在2006年時,它竟然奇蹟般出現在香港市場,主人是一位中國人。專家們經過多次真誠的談判,終於以較低的價格將它買回。之所以說這麼多商子龍鼎,是因為它歸國後,各種數據都得到權威的公佈,它的重量恰好為230千克,比本文主角淳化大鼎重了4千克。在失去一項記錄的同時,有專家詼諧表示,當年它出土時,少刷掉8斤泥土,就可以繼續“霸佔”這個記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