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爺爺賈玉波是新中國第一代文物修復專家,爸爸、伯伯、叔叔都是各大博物館的青銅器修復專家,堂姐在修復紡織品,表哥在修復古書畫……賈樹就出身於這樣一個傳承了三代人的文物修復之家。作為第三代人中唯一從事青銅器修復的,賈樹已經在國家博物館修了7年,但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初學者。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賈樹的工作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靠近北京南四環,和位於天安門廣場、終年人來人往的國家博物館不同,這裡很安靜。如果想買一瓶可樂,去最近的小賣部來回需要40分鐘;直到去年,附近才開了一家商店,但在一站公交之外。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賈樹

2010年,23歲的賈樹大學畢業,進入中心器物修復室工作,“剛來的時候,全是老師傅,年輕人算上我一共倆,還都是男的”,從此和他打交道的都是“國之重器”。

在賈樹的記憶中,父親每年都會買博物館年票,從小帶著他把北京的博物館逛了個遍。生在“文物修復之家”,父親對他多少有些“繼承家業”的期待。但賈樹上學時候的愛好是攝影,後來大學唸了新聞專業,夢想是當一名記者。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從大一開始,四年中,賈樹去了很多家媒體實習,發表了不少稿子和照片,“特別有自豪感”。本科畢業後,原本計劃出國留學,然而,這一年,國家博物館公開招聘青銅器修復師,而上一次招聘還是十幾年前。思前想後,賈樹還是走上了父輩的路。2010年,修復室來了兩個年輕人,迎接他們的是6位五六十歲的老師傅。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儘管家學淵源,但畢竟從未系統學習,初來乍到的賈樹,先當了3個月的“旁觀者”。“老師傅幹活兒,我連搭把手都不敢,頂多幫忙遞個工具。接觸的東西全是國寶級文物,萬一碰壞了,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師傅教年輕人,不用特地上課,在日常工作中就會隨時傳授幾十年的經驗。比如,拿文物必須用雙手;有兩個“耳朵”的器物不能提“耳朵”,要抱“肚子”;把文物遞給另一個人時,必須說出聲“我鬆手了”,對方必須回答“好”,然後才能鬆手;別人工作臺上的東西,可以看,絕對不能碰……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學了3個月,賈樹心裡終於有些底了,參與的第一項任務是複製後母戊鼎。這件出土於安陽殷墟的國寶,重達830多公斤,又高又大,室內放不下,複製工作就在保護中心的後院進行。那一年,賈樹穿著白背心,曬著“日光浴”,給後母戊鼎複製品做舊。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賈樹介紹,青銅器的做舊堪稱“肉眼3D打印”——原件哪裡有鏽,複製品就要在同樣位置做一模一樣的,一件後母戊鼎,光做舊就花了半年。做舊的方法是用小牙刷粘上礦物色和蟲膠漆片的混合物,一點一點地彈到青銅器上,這樣做出來的鏽是顆粒狀,十分自然。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這種做舊方法是爺爺的上一代人在刷牙時得到啟發發明的——發現衣服上粘的沫子的顆粒形狀特別像青銅器的鏽。”賈樹說,“時代變了,手藝還在延續。不過現在修復還要結合科技檢測,修復人員還得會電腦製圖、科學記錄、製作檔案……”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做完後母戊鼎的複製,賈樹修復的第一件真正的文物,是一個商周時期的青銅花觚。這件花觚被前人修過,但只是草率地打了個“補丁”,時間一久,補上去的銅片就和原物有了色差。賈樹要把舊“補丁”拆下來,重新補上一塊銅片並做舊。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要根據損壞情況制定相應修復方案,沒有標準,只有原則。有的裂縫可以用膠水補,有的缺損就要用錫和銅焊接。補上的東西都能拆,不給文物本體造成破壞。”賈樹說,“文物修復不是流水線式的,一件文物交到我手裡,就由我負責到底。如果我真的修不好,我會直說,絕對不能把文物當試驗品。”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賈樹的工作臺上,擺滿了銼刀、鋸子、刀片、榔頭……乍一看像一個修車鋪。他笑著說:“這行沒有專業工具,好用就行。我按照老師傅的吩咐去買過牙科工具,幾乎所有修牙的都能用在修青銅器上。有的牙科工具特別細,能伸到牙縫裡,用來摳青銅器的鏽特別合適。”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爺爺賈玉波是那個年代的有心人,在琉璃廠的古玩店工作時,修復青銅器無數,但修好一件就會被老闆賣掉一件,於是他把珍貴的青銅器拍照留存。賈樹“繼承”了爺爺的習慣,也喜歡記錄——經手的青銅器哪裡有銘文、哪裡壞了、每天修了什麼……工作以來,賈樹修了100件左右,連文帶圖,記了滿滿3個大本子。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會修一輩子青銅器嗎?賈樹想了想說:“年紀大了可能會幹不動,但應該一輩子都會和文物打交道吧。”現在,修復室連賈樹在內有6個年輕人,再過兩三年,老師傅們將全部退休,青銅器修復的事業將交到這群年輕人手中。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修了7年青銅器,賈樹也從大男孩變成了一個3歲孩子的父親。女兒還不懂父親每天在幹什麼,但知道,父親手裡的東西都是“寶貝”。女兒不到1歲時,賈樹就帶著她去看國家博物館陳列的後母戊鼎——家族幾代人都為它付出過心血。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生在一個“賈”家,三代修得都是“真”文物

△賈文忠先生工作舊照

這個場景在賈家一直重複著,小時候的賈樹或賈文忠,也曾這般懵懂地打量父輩手裡的“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