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太搶戲,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學習是誰的事

導語:聯繫在一起的家長,掌握了更多話語權;先進的通訊技術,也打破了家校之間信息不平衡的狀態。家長們不再是唯唯諾諾的被動一方,而是在家長群裡主動行使起了監督功能。另一邊,教師也希望在家長群中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傳遞信息的便捷,也在潛移默化中鼓勵他們為家長佈置更多任務,提出更高要求。

家長群太搶戲,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學習是誰的事

特約作者 | 李勤餘

近日,家長群再成輿論熱點。2019年1月,一廣西教師得知家長在殯儀館工作後孤立其孩子,公開在家長群裡辱罵威脅家長。最近又有媒體爆出,四川一教師在家長微信群佈置元旦作業時,遭學生家長質疑,於是雙方群內互嗆。結果家長被班主任移出微信群,孩子被班主任勸退,隨後當地教育局介入,表示要依法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

上述事件在互聯網世界引起爭議,不足為奇,但公眾談的是家長群,實質上關心的卻是家校溝通問題。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家校溝通”?“家校溝通”的作用又是什麼?也許,從討論的原點開始,公眾已經跑偏了。

家長群的缺陷很“致命”

面對“家長群”,很多人的觀點很常規:先指出家長群方便了家校溝通,接著點明它存在的弊端,最後結尾——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發揮家長群的作用。

但我們都明白,這種觀點只是正確的廢話。議論完畢之後,下一波家長群的熱點就在路上。事實上,要談論家長群,首先就該明確一點:家長群有先天缺陷,且這個缺陷幾乎無藥可救。

拿開頭提到的家長老師互嗆的新聞來說,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學生家長在群裡發言:“現在的六年級課程,叫家長監督按質完成,行嗎?家長如果行的話,就不用費神費力把孩子送進學校了,在家自學還能省下一大筆費用呢。”

當事老師說道:“只是監督,喊你批改了嗎?只是監督,監督何意?我斷定你不能理解。”老師在後面添加了微笑表情。

家長覺得老師在嘲笑他沒有文化,就在群裡互嗆了幾句。

老師認為自己很委屈,在言語中嘆息“哎,可惜我不是群主。”

家長理解為“如果徐老師是群主,就把會我踢出群去”,於是便說“這樣素質的老師教個錘子的學生”。隨後矛盾不斷升級,家長被踢出群,孩子被勸退。

雙方的交流一開始就有問題。家長最開始的發言中似乎透露著對老師的不滿,但這種不滿的程度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老師的回答以及其添加的表情,到底是對家長的正常回應還是諷刺?不一樣的讀者可以作出不一樣的解讀。但在當事人眼裡,顯然看到的都是對方的不友善。

這正是家長群無法克服的缺陷——沒有眼神交流,沒有肢體語言,通訊設備傳遞信息太冰冷,很難讓雙方有充分的交流。這個結論雖然遺憾,但應該被正視。畢竟,沒有一對戀人可以僅靠網聊來升溫愛情,沒有一個家庭可以僅靠家庭群維繫親情。

家長群太搶戲,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學習是誰的事

因此,我們不應該對家長群給予太多的期望——它就是一個學校下達的通知、要求和各種任務的信息工具。實踐也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家校溝通和家長群之間的等號,應該被去掉了。

家長群需要的是什麼“規矩”?

這幾年,家長群能夠佔據輿論場中的C位,各類奇葩故事功不可沒。比如家長開豪車送學生上學被踢群,家長質問老師“晚上12點你睡覺了,我的孩子還在寫作業”……

家長群太搶戲,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學習是誰的事

這雖不是家長群的常態,但家長群裡種種戲精、廣告、拍馬行為依然讓家長頭痛。輿論的不滿,也被官方重視。近日,有地方教委發佈《關於加強中小學APP、互聯網群組、公眾賬號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中小學群不得發佈學生成績、排名;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曬娃,不刷屏問候、點贊,不得發紅包。

這則通知不可謂不細緻,也及時回應了公眾的關切。但白紙黑字上的規矩,也很難讓家長群歸於平靜。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權利意識大幅提升,過去家長會把教師的指導當作金科玉律,教師也會對家長的詢問保持尊重,但隨著家長群的出現,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

聯繫在一起的家長,掌握了更多話語權;先進的通訊技術,也打破了家校之間信息不平衡的狀態。家長們不再是唯唯諾諾的被動一方,而是在家長群裡主動行使起了監督功能。

另一邊,教師也希望在家長群中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傳遞信息的便捷,也在潛移默化中鼓勵他們為家長佈置更多任務,提出更高要求。結果,雙方很可能在群內相互抗衡,而不是溝通。

可以說,只要家校雙方的心態還沒有轉變,再多再細的“規矩”也很難發揮作用。

家校太搶戲,誰說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家長群?

身為一名曾經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家長群的風波也讓本人頗為感嘆。

要知道,數年之前,本人還在任教之時,家長群還沒有誕生,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依然通暢。以我之見,在學生備忘錄上手寫下想要傳達給家長的信息、親自上門拜訪學生家長、哪怕是一通簡單的電話,都要比冷冰冰的文字有效果。面對面、開誠佈公的談話溝通更好。

說到溝通,家長會似乎已經成了被互聯網世界遺忘的名詞。其實,家長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能夠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親耳聆聽教師對本班級學習情況的報告,才能得到感性的認識。

家長群太搶戲,以至於我們都忘了學習是誰的事

會後和班主任的私下交流,既維護了學生的隱私,又能保證真誠相待的氛圍。總之,論家校溝通,家長群實在太搶戲,佔據了它不該佔據的位置。

再說回來,家校溝通真有那麼重要?學習,說到底還是孩子自己的事。將提高成績的希望寄託在外部的監督上,本就不切實際。無論是老師對家長的提醒,還是家長對老師的監督,都很難改變孩子的命運。

以我數年的教學經驗來看,能夠取得優秀成績的孩子未必是天資聰穎、天賦異稟,但一定是自律、自強的。凡事要靠提醒、督促乃至批評的孩子,終究會在學習中缺乏動力。

在教育事業的舞臺上,家長群就不該成為主角。讓家長群迴歸本位,正常地傳遞信息,足矣。至於家校溝通,我們不妨想點別的好辦法。

美國一些幼兒園和小學的班級裡都設有家長聯絡員。他的任務就是,老師有通知需要傳達的時候,給所有家長髮送郵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將老師和家長的交流嚴格限制在校園內。這樣一來,老師不會在休閒時間內被打攪,家長也不會因為老師回應與否而感到擔憂。

當然,上述措施未必適應中國國情。畢竟,要嚴格禁止中國家長和老師用軟件聯繫,也不可能。倒不如,由老師或學生開設微信公眾號,定時推送校內信息。家長若有疑問,則可以在後臺留言。這樣一來,家校之間有屏障,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隔閡。

教育部門也不妨開設一些官方平臺,為各學校與家長間的溝通多開通一些渠道。要知道,如今不少學校都設有主頁,但除了交代學校的基本信息外幾乎別無它用。與其讓老師和家長們在微信群裡唇槍舌劍,不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令其作用最大化。

說一千道一萬,解決家校溝通的關鍵還在重建教師與家長間的信任。雙方互相體諒,才能為教育好孩子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只要能夠轉變心態,無論交流的載體為何,令人糟心的“鬧劇”都不會一再上演了。否則,即使徹底取締了家長群也無濟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