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薛福成乃洋務運動健將,揭開薛福成“應詔陳言”之謎

原創:薛福成乃洋務運動健將,揭開薛福成“應詔陳言”之謎

薛福成(網絡片)

據《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記載:1875年5月17日(光緒元年四月十三日),山東巡撫丁寶楨上薛福成“應詔陳言”,諭發各衙門議奏。陳言在全國各地力求變革的進步人士中引起了很大震動,爭相傳抄,成為一時議論的熱點。而時為五品虛職、名不見經傳的薛福成一夜知名,他也由此駛入施展抱負、大展宏圖的人生快車道。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江蘇無錫賓雁里人,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一生撰述甚豐,是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

1874年,對清廷來講,是個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疊加之年。同年5月日軍侵臺事件發生,在清廷朝野引起極大震動。11月5日(九月二十七日),總理衙門深感創鉅痛深,“臥榻之側”豈能鬧“倭患”,要防備和制約日本這個“肘腋之患”,認為必須講求武備、亟圖振作,並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6條具體意見。當天,諭旨回覆,著將總理衙門原折單抄錄發下“詳細籌議”,並要求“廣益集思,務臻有濟,不得以空言塞責”,接著就以密件形式發往沿江沿海督撫研討,並限期一個月內復奏,這就是中國近代海軍創建過程中著名的第一次海防大籌議。

正當朝野上下第一次海防大籌議熱議之時,機遇總會留給有準備之人,是金子總不會被泥土埋沒,急於尋找機會的薛福成迎來了人生命運的轉機。做了七年曾國藩幕僚的薛福成,因有“ 勞績”、“軍功”,又得到曾國藩大力保薦,由一介書生晉升為五品候補同知(候補知州,不是實職)。然而1872年3月,曾國藩去世,幕僚們各奔東西,薛福成因資歷尚淺,也沒有顯示過人的才學,加之又沒有靠山,未被朝廷錄用。薛福成只能將一腔抱負暫且收起,不得意到了蘇州,但仍然關注社會。但按照清代官制,像他這樣沒有實職的五品微員,是沒有向朝廷上書言事資格的,薛福成在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1874年底,同治帝病故,四歲的光緒帝登基。按照官場的規定,薛福成在次年春天從蘇州前往北京晉謁新皇帝,路過山東濟南,便去看望在山東巡撫丁寶楨處當幕僚的弟弟薛福保。在這,薛福成從邸鈔上讀到了一份諭旨,就是前文提到的著將總理衙門原折單抄錄發下“詳細籌議”,引起他的注意。

薛福成大為振奮,遂應詔陳言,揮筆疾書,將自己為補救時弊、變通舊法的對策,概括成“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議十條”,然後將洋灑灑的萬言書請丁寶楨轉呈。薛福成提出的“治平六策”,簡言之就是培養人才,整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修浚運河、訓練精壯步兵和拔擢輪船將才、倡廉崇儉理財節流。這六策主要是整頓內政。“海防密議十條”講的是洋務,是效法西方的“自強之道”,歸納起來,主要有五方面的內容,即改善外交工作、培養新式人才、重視科學技術、加強海軍力量、發展商業、礦業。薛福成的陳言疏,字字意新而確,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當時圖新自強、抵禦外晦的真知灼言,切中時弊,在朝廷影響極大,兩宮太后面諭軍機大臣將陳言疏發給各衙門商議。

原創:薛福成乃洋務運動健將,揭開薛福成“應詔陳言”之謎

薛福成著作(網絡片)

薛福成也由此一疏知名,聲名鵲起,洋務派領袖、直隸總督李鴻章立即延請他加入幕府,薛福成從此成為李鴻章的智囊人物,在長達十年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幕僚中,薛福成終於走上了建功立業的舞臺前沿,並在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