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迎賓樓菜館往事

民國11年(1922)春天,無錫曾任清王朝駐英、法、意、比四國大使薛福成的兒子薛南溟故世出殯,其出喪儀仗規模之大,稱得上史無前例。儀仗前由兩個高達一層樓高的紙紮的開路神開道,薛府的所有官銜牌全部掮出,金鑼齊鳴,儀仗中祭亭、容亭豪華基板,與薛家有往來的親友所送的輓聯、綢幛、奠字旗,每一件都由身穿簇新白長衫的傭僕高擎行走在行列中,出殯隊伍長達一公里。這個聲勢顯赫的出殯隊伍,從前西溪薛府出發,在當年無錫城內既熱鬧又狹窄的街道上巡行一週。無錫城內居民紛紛擁上街頭,駐足觀看這一少見的“大出棺材”。

當這支龐大的出殯隊伍行至大市橋不遠處,崇安寺寺後門西側寺巷口一家名叫“恆興園”的麵店突發火災,因交通阻塞,加上消防設施落後,這家由鮑曙初開設的麵館,便燒成一片白地。

恆興園在房屋燒燬後,無意繼續經營,即將地皮還給土地主人潘毓怡(抗戰期間潘曾出任汪偽政府的無錫縣教育局長,是一個文化漢奸)。不久該地塊便由無錫菜館業內頗有名氣,曾在北大街壇頭弄內開設“杏花邨”菜館的尤錦山相中,認為地處崇安寺寺巷口的地段,開設菜館很有發展前景。於是他便向顧子彥、顧忠琛二人集資,開設“迎賓樓”菜館。經營之初,在廢墟上只是新搭建普通平房慘淡營業。尤錦山沒有文化,只是負責大廚。而顧忠琛是國民黨元老,和吳稚暉同為同盟會會員(顧抗戰時投敵,出任汪偽政府的監察院長),他只是出資不過問店務。迎賓樓所有業務全部由顧子彥掌管。顧子彥非常精明能幹,在他的操作下,加上地段適中,招來大批賓客,為了擴大經營,顧子彥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將老店房落地翻造,改建成中西合璧,在當年無錫堪稱豪華的一流菜館,樓下是寬敞的宴會廳。廳的四周有間隔的包廂。當年無錫所謂名流豪門舉辦新式結婚典禮,都紛紛在迎賓樓舉行。樓上前、後都有被稱為“雅座”的多間包廂。並請來了原在上海先施公司東亞酒家的無錫籍名廚師劉俊英到迎賓樓掌廚。劉俊英見慣大場面,非但熟諳無錫的“錫幫菜”,還擅長豪華的“京都”菜,清淡、鮮美的“粵”菜,還掌握一定的“西菜”技藝,於是蟹粉魚翅、雞粥鮑魚、蝦籽海參、雞茸蛋、鳳尾鴿蛋、金玉滿堂等名菜紛紛上市。西點中吃的蝦仁吐司等新型點心,也出現在餐桌上。

無錫迎賓樓菜館往事

因此抗戰前的迎賓樓,可稱得上天天食客滿座,店門前包車排成一列,那時候的迎賓樓在菜館業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無錫淪陷,日寇縱火焚燒無錫城時,迎賓樓因地處寺巷口,逃過一劫。1938年下半年迎賓樓迅速恢復營業,由於當時社會商業畸形發展,迎賓樓業務沒有受到影響。這時顧忠琛投敵,尤錦山也因年紀大了,由他兒子尤湘堂繼任。迎賓樓的經理是鮑士遊。顧忠琛的兒子是一個蹺腳,所以一直擔任賬房。這時又有吳耀明、張子敏、倪賡榮等人股,這些股東是不過問迎賓樓業務的,迎賓樓事務大小概由顧子彥掌管。

無錫迎賓樓菜館往事

尤湘堂繼承父親尤錦山在迎賓樓任職後,他年紀還輕,又是一個京劇迷,每天下午必到設在東大街的膳業公會的票房內吊嗓子,比較保守的顧子彥對他頗有微辭。1942年的一天下午,尤湘堂在票房內活動後回到迎賓樓,也許是沒有過足戲癮,就手一根木棒舞弄,不慎將樓廳中的一隻吊燈打壞。顧子彥聞訊便力大的申斥尤湘堂,並說:“店是有店規的,你歡喜唱戲自己去開店!”尤湘堂無法接受顧子彥對他的羞辱,立即離開迎賓樓,回家籌集資金,不久便在迎賓樓對面開了一家新菜館,名為“迎春園”,並在金字招牌“迎春園”上方,冠以“京都”二字,以顯示迎春園經營的菜餚與眾不同。1947年迎春園遷到觀前街上,營業面積超過了原來的地方。

1948年下半年,時任迎賓樓經理鮑士遊為了改善服務質量,計劃招聘幾位女服務員,改變沿襲千百年來飯館堂口中全部是男性堂倌的陳規。這一計劃立即遭到膳業公會同行的強烈反對。當年膳業公會中同行思想是非常陳舊保守的,他們認為女服務員的性質和當時上海茶室中的女招待樣,部分都暗中從事色情服務的。由於同業眾口一辭的反對,迎賓樓招聘女服務員的計劃沒有得到實現。

解放前夕,顧子彥離開無錫遠赴臺灣,在臺北繼續經營菜館;他在臺北開設的菜館,依舊叫“迎賓樓”。

迎賓樓和迎春園這兩家菜館,在解放初期因放不下大菜館的架子,沒有改變經營方針面向大眾,以致營業清淡,在五十年代初先後停業報歇。

迎賓樓停業前夕查點存貨時,在樓下進門的過道中,堆滿了名貴的山珍、海味,有整張碩大的魚翅幹品,其中有魚翅的排翅,包括海參中的高檔乾貨如梅花參、白參等,整片的魚皮、四頭的鮑魚,還有魚肚,魚唇等。還有碩大的扁冬(開洋),只有襯衣紐扣大小的口磨等也都散落一地,這些存貨價值不菲,所以說迎賓樓當時的停業,乃是由於在存貨上積壓了大批資金以至資金週轉不靈造成的。

無錫解放後,迎賓樓營業清淡,1954年停業閉歇。1959年9月,由崇安區商業局投資,迎賓樓在原址恢復營業。“文化大革命”中,菜館改名為紅衛飯店,“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復原名。1978年12月遷至人民路菜場大樓三樓四樓營業。三樓菜館部,餐廳面積1251平方米,鋪設方桌72張,圓桌27張,內闢雅座及西餐室;四樓旅館部,客房49間,床位137張。1985年迎賓樓菜館營業收入165.93萬元,利潤19.66萬元,職工113人。2004年,迎賓樓隨著崇安寺一期改造被拆除。2009年崇安寺改造動工建設,迎賓樓被規劃在內,由無錫崇安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籌建,2012年3月迎賓樓第三度開門迎客。開業紅火一段時間後,迎賓樓就開始漸漸走下坡路,2016年1月份正式停止營業。2017年5月,欣旺集團接過了接力棒,傳承和創新京都菜餚,表示要將百年老店“迎賓樓”發揚光大!

(圖文來源:《無錫歷史掌故叢書——無錫老字號》、網絡)

附:品味迎賓樓

鬱有滿/文

2012年3月,老字號迎賓樓重新開張之日,應朋友之邀,參加“百名老無錫,走進迎賓樓”活動。記憶裡,“迎賓樓”那塊豎寫的老牌子掛在崇安寺門口,後來又掛在崇安寺菜場旁的印象似乎還在眼前。自從崇安寺改造被拆遷後,已有近十年不見了。

坐在迎賓樓廳堂裡,想起錫幫菜的創始人與奠基人之一劉俊英就是迎賓樓的名大廚。還有龔裕金也是迎賓樓的大師傅,曾主理過蔣介石、榮德生的用餐。我編《無錫市志》人物傳,特地把劉俊英列入,可算是各方代表人物中的一員。寫他就等於是寫無錫的錫幫菜主。政協湯可可先生在負責編寫《無錫辭典》,聞我把劉俊英這樣的“小人物”編入《無錫市志》,不禁流露讚許之意。

《無錫新週刊》曾有無錫“老吃客”感嘆,“現在吃不到美食了”,主要是指原料與做工都不如從前。代表著錫幫菜的迎賓樓又會怎樣呢?主人致辭後就下筷子。第一筷夾起萵苣筍絲,切得又細又長,刀工十分了得,上口味道清淡。第二筷是脆膳,又脆又酥。脆膳是無錫傳統錫幫菜之餚之一,從前江南菜館、梁溪飯店的脆膳都很有名。但後來在各個酒家、飯店吃的脆膳都失去了原味,又硬又老,像是老僵條。一塊脆膳下肚,感到好吃,又連吃了兩塊。再吃脆膳旁的薑絲,上口清爽。又有辣白菜,全用白菜幫製成,用紅辣汁浸泡過。有糖醋黃瓜,全是經過晾曬過的老黃瓜條。有紅燒鴨舌拌有透爛的茴香花生。有白滷鴨搭配有青毛豆結。味道都十分入味。

上熱菜之前,照例是一碗帶有姜味的鮮美的海參湯,具有養生的作用。頭道熱菜是清炒蝦仁,只只晶瑩透亮,且只只勻稱,無大無小,因是高郵的河蝦,比起海蝦顯得白嫩,上口不老也不嫩,滑爽可口。蝦仁剝得乾淨,入口也就沒有蝦衣。同桌人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盆蝦仁吃得乾乾淨淨。又上來一盆如意太湖白魚,將白魚切成數小段,擺成圓形,是間有塊狀的燉蛋,配有日本的小塊海鮮,可以看出是有新意的一道菜。魚、蝦、蟹即是無錫太湖特產,也是無錫的特色主菜。難怪當年宋美齡對美國人馬歇爾說,要吃魚蟹,要到無錫來吃,這還不是與迎賓樓菜館的大廚師做得好有關。

香酥全鴨也是錫幫傳統菜。服務員用一雙纖纖細手戴了塑料手套,麻利地將鴨肉包在夾饃裡分給吃客。我最喜歡吃鴨頸,看到隔壁桌上把剩下的香酥鴨換成小盆仍端上桌,可我們這一桌端下去後卻再也沒有。紅燒大排是用紅腐乳燒的,不像三鳳橋紅燒排骨那樣是赤醬色的。一旁的吃客講比三鳳橋的還要好,饞得我不敢多吃肉的人也嚐了一塊,味道確實不錯。


無錫迎賓樓菜館往事

鏡箱豆腐原是劉俊英擅長的菜餚之一,用一大塊豆腐在油鍋裡煎到黃,中間包了肉餡與大蝦仁,用料不是一般的老豆腐,而是嫩豆腐,吃上口細嫩。此外還有炒三冬、響油膳糊等名菜。最後端上來的是煲青菜,青菜居然煲得又爛又青,不知是怎麼燒的。

點心有小籠饅頭等。饅頭皮又薄又韌,一咬一大口湯汁,如揚州湯包,但比湯包味道要濃。有魚餅,做得十分整齊,像用模子刻出來的,黃澄澄的,蘸上鮮紅的蕃茄醬,色香味俱佳。桌上有2人移到別桌,還剩下2個魚餅,我讓那服務員放入塑料口袋,本想帶走,不意一會兒被別一服務員當剩菜拿掉了。那服務員連聲向我道歉。我看她做事手腳利索,不像是新服務員,一問,果然曾在別的店幹過,因這時新開張招聘過來。她眼睛不停地觀察著桌上酒食的變化,不斷地倒酒、換盆。我悄悄地對她說,“你服務態度真好!”

最終是一碗湯麵。我是“面祖宗”,用挑剔的眼光來評判,可以說無論湯料還是斷生面,都還算好。廚師要下十幾桌的大碗麵,不同於散客的小碗麵,不容易。

同桌的人在忙於把剩下的炒三冬、紅燒大排打包。我在一旁對迎賓樓品味有了一點感受。食為人之天性,人人都喜歡美食。烹飪與品食本都是文化。無錫烹飪本有自己的特色與魅力,可如今,要吃上正宗的錫幫菜卻不容易。錫幫菜受到外界的衝擊,早已被異化了。有人提出,錫幫菜需要創新。迎賓樓並非一味地固守,一盤如意太湖白魚就有創新。還有響油膳糊是否也可少放些油,因為現在的人怕吃油膩之物。但我以為當下最要緊的是首先要把錫幫菜做足、做像,要做得正宗,要原汁原味,這就需要堅持傳統。創新離不開繼承,創新不能失去本色。如果做得不倫不類,不土不洋,遲早要被淘汰、湮沒。迎賓樓提出要將“傳統品味堅持到底”,這是對的。迎賓樓要不是具有錫幫菜的特色,怎麼可能與蘇州松鶴樓、杭州樓外樓齊名呢!迎賓樓是塊品牌,要懂得珍惜這塊品牌。

飲食文化是這樣,其他文化不也是同樣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