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草書即隨便連筆”這個觀點?

馬善人


  草書現在已經沒有了實用性,只有藝術性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快捷的手寫書體已經逐漸被取代了,現在用電腦打字比用草書都快多少倍。

書法一共有兩種特性,一是實用,二是藝術。

草書為實用而生,本是隸書減省筆畫所變,為的就是加快記錄,最早應用應為史官這一類的人。

如今天新聞記者速記和醫生的字一樣,都是有一定的實用性。

從張芝開始,從藝術性上有了開端,在王獻之身上得到了藝術性發展,在張旭懷素身上才開始展露草書“筆下林壑飛鳥”的“象”。

即使到現在還有人不理解這一點,一直在強調“標準草書”,其實草書本就是標準的,即使寫的千絲萬繞,只要法度嚴謹,也是能辨識的,古人的草書作品不會有“釋文”,釋文都是今人加上去的。

有人不懂法度,只能在字形上認出草字,這無疑是自己學不精,不能怪人家的字寫的“亂”。

草書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會越來越小,專業度會越來越高。

從於右任標準草書時,草書還是有實用價值的,即使到上世紀末,還有很多老教師寫硬筆字用的都是草書,現在幾乎沒人會寫了。

書法,任何一種書體,只要想延續,那麼只能從實用或藝術方面繼承。

我非常討厭那些說標準草書好的人,因為這部分人只會動嘴,都不會繼承,還在批判這個批判那個,搞得自己跟鑑賞家一樣。沒有實用性,自己還不學習繼承,還不讓別人發展藝術性,那就等著草書消失好了,這類人腦子真有坑。

草書不是為了給不懂得人看,從草書起源至今,都是一個小圈子的事情,只有學了才能看懂。就如同醫生寫字給醫生看就可以,憑什麼非得讓外人看懂呢?

關於“如何看待草書的實用性”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草書根本就不是實用性文字,哪來的實用性。草書追求的是藝術性而不是實用性!

近年來對實用性文字、裝飾性文字,藝術性文字的化分是這樣的:

(一)大篆和小篆為裝飾性文字。

(二)隸書為裝飾性文字或半裝飾性文字。

(三)楷書為實用性文字或半裝飾性文字。

(四)行楷書和行書、行草書為實用性文字。

(五)草書(含古草、章草、今章、大草)為藝術性文字。

自2001年以來,真正的實用性文字是“仿宋體字”,再說具體點就是3號“仿宋體字”,這是全國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上明文規定的,其它的字(宋體字、楷體字、黑體字)在公文處理中只扮演輔助角色。

那麼,什麼是實用性文字呢?通俗地說,實用性文字就是:普通人能看懂、能接受的文字,而不是裝飾性文字、半裝飾性文字和藝術性文字。

廣義地說,書法是文化。狹隘地說,書法是藝術。確切地說,書法作品,除了隸書、楷書和行楷書(說明:中國大陸的書法作品帶有繁體字的除外)之外,其它的書體只能稱為裝飾性文字或藝術性文字。

我是簡繁,對於草書的實用性,這是個好問題,但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草書沒有實用性。

我不止一次的說過,我學草書很多年了,而且只要是不用給別人看的內容,我都是用草書書寫,但只要是給人看的,那隻能用行書。為什麼呢?因為沒學過草書,根本就不可能認識,這都還不算什麼,就算你學過草書,但是有的字吧,它不止一種草書寫法,那麼抱歉了,學了跟沒學一樣,還是不認識。

草書注重的是藝術性而非實用性

草書最初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而當初草書僅用於快速傳遞軍情而生,你說這沒學過草書的人如何能夠看得懂?又哪來的實用性可言呢?草書發展到後來,特別是到了張旭、懷素的年代,草書更加具備了藝術性,大草一出手,普通人就感覺在畫畫一樣,久而久之,草書的飄逸、草書的線條等就逐漸的成了藝術,也就更加租種藝術性了。

我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看法跟我都是一樣的,我再說個簡單的,別說草書了,就說說繁體字,據我平時的觀察而言,70%都無法完全認讀繁體字,又何談什麼實用性呢。僅從字體來講,具有實用性的恐怕只有楷書、行書了,行書你都別寫的太繞了,否則一樣有人看不懂。

最具實用性的,非“仿宋體”莫屬,這恐怕不會有爭議,說簡單點就是絕大多數人都能認讀的字才最具有實用性……

草書由隸書的快捷書寫發展而來。原本是因為實用而產生的草書,在其發展過程中,其點畫、結體、章法等特徵不斷強化,這種從表面到內涵的探求,是草書成為藝術的標誌。

漢代時學習草書的風氣盛行,藝術性高度發展,實用性下降,故當時就有人認為草書無益於治,對習草風氣予以否定。

但是,近兩千年前已不實用的草書,卻能流傳至今並仍受大眾喜愛,這充分說明超越實用的藝術性是書法永存的內在動力。

概言之,草書之起,源於書寫方便;它之所以成為通用書體,是由於其規範性;而由實用發展到成為一種高深的藝術,則是基於書寫規則之上的人性化。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無用的草書已成為藝術性最強的書體。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現在已經很少用軟筆寫東西了,另有硬筆書寫實用性之材料,或記筆記或會議記錄,而實際上只有學生依然用中性筆而無鋼筆文具了。因此在書寫過程為了快捷或便利而通常用草書筆法而書寫。

如何看待,那便是合度草書,俗成的草書符號,不可以隨心所欲而創自己的書寫狀貌,所謂實用性,就是能夠識讀為標準,當然,書寫規範合法,合乎規矩之理性,則有更加飄亮灑脫精彩,一方面實用,另一方面有書法藝術之魅力。

所以必須書寫規範,易於識別,那麼草書的快捷方面之特徵,極具實用性,也有欣賞性,則有喟嘆,――如此棒的書寫,賞心悅目。

草書的實用性是和“藝術性”做對比嗎,難道古人專門造出一個書體,專門為了搞“書法藝術”的嗎?

哎,能不能不要把書法劃分到藝術一類啊,尤其是現在“藝術”這個詞不是褒義詞。

我是一人。聽我認真的說說,草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使用。

草書就在身邊,我們不知不覺中。

我們先說一個有點“牽強”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標準字,很多來自“草書楷化”。

比如說我們現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也就是我們日常規範的“簡化字”。

其中上圖,書法的“書”,就是典型的“草書楷化”。

學過書法,或者說沒學過的,大多都認識這個古時候的“書”的楷書。

那麼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樣的“書”呢。

這個書字簡化了之後,要寫得好看是比較難的,尤其是楷書,不能寫行書的情況下。

那麼這個“書”的簡化寫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古人草書的“書”字來的。

把書法的書,從古代的那種比較複雜的,改成這樣。確實方便了學習和推廣,普及識字。但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書”字真的設計不夠漂亮。

除了書這個字,當然還有一些,現在使用的“通用規範漢字”,都是“草書楷化”來的。

再說一遍,普遍新的字設計的不夠漂亮,而且還不好寫。

就拿現在這個“書”,如果不寫行書,不能有遊絲連帶,鐵錚錚的楷書,寫出來的效果都是奇奇怪怪的。

日常生活書寫的字,其實有一部分是草書。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出現文字的書本,招牌,商標等等,大部分是楷書和行書。然後我們日常書寫,大部分都寫連筆字。其中很多連筆字,就是草書。

比如,“在”這個字。

上圖“在”字,來自王羲之的《遊目帖》。

我們現在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寫“在”這個字,都是這麼寫的,這個就是草書啊。

草書有沒有“實用性”,當然有。活生生的在使用,現實中使用,很實用。

備註:有些中醫的字,我們就不討論了。現在中醫那樣寫字是為了“保密的傳統”,和草書關係並不大。

一人有感。

很多人一定要把,草書歸類到“藝術”,或者把書法歸類到“藝術”。只是為了可以,“沒有書法基礎”的創作。

古人不會專門造出一種書體,搞“藝術”的。

草書當然不是我們現在人人都能看懂的,但是還是有人會研究的。怎麼研究,從古入手,依循傳統。

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不要說創造,更也不要說實用性和藝術性。

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

我個人認為,草書本沒有實用性。若要說實用性,可能僅限於章草,因軍情的需要立馬而就,隸書顯然太慢。

小草在實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識讀,王羲之的手札,也僅限於文人間高雅的交流活動。

至於大草,更是沒有實用性可言,只是文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性,而揮灑的一種書體。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書之說,也就是說草書有的閒暇時養性的作用,如玩技。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草書的藝術性。這就比如我們不能因為繪畫沒有具體的實用功能而否認其存在的價值。

我個人認為,草書本沒有實用性。若要說實用性,可能僅限於章草,因軍情的需要立馬而就,隸書顯然太慢。

小草在實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識讀,王羲之的手札,也僅限於文人間高雅的交流活動。

至於大草,更是沒有實用性可言,只是文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性,而揮灑的一種書體。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書之說,也就是說草書有的閒暇時養性的作用,如玩技。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草書的藝術性。這就比如我們不能因為繪畫沒有具體的實用功能而否認其存在的價值。


軫念信箱


草書不宜連筆太多,多則繚亂,有刻意造作弊病。草書宜筆斷而後起,轉換的位置重筋節。蔡希綜說:"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字體形勢,狀如蟲蛇相連,意莫令斷,仍須簡略為上,不貴繁冗。至如稜側起伏,隨勢所立,大抵之意,圓規最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其筆勢,猶高峰墜石,從天而下,筆意如放箭,箭不欲遲。″

草書結字宜險,多欹側之勢,草書形態變化雖然多,質是不變的,追求筆力、韻律、氣勢、意蘊。草書宜剛柔相濟,剛健含婀娜,內含清雅剛正氣息,兼臨楷書可得其骨力,兼臨篆隸得其朴茂。

草書的章法,宜叄差變化,錯落有致,妙合自然。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草書作品《王昌齡詩》為王寵所書。)


神韻軒書法


草者,非草率、潦草書稿。有嚴格的簡筆規範,亦有約定俗成法則,忌線條捆綁交錯,勿刻意大小、濃淡、枯澀⋯安排,筆斷意連,取法乎上自然,並呈現形、意、氣、韻、境五界,通能、妙、神三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