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草书即随便连笔”这个观点?

马善人


  草书现在已经没有了实用性,只有艺术性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快捷的手写书体已经逐渐被取代了,现在用电脑打字比用草书都快多少倍。

书法一共有两种特性,一是实用,二是艺术。

草书为实用而生,本是隶书减省笔画所变,为的就是加快记录,最早应用应为史官这一类的人。

如今天新闻记者速记和医生的字一样,都是有一定的实用性。

从张芝开始,从艺术性上有了开端,在王献之身上得到了艺术性发展,在张旭怀素身上才开始展露草书“笔下林壑飞鸟”的“象”。

即使到现在还有人不理解这一点,一直在强调“标准草书”,其实草书本就是标准的,即使写的千丝万绕,只要法度严谨,也是能辨识的,古人的草书作品不会有“释文”,释文都是今人加上去的。

有人不懂法度,只能在字形上认出草字,这无疑是自己学不精,不能怪人家的字写的“乱”。

草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会越来越小,专业度会越来越高。

从于右任标准草书时,草书还是有实用价值的,即使到上世纪末,还有很多老教师写硬笔字用的都是草书,现在几乎没人会写了。

书法,任何一种书体,只要想延续,那么只能从实用或艺术方面继承。

我非常讨厌那些说标准草书好的人,因为这部分人只会动嘴,都不会继承,还在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搞得自己跟鉴赏家一样。没有实用性,自己还不学习继承,还不让别人发展艺术性,那就等着草书消失好了,这类人脑子真有坑。

草书不是为了给不懂得人看,从草书起源至今,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事情,只有学了才能看懂。就如同医生写字给医生看就可以,凭什么非得让外人看懂呢?

关于“如何看待草书的实用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草书根本就不是实用性文字,哪来的实用性。草书追求的是艺术性而不是实用性!

近年来对实用性文字、装饰性文字,艺术性文字的化分是这样的:

(一)大篆和小篆为装饰性文字。

(二)隶书为装饰性文字或半装饰性文字。

(三)楷书为实用性文字或半装饰性文字。

(四)行楷书和行书、行草书为实用性文字。

(五)草书(含古草、章草、今章、大草)为艺术性文字。

自2001年以来,真正的实用性文字是“仿宋体字”,再说具体点就是3号“仿宋体字”,这是全国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上明文规定的,其它的字(宋体字、楷体字、黑体字)在公文处理中只扮演辅助角色。

那么,什么是实用性文字呢?通俗地说,实用性文字就是:普通人能看懂、能接受的文字,而不是装饰性文字、半装饰性文字和艺术性文字。

广义地说,书法是文化。狭隘地说,书法是艺术。确切地说,书法作品,除了隶书、楷书和行楷书(说明:中国大陆的书法作品带有繁体字的除外)之外,其它的书体只能称为装饰性文字或艺术性文字。

我是简繁,对于草书的实用性,这是个好问题,但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草书没有实用性。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学草书很多年了,而且只要是不用给别人看的内容,我都是用草书书写,但只要是给人看的,那只能用行书。为什么呢?因为没学过草书,根本就不可能认识,这都还不算什么,就算你学过草书,但是有的字吧,它不止一种草书写法,那么抱歉了,学了跟没学一样,还是不认识。

草书注重的是艺术性而非实用性

草书最初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当初草书仅用于快速传递军情而生,你说这没学过草书的人如何能够看得懂?又哪来的实用性可言呢?草书发展到后来,特别是到了张旭、怀素的年代,草书更加具备了艺术性,大草一出手,普通人就感觉在画画一样,久而久之,草书的飘逸、草书的线条等就逐渐的成了艺术,也就更加租种艺术性了。

我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看法跟我都是一样的,我再说个简单的,别说草书了,就说说繁体字,据我平时的观察而言,70%都无法完全认读繁体字,又何谈什么实用性呢。仅从字体来讲,具有实用性的恐怕只有楷书、行书了,行书你都别写的太绕了,否则一样有人看不懂。

最具实用性的,非“仿宋体”莫属,这恐怕不会有争议,说简单点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读的字才最具有实用性……

草书由隶书的快捷书写发展而来。原本是因为实用而产生的草书,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点画、结体、章法等特征不断强化,这种从表面到内涵的探求,是草书成为艺术的标志。

汉代时学习草书的风气盛行,艺术性高度发展,实用性下降,故当时就有人认为草书无益于治,对习草风气予以否定。

但是,近两千年前已不实用的草书,却能流传至今并仍受大众喜爱,这充分说明超越实用的艺术性是书法永存的内在动力。

概言之,草书之起,源于书写方便;它之所以成为通用书体,是由于其规范性;而由实用发展到成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则是基于书写规则之上的人性化。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的草书已成为艺术性最强的书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现在已经很少用软笔写东西了,另有硬笔书写实用性之材料,或记笔记或会议记录,而实际上只有学生依然用中性笔而无钢笔文具了。因此在书写过程为了快捷或便利而通常用草书笔法而书写。

如何看待,那便是合度草书,俗成的草书符号,不可以随心所欲而创自己的书写状貌,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识读为标准,当然,书写规范合法,合乎规矩之理性,则有更加飘亮洒脱精彩,一方面实用,另一方面有书法艺术之魅力。

所以必须书写规范,易于识别,那么草书的快捷方面之特征,极具实用性,也有欣赏性,则有喟叹,――如此棒的书写,赏心悦目。

草书的实用性是和“艺术性”做对比吗,难道古人专门造出一个书体,专门为了搞“书法艺术”的吗?

哎,能不能不要把书法划分到艺术一类啊,尤其是现在“艺术”这个词不是褒义词。

我是一人。听我认真的说说,草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使用。

草书就在身边,我们不知不觉中。

我们先说一个有点“牵强”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标准字,很多来自“草书楷化”。

比如说我们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也就是我们日常规范的“简化字”。

其中上图,书法的“书”,就是典型的“草书楷化”。

学过书法,或者说没学过的,大多都认识这个古时候的“书”的楷书。

那么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的“书”呢。

这个书字简化了之后,要写得好看是比较难的,尤其是楷书,不能写行书的情况下。

那么这个“书”的简化写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古人草书的“书”字来的。

把书法的书,从古代的那种比较复杂的,改成这样。确实方便了学习和推广,普及识字。但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书”字真的设计不够漂亮。

除了书这个字,当然还有一些,现在使用的“通用规范汉字”,都是“草书楷化”来的。

再说一遍,普遍新的字设计的不够漂亮,而且还不好写。

就拿现在这个“书”,如果不写行书,不能有游丝连带,铁铮铮的楷书,写出来的效果都是奇奇怪怪的。

日常生活书写的字,其实有一部分是草书。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出现文字的书本,招牌,商标等等,大部分是楷书和行书。然后我们日常书写,大部分都写连笔字。其中很多连笔字,就是草书。

比如,“在”这个字。

上图“在”字,来自王羲之的《游目帖》。

我们现在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写“在”这个字,都是这么写的,这个就是草书啊。

草书有没有“实用性”,当然有。活生生的在使用,现实中使用,很实用。

备注:有些中医的字,我们就不讨论了。现在中医那样写字是为了“保密的传统”,和草书关系并不大。

一人有感。

很多人一定要把,草书归类到“艺术”,或者把书法归类到“艺术”。只是为了可以,“没有书法基础”的创作。

古人不会专门造出一种书体,搞“艺术”的。

草书当然不是我们现在人人都能看懂的,但是还是有人会研究的。怎么研究,从古入手,依循传统。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不要说创造,更也不要说实用性和艺术性。

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

我个人认为,草书本没有实用性。若要说实用性,可能仅限于章草,因军情的需要立马而就,隶书显然太慢。

小草在实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识读,王羲之的手札,也仅限于文人间高雅的交流活动。

至于大草,更是没有实用性可言,只是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性,而挥洒的一种书体。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说,也就是说草书有的闲暇时养性的作用,如玩技。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草书的艺术性。这就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绘画没有具体的实用功能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草书本没有实用性。若要说实用性,可能仅限于章草,因军情的需要立马而就,隶书显然太慢。

小草在实用方面也是很少,主要因为它特殊的草符,限制了一般人的识读,王羲之的手札,也仅限于文人间高雅的交流活动。

至于大草,更是没有实用性可言,只是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性,而挥洒的一种书体。

古人有匆匆不暇草书之说,也就是说草书有的闲暇时养性的作用,如玩技。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草书的艺术性。这就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绘画没有具体的实用功能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轸念信箱


草书不宜连笔太多,多则缭乱,有刻意造作弊病。草书宜笔断而后起,转换的位置重筋节。蔡希综说:"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上,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模,恐失其笔势,犹高峰坠石,从天而下,笔意如放箭,箭不欲迟。″

草书结字宜险,多欹侧之势,草书形态变化虽然多,质是不变的,追求笔力、韵律、气势、意蕴。草书宜刚柔相济,刚健含婀娜,内含清雅刚正气息,兼临楷书可得其骨力,兼临篆隶得其朴茂。

草书的章法,宜叁差变化,错落有致,妙合自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草书作品《王昌龄诗》为王宠所书。)


神韵轩书法


草者,非草率、潦草書稿。有嚴格的簡筆規範,亦有約定俗成法則,忌線條捆綁交錯,勿刻意大小、濃淡、枯澀⋯安排,筆斷意連,取法乎上自然,並呈現形、意、氣、韻、境五界,通能、妙、神三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