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琅威理因為“撤旗事件”憤然離職,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中法戰爭後,英國人琅威理第二次到華任職,可是不就因為“撤旗事件”憤然離職。琅威理的離職,帶來的後果卻是嚴重的,在外交方面,使中英關係陷入了低谷。當琅威理的辭職報告在遞交李鴻章之時,也發電致英國海軍部,海軍部大臣認為琅威理受其部下侮辱,而李鴻章非但不予主持公道,反而說出“琅氏僅總督聘請或承認,而非為中國政府”的話,實在太過無禮。海軍部於是決定批准琅威理辭職,命其儘快辭職回國。巧合的是,北洋海軍所聘請的英國水雷教習羅覺斯的在華聘期此時剛好屆滿,清廷電令薛福成與英國外交部交涉。英國外交部將這個電函轉達給海軍部,海軍部立即予以拒絕,表示除非中國方面對琅威理被辱事件給出滿意的答案,否則不能同意羅覺斯續聘為中國服務。

英國人琅威理因為“撤旗事件”憤然離職,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琅威理(右五)與鄧世昌(第二排左四)等水師官兵在一起


在英國海軍部為琅威理鳴不平的同時,英國外交部一面訓令駐華公使華爾身提出調查報告,一面照會駐英公使薛福成,要求中國就琅威理案作出解釋。6月18日,華爾身向英國外交部提交調查方案,對於琅威理辭職之事,認為是北洋海軍的高級軍官劉步蟾等人不承認琅威理的提督地位而引起的,且李鴻章又不能主持公道,所以琅威理只好辭職,別無他法。華爾身在報告中還說,李鴻章鑑於北洋海軍的實際需要,不久必將會向英國方面提出請求,再派員到中國接替琅威理職務幫助教練海軍,建議在琅威理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之前,英國不應接受李鴻章的請求。

英國人琅威理因為“撤旗事件”憤然離職,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琅威理像


在中國方面,當英國外交部照會剛剛到任駐英公使任上的薛福成,要求中國方面作出合理解釋。薛福成在8月19日致電李鴻章詢問此事能否有所轉圜,告知他此事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到中英外交關係。但是李鴻章並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而是致電薛福成說,琅威理辭職乃是因為其要求中國朝廷授予他提督實權,朝廷難以接受這個要求,也不會為琅威理的要挾所折服,認為此事與外交併無關係,要求薛福成向英方作出解釋。

薛福成收到李鴻章的電報,很為他的專斷感到無奈,但是他又不便向英國作出這樣的解釋,只好將此事拖延。中國方面遲遲未作答覆,英國海軍部和外交部對此非常不滿,海軍部要求外交部改變對華政策,向清廷施加壓力。英國外交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遵照海軍部的意見,召回全部在華的英國軍官,並於9月22日照會薛福成,除拒絕羅覺斯的續聘以及對李鴻章表示不滿外,對琅威理事件未得到滿意的說復以及確保英國的軍官不再遭受類似遭遇之前,將不考慮選擇接替人選之事。[1]

英國人琅威理因為“撤旗事件”憤然離職,帶來的不利影響有哪些?

拿著新式武器訓練的北洋海軍


琅威理的離去,傷害最大的當屬北洋海軍。我們知道,作為海軍最高指揮官的丁汝昌對海軍管理、訓練是一個門外漢,故平時的海軍訓練、管理工作實際上是由琅威理在負責。琅威理是一個對工作非常負責的人,他辦事勤謹認真,治軍也很嚴格,在訓練北洋海軍時,要求官兵嚴格遵守條令,他仿照英國海軍的治軍模式,在條令、禮儀、操練方法上都頗有貢獻。他的離去使大清立即失去了一位能督導海軍的人,從而也是軍紀開始渙散,訓練幾近鬆懈,乃至對北洋海軍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家儉:《洋員與北洋海防建設》,第88、8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