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八友之一的範云為何在沈攸之之亂後,獲救免死呢?

鐵男春秋


先介紹一下範雲這個人

範雲是南北朝時期,具體點就是南梁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從小就很聰明,根據《梁書·卷十三·列傳第七·範雲等》記載,

年八歲,遇宋豫州刺史殷琰於塗,琰異之,要就席,雲風姿應對,傍若無人。琰令賦詩,操筆便就,坐者嘆焉。

大體翻譯一下,意思就是範雲八歲的時候,在路上遇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認為他人才出眾,邀請他來作客。範雲在問答應對時很有風度文采,旁若無人。殷琰讓他作詩,提起筆來立刻寫成,在座的人都很讚歎。

少年成名的範雲先是追隨竟陵王,與當時的沈約等人合稱竟陵八友。隨後範雲又認識了蕭衍,等到蕭衍當了皇帝后,便招來範雲輔佐他,對範雲十分器重。到範雲死後,梁武帝十分悲痛,為之痛哭並親臨弔唁。

高祖為之流涕,即日輿駕臨殯。

範雲與沈攸之

根據我掌握的資料看 範雲與沈攸之只有一次交集,據《梁書·卷十三·列傳第七·範雲等》記載,

云為軍人所得,攸之召與語,聲色甚厲,雲容貌不變,徐自陳說。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兒,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書入城。城內或欲誅之,雲曰“老母弱弟,懸命沈氏,若違其命,禍必及親,今日就戮,甘心如薺”長史柳世隆素與雲善,乃免之。

翻譯一下:範雲被沈攸之的人捉到,沈攸之召來範雲同他談話聲色很嚴厲,範雲表情毫不畏懼,從容答對。攸之聽了笑道說:“你一定是一個讓人可心的孩子,暫時回家去吧。”第二天,又召來範雲命令他去城裡送信。城裡的守軍有的要殺死他,範雲說:“我母親年老弟弟幼小,他們的性命都懸在沈氏手裡,假如我違抗他的命令不來送信,我的親人就必定要受害,今天我為了送信喪命,心甘情願。”長史柳世隆平素和範雲友好,於是便免了範雲的死刑。

以上就是事情的全部經過,我們可以看到 ,範雲實際上經歷了兩次死亡危機,為何兩次都能夠逃脫呢?

  • 範雲橫溢才華,聲名在外。範雲少年成名,當時很多名人都很賞識他,名氣很大。沈攸之在和範雲對話後,認為“卿自可兒”,所以才放他“且出就舍”。回城之後,長史柳世隆應該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免了範雲的死刑。
  • 看範雲父親的面子。範雲的父親範抗當時也是社會名流,

父抗,為郢府參軍,雲隨父在府,時吳興沈約、新野庾杲之與抗同府,見而友之。

同時也是官府官員,正在城中。

俄而沈攸之舉兵圍郢城,抗時為府長流,入城固守,留家屬居外。

所以,當時兩方都會給範抗面子吧。

  • 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在那個時候,人們普遍重視品行,範云為了母親和弟弟的安危,面對沈攸之時怡然不懼,讓沈攸之讚賞他的品行。在為沈攸之送信,城中守軍要殺他的時候,又說“今日就戮,甘心如薺。”十分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
  • 殺範雲有害而無益。當時範雲雖然名氣不小,但畢竟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文人而已,殺了他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被很多文人罵,兩相權衡,當然是不殺為上。

綜上所述,範雲雖然後來飛黃騰達,地位顯赫,但當時在沈攸之和柳世隆眼中,也只是一個有點名氣的小鮮肉而已,若無十分必要,是沒有理由非殺他不可的,範雲能夠逃脫也是必然結果。


林長風


真有才識


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


”長史柳世隆平素和範雲友好,於是便免了範雲的死刑。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範雲:

範雲(南朝文學家)

範雲

範雲(451年~503年),字彥龍,南鄉郡舞陰縣(今河南泌陽縣)人。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學家,範縝從弟。

六歲時,隨姑父袁叔明讀《詩經》,日誦九紙。八歲時,遇到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談,範雲從容對答,即席作詩,揮筆而成。南齊朝,進入竟陵王蕭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隨同蕭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稱賞。還朝後,遷零陵內史,轉始興內史、廣州刺史,皆有政績。蕭衍代齊建梁,拜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僕射,霄城縣侯,居官能直言勸諫。

天監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歲。梁武帝聞訊痛哭流涕,御駕臨殯,追贈本官、侍中、衛將軍,賜諡號為文。

竟陵八友輸哪幾位:

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大群文士集合於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這些人中,沈約、謝朓、範雲、都是一代文人。

蕭衍(公元464-549年),即梁武帝,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齊時以文學遊於蕭子良門下,他的詩多淫詞豔句或宣揚佛理之作,格調不高。八人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約與謝朓。

沈約(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為齊梁文壇領袖,文學成就較高,和謝朓等開創了"永明體",講求聲韻格律,促成了詩歌由古體向近體的發展。

謝朓(公元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曾任宣城太守,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擅長山水詩。其詩歌講究平仄四聲,音調和諧且情景交融,自然清發,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蕭琛(公元478-529年),字彥瑜,南蘭陵人。少明悟,有才辯。

陸倕(公元470-526年),字佐公,吳郡吳(江蘇蘇州)人。少勤學,善為文,文辭甚美,昭明太子蕭統稱其"才學罕為鄰"。

任昉(公元460-508年),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一說山東廣饒)人,以表奏見長,與沈約有"沈詩任筆"之稱。王融、範雲的文學成就也比較高。

他們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南齊書·陸闕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作家把聲律和對偶方面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上,所作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體裁短小,為格律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是從"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故又稱新體詩。"永明體"文學家們雖然在運用聲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內容卻比較貧乏、空洞,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其中一些骨幹成員,齊亡後仕梁,在蕭衍、蕭綱父子影響下大寫輕靡柔豔的色情詩,成為宮體詩的主要作家。文學史上又稱這-時期的文學風格為"齊梁體"。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清姚範《援郭堂筆記》:"稱永明體者,以其拘於聲病也;稱齊梁體者,以絢豔及詠物之纖麗也。"

湖北省天門市

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古時稱竟陵縣,為蕭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後亦有文學學派竟陵派。

沈攸之

沈攸之(?-478年),字仲達,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南北朝時期宋朝名將,司空沈慶之從子。

少年喪父,隨堂叔沈慶之徵戰,隨軍討伐劉劭,把宋孝武帝推上皇位。宋孝武帝打算獎拔,為沈慶之所沮,深以為恨。前廢帝劉子業即位,協助誅殺沈慶之等王公大臣。前廢帝死後,投靠宋明帝,討平劉子尚叛亂,抵抗北魏於彭城,拜鎮軍將軍、郢州刺史,封貞陽縣公,選為顧命大臣。後廢帝即位,拜散騎常侍、荊州刺史,以享樂自汙,從平劉休範和劉景素叛亂。

升明元年(477年),蕭道成弒殺後廢帝,擁立宋順帝。沈攸之作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忠於宋室,起兵於荊州,反抗蕭道成,失利於郢城。升明二年(478年),敗還江陵,自縊而死,傳首京師。

《梁書卷十三•列傳第七》:“範雲,字彥龍,南鄉舞陰人,晉平北將軍汪六世孫也。年八歲,遇宋豫州刺史殷琰於塗,琰異之,要就席,雲風姿應對,傍若無人。琰令賦詩,操筆便就,坐者嘆焉。嘗就親人袁照學,晝夜不怠。照撫其背曰:“卿精神秀朗而勤於學,卿相才也。”少機警有識,且善屬文,便尺牘,下筆輒成,未嘗定藁,時人每疑其宿構。

父抗,為郢府參軍,雲隨父在府,時吳興沈約、新野庾杲之與抗同府,見而友之。起家郢州西曹書佐,轉法曹行參軍。

俄而沈攸之舉兵圍郢城,抗時為府長流,入城固守,留家屬居外。云為軍人所得,攸之召與語,聲色甚厲,雲容貌不變,徐自陳說。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兒,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書入城。城內或欲誅之,雲曰:“老母弱弟,懸命沈氏,若違其命,禍必及親,今日就戮,甘心如薺。”長史柳世隆素與雲善,乃免之。”

《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是南鄉舞陰人,晉朝平北將軍範汪(傳見372年)的第六代孫。六歲時,在路上遇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認為他人才出眾,邀請他來作客。範雲在問答應對時很有風度文采,旁若無人。殷琰讓他作詩,提起筆來立刻寫成,在座的人都很讚歎。範雲曾經在親戚袁照家裡學習,晝夜從不懈怠。袁照拍著他的背說:“你精神秀麗明朗又肯勤奮學習,是個做卿相的人才!”範雲在少年時便機智銳敏,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見解,善於作文章,熟悉書信的款式,一落筆便完成,從來不打草稿,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是他事先便構思好的。

父親名抗,做郢府參軍,範雲當時跟著父親在府裡,這時吳興人沈約、新野人庾杲之和範抗同在府中任職,他們見到範雲便把他當成朋友對待。範雲一開始任西曹書佐,轉任法曹行參軍。

柳世隆

不久沈攸之反叛發兵圍攻郢城(順帝升明元年閏十二月癸巳十四,478年2月2日),範抗這時任郢府長流,進城擔任防務,家屬都留在城外。範雲被沈攸之的軍人捉到,沈攸之召來範雲同他談話聲色很嚴厲,範雲表情毫不畏懼,從容答對。攸之聽了笑道說:“你一定是一個讓人可心的孩子,暫時回家去吧。”第二天,又召來範雲命令他去城裡送信。城裡的守軍有的要殺死他,範雲說:“我母親年老弟弟幼小,他們的性命都懸在沈氏手裡,假如我違抗他的命令不來送信,我的親人就必定要受害,今天我為了送信喪命,心甘情願。”長史柳世隆平素和範雲友好,於是便免了範雲的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