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去年底出國旅行,在電話諮詢確認個人無法上網自助辦理外幣兌換業務之後,我不得不前往中國銀行營業廳辦理外幣兌換業務。

印象中每次去銀行辦理業務,總是需要花費一些等待的時間,排號加上等待,沒個幾小時辦不成事情。

這一次卻出乎意外,半小時不到就拿到了兌換的外幣。

這一變化,得益於一臺機器——智慧櫃員機的服務。

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在營業廳大堂經理的指點之下,個人在智慧櫃員機上填入相關信息,兌換幣種和金額,提交申請之後,到辦理窗口等待人工提取外幣。

昔日人滿為患的大廳,零星坐著幾個人。

這一體驗讓我對銀行的好感度倍增。

為了避免麻煩,俺已經一年多沒有到營業廳辦理業務了(真心感謝互聯網)。

這一業務流程,正是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當中的一種。畢竟,打敗人類圍棋第一人柯潔的AlphaGo(阿爾法狗)離我們有些遠。

除了AlphaGo,人工智能還包括哪些內容?是機器,算法?本質是什麼?

《AI極簡經濟學》一書的三位作者,從經濟學和現實的角度,對人工智能進行了闡述。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從預測、決策、工具、戰略、社會五個層面,深入淺出的講述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過去與未來。

阿杰伊·阿格拉沃爾、喬舒亞·甘斯、 阿維·戈德法布三位作者,分別是顛覆性創新實驗室的創始人、首席經濟學家和首席數據科學家,該機構目前在指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領域的初創企業方面居於全球之首。

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人工智能不只是機器,也不只是算法,人工智能是預測,是工具,是對社會的重大影響相關的新權衡。

決定權在人類,我們身上。

人工智能是一種預測技術

三位經濟學家作者在書籍《AI極簡經濟學》開篇,就指出:人工智能是一種預測技術。

說實話,這一說法,顛覆了我此前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無論網絡上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寫出如何誇張的標題,人工智能就是一種預測。

無論AlphaGo如何吸引人們的眼球,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其實不是智能,只是智能的其中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預測。

無論人工智能如何喧囂塵上,對經濟學家來說,就是尋常的舊經濟,就是價格下跌。

正如斯坦福經濟學家蒂姆佈雷斯納漢所言:計算機運行算法,計算機的出現和商業化讓算法變得廉價。因為人工智能的價格下跌,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使用它。

想當初,電腦上網只是少數機構少數人的特權,如今,已經是人人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無人駕駛的地鐵列車,還是銀行裡的智能櫃員機,人工智能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地方。

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世界。某些行業因此跌入谷底,度日維艱,有的行業則如日中天。對於畢業生來說,選擇哪個行業,這是一個值得花時間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在不確定的未來提前抓住機會,就能笑到最後。

這樣的預測有難度,但並不是不可實現,按照《AI極簡經濟學》書中經濟學家的觀點:儘管商業模式會發生各種變化,但經濟規律並未發生改變,一切仍然可以從供求的角度來理解。

我們仍然可以利用現成的經濟學原理,制定策略,為政策提供信息,預測未來。

預測,是填補缺失信息的過程,預測將運用你現在掌握的信息,生成你尚未掌握的信息。

由於預測變得廉價,預測也被用於更多的地方。

自動駕駛車輛得以改善,是因為聚焦於一個預測問題:人類會怎麼做。通過預測人類駕駛員在特定路況下怎麼做,人工智能學會了駕駛。

預測影響行為,預測影響決策

預測是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決策的關鍵因素。更好的預測意味著更好的決策。

當預測變得更好、更快、更廉價時,我們會更多的利用它做出更多的決定。人為判斷的價值也將隨之提高。

關於預測與決定,作者在《AI極簡經濟學》書中以出門是否帶傘,以及信用卡是否盜刷的判斷加以解釋說明。圖中採用了決策樹這一種決策工具,決策樹是釐清損益的有用工具,也是判斷的核心。

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我們以為不會下雨,所以出門沒有帶傘,但有可能是錯誤的。

我們以為交易是不合規的,所以拒絕支付,結果可能是錯誤的,導致客戶最終放棄使用這張信用卡。

不確定條件下,我們不但要判斷正確決定可能帶來的回報,也要確定錯誤決定付出的代價。

人工智能可以讓預測變得更精確。

人類會被擠出局嗎

說到人工智能,很多人關心的是“人類是否被機器替代”這一話題。《AI極簡經濟學》一書的作者對這一疑問給出了答案:不會,因為人類還有事情需要處理。與機器相比,人類有兩點優勢:我們知道一些機器不知道的東西;我們更擅長在數據不足的 情況下決定該做什麼。

換句話說,我們比機器更靈活,更善於應變。

人類擁有機器沒有的三類數據。

1、人的感官極為強大,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膚超過機器的性能。

2、人類是自己偏好的最佳仲裁者。我們打開TB,JD等電商平臺,首頁會推薦一些廣告,可能是我們此前搜索過的產品,點擊與否,決定權在我們自己。

3、隱私擔憂限制了機器可用的數據。機器做出最佳預測的前提是獲得足夠多的數據,但是,很多人不願意公開自己的一些個人隱私,如此一來,機器的優勢無法體現,人類的判斷仍然有其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其實,在另一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的眼中,有一些職業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比如說老師,心理醫生,等等。

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擠出局嗎?看權威專家對AI的經濟學解讀

作者在《AI極簡經濟學》書籍末尾再三強調,書中的人工智能不是通用人工智能,而是更狹義的預測機器。

擔心自己會被機器替代的讀者大可放心,儘管各類影片中出現了機器人統治世界的畫面,現實生活中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我願意相信《AI極簡經濟學》一書的作者在書中給出的原因:因為計算機無法思考。

當然,如果你懶惰到不願意思考,那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擦亮星星,愛生活愛旅行愛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