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諸葛亮臨終前內心裡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裡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裡十分不安。


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諸葛亮臨死前有交代,關於魏延的事情,諸葛亮瞭解魏延的為人,魏延一直都是一個很擰的人,死腦筋,上了戰場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就是因為魏延的這個性格,所以,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魏延肯定不會退兵的。

所以,諸葛亮就告訴楊儀等人,說,若是我死了之後,你們就不要北伐了,為了自保,最好是撤兵。

撤兵的時候,可以讓魏延斷後,若是魏延不聽從調遣,那你們也不用管他,你們自己帶著人馬走就可以了,至於魏延,是生是死就由他了。

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會發生變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眾,而為人又比較高傲。曾經,蜀漢朝廷里人才濟濟,五虎將一個個勇猛無比,諸葛亮謀略突出,劉備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可是,如今,只剩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權傾蜀漢,成為劉禪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可劉禪那麼軟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說不好,又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劉禪雖軟弱,但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現這種情況?

二是魏延和楊儀不和,如果這兩人同時存在,勢必會出現二虎相爭,其他朝臣就會分別站隊,如此下去,就會形成兩大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

從開會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傾向於楊儀的,於是放棄魏延成為了必然選擇。


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這樣一分析,魏延不死,諸葛亮九泉之下都難以安心。

因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可能詳細安排人殺魏延。可是有誰能殺得了魏延呢?

諸葛亮身死魂滅,楊儀做好了各種準備,然後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軍撤退,你來斷後。”

魏延當時就火了:“丞相臨終前,為什麼不通知我?你是誰?我來給你斷後?你夠資格嗎?另外,丞相離世了,我們就撤退?我難道不能帶好大軍?我們豈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我不退。”

楊儀沒有理魏延,開始和姜維等帶軍撤退。魏延不幹了,百般阻撓大軍撤退。


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在魏延準備以武力阻擋大軍撤退時,將軍王平出現了。這個王平實在不算大人物,但勝在忠誠度高,曾經也和馬謖搭檔過,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丟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擋住魏延後,就說了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什麼?”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懷疑這話是孔明留給王平的錦囊)看來,諸葛丞相的威力相當厲害,活著時厲害,死了也很厲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帶著兒子和親隨往漢中去了。


是什麼原因,致使諸葛亮在死後,還要殺掉魏延呢?


此時的楊儀突然下令,讓馬岱追殺魏延(感覺這是諸葛丞相的第二個錦囊),可憐魏延,之後就死於馬岱追殺。

有人說了,馬岱怎麼能打過魏延,怎麼能殺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將。

是的,馬岱打不過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兒子和十幾個親隨。而馬岱帶著不少蜀漢精銳,人多勢眾。

魏延一行儘管彪悍,可是雙拳難擋四手,最終被馬岱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