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少孩子把這句名言背得滾瓜爛熟,做事卻依然磨蹭拖拉:

上學快遲到了,可孩子還沒換衣服?都過去一個小時了,孩子作業還沒寫一半?家長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孩子卻還在悠哉遊哉地玩指甲?

孩子一股子磨蹭勁兒,事事都要再三催促,家長成了“催命三娘”...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然而解決孩子拖拉磨蹭不是通過講道理或者一味地監督催促,關鍵在於教會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兒童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 時間管理能力強的孩子

他們學習效率高,不磨蹭拖延,玩得痛快,學得專心,當天的學習當天完成。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 不懂時間管理的孩子
他們覺得學習的時候時間是魔鬼,玩鬧的時候時間是上帝。

他們做事總是磨蹭拖拉,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

他們不知道怎樣將繁重的學習任務分類,制定計劃,以及堅持。只要想到學習就焦慮,越焦慮就越磨蹭,越磨蹭落下的功課越多,也就越不想學習,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

那麼,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原因是什麼?

1家長的催促、責罵、說教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上學的時候,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

明明都是45分鐘,喜歡聽的課好像十分鐘不到就結束了,不喜歡聽的課好像幾個小時了還在繼續!

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時間,孩子也一樣,如果你發現他做作業磨蹭,那很有可能在他心裡做作業的感覺就是“度日如年”!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不停地在旁邊催促、責罵、說教,那最後只會越催越慢,陷入惡性循環,慢慢地孩子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2家長自身缺乏時間觀念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常聽家長埋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抓緊時間。其實,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時間,大人也是一樣:

早起時跟自己說:倒數十秒,數完就起床。然而數到20又睡了。

看本書還一直停留在第一頁,中間分別刷了N次朋友圈。

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了手機。

如果家長自己都不善於管理時間,那麼也只能空洞地說教孩子,於是,“抓緊時間”就成了最正確的廢話。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樣才能“抓緊”?

3孩子從未支配過自己的時間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很多大人總是喜歡代替孩子管理本屬於孩子自己的時間。

日復一日,如果孩子的時間一直由家長來管理,從來沒有體驗過自己的時間自己支配的經歷,那麼只要離開了大人的催促和監督,孩子就很難自覺按時行動。

磨蹭的孩子寫作業時基本上寫著寫著就開始東張西望,或者玩弄手裡的文具,或者起身去吃東西、上廁所,或者不停地問家長這道題該怎樣做等。

家長在身邊時孩子會不動腦筋等著要答案,家長不在身邊時心思根本不放在思考和寫作業上。

正是家長的“包辦”,讓孩子喪失了一次又一次感受時間的機會。

4家長犧牲一切時間來滿足孩子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二寶媽媽每天5點30分起床,給孩子熬湯喝。

一到起床時間,二寶媽媽不斷從廚房到房間催促孩子。等孩子起床,已經忙得要飛起來了,一邊幫女兒帶飯,一邊將早餐胡亂往嘴裡塞。

很多時候,她會抱怨,為什麼孩子就看不見她的忙,不能主動來分擔一些事情?

她老公就反駁說道:“因為你早起的那幾個小時,她根本不知道呀!”

是的,家長總習慣用自己的一切時間換取對孩子的遷就,家長藏起的那份犧牲,並不會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時間。

他們根本無從知曉,他們磨蹭掉的,是別人在盡力付出的時光。

5孩子不能準確估算時間長短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以下場景,也許每個媽媽都不陌生:

說好再看電視5分鐘的孩子,時間到了卻在一直盯著電視。

約定的時間到了,孩子嘴裡回應著你的提醒,卻一點還是放不下玩具。

其實,有時候,孩子的磨蹭並不代表他貪玩,而是他們真的不能準確估算時間長短。

心理學家們曾將6-14歲的兒童分組進行時長估計實驗,結果表明:

  • 6-7歲的兒童對短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多變且不穩定;
  • 8-14歲的孩子對短時間的估計比較準確,時間觀念已漸趨穩定。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其實,就算善於管理時間的人,怎樣將自己的方法教給孩子,也是一個難題。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1、給孩子自己支配時間的機會。

孩子沒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時間觀念。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一個時間預計,一定要給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每次給1-2小時就可以了,也不需太多。

2、讓時間“看得見”。

家長可以在家裡顯眼地位置擺個時鐘,給孩子購買一個手錶,這樣家長就可以指指牆上的時鐘,或者問他現在幾點幾分了,孩子就會明確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有了“時間”這根無形的指揮棒,可以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孩子也比以前更“聽話”了,做事也不會那麼磨蹭了。

孩子拖拉磨蹭?中科院黃崢教授:出來吧,時間管理術!

3、制定時間任務表。

做作業時,家長不妨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的時間和休息的時間,這樣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緊迫感,加強了注意力,最終使其學習效果得以提高。孩子自己制訂計劃表,能夠讓他明白時間的重要性,計劃好的事情要按時完成,否則後面的計劃就無法完成。制定計劃表,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珍惜時間。

4、獎懲分明

如果剛開始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在做某件事情前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好時間,先約法三章,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親子關係危機。由於都是事先約定好的,到了約定的時間,就一定要遵守約定。可能剛開始孩子會耍賴,家長可以事先承諾:如果遵守約定,將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有了獎勵的刺激,孩子會更認真地遵守約定。當一向對時間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時作息的事情時,父母不要吝嗇獎勵,因為讚賞和表揚可以激發起孩子更大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